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变色龙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把握课文大意。
2.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把握其心理活动,分析其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对比介绍,导入新课
变色龙是自然界中一种神奇的动物,有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身色彩的特殊本领。在现实社会中,也有这样一群人被称为“变色龙”。这是一群怎样的人呢?让我们跟随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的契诃夫一起去认识一下这样的人。要知道,正是契诃夫的精彩描述,才令“变色龙”和阿Q一样,成为一类典型人物的代称。
设计思路
本环节通过自然界中的变色龙和现实生活中类似变色龙的人的介绍导入新课,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进入新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笔下“变色龙”的含义。
二、检查预习,扫清障碍
1.作者简介。
作者 契诃夫 生卒年 1860—1904 国籍 俄国
评价 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戏剧家,与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作品风格 擅长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高超的讽刺和幽默手法,创造出具有高度概括力的艺术形象。作品篇幅一般短小精悍,语言简练,情节生动。
代表作品 小说《第六病室》《装在套子里的人》《小公务员之死》,剧本《万尼亚舅舅》《樱桃园》等。
2.写作背景。
《变色龙》写于1884年,当时作家24岁。19世纪80年代的俄国,正处于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统治的最反动时期。民粹派采取个人恐怖手段刺杀了亚历山大二世,不但没有解决任何社会问题,反而促使新上台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采取更加反动的高压政策,新沙皇加强了宪兵警察等专政机构。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加强了书报检查制度,封闭进步刊物,各大学实施了警察监督制。整个俄国笼罩在军警宪兵的白色恐怖之中。沙皇专制制度下的警察往往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干的却是欺下媚上的勾当。
3.字音字形。
课后读读写写 课中重点词语
贱(jiàn) 拧(nǐnɡ) 筛子(shāi) kǎn(坎)肩 旗zhì(帜) huānɡ(荒)唐 洋溢(yì) wēn(温)情 惦记(diàn) 恐吓(hè) 径自(jìnɡ) 无精打cǎi(采) 无yuán(缘)无故 yì(异)想天开 戳(chuō) 咳嗽(sou) 恐bù(怖) 魁梧(kuíwu) 赔chánɡ(偿) 醋lì(栗) 乞ɡài(丐) 伶俐(línɡlì)
设计思路
本环节意在通过检查预习的形式,引导学生识记本课的文常知识,积累本课的重点字词,流利地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初读课文,梳理情节
1.这篇小说的中心事件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明确:木柴厂发生一起“狗咬人”事件,警官奥楚蔑洛夫正好经过,处理这件事,因为狗主人身份的变化而不断改变态度。
2.奥楚蔑洛夫的态度发生了几次变化?梳理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狗的主人 对狗的评价、态度 对赫留金的态度
1 不知谁家的狗 “野畜生”“疯狗”“把它弄死好了” 肯定赫留金被狗咬了
2 好像是将军家的狗 小狗 是给小钉子弄破的
3 不是将军家的狗 “下贱胚子”“一眨眼的工夫就叫它断了气” “受了害”“绝不能不管”
4 说不定就是将军家的狗 “名贵的狗”“娇贵的动物” 怪赫留金自己不好
5 不是将军家的狗 “野狗”“弄死它算了” 不予表态
6 是将军哥哥的狗 “还不赖,怪伶俐的” “早晚要收拾你”
设计思路
快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根据问题勾画出相关语句,抓住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前后态度的五次变化,梳理故事情节,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四、再读课文,分析人物
1.奥楚蔑洛夫
勾画文中描写奥楚蔑洛夫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的句子,说说这些描写体现了他怎样的身份和特点。
(1)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
明确:外貌描写,交代了奥楚蔑洛夫的身份。“军大衣”是沙皇警官的标志,也是奥楚蔑洛夫装腔作势、用以吓人的工具。
(2)奥楚蔑洛夫严厉地说,咳了一声,拧起眉头。
明确:神态描写、动作描写,“严厉”的神态,“咳”“拧”两个动作,形象地刻画出奥楚蔑洛夫在百姓面前装腔作势、官气十足的丑态。
(3)“席加洛夫将军?哦!……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只是有一件事我还不懂:它怎么会咬着你的?”
