七上第一章 第1节 科学并不神秘 举一反三(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上第一章 第1节 科学并不神秘 举一反三(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9-09 14:32:1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节 科学并不神秘
考点一、科学在我们身边
(一)大自然中存在无数奇妙的自然现象
壮观的火山爆发、破壳而出的小鸟铅笔在水中被“折断”、美丽的流星、潮起潮落等。
(二)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都在发生变化
如科子发芽、昆虫蜕皮流星划破天空鸡蛋孵化出小鸡等。
(三)科学的本质
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学习科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解释和预测各种事物现象及其变化。科学的进步与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如:从火药到火箭、从指南针到卫星导航系统。
科学研究是从疑问开始的,每一个小小的疑问都有可能引发科学的发现。只要留心观察,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我们都可以进人科学的世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典例1:(2022七上·普陀期中)入冬之后,温州各处的银杏树叶逐渐变黄,吸引大量游客。肖明在欣赏美景时提出了很多问题,其中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
A.入冬之后银杏叶为什么会变黄 B.入冬之后银杏为什么会落叶
C.不同地点的银杏叶变黄的时间为何不同 D.哪个季节的银杏叶更具有观赏价值
【答案】D
【解析】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学习科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解释和预测各种事物、现象及其变化。从了解自然现象这些方面提出的问题属于科学问题。
A:入冬之后银杏叶为什么会变黄。研究植物叶的变化,属于科学问题,A错误;
B:入冬之后银杏为什么会落叶。研究自然现象,属于科学问题,B错误;
C:不同地点的银杏叶变黄的时间为何不同。属于科学问题,C错误;
D:哪个季节的银杏叶更具有观赏价值。观赏价值没有一定的规律,不属于科学问题,D正确。
变式1:(2022·宁波七年级期末)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数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此次执行任务的三位宇航员分别是(  )
A.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
B.聂海胜、刘伯明、新洪波
C.景海图、刘洋、刘旺
D.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
【答案】A
【解析】2021年10月16日凌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担任此次航天任务的宇航员是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故A符合题意。
变式2:(2022七上·海曙月考)下列现象不属于自然现象的是( )
A.电闪雷鸣 B.雨后彩虹 C.大雁南飞 D.天问一号升空
【答案】D
【解析】自然现象不受人为主观能动性因素影响.自然现象指自然界中由于大自然的运作规律自发形成的某种状况,其完全不受人为主观能动性因素影响。如月有阴晴圆缺,四季变化,气候的冷暖,刮风下雨,白天黑夜等,因此电闪雷鸣、雨后彩虹、大雁南飞都属于自然现象,但是天问一号升空属于人为操作,因此不属于自然现象,D符合题意。
变式3:(2021七上·余杭月考)科学研究是以   为基础的,如图所示,一凹陷乒乓球放入盛有热水的杯中,一会儿可以看见的现象是   ,试解释这一现象:   。请问实验时需要凹面朝下贴着热水的水面吗 答:   。
【答案】实验;乒乓球凹陷处复原;热水对乒乓球内的空气进行加热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增大内部气压使乒乓球复原;不需要
【解析】凹陷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重新鼓起,分子间有间隔,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解答】科学研究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如图所示,一凹陷乒乓球放入盛有热水的杯中,一会儿可以看见的现象是乒乓球凹陷处复原,原因是:热水对乒乓球内的空气进行加热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增大内部气压使乒乓球复原。实验时并不需要凹面朝下贴着热水的水面。
考点二、科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一)科学的发展改变着人们对自然界各种事物的认识,使人类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逐渐提高。
蒸汽机的发明使人类进人了工业化时代;电磁学的创立使人类进人了电气时代;计算机技术的发明使人类跨人了发达的信息时代;现代航天技术使人类能够探索宇宙的奥秘,遨游变幻莫测的太空;科学家发现了DNA,为人类打开了遗传科学的大门等。
(二)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如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大大缩减了货运和客运时间,使我们的生活更方便、更舒适,使各行各业的效率更高。“神舟十一号” 发射升空、“蛟龙号”探索海底世界等扩大了我们的生活和探索的空间。
(三)科学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人们学会了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各种复杂问题,并能从表面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内在规律。
