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唐雎不辱使命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识记作家作品。
2.通过朗读,理解文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梳理文章脉络,把握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讲述故事,导入新课
晏子出使楚国,楚国的君臣知道晏子身材矮小,故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门,让晏子从小门进入楚国。晏子没有进去,他说:“出使到狗国的人才从狗洞进去,现在我出使到楚国,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迎接他的人只好带他从大门进入。
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难道没有人了吗?怎么派你来呢?”晏子不卑不亢地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贤能的国君那里去,无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无能的国君那里去。我晏婴是齐国最无能的人,所以只能出使到楚国来了。”楚王自讨没趣,只好赔笑。
师:古往今来,有许多优秀的外交家凭借他们的勇气和智慧,维护了国家尊严,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留下了千古佳话,上面故事中的晏子就是其中一位。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认识《战国策》里的一位外交家——唐雎,他也凭借个人能力,取得了外交的胜利,维护了国家的尊严。(板书课题)
设计思路
本文是一篇历史散文,在教学时通过历史故事导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自然进入教学环节,引出本文的主人公——唐雎。
二、检查预习,扫清障碍
1.作者简介。
作者 刘向 生卒年 约前77—前6 朝代 西汉 字 子政 籍贯 江苏 沛县
评价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作品风格 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语言舒缓平易。
代表作品 整理编辑《战国策》。
2.作品简介。
《战国策》又叫《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战国策》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国次序,编订为33篇。这部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了当时各诸侯国、各阶级阶层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是研究先秦史的重要资料。出自本书的寓言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3.历史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属小国,仅方圆五十里。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策士唐雎到秦国谈判,以期摆脱当时的危险处境,接着就有了本课的故事。
4.读准字音。
唐雎(jū) 怫然(fú) 徒跣(xiǎn) 抢地(qiānɡ)
韩傀(ɡuī) 要离(yāo) 休祲(jìn) 缟素(ɡǎo)
设计思路
通过检查预习,让学生对作者、作品、历史背景等有个初步的了解。然后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初步扫清阅读障碍,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首先请四名同学朗读课文的四个段落,读后请其他同学指出读错的字词,为下一步顺畅地朗读全文做准备。
1.以长句为例,读准节奏。
2.选择例句,指明朗读语气。
3.分角色朗读,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其余学生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4.读完后,请两至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然后一字一句对文章进行讲解。
设计思路
在理解重点字词意思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带领下,一字一句地对文章进行理解,熟悉故事情节。
四、理清脉络,把握情节
1.理清脉络。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明确:
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4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胜利。
2.把握情节。概括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明确:
开端:秦王想以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拒绝。
发展: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面对盛气凌人的秦王,唐雎从容不迫地解释。
高潮:秦王与唐雎争论“天子之怒”和“布衣之怒”,唐雎挺剑而起。
结局:秦王屈服。
设计思路
梳理文章的脉络,把握故事情节,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
五、问题探究,帮助理解
1.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他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不是出于好心,是骗局。他想轻而易举地夺得安陵的土地。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一是不与秦易地;二是想得到秦王的理解,让秦王觉得安陵君不是有意冒犯,不给秦王攻打安陵的借口。
3.秦王是“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吗?为什么?
明确:不是。秦王想兜售“易地”的骗局,就虚情假意地称安陵君为“长者”,用“不错意”来麻痹对方,妄图不费一兵一卒占领安陵,充分表现了他狡诈的本性。
4.第3段中,唐雎引用三个刺客的事例,有何用意?
