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诗词曲五首
第一课时
《十五从军征》
【课时目标】
1.了解《十五从军征》的体裁及写作背景,朗读并背诵这首诗歌。
2.掌握从意象、表现手法等角度鉴赏诗歌的方法。
3.理解诗歌的内涵,感受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某些时期,战争频发,兵役制度严苛,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揭露封建社会残酷兵役制度的乐府诗——《十五从军征》。
二、追溯背景,介绍文体
1.写作背景。
汉朝时,北部边境时常受到匈奴的侵扰,战乱频繁。统治阶级大量征兵,兵役繁重,有些人一生几乎都在服兵役。《十五从军征》这首诗就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六十多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泪下。
2.文体知识。
乐府,古代音乐官署,秦及西汉惠帝时均设有“乐府令”。乐府的主要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后来,人们将乐府官署采集、创作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乐府双璧”为《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
《乐府诗集》,宋代郭茂倩编。书凡一百卷,分十二类:(1)郊庙歌辞;(2)燕射歌辞;(3)鼓吹曲辞;(4)横吹曲辞;(5)相和歌辞;(6)清商曲辞;(7)舞曲歌辞;(8)琴曲歌辞;(9)杂曲歌辞;(10)近代曲辞;(11)杂歌谣辞;(12)新乐府辞。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谣。包括乐曲原辞与后人仿作,其中有民间歌谣,也有文人作品。
设计思路
通过对写作背景和文体知识的介绍,让学生在头脑中对这首诗歌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有助于接下来深入地学习。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冢(zhǒng) 累累(lěi) 狗窦(dòu) 雉(zhì)
旅葵(kuí) 舂谷(chōng) 羹饭(gēng) 饴(yí)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3.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参考资料,疏通诗文大意。
少年十五参军出征,老翁八十才得还乡。路遇同乡把话问:“我的家中还有谁?”“从远处看那是您家,坟墓相连松柏混杂。”野兔乱窜出入狗洞,野鸡乱扑飞上房梁。野生谷子长满庭院,野生葵菜布满井沿。舂罢谷子拿来煮饭,采摘葵菜拿来做羹。羹饭全熟端将出来,举目无亲与谁共享。步出庭院向东张望,悲从中来泪满衣裳。
设计思路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正确诵读诗歌。通过诵读,感知诗歌句式、韵律上的特点,对诗歌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为下一步继续分析打好基础。
四、赏析诗歌,品析意象
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
明确:
意象:松柏、冢、兔、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诗句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明确:诗句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孤独悲伤。诗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明确:
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
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凉,空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4.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这首诗主要描绘了久经征战的老兵还家后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了不合理的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设计思路
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对诗歌做更深入的分析,通过诗人所写之景,领悟蕴含其中的感情。
五、课堂小结
《十五从军征》以白描手法勾勒了一个从军多年的老兵的回乡见闻,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描写方法,生动传神地描绘出主人公家破人亡的凄凉遭遇。
【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课时目标】
1.吟诵诗歌,感受古体诗的韵律特点。
2.品味诗歌中的精彩描写,体会边塞诗歌的豪迈及诗人因惜别友人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教学过程】
一、援引诗句,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描写雪景的诗文?
学生踊跃发言: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
教师总结:上面这些诗句虽然角度不同,但都描写了雪景,看来同学们积累了不少描写雪景的诗句。下面,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同样是描写雪景的古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设计思路
通过对描写雪景的诗句的积累,导入新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学习,既让学生初步了解了中国诗歌的绚丽多姿,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好本课创造良好的情境。
二、资料助读,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70),江陵(今属湖北)人,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重要代表诗人,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作品善于描写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其诗想象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作品有《岑嘉州诗集》。
2.写作背景。
唐朝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天宝十三载,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岑参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时写下了此诗。
3.文体知识。
歌行体
(1)定义。
歌行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可以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2)代表作。
以“歌”命名: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以“行”命名: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等。
以“歌行”命名:高适的《燕歌行》。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狐裘(qiú) 锦衾(qīn) 瀚海(hàn) 珠帘(lián)
阑干(lán) 饮归客(yìn) 风掣(chè) 罗幕(mù)
2.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把握内容,疏通诗意。
北风席卷大地,枯草被吹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份就下起了大雪。忽然像是一夜间春风吹过,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顿时盛开。雪花飘进珠帘里,沾湿了罗幕,穿狐皮大衣也不觉得暖和,织锦被都显得单薄了。将军的角弓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铠甲冰冷得难以穿上。沙漠上纵横交错地结着百丈厚的冰层,万里长空凝聚着暗淡阴森的云。主帅在营帐里摆设酒宴送别即将归京的客人,宴席上还有胡琴、琵琶和羌笛奏出的胡地音乐助兴。傍晚大雪纷飞,落在辕门上,红旗冻僵在劲风中也不再飘动了。在轮台东门外送别武判官离去,分手时大雪已覆盖了天山的路。山路迂回曲折,已经看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行的蹄印。
四、研读诗歌,把握主旨
1.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明确:这是一首歌行体咏雪诗,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2.这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二者是如何完成过渡的?