(四)科学技术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如果使用不当,也会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我们的地球正面临着放射性污染、温室效应、人口膨胀、自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植被破坏、动物物种日渐减少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客观地评价科学技术的发展,理智地思考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正确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典例1:(2020七上·余姚期中)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描述从天圆地方到地球是个球体,而后证明地球是个椭球体,到近代人们对地球精确测量后发现地球是个“梨形体”。对此,下列认识错误的是( )
A.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B.科学可以改变人们的观念
C.“梨形体” 一定是人类对地球的最终认
D.人们对科学的认识是在不断提高的
【答案】C
【解析】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是在人们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是实践经验的总结。
ACD、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认识会不断的提高,随之带动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对已有知识的改变;故ACD正确;
B、科学的发现是不断进步,因此梨形体不会是人类对地球的最终认知;故B错误;
变式1:(2020七上·台州期中)科学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如果使用不当,也会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下列不属于科学技术带来负面影响的是(  )
A.塑料薄膜对环境的污染
B.CT检查能发现人体内某些微小的变化
C.汽车尾气的污染
D.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泄漏事故
【答案】B
【解析】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了高度文明,给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科技发展的给人类带来的方便和便捷同时,也有不利于的一面,是把双刃刀。
【解答】塑料薄膜对环境有污染,汽车尾气里面有害气体污染空气,核电站泄漏会对环境和人类释放有害的物质,是科技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而CT检查能发现人体里面的某些微小的变化,可以及时帮助人们了解身体健康,这是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变式2:(2021七上·新昌月考)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和好处,但也给人类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下列事件不能说明科学技术带给我们的好处的是( )
A.CT检查能发现人体内某些微小的变化
B.在互联网上可以在知识库里寻找自己需要的知识
C.地沟油”经重新提炼回餐桌
D.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
【答案】C
【解析】利用科学技术能给人类造福,同时如果运用不适当,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地沟油中含有有害物质,食用后会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地沟油”经重新提炼回餐桌不属于科学技术带给我们的好处,C符合题意。
变式3:(2021七上·江北期末)2021年6月5日是第50个世界环境日,我国生态环境部发布了2021年环境日主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不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A.如果土壤和水环境遭到了污染,人类将受到严重的危害
B.为了丰富我国的动植物资源,应大力引进外来物种
C.人类对资源的利用要科学合理、权衡利弊,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
D.为了保护环境,应该提倡垃圾分类回收,如用废旧纸张制作再生纸
【答案】B
【解析】根据空气、水、环境污染的原因分析,由根源入手确定做法是否有利于环保。
【解答】A: 如果土壤和水环境遭到了污染,人类将受到严重的危害,A正确。
B:为了丰富我国的动植物资源,应大力引进外来物种,会造成物种入侵,B错误。
C:人类对资源的利用要科学合理、权衡利弊,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C正确。
D:为了保护环境,应该提倡垃圾分类回收,如用废旧纸张制作再生纸,D正确。
考点三、科学学习的内容
(一)科学学习的内容
(1)内容体系:科学探究,物质科学(物理学化学等),生命科学(生物学),地球和宇宙(地理学),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等。
(2)方法体系:即科学探究的方法,包括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科学推理法等。
(3)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科学对技术发展的影响、技术发展对科学进步的影响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科学技术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二)学习科学的方法
