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语文版) 第二单元检测题
(90分钟 100分)
一、积累运用(25分)
1.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5分)
春光明媚的日子,我们走进慕俄格宫殿,赡仰你的风采。我们目睹的不是一个美女的雕塑,而是一个胸怀大志、功成名就的人间圣母遥远的面影。fēngdù piānpiān的你似乎在向我们款款走来,垂询身居要职的七尺男儿要如何以大禹治水的执著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1)在括号里给语段中加点的词语注音。( )(1分)
(2)根据语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1分)
(3)按部首查字法“雕塑”的“雕”应查 部。(1分)
(4)语段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2分)
改为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祁龙威历尽坎坷而矢志不移的爱国情怀,学养精深又虚怀若谷的治学精神,受到人们普遍的敬仰。
B.我们一定要把这些问题解决好,绝不能因为建了一个新的过江通道反而更加拥堵,那我们就大相径庭了。
C.为了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他常常是夜不能寐,寝食难安。
D.譬如对灾难细节好奇,“访问”可怜的灾民 ,“参观”灾民的家园……凡此种种,都给劫后余生者增加了许多无谓的痛苦。
3.下面关于消息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标题、导语和主体通常是一则消息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B.导语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括。
C.主体部分承接导语,扣住中心,用足够的材料展开导语中已点明的新闻事实,是导语内容的具体化。
D.消息讲求真实、准确、客观地报道事实的经过,所以语言应平实简洁,不能掺杂作者个人的感彩。
4.古诗文填空。(5分)
新华网北京3月14日电 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会见中外记者并答记者问。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总理多引古诗词典故,巧妙回答。
(1)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15字以内)(2分)
(2)按照下面的提示,选出图片中与之相对应的古诗文。(3分)
①警示中国对于今后几年的道路不可有任何松懈、麻痹和动摇。
②澄清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有关中国傲慢的传闻。
③在回答中美关系问题时,温总理说“ ”,认为中美两国应该从这样的高度来把握两国关系。
5.名著阅读。(3分)
《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好汉形象,他们有“忠”,有“义”,有“勇”,有“谋”。宋江把晁盖时期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表现了他的“忠”; ① (填人物)拳打镇关西表现了他的“义”;武松在 ② (填地点)打虎表现了他的“勇”;晁盖、吴用等众好汉在黄泥冈 ③ (填事件)表现了吴用的“谋”。他们谱写了一段又一段的英雄传奇。
6.综合性学习。(8分)
阅读根据道德模范曹于亚捐肾救父亲的壮举而拍摄的公益广告《孝道》的相关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3张照片
图1 图2 图3
材料二:在拍摄现场曹于亚跪求医生,要将自己的一个肾捐给父亲的戏时,张静初还是忍不住放声大哭,“当时我的心情很矛盾,一下子想到了我的父亲,其实这是一个挺美好的事情,可是现实生活中我却不可能像影片里一样挽救我父亲的生命。”
材料三:有人写诗赞扬曹于亚:惊悉病危急似焚, 跪求捐肾报亲恩。成功手术由衷喜, 耽误课程补习勤。带父读书甘苦累, 打工买药更艰辛。梦圆大学成才路, 全国德模光满身。
(1)请你用一句话分别概括《孝道》中图1与图3对应的情节。(2分)
①图1:
②图3:
(2)扮演曹于亚的张静初为什么会放声大哭?(2分)
(3)有人认为曹于亚捐肾救父,只是她自己的事,不应该被评为道德模范。对此,你怎么看?(4分)
二、阅读理解(35分)
(一)阅读《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的选段,回答问题。(11分)
