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短诗五首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诵读诗歌,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把握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3.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教学过程】
《月夜》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白话诗九首,开中国白话诗歌之先河,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这首诗的作者沈尹默是新文化运动的前驱者之一,也是最早的新诗尝试者之一。从一定程度上讲,这首《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设计思路
简要介绍这首小诗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新课的学习,入情入境,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初读诗歌,描绘画面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朗读节奏,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中的情感表达。
月 夜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2.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啸,月光明亮,在霜风寒月的冬夜中,一株顶高的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设计思路
引导学生在自由朗读诗歌的基础上,把握诗歌内容,描绘诗歌画面,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三、结合背景,分析意象
1.在分析这首诗的意象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诗的写作背景。
“五四运动”前夕,各种新思想和新文化层出不穷。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思想解放、人格独立成为这一时期的普遍追求。概而言之,国人开始有了主体意识。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出现,例如这首《月夜》。因此《月夜》可以说不仅是新诗诞生的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2.“霜风”与“月光”以及“我”与“顶高的树”两组意象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霜风”呼啸,“月光”明亮,这一组意象的对比,象征着在黑暗年代里新诗如明月般照亮诗人的心;“我”与“顶高的树”这一组意象,“我”既指诗人自己,也泛指拥有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的新青年;“顶高的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象征诗人的自强自立。
四、再读诗歌,把握主旨
这首诗通过“我”与大树并立的行为,突出“五四运动”背景下青年人独立自主的形象。
诗人托物咏志,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衬托与高树并立的“我”。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充满了美的意蕴,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自主的意识和强大的人格。它在表现手法上避免直白浅露,而追求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象征意境,情感和思绪蕴藏得很深。
【板书设计】
月夜
《萧红墓畔口占》
一、知人论世,导入新课
1.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现代诗人、翻译家。1927年发表成名作《雨巷》,戴望舒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2.走近萧红。
萧红(1911—1942),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1933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投入抗日的洪流,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后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等。
3.创作背景。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年1月,两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一见如故。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去世,年仅31岁。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随口吟诵出来的。
设计思路
简要介绍这首诗的作者戴望舒与诗中涉及的对象萧红,并介绍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使学生了解两人的友谊,从而进一步理解诗歌的主旨。
二、初读诗歌,把握情感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朗读节奏,体会诗中的情感。
萧红墓畔口占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2.“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诗人为什么不说“墓畔”而说“头边”?
明确:诗人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萧红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
3.为什么诗人要用红山茶祭奠萧红?
明确:这是诗人对萧红这样一位生前爱花写花的作家最好的告慰,表达了诗人由衷的赞美、欣赏与缅怀之情。
设计思路
本环节以问题为引导,突破诗歌中的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具体词句,从而把握诗人的情感。
三、再读诗歌,探究写法
巧妙运用对比手法。
“六小时”的行程喻示一种“长度”(时间上的和空间上的),而且诗人也点明了它的性质——它令人感到“寂寞”。也不妨说,在这种“长度”里,还包含着一种“重”,即它通过寂寞给人带来了内心的沉郁,它指出了我们内在意识中的生与死的关系。而“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这一句,却闪露着一种动作上的短促与轻逸,只是那么轻轻地一放,将一束美丽的鲜花点缀在墓畔。一长一短,一重一轻,透露出诗人内心情感的波折。另一方面,它们也建构了这首诗层次分明而又曲折跌宕的结构。
四、课堂小结
《萧红墓畔口占》是一首悼亡诗,表达了诗人对好友盛年而逝的惋惜和悲痛,对亡友真挚的思念与缅怀。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分析诗歌的语言,体会哲理诗的内涵。
2.对比阅读,了解早期新诗的共同特点。
3.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教学过程】