(1)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实验是科学学习的基础。
(2)重视科学方法,学好科学知识,形成科学概念,掌握科学规律是学习科学的核心。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
典例1:(2022七上·余杭月考)小明同学很喜欢《科学》课程。要进入科学的世界,请告诉他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重要的方法
B.留心观察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
C.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D.只要认真学好书本上的知识,就能领略到科学的奥妙
【答案】D
【解析】科学探究要从身边的问题着手、在各种自然现象中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解答】只掌握课本知识对于积累科学经验是不够的,与实际生活也要相连,D符合题意。
变式1:(2021·浙江宁波·八年级专题练习)李时珍(1518-1593)完成本草纲目这部巨著的过程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统计法和分析法 D.物理法和化学法
【答案】A
【解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分类、观察、实验等方法。
A.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医学家李时珍就是在自然状态下来研究药物的,故符合题意。
B.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故不符合题意。
C.统计法和分析法是根据一定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故不符合题意。
D.物理法和化学法是采用一定的物理、化学手段对研究的对象进行处理,故不符合题意。故选A。
变式2:(2021七上·柯桥月考)奥斯特在整理器材时偶然发现电流使磁针发生偏转的现象,经过长期研究之后,最终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
A.科学无止境,我们要不断发现新问题 B.科学就在身边,应该细心观察
C.科学技术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D.科学技术使用不当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
【答案】A
【解析】由“ 经过长期研究之后,最终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可知,科学科学无止境,我们要不断发现新问题 ,A符合题意。
变式3:(2022七上·温州期中)走进科学,关注生活,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要进入科学世界,下列说法和认识不正确的是( )
A.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重要的方法。
B.留心观察从探究身边的提问着手
C.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D.学习科学就是要认真学好书本上的知识。
【答案】D
【解析】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只要留心观察,从发现周围的问题着手,我们都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3、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4、科学是无止境的,我们要不断地去探索和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推进科学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解答】A: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重要的方法。认识正确,A错误;
B:留心观察从探究身边的提问着手。认识正确,B错误;
C: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认识正确,C错误;
D:学习科学就是要认真学好书本上的知识。认识不正确,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是基础,D正确。
1.(2022·浙江乐清市七年级阶段练习)下列不属于自然现象的是(  )
A.植物的生长 B.经济危机 C.台风 D.地震
【答案】B
【解析】自然现象指自然界中由于大的运作规律自发形成的某种状况,其完全不受人为主观能动性因素影响,如月有阴晴圆缺,四季变化等;
社会现象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相互影响中产生的具体事物的表象。
ACD.植物的生长、台风、地震,都属于自然现象。
B.经济危机属于社会现象。
2.(2021·浙江·七年级专题练习)著名科学家牛顿从苹果落地现象出发,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他的发现最初来源于(   )
A.调查 B.实验 C.观察 D.阅读
【答案】C
【解析】善于观察的牛顿从别人熟视无睹的苹果落地现象,联想到地球与苹果之间存在力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和计算,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他的发现最初来源于观察。故选C。
3.(2021·浙江温州·七年级期末)下列问题中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
A.哪种品牌牛奶的蛋白质含量高? B.哪种品牌牛奶的密度大?
C.哪种品牌牛奶的矿物质种类多? D.哪种品牌牛奶的味道好?
【答案】D