明确:语言描写,借脱大衣顺势把话题岔开,揭示了奥楚蔑洛夫知道狗主人的身份后的心虚、恐慌,也表现出他借此为自己“变色”争取时间的狡猾。
(4)“哦!……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风了,挺冷……”
明确:语言描写,穿上军大衣,是奥楚蔑洛夫心惊胆战的表现,以掩饰他刚才辱骂了将军而胆怯、恐惧的心理。
(5)“你把这条狗带到将军家里去,问问清楚。就说这狗是我找着,派人送上的。告诉他们别再把狗放到街上来了。”
明确:语言描写,当众说谎,表现出奥楚蔑洛夫趋炎附势、卑劣无耻的特点。
(6)“他哥哥来啦?是乌拉吉米尔·伊凡尼奇吗?”奥楚蔑洛夫问,整个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
明确:语言描写、神态描写,“洋溢着含笑的温情”形象地刻画出奥楚蔑洛夫趋炎附势、阿谀奉承的丑态。
(7)“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向他恐吓说,裹紧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
明确: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收拾”“恐吓”两个词语揭露了奥楚蔑洛夫沙皇走狗的真面目。“裹紧大衣”“径自走了”写出了他竭力保持自己的威风,但对于自己不光彩的表演,却又不无难堪的感觉,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沙皇走狗夹着尾巴狼狈而逃的形象。
总结: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奥楚蔑洛夫是一个见风使舵、媚上欺下、反复无常、趋炎附势的小人,是沙皇的忠实走狗。
2.赫留金
勾画文中描写赫留金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的句子,说说这些描写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1)那个敞开了坎肩的人举起右手,把一个血淋淋的手指头伸给人们看。他那半醉的脸上现出这样的神气:“我要揭你的皮,坏蛋!”就连那手指头也像是一面胜利的旗帜。
明确: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血淋淋的手指头”表明赫留金是受害者,他把“血淋淋的手指头”看作“一面胜利的旗帜”,是想趁机获得利益,足见其小市民的粗鄙庸俗。
(2)长官,就连法律上也没有那么一条,说是人受了畜生的害就该忍着。
明确:语言描写,赫留金提出法律根据,反映了底层人民机敏的一面,这是作者讽喻沙皇的“法律”对人民的压迫。
(3)胡说,独眼鬼!你什么也没看见,你为什么胡说?他老人家是明白人,看得出来到底谁胡说,谁是凭良心说话;要是我说了谎,那就让调解法官审问我好了。
明确:语言描写,随着“形势”的发展,赫留金发现优势不在他这边后,即使奥楚蔑洛夫骂他“鬼东西”“什么玩意儿”,他还是称奥楚蔑洛夫为“老人家”。由此可见,他是一个庸俗粗鄙又胆怯懦弱的小市民。
3.围观群众
文中两次写围观群众,勾画文中描写围观群众的句子,说说这些描写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特点。
(1)木柴厂四周很快就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
明确:写出了围观的人聚集速度之快,反映了他们以看热闹为乐的无聊心态。
(2)普洛诃尔喊一声那条狗的名字,带着它从木柴厂走了。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
明确:深刻地揭示了小市民阶层的麻木、庸俗、愚昧,也反映了当时俄国社会的病态。
设计思路
引导学生从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等方面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看到了一个善变的奥楚蔑洛夫,他在处理狗咬人事件时态度变化了五次,就像一只变色龙。但变的是他对小狗和赫留金的态度,不变的是他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本性。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小说主旨,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
2.理解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进入新课
一个荒唐的年代、一个善变的警官、一条无辜的小狗和一群无聊的观众,给我们上演了一出可笑而充满讽刺意味的好戏。这节课我们接着上一节课的内容,来具体分析一下这篇小说的主旨,以及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设计思路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在学生了解小说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握小说主旨和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逐步加深对小说的理解。
二、精读课文,探究主旨
1.解读小说文题:说说课文以《变色龙》为题的妙处。