明确:前面重在咏雪,后八句主要是写送别。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完成了过渡。
3.诗中从哪两个方面揭示了当时的天气寒冷?
明确:从正面和侧面来写当时天气寒冷。正面:“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侧面:“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4.说说“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的“折”“即”好在哪里。
明确:“折”字写出了北风之猛,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表明雪下得大,下得早。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猛雪早。
5.你认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为什么能够流传千古?
明确:以春景写冬景,以梨花喻白雪,比喻新奇贴切,既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壮丽风光,又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6.“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几句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写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
7.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所展示的画面,并谈谈这两句细节描写的作用。
明确:傍晚时分,辕门外,大雪纷纷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尽管风刮得挺猛,红旗却一动也不动。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8.诗的最后两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体现了中国绘画中的“留白”这一艺术手法,说说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运用留白手法,写得含蓄,引发读者无尽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及朋友离去后的无限惆怅之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
设计思路
引导学生从关键字词和句子着眼,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感情,进而把握词作的主旨。
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歌行体”诗,形式自由,语言流畅,格调奔放。请从句式、叙事、抒情等方面说说这两首诗的异同。
明确:
两首诗的相同之处:都无固定的格式,篇无定句,诗句多少要依表达的内容而定;都以写气候景物开篇,都将写景与叙事融为一体;都抒发了诗人独特的情怀。
不同之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七言为主,间以二言,也有九言,句式错杂;故事性强;抒情强烈而深沉;结构严谨,层层推进,埋下伏笔,最后直抒胸臆,过渡自然。《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七言,句式整齐;叙事简洁;抒情含蓄而典雅;四处“雪”(送别前雪景、饯别时雪景、临别时雪景、送别后雪景),一线穿珠,章法严谨而又富于变化。
六、课堂小结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通过描写边塞特有的冰天雪地的奇丽景色,烘托出边塞将士的豪迈气概和壮烈胸怀,表达了诗人因惜别友人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
【板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第二课时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课时目标】
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词。
2.理解重点词语,赏析名句,体会词中蕴含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歌曲导入
(播放歌曲《烽火扬州路》视频)
同学们,这首激昂的歌曲,唱的是谁的词啊?对,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这个地方一共写了两首词,我们今天来学习他的另外一首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二、介绍作者,追溯背景
1.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其词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多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政策进行揭露和批判。现存词六百多首,有《稼轩长短句》传世。
2.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不久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这首词就写于开禧元年(1205)诗人在镇江知府任上。镇江,又名京口,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南宋朝廷抵御金兵南下的第二道防线。辛弃疾作为守令,每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总是触景生情,不胜感慨,于是创作了这首怀古述志的著名词作。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móu),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zhòng)谋。
2.把握内容,疏通词意。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多少国家兴亡大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孙权年轻时就统率千军万马,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四、品析语言,体悟情感
1.词人为什么发出了“何处望神州”的感叹?