明确: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将与秦王同归于尽。
5.本文除了语言描写,还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还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将秦王的贪生怕死与唐雎的临危不惧进行了对比。秦王的行为由“不说”“怫然怒”到“色挠”“跪”“谢”,前后形成对比,反映了秦王的前倨后恭、外强中干、色厉内荏。文中用秦王的盛气凌人,衬托出唐雎的不卑不亢、沉着镇定,用秦王的威胁恫吓来反衬唐雎的临危不惧、不畏强暴。
六、延伸思考,布置作业
1.课下思考:唐雎这种不畏强权、敢于为国牺牲的精神,在现代社会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加深对文章的记忆和理解,背诵课文第3段的排比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2.品析文章语言特色,赏析其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演读课文,导入新课
1.两人一组用原文演读对话,再用译文演读。
2.挑选一组上台表演。
提示:关于秦王,前期要读出蛮横、强硬、骄横狂暴、咄咄逼人的语气,最后一段要读出心惊胆战、贪生怕死的语气。关于唐雎,要读出不卑不亢、坚定勇敢、不畏强暴、临危不惧的语气。
设计思路
通过课本剧的形式,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让老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此基础上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精神
1.从文中找出有关秦王的语言描写,说说它们表现了秦王怎样的态度和性格。
明确:(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分析:表现了秦王的盛气凌人、狡诈。
(2)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分析:表现了秦王的无理、蛮横。
(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分析:表现了秦王的咄咄逼人。
(4)①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②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分析:表现了秦王的骄横狂妄、不可一世。
(5)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分析:表现了秦王的前倨后恭、外强中干。
秦王:骄横狂妄、阴险狡诈、外强中干。
2.从文中找出有关唐雎的语言描写,说说它们表现了唐雎怎样的态度和性格。
明确:(1)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分析:表现了唐雎的不卑不亢、据理力争。
(2)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分析:表现了唐雎的毫不示弱、据理反击。
(3)与臣而将四矣。
分析:表现了唐雎的凛然正气、不畏强暴。
唐雎:不卑不亢、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正气凛然。
设计思路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来把握人物形象,揣摩语言背后体现的人物心理。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人物的主要特点,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品味外交语言,分析艺术手法
1.唐雎不辱使命,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唐雎外交手段的技巧“巧”在哪里?
明确:①“巧”在言辞委婉、言之有“节”上。秦王要求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纯粹是诈骗。当遭到安陵君拒绝后,“秦王不说”,于是当着唐雎的面露出威胁之意,并盛气凌人地责备安陵君“轻寡人”。对此,唐雎先用屈从的口吻说:“否,非若是也。”这一回答,既缓和了秦王以强凌弱的气势,使会谈能够继续下去,又强调了不肯易地的原因。然后从容地说明安陵君不肯易地是因为“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并非故意违背秦王的意愿。这一句答得委婉,言之有理,言之有“节”。②“巧”在针锋相对、言之有“据”上。秦王见诈骗不行,便用“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所谓“天子之怒”进行威吓。唐雎正气凛然,针锋相对,用“伏尸二人,流血五步”的“士之怒”进行回击。③“巧”在以行证言、言之有“力”上。倘若唐雎只用文战,不辅以武攻,秦王势必会存侥幸心理,绝不会轻易屈服。以行证言,就能使“言”更富于慑敌的威力。唐雎辅以“挺剑而起”这一义无反顾的行为,来证明“今日”欲刺秦王之“言”的实在性和尖锐性,这就从根本上彻底打破了秦王的一切幻想,迫使秦王不得不“长跪而谢之”。
2.本文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现人物形象?
明确:对比与映衬、渲染与烘托。
由于文章始终是在人物对话中展开的,人物语言和行为遵循“刺激—反应”模式平行而下,自然形成了对比,造成了映衬互见的效果。如围绕易地问题,就有秦王的欲求与安陵君的坚守,有秦王的无理狡辩与唐雎的据理抗争;在意志较量方面,则有“天子之怒”与“布衣之怒”的对垒。秦王所说的“天子之怒”,唐雎的“未尝闻”;唐雎所说的“布衣之怒”,秦王归之于“免冠徒跣,以头抢地”。一个拒绝回答,非常高傲;一个丑化描述,极为轻蔑。这样,人物形象对比鲜明,相互衬托,将一场正义与非正义的较量真实而生动地展现出来。
作者为了追求夸张、强化的效果,多借助人物语言渲染气势、烘托气氛,增强故事的“现场感”。如秦王说“灭韩亡魏”,目的是从气势上压倒对手;唐雎罗列刺客的壮举,也表明了血拼到底的气概。秦王先说“灭韩亡魏”,气势夺人;后说“韩、魏灭亡”,辞格已卑。这些生动的描写,极大地凸显了人物性格。
设计思路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的语言描写,关注唐雎的外交辞令,了解古代外交家高超的语言技巧,进一步把握唐雎这一人物形象,并探究作者在表现人物形象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四、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记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勇敢无畏、义正词严地同秦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最终使秦王折服而保全国土的故事,颂扬了唐雎忠于使命、誓死捍卫国家利益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
完成第10课的训练。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