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19 枣 儿 同步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19 枣 儿 同步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10 20:16: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9 枣 儿
【教学目标】
1.了解剧情形式上的特点,把握戏剧情节。
2.通过台词、舞台说明等,把握剧本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各自的特点。
3.了解剧本的社会意义,对剧本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有自己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欣赏后说说人们为什么喜欢这首歌。
“每逢佳节倍思亲”,《常回家看看》唱出了人们的心声。新春佳节,阖家欢乐、团团圆圆是最让人快乐的事。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回家”已成“奢望”。这不,《枣儿》中的老人正在向我们倾诉自己的心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戏剧小品——《枣儿》。
二、检查预习,扫清障碍
1.作者简介。
作者 孙鸿 籍贯 江苏靖江 评价 中国当代剧作家,曾荣获“曹禺戏剧文学奖”。
作品风格 语言质朴,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代表作品 剧本《枣儿》等。
2.本课生字词。
课后读读写写 课中重点词语
馋(chán)     wēi(威)严 囫囵(húlún) 凝视(nínɡ) 喃喃自语(nán) 蹑手蹑脚(niè) 无可nài(奈)何 雕塑(sù)     竹匾(biǎn) mò(蓦)然 掸去(dǎn) 灾huānɡ(荒) 踌躇(chóuchú) 咀嚼(jué) 翘首(qiáo)
  设计思路
本环节意在通过检查预习的形式,引导学生识记本课的文常知识,积累本课的重点字词,流利地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梳理情节,把握剧情
1.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其余学生点评。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感觉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
2.全剧有几个人物?他们在出场上有何不同?
明确:全剧有四个人物。两个出场:老人和男孩。两个未出场: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3.老人在和男孩的对话中主要回忆了哪些事情?
明确:(1)回忆了“枣儿”小时候的事:儿子“枣儿”名字的来历;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
(2)回忆了自己小时候的事:偷枣吃后蹲坑的地方长出小枣树;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鬼子;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
4.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老人对男孩十分疼爱。从老人请男孩吃枣、让男孩骑跨在自己肩上摘枣、给男孩讲故事、与男孩拉钩发誓、紧搂住男孩等情节可以看出来。
5.概括剧情。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了有关儿子“枣儿”的往事,流露出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对父亲的思念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的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设计思路
此环节旨在让学生学会梳理主要情节,概括剧情,为后面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品味语言,分析人物
1.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
明确:《枣儿》中个性化的戏剧语言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感情。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即台词,以及舞台说明。剧中的人物语言个性鲜明,真实自然,具有浓郁的感彩。老人的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情味,具有长者之风而又有很浓的乡土特色。男孩的语言则显得纯真活泼,稚嫩可爱。从两人的对话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内心情感。剧中的舞台说明虽然文字很少,但对表现人物的感情也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这些舞台说明大都是人物动作、表情的简要说明,例如,写老人“威严地”“命令”“蓦然口气温和”“将枣儿擦干净”“掸去男孩身上的灰尘”“清清嗓子”“心事重重”“愣住,继而激动不已”“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等,都传神地写出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以及他在与男孩交谈过程中的感情变化。
2.分析人物形象。
思考:剧中的老人和男孩分别有怎样的形象特点?
明确:剧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年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老人又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长者的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念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男孩则是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他的父亲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他爱吃巧克力并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则表现出男孩成长环境的鲜明时代特征。
设计思路
引导学生品味《枣儿》的语言特点,体会人物的情感,理解人物形象。
五、了解背景,探究主题
1.了解《枣儿》的背景资料。
明确:《枣儿》发表于1999年。当时的农村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的浪潮将许多农村青年带离故土,到城里谋求发展,只剩下老人和小孩留守家园。走进城市的人们,或因为繁忙,或因为迷失,很少回到故乡,这使留守的亲人倍感痛苦。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枣儿》就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2.探究《枣儿》的主题。
(1)品味下列台词的深层次意味。
①老人 (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还不跟你一样?脸皮儿像这青枣,嫩白光滑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你吃这颗。
男孩 (拿起熟枣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
老人 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②老人 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儿。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③男孩 枣儿叔叔啥时候回来?
老人 不知道。
男孩 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见老人不语)爷爷,你怎么了?
④男孩 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可好吃了!
老人 (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
男孩 来呢,你的枣儿甜!
⑤男孩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明确:①老人认为自己已年老,所以被儿子遗忘,表现出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②“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不仅是对吃枣而言,也是对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隐含的是对既往岁月、对传统生活、对精神家园的感情。
③“迷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
④“巧克力”具有与“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它是现代化生活的象征。
⑤道德、亲情是每个人必须有的,但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不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这里的“喊”象征着对亲情、对传统的呼唤。
(2)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
明确:①“枣儿”象征着亲情。老人思念儿子,男孩想念父亲,“枣儿”凝聚着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②“枣儿”象征着故乡。老人喜欢怀旧,对“枣儿”的执着表现了老人对故土的挚爱。③“枣儿”象征着传统生活、精神家园。枣儿代表亲情、故乡,更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它所牵涉的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师小结: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使全剧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内蕴。
(3)如何理解作品的主旨?请同学们结合全文各抒己见。
明确:
示例一: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示例二:剧本反映了当时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
示例三: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现状。
示例四:剧本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
示例五:剧本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设计思路
通过研究背景,揣摩人物语言,进一步探究《枣儿》的主旨,加深对剧本的理解。
六、延伸拓展,深化认识
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学生畅谈见闻、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关心自己周围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
七、课堂小结
“枣儿”是香甜的枣儿,也是苦涩的枣儿。那一声声苍凉的、稚嫩的呼喊发自内心,像根在呼吸,像泉在喷涌。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种给予,一种天赐,是爹娘赐予儿孙赖以生存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正是这呼喊健全着他们的神经,丰满着他们的羽翼,使他们飞得更高更远。“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又是一座需要护理和更新的家园。
八、布置作业
1.完成第19课的训练。
2.自选角度,针对《枣儿》写一篇戏剧短评。
【板书设计】
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