【解析】蛋白质、矿物质是人体的重要营养物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因此ABC选项问题都有研究性、科学性,D选项没有探究性,D符合题意。
4.(2021七上·长兴期中)科学技术在改变我们生活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下列实例中属于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不利影响的是(  )
A.神舟十三号成功发射
B.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
C.利用超级计算机预测台风的移动路径
D.核电站废水直接排人海洋
【答案】D
【解析】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给环境带来负面的影响。
A.神舟十三号成功发射,有利影响。
B.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有利影响。
C.利用超级计算机预测台风的移动路径,有利影响。
D.核电站废水直接排人海洋,污染环境,不利影响。
5.(2021·浙江·七年级专题练习)下列不属于科学探究的是(  )
A.瓦特好奇于水沸腾,发明了蒸汽机 B.苹果落在牛顿头上,发现了万有引力
C.小沅到江滨公园游玩,发现了很多月季花 D.麦哲伦航海探险,发现地球是圆的
【答案】C
【解析】科学研究是指对一些现象或问题经过调查、验证、讨论及思维,然后进行推论、分析和综合,来获得客观事实的过程。其一般程序大致分五个阶段:选择研究课题、研究设计阶段、搜集资料阶段、整理分析阶段、得出结果阶段。
A.瓦特好奇于水沸腾,发明了蒸汽机,属于科学探究,故A正确。
B.苹果落在牛顿头上,发现了万有引力,属于科学探究,故B正确。
C.小沅到江滨公园游玩,发现了很多月季花,属于自然现象的观察,不是科学探究,故C错误。
D.麦哲伦航海探险,发现地球是圆的,属于科学探究,故D正确。
故选C。
6.(2021·浙江·七年级专题练习)“科学并不神秘,发明就在身边。”科学中的重大发现和发明往往都属于那些留心观察、勤于思考的人。下列发明或发现与相关的科学家对应错误的是(  )
A.牛顿:从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 B.瓦特:好奇于沸水顶起壶盖改进了蒸汽机
C.琴纳:发现挤奶工不得天花发明接种牛痘 D.达尔文:按生物特征创造了双名制命名法
【答案】D
【解析】A.“苹果落地”是牛顿经典力学万有引力的体现,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沸水顶壶盖”是指瓦特改良蒸汽机,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挤奶女工经常接触牛痘,没有出现天花,并且大量的接触牛痘的人都没有出现天花,说明接种牛痘可以抵御天花,两者之间存在直接关系,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瑞典著名的植物学家林奈按生物特征创造了双名制命名法,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7.(202·湖州模拟)如图是今年2月11日微信朋友圈中出现的一种传言。针对这一网络传言,同学们讨论时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其中你不赞同的是( )
A.微信上网络传言很多,我不相信
B.上网收集各种资料信息,分析甄别信息真伪后思考判断
C.对竖立的扫把受力分析,根据扫把竖立需要的条件来推断
D.改天再用扫把来做该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判断这个说法的对错
【答案】A
【解析】AB、网上传播的信息很多,有真有假,不能一概而论都不相信,而是要对资料相关信息加以收集,并对信息进行甄别和判断后作出相应的结论;故A错误;B正确;
C、扫把能够立起来,说明受力是平衡的,对扫把进行受力分析,看能否满足,即可知道扫把是否真的能立起来;故C正确;
D、传言表示只有这一天扫把能够立起来,那么可以在第二天重新做这个实验,观察实验结果进行验证;故D正确;
8.(2021九下·丽水月考)某校科学兴趣小组成员对市区生活垃圾的成分作了调查,结果如图甲;取市垃圾填埋场不同深度的垃圾样品,测定铬(Cr)、铅(Pb)、砷(As)三种有害元素的含量,得到数据如图乙。请根据这些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甲可以看出该市生活垃圾的成分以________为主。
(2)下列对垃圾填埋场中有害元素含量的描述,正确的是_____。
A.有害元素含量随着垃圾堆放深度增加而增大
B.这三种有害元素在0~30cm层含量低于30~60cm层含量
C.这些垃圾因含有有害元素而毫无价值
(3)请你根据上述信息对该市城市垃圾处理提出合理的建议或设想(写出两点)。
【答案】(1)有机物(或 A)
(2)B
(3)分类收集;分类回收;制成肥料;制沼气;垃圾发电; 回收废电池;不乱扔垃圾, 加强科研,提高垃圾利用效率等合理答案均可
【解析】根据扇形图和条形图的各个项所占的比例进行分析,思考垃圾分类的意义解答本题。
【解答】(1)从图甲可以看出该市生活垃圾的成分以有机物为主。
(2)下列对垃圾填埋场中有害元素含量的描述,正确的是这三种有害元素在0~30cm层含量低于30~60cm层含量,B符合题意。
(3)根据上述信息对该市城市垃圾处理的建议为:分类收集;分类回收;制成肥料;制沼气;垃圾发电; 回收废电池;不乱扔垃圾, 加强科研,提高垃圾利用效率等。
思维导图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课后巩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节 科学并不神秘
考点一、科学在我们身边
(一)大自然中存在无数奇妙的自然现象
壮观的火山爆发、破壳而出的小鸟铅笔在水中被“折断”、美丽的流星、潮起潮落等。
(二)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都在发生变化
如科子发芽、昆虫蜕皮流星划破天空鸡蛋孵化出小鸡等。
(三)科学的本质
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学习科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解释和预测各种事物现象及其变化。科学的进步与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如:从火药到火箭、从指南针到卫星导航系统。