明确:变色龙是蜥蜴的一种,表皮下有多种色素块,能随着环境的变化变出不同的保护色。现在多比喻在政治上善于变化和伪装的人。在俄语中,“变色龙”的含义是“反复无常的小人”“见风使舵的小人”。小说用它来讽喻那些狡猾善变、出尔反尔的人。以《变色龙》为题,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揭示了作者要批判的对象,富有讽刺意义。
2.探究人物形象:变色龙变色是出于生存的本能,奥楚蔑洛夫“变色”的原因又是什么?这一人物形象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奥楚蔑洛夫之所以几次“变色”,是因为他不敢得罪权贵,哪怕仅仅是权贵家的一条狗。这样的一个小官僚,在面对平民群众时,往往摆出一副官架子,如他出场时,穿着新的军大衣,在众人面前“严厉”的神态,一个装腔作势、作威作福的小官僚形象毕现。而他面对权贵,却是一副奴颜婢膝的样子。这样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经济凋敝,人们思想保守,实行残酷的专制统治,而作为统治国家的工具,像奥楚蔑洛夫这样的小官僚,为了生存,不得不靠出卖人格和尊严来换取生存空间。这样的人物虽然可恨,但作者批判的锋芒更多的是指向当时腐朽专制的社会,指向孕育这种奴性人格的土壤。
3.归纳文章主旨:根据以上分析,请同学们说说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小说通过对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的叙述,刻画了一个见风使舵、媚上欺下、趋炎附势的沙皇专制统治的忠实走狗形象,反映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黑暗,深刻揭露了沙皇俄国警察制度的虚伪和反动,批判了它反人民的实质。
三、跳读课文,辨析手法
1.作为一篇讽刺小说,本文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细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总结本文中运用的艺术手法。
明确:(1)夸张。在短短的时间里,随着狗主人身份的不断变化,奥楚蔑洛夫的态度也发生了五次变化。变化之快,跨度之大,令人瞠目。这种夸张手法的巧妙运用,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2)对比。奥楚蔑洛夫面对狗主人身份的变化,不停地改变着自己的态度,时而威风凛凛,时而奴颜婢膝,一会儿痛骂小狗是“疯狗”“下贱胚子”,一会儿又夸小狗“名贵”“伶俐”,前后矛盾,对比鲜明,自己打自己的嘴巴。这样写,使小说的喜剧效果更加突出。
2.课文中,军大衣和手指头的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揭示小说主题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请简要分析一下。
明确:(1)军大衣。课文开头,奥楚蔑洛夫身穿一件新的军大衣出场,这件军大衣是沙皇警官的标志,也是他装腔作势、用以吓人的工具。作者用这件军大衣交代了奥楚蔑洛夫的身份。第二次写军大衣,是奥楚蔑洛夫脱大衣,这既揭示了他因做出错误判断而猛吃一惊的胆怯心理,也表现了他借此为自己“变色”争取时间的狡猾。第三次写他穿军大衣,则是他心惊胆战的表现,以掩饰他因刚才辱骂了将军而心中更深一层的胆怯。第四次写军大衣,是表现他力图保持自己的威风,但对于自己不光彩的表演又不无难堪的感觉,所以“裹紧大衣”灰溜溜地走了。小说通过奥楚蔑洛夫反复穿、脱军大衣的细节描写,淋漓尽致地勾勒出奥楚蔑洛夫变色过程中的丑态,表现出他内心的惊慌和强作镇定的窘态。
(2)手指头。对手指头的描写,反映了赫留金的遭遇,从反面衬托出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的卑劣品质。一开始“像是一面胜利的旗帜”,是因为赫留金要把血淋淋的手指头作为要挟的资本。当有人说狗是将军家的时,手指头又成了他冒犯名狗的罪证。“你这混蛋,把手放下来!不用把你那蠢手指头伸出来!”奥楚蔑洛夫对手指头态度的变化,又一次使他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形象跃然纸上。
设计思路
在理解课文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品析讽刺小说的艺术手法。以寻找关键词为立足点,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文章内容,理解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
四、课堂小结
契诃夫用漫画式的写法塑造了一个鲜活的“变色龙”形象,让人认清了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丑恶嘴脸,看穿了沙皇俄国不平等的社会制度。反观现实,善变的人往往不受欢迎,真诚友善才应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标准。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一定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努力学习。
五、布置作业
完成第6课的训练。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