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9 鱼我所欲也 同步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9 鱼我所欲也 同步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10 20:14: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 鱼我所欲也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识记作家作品。
2.通过朗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陈毅的《梅岭三章》里有诗句“取义成仁今日事”,其中的“取义成仁”借用了古语“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提出的。“舍生取义”是什么意思?孟子在文中是如何阐述的?让我们一起到《鱼我所欲也》一文中去寻求答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作者简介。
作者 孟子 生卒年 约前372—前289 名 轲 字 子舆
籍贯 山东邹城 评价 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
作品特点 善于运用类比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注重逻辑推理,论证严密;语言气势磅礴,极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代表作品 《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
2.作品简介。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著,记录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儒家经典之一。《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3.读准字音。
故不为苟得也(ɡǒu)  死亦我所恶(wù) 一箪食(d ān) 一豆羹(ɡēnɡ) 蹴尔(cù) 不屑(xiè) 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
4.划分节奏。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3)此/之谓/失其本心
设计思路
在理解重点字词意思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带领下,一字一句对文章进行讲解,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和易混读音的辨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句意、文意,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言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点评。)
3.教师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6.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
四、质疑释疑,疏通文意
1.你问我答。
学生提出翻译时遇到的疑难问题,请其他同学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
2.教师答疑。
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给予点拨。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多媒体显示: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
(2)辨析加点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①为
②而
③于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若干名学生回答)
明确:
(1)①“辟”同“避”,躲避。
②“辩”同“辨”,辨别。
③“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
④“乡”同“向”,先前、从前。
(2)①为了;做。
②表修饰,不译;表转折,却。
③比;对,对于。
(3)①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②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③(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④这就叫作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
五、朗读训练,体会语言特色,初背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中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
2.学生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
3.教师出示背诵练习,帮助学生背诵。
多媒体显示: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________,________?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________。是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呼尔而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________,今为妻妾之奉为之;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4.学生齐背课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列出全文的结构提纲。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把握中心论点,梳理论证思路。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分析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导入新课
1.生齐背课文。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文章大意,同学们已经能流利地背诵全文。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从细节处探究课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会文章的主旨。
设计思路
让学生齐背课文,从而检查背诵情况。由检查背诵导入,既能巩固前一课时所学,又为接下来的课堂学习预热,顺势开启后面的教学。
二、把握中心论点,梳理论证思路
1.文中哪句话可以作为全文的中心论点?这个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这样提出论点有什么好处?
明确:舍生而取义者也。
本文开篇以“鱼”和“熊掌”设喻,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先设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在当时都是难得的食物,而“熊掌”是其中更珍贵者。二者不可得兼,取其中更珍贵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同理,生命和道义的价值也不同。在作者看来,道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在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道义。这样由浅入深,运用比喻论证,引出论点,水到渠成。
2.中心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明确:文章从“生亦我所欲”开始,转入对论点的分析和论证。作者分别从“所欲”“所恶”两个方面进行正反论述:所欲莫过于活着,所恶莫过于死,这是一切生命的共同趋向,是自然属性。但是,人类除了自然属性外,还有道德属性,于是就有了不苟活、不避死的抉择。“如使”以下数句,以假设的语气推想“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人之所恶莫甚于死”所带来的后果,即为了生存或避免死亡,可以不择手段,不顾羞耻和自尊,做不义之事。这是不符合社会道德准则的,所以才会有为了正义或自尊不苟且偷生的人,有能够避免灾祸而不去避免的人。在这样的人心中,“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他们有比生存更可贵的追求,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行文至此,完成了一个论证循环,回到了“舍生而取义”的论点。作者反复强调的“有甚于生者”,即指“义”;“有甚于死者”,即指“不义”。第1段最后几句话,是对文章论点的补充说明。“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表明作者“性善论”观点的普适性。然而,有向善之心,不等于有为善之举。“贤者”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他们能够保有善良的品性,而没有丢失它们。
文章第2段,举例论证舍生取义的观点。先讲述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这是对舍生取义的最好诠释和证明。之后,孟子高声放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在这里发出豪言壮语,可谓慷慨激昂,作金石之声,铮铮作响。
文章最后,孟子对“不辩礼义”而接受厚禄的人的心理做了几种推测,认为这样的人可能经受不住宫室、妻妾之美的诱惑,也可能是想得到贫困的亲戚朋友的赞许。如果是这样,这境界比起“身死而不受”来,可谓天壤之别。孟子认为,虽然“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受物欲、人情的蒙蔽,人们往往又会丧失这样的初心。所以他不由得因此感叹:那些不顾礼义而贪求富贵的人,丧失了他们固有的“羞恶之心”。
3.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1)“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明确:“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2)既然“箪食”“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为什么“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
明确:因为这些是用“呼尔”“蹴尔”的方式给予的,这种行为是带有侮辱性的施舍;说明在“生”面前,尊严更重要。
(3)“万钟”指的是什么?“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指的是什么?“万钟”和“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万钟”指的是利益;“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指的是权力、美色、虚荣,也就是欲望。利益是欲望的折射,满足欲望是追求利益的目的。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运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作用是什么?
明确:写出了一些人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本心,批判那种见利忘义的行为是“失其本心”。
(5)有人说,本文分两段,结构上不够合理,有割裂文意之嫌。你认为这种看法对吗?
明确:(示例)这种看法有道理。就行文思路来说,贤者舍生取义,行道之人、乞人以义为先,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于反面论证。所以,“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乞人不屑也”应归入第1段。
教师总结:本文论证了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的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而不省察于斯焉。”(《四书章句集注》)这段概括主旨的话是比较恰当的。
设计思路
先引导学生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再联系全文,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从而使学生对本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重难突破环节,采用问答的形式,学生自由质疑,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解疑释疑。
三、赏析语言特色,分析论证方法
1.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
比喻。以“鱼”比喻“生”,以“熊掌”比喻“义”,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比喻生与义“不可得兼”,巧妙又贴切地论述了“生”与“义”的关系。
对比。如将生和义对比,认为义比生更可贵;将死与不义对比,认为不义比死更可恶。又把假设与事实进行对比,最后将“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进行对比。
排比。排比句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语势和论辩力量。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
明确:气势磅礴,感情强烈,富有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3.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
明确:①比喻论证。如开篇以鱼和熊掌设喻,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②举例论证。如第2段举“不食嗟来之食”的例子论证了舍生取义的原因。③对比论证。如第1段从“所欲”“所恶”正反两方面说明为什么要“舍生而取义”,第2段中把一些人以前与现在对“万钟”的不同态度做了对比,从反面证明了“舍生而取义”的观点。
设计思路
此环节旨在指导学生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理解文章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四、课堂小结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祖国的赤胆忠心。
五、布置作业
完成第9课的训练。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