科学研究是从疑问开始的,每一个小小的疑问都有可能引发科学的发现。只要留心观察,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我们都可以进人科学的世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典例1:(2022七上·普陀期中)入冬之后,温州各处的银杏树叶逐渐变黄,吸引大量游客。肖明在欣赏美景时提出了很多问题,其中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
A.入冬之后银杏叶为什么会变黄 B.入冬之后银杏为什么会落叶
C.不同地点的银杏叶变黄的时间为何不同 D.哪个季节的银杏叶更具有观赏价值
变式1:(2022·宁波七年级期末)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数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此次执行任务的三位宇航员分别是(  )
A.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
B.聂海胜、刘伯明、新洪波
C.景海图、刘洋、刘旺
D.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
变式2:(2022七上·海曙月考)下列现象不属于自然现象的是( )
A.电闪雷鸣 B.雨后彩虹 C.大雁南飞 D.天问一号升空
变式3:(2021七上·余杭月考)科学研究是以   为基础的,如图所示,一凹陷乒乓球放入盛有热水的杯中,一会儿可以看见的现象是   ,试解释这一现象:   。请问实验时需要凹面朝下贴着热水的水面吗 答:   。
考点二、科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一)科学的发展改变着人们对自然界各种事物的认识,使人类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逐渐提高。
蒸汽机的发明使人类进人了工业化时代;电磁学的创立使人类进人了电气时代;计算机技术的发明使人类跨人了发达的信息时代;现代航天技术使人类能够探索宇宙的奥秘,遨游变幻莫测的太空;科学家发现了DNA,为人类打开了遗传科学的大门等。
(二)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如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大大缩减了货运和客运时间,使我们的生活更方便、更舒适,使各行各业的效率更高。“神舟十一号” 发射升空、“蛟龙号”探索海底世界等扩大了我们的生活和探索的空间。
(三)科学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人们学会了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各种复杂问题,并能从表面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内在规律。
(四)科学技术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如果使用不当,也会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我们的地球正面临着放射性污染、温室效应、人口膨胀、自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植被破坏、动物物种日渐减少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客观地评价科学技术的发展,理智地思考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正确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典例1:(2020七上·余姚期中)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描述从天圆地方到地球是个球体,而后证明地球是个椭球体,到近代人们对地球精确测量后发现地球是个“梨形体”。对此,下列认识错误的是( )
A.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B.科学可以改变人们的观念
C.“梨形体” 一定是人类对地球的最终认
D.人们对科学的认识是在不断提高的
变式1:(2020七上·台州期中)科学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如果使用不当,也会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下列不属于科学技术带来负面影响的是(  )
A.塑料薄膜对环境的污染
B.CT检查能发现人体内某些微小的变化
C.汽车尾气的污染
D.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泄漏事故
变式2:(2021七上·新昌月考)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和好处,但也给人类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下列事件不能说明科学技术带给我们的好处的是( )
A.CT检查能发现人体内某些微小的变化
B.在互联网上可以在知识库里寻找自己需要的知识
C.地沟油”经重新提炼回餐桌
D.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
变式3:(2021七上·江北期末)2021年6月5日是第50个世界环境日,我国生态环境部发布了2021年环境日主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不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A.如果土壤和水环境遭到了污染,人类将受到严重的危害
B.为了丰富我国的动植物资源,应大力引进外来物种
C.人类对资源的利用要科学合理、权衡利弊,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
D.为了保护环境,应该提倡垃圾分类回收,如用废旧纸张制作再生纸
考点三、科学学习的内容
(一)科学学习的内容