明确:这首词是词人到镇江去做知府时所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想到大好中原已沦陷金人之手,心中不禁悲愤不已,触景生情,故而发问。
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句中“悠悠”一语双关,有哪两层含义?这一问一答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悠悠”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之无穷。“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中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此透露出词人的情感:对屈辱求和的南宋朝廷的失望与愤慨。
3.赏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明确:一是突出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而“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显然,词人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4.赏析“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明确:词人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而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呼声。
5.再读全词,概括本词的主旨。
明确:词人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全词饱含着词人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
设计思路
引导学生从关键字词句入手,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体会词人所抒发的感情,进而把握词作的主旨。
【板书设计】
《过零丁洋》
【课时目标】
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重点词语,赏析名句,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爱国,是诗歌创作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南宋诗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用心聆听他的爱国心曲。(板书课题)
设计思路
通过“爱国”这一永恒的主题,导入对本课的学习,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好本课创造良好的情境。
二、介绍作者,追溯背景
1.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他的作品大都洋溢着爱国激情和忠贞气节,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后不幸被俘,屡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最后从容就义。有《文山先生全集》,名篇有《正气歌》《过零丁洋》等。
2.写作背景。
宋祥兴元年(1278),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抗击元军,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正月囚禁文天祥的船队经过零丁洋时,元军一再强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在海上坚持抵抗固守崖山的南宋将领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便出示此诗以明志节。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liáo)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xù),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疏通诗意。
自幼刻苦熟读经书,适逢际遇才取得功名,为国效力。抗元战斗已进行了四年,抗元的烽火变得寥寥落落。宋朝国势危亡犹如风中飘飞的柳絮,自己也如雨中漂泊无根的浮萍,时起时沉。回想当日,在惶恐滩头曾述说惊慌恐惧;如今被俘,路过零丁洋,不禁叹息自己的孤苦伶仃。人生在世谁能躲避一死?既如此,就让我为国捐躯,留下一片爱国忠心永垂史册。
四、品析语言,体悟情感
1.诗的首联写了哪两件事?
明确:一是诗人得到朝廷选拔,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诗人在抗元战争中已度过四年。
2.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除了运用对偶的修辞以外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诗人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3.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中的“惶恐”“零丁”反复出现,妙在何处?
明确:“惶恐”“零丁”反复出现,巧妙运用了地名与心情的双关语,渲染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响深远。请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人难免一死,为祖国舍生取义,一片丹心永垂史册。这两句诗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明确: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之情,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最后两句由悲而壮、由郁而扬,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英雄气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设计思路
对诗作中重点句子所使用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以此来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并让学生初步学习如何赏析诗歌。
五、布置作业
同学们,让我们回味经典,跟随朗读录音一起吟诵吧!
【板书设计】
过零丁洋
《山坡羊·潼关怀古》
【课时目标】
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重点词语,赏析名句,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元曲——《山坡羊·潼关怀古》。
设计思路
通过对文体知识的简单介绍,导入对本课的学习,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好本课创设良好的情境。
二、资料助读,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文学家。早年被荐为东平学正,历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中书省参议,以上疏触怒英宗,遂辞官归隐。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张养浩起任陕西行台中丞,赈济灾民,夜以继日,忧劳而死,谥文忠。诗文自成一家,与元明善、曹元用齐名,号为“三俊”。散曲以豪放著称。代表作品有政论集《三事忠告》,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等。
2.写作背景。
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朝廷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他隐居后,决意不再涉足仕途,但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迈,毅然应命。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散曲是他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所作。他写了九首“山坡羊”怀古曲,这首《山坡羊·潼关怀古》即是其中之一。
3.文体知识。
散 曲
散曲是曲的一种体式。和诗词一样,用于抒情、写景、叙事,无宾白科介(说白及动作提示),便于清唱,有别于剧曲。包括散套、小令(与词中的小令不同)两种。散套通常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组成,长短不论,一韵到底。小令通常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但可以重复,各首用韵可以互异,有别于散套。又有以两支或三支曲调为一个单位的“带过曲”,也属于小令的一体。元明两代盛行。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查地形,通古今。
(PPT出示“古潼关地形图”,给学生介绍潼关的地理位置及其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缩短学生与潼关的时空距离)
明确:潼关内有华山,外有黄河,西有长安,东有洛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2.划分层次,分析文本。
全曲分三层。
第一层(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第三句写潼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奔流的险隘之处,也由此引发下文的感慨。
第二层(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写由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感慨。第四、五句,写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感慨横生,激愤难平。第六、七句,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点出了无限伤感的原因。
第三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连祸结),这是作者从朝代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是全曲之眼。“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正是这两句使得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题材的其他作品。
设计思路
对词作中重点句子所使用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以此来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并让学生初步学习如何赏析词作。
四、品读课文,赏析感悟
1.“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中“聚”和“怒”两个字用得好在哪里?
明确:“聚”字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中,“怒”字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用“聚”“怒”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地势险要,暗含一幅千军聚集、万马嘶鸣的历史画卷。
2.你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意思?它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而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所以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在这首曲中是曲眼,有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人文关怀,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
3.作者是怎样将写景、怀古、议论三者有机结合的?
明确:作者先描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然后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了深沉的感慨,最后发表议论,得出结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雄浑苍茫的景色、真挚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使得全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五、课堂小结
《山坡羊·潼关怀古》通过作者的所见所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劳动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完成第24课的训练。
【板书设计】
山坡羊·潼关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