一、衔接导入,进入新课
现代诗歌语言凝练而含蓄,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思。上一节课,我们共同品读了《月夜》《萧红墓畔口占》这两首现代诗歌中的代表作。这节课,我们再来欣赏三首小诗,一起走进诗人的世界,感受一下诗人的情怀。
设计思路
通过回顾上节课所学的两首现代诗,引导学生学习本课中另外的三首小诗。注意衔接时要着重指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特点:语言凝练而含蓄,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思。
二、初读诗歌,理解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断章》《风雨吟》《统一》三首诗,理解诗歌内容。
《断章》
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三十四个字,但蕴含的人生哲理却相当丰富,为人们的鉴赏提供了诸多可能性。第一节两句诗描绘了两幅画面。第一幅是你站在桥上看风景。“风景”的具体内容并未给出,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识倾向去填充;“你”亦是一个泛指,可指任何人。所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是一幅随意性很大的变动中的画面。正是这一特点,它才被不同欣赏者喜爱。第二幅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你”变成了“看风景人”的欣赏对象,当“你”欣赏风景时,“你”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被他人观看。这两幅画因“看”和“风景”而构成一个立体空间。第二节写当“明月”装饰你的窗子,你觉得赏心悦目时,你也成了他人梦中的内容,给别人带来愉悦。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但却写出了世间人事普遍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
《风雨吟》
诗的第一节极有气势。“风从大地卷来”中的“卷”字,写出风之大,呼啸奔腾,摧枯拉朽。“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奔”字,写出雨之迅猛,滂沱而下,有一种强大的冲击力。读到此处,读者不禁感叹,这场“风雨”该是怎样的一场暴风骤雨啊!第二节用比喻承接,风雨中的“大地”仿佛在翻动颠簸,茫茫“郊原”犹如起伏动荡的大海,“房舍”就像大海上漂浮的小舟。诗的前两节都是抒情主人公“我”对这场暴风雨的感受。既已把郊原比作大海,房舍比作小舟,那么顺理成章,“房舍”中的“我”自然就像那驾舟的“舵手”。因为“年轻”,所以在这“大地风雨的海上”,“我”不知道人生命运的舟将驶往何处,是否有颠覆沉没之虞,因此不免忧心忡忡。本诗将自然的风雨、社会的风雨以及心中的风雨融合在一起,由实而虚,给读者留下了基于自身阅历可以解读、想象的空间。
《统一》
在诗人的眼里,世界是统一的。“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一朵”,因为诗人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诗人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给读者讲述了一个朴素的道理:世间万物都是辩证统一的,“所有树木无非一棵,/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三、再读诗歌,自主探究
1.《断章》中的八个意象“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相互交叉重叠,这些意象组成了四幅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幅画面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明确:前两幅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产生了联系。后两幅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产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2.《风雨吟》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六行,但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富有特征的词,如“卷”“奔”“海”“舟”“舵手”等,想象画面并进行描绘。
明确:“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大海,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风雨的海”,忧患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3.《统一》中,诗人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你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诗人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诗人先写了“叶”,又写了“花”,然而花和叶不论拥有怎样的形态,它们的本质都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承。从这点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一样的。
设计思路
以小组为单位,再读诗歌,把认为值得探讨的问题进行汇总,并选出重点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有利于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四、对比阅读,了解新诗
对比阅读这五首短诗,举例说说新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
明确:①形式新。与旧体诗相比,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韵律上,押韵比较自由,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律,如《风雨吟》中的“来”“海”。②语言新。用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词语,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③观念新。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诗人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如《月夜》《断章》《风雨吟》等。
设计思路
引导学生综合对比五首诗,在比较中找出它们的共同点,进而总结出新诗的特点,从这些特点出发,进一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五、学以致用,布置作业
1.罗丹说:“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通过这五首诗的学习,大家再次感受到了现代诗歌语言凝练、意蕴丰富、情感充沛、意境优美等特点。请你借鉴任意一首短诗的句式,创作一首小诗。
2.完成第3课的训练。
【板书设计】
断章主客流转
风雨吟
统一期盼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