(1)内容体系:科学探究,物质科学(物理学化学等),生命科学(生物学),地球和宇宙(地理学),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等。
(2)方法体系:即科学探究的方法,包括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科学推理法等。
(3)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科学对技术发展的影响、技术发展对科学进步的影响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科学技术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二)学习科学的方法
(1)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实验是科学学习的基础。
(2)重视科学方法,学好科学知识,形成科学概念,掌握科学规律是学习科学的核心。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
典例1:(2022七上·余杭月考)小明同学很喜欢《科学》课程。要进入科学的世界,请告诉他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重要的方法
B.留心观察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
C.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D.只要认真学好书本上的知识,就能领略到科学的奥妙
变式1:(2021·浙江宁波·八年级专题练习)李时珍(1518-1593)完成本草纲目这部巨著的过程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统计法和分析法 D.物理法和化学法
变式2:(2021七上·柯桥月考)奥斯特在整理器材时偶然发现电流使磁针发生偏转的现象,经过长期研究之后,最终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
A.科学无止境,我们要不断发现新问题 B.科学就在身边,应该细心观察
C.科学技术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D.科学技术使用不当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
变式3:(2022七上·温州期中)走进科学,关注生活,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要进入科学世界,下列说法和认识不正确的是( )
A.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重要的方法。
B.留心观察从探究身边的提问着手
C.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D.学习科学就是要认真学好书本上的知识。
1.(2022·浙江乐清市七年级阶段练习)下列不属于自然现象的是(  )
A.植物的生长 B.经济危机 C.台风 D.地震
2.(2021·浙江·七年级专题练习)著名科学家牛顿从苹果落地现象出发,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他的发现最初来源于(   )
A.调查 B.实验 C.观察 D.阅读
3.(2021·浙江温州·七年级期末)下列问题中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
A.哪种品牌牛奶的蛋白质含量高? B.哪种品牌牛奶的密度大?
C.哪种品牌牛奶的矿物质种类多? D.哪种品牌牛奶的味道好?
4.(2021七上·长兴期中)科学技术在改变我们生活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下列实例中属于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不利影响的是(  )
A.神舟十三号成功发射
B.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
C.利用超级计算机预测台风的移动路径
D.核电站废水直接排人海洋
5.(2021·浙江·七年级专题练习)下列不属于科学探究的是(  )
A.瓦特好奇于水沸腾,发明了蒸汽机 B.苹果落在牛顿头上,发现了万有引力
C.小沅到江滨公园游玩,发现了很多月季花 D.麦哲伦航海探险,发现地球是圆的
6.(2021·浙江·七年级专题练习)“科学并不神秘,发明就在身边。”科学中的重大发现和发明往往都属于那些留心观察、勤于思考的人。下列发明或发现与相关的科学家对应错误的是(  )
A.牛顿:从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 B.瓦特:好奇于沸水顶起壶盖改进了蒸汽机
C.琴纳:发现挤奶工不得天花发明接种牛痘 D.达尔文:按生物特征创造了双名制命名法
7.(202·湖州模拟)如图是今年2月11日微信朋友圈中出现的一种传言。针对这一网络传言,同学们讨论时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其中你不赞同的是( )
A.微信上网络传言很多,我不相信
B.上网收集各种资料信息,分析甄别信息真伪后思考判断
C.对竖立的扫把受力分析,根据扫把竖立需要的条件来推断
D.改天再用扫把来做该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判断这个说法的对错
8.(2021九下·丽水月考)某校科学兴趣小组成员对市区生活垃圾的成分作了调查,结果如图甲;取市垃圾填埋场不同深度的垃圾样品,测定铬(Cr)、铅(Pb)、砷(As)三种有害元素的含量,得到数据如图乙。请根据这些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甲可以看出该市生活垃圾的成分以________为主。
(2)下列对垃圾填埋场中有害元素含量的描述,正确的是_____。
A.有害元素含量随着垃圾堆放深度增加而增大
B.这三种有害元素在0~30cm层含量低于30~60cm层含量
C.这些垃圾因含有有害元素而毫无价值
(3)请你根据上述信息对该市城市垃圾处理提出合理的建议或设想(写出两点)。
思维导图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课后巩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