【甲】新华社莫斯科7月13日电 (记者许基仁、刘广、林榕)把所有的矜持都抛掉,让热泪尽情地流淌。在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用平稳的语调宣布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后,聚集在莫斯科世界贸易中心的中国人眼睛湿润了。
北京在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选定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的投票中,第二轮就以过半数优势赢得了奥运会主办权。在这轮投票中,北京获得了56票,多伦多为22票,巴黎为18票,伊斯坦布尔为9票。
【乙】该轮到北京办奥运会了!这不仅是何振梁的自信,也是本社记者在投票结束后采访国际体育界人士得到的普遍回答。一位来自韩国的国际奥委会副主席说:“北京本来就有办奥运会的能力,此次获胜丝毫也不让人觉得意外。”瑞士奥委会主席卡基·瓦特说:“现在是奥运会到中国去举办的时候了。我相信北京一定能举办一次成功的奥运会。”
7.【甲】文段中,第1段的画线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分)
8.【甲】文段中,第2段所列出的数字起什么作用?(3分)
9.【乙】文段中,加点的“该”字蕴涵着哪些信息?(3分)
10.从【甲】【乙】两部分内容中,可以看出消息这种新闻体裁有怎样的特点?(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4分)
西藏七地市同升国旗 庆祝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
中新社拉萨3月28日电 (中新社记者 刘舒凌 徐长安)3月28日是“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西藏七地市、县乡村、街道社区居委会、各级各类学校同升国旗,以期铭记历史,珍惜今天,开创未来。
上午接近10时许,拉萨城关区当巴社区的校园里聚集了近百位居民。54岁的旦巴热杰穿着藏装,微笑着站在人群中,在灿烂的阳光下和社区的孩子、妇女、老人们一起唱国歌,观升旗。
心扎细社区附近的实验小学以及西郊的当巴小学都在上午举行了升旗仪式。在林芝、在山南、在昌都,在日喀则、那曲和阿里,人们以各自的形式升国旗,纪念这个节日。
当巴小学的孩子告诉中新社记者,老师今天还给他们讲了一堂有关西藏农奴解放的短课,希望他们珍惜如今安心上学的幸福生活。
布达拉宫广场上的升旗仪式是众多仪式中最为隆重的一个。清晨的布达拉宫早已春意融融,拉萨市第三小学的小学生索朗旺珍和同学们一起在10点之前来到广场上参加仪式。孩子们的到来给广场增添了活泼、灵动的气息。庄严的升旗台前飘荡着他们的欢声笑语。
今年只有7岁的索朗旺珍告诉记者,她虽然年龄小,但她知道今天是3月28日,“是农奴解放的节日”。她说她不喜欢旧社会,“那时候的小孩子没有衣服穿,饭吃不饱,没有学上,我不喜欢”。
上午10时许,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西藏自治区主席白玛赤林等与在藏党政军负责人来到布达拉宫广场上,与民众一起参加“升国旗、唱国歌”仪式。
拉萨市长多吉次珠主持了此间的升旗仪式,据他介绍,共有三千多人参加了升旗仪式,其中包括武警官兵代表、青少年学生代表、居民代表,宗教界爱国人士代表、离退休干部职工代表。
接近10时,整齐的军乐队、国旗护卫队从布达拉宫前的干道上走来,战士们的飒爽英姿与布达拉宫前的绿柳红花交相辉映。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军乐队奏乐的同时,广场上孩子们稚嫩的歌声也同时响起。
10时整,鲜红的国旗升到旗杆顶端,迎着和煦的春风,国旗招展。
在升旗仪式上,中共拉萨市委书记秦宜智代表官方讲话。他回顾了旧西藏的残酷和不人道,回顾了1959年西藏波澜壮阔的民主改革进程。
他说,历史是记载真实情景的历史,历史是蕴涵丰富意义的历史。民主改革50多年来,拉萨的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他批评达赖集团把旧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美化为天堂式的“香格里拉”,把西藏的发展进步指责为“灭绝文化、毁灭宗教、侵犯人权”,实质上是不愿意看到政教合一封建农奴制的覆灭和西藏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当家做主,不愿意看到农奴主阶级特权的丧失和西藏各族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升旗仪式结束的时候,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西藏自治区主席白玛赤林走进人群,与群众握手致意,互致节日问候,慰问驻藏解放军。张庆黎并牵着拉萨市第三小学学生仁増桑姆和格桑央宗的手,勉励孩子们好好学习。
同一日,拉萨街头兴起慰问热潮。在当巴社区街头,居民们结伴、带上自备的节日礼物慰问维护社会治安的武警官兵。老人们为日光下晒得黝黑的士兵送上一杯杯酥油茶,戴上洁白的哈达。一位藏族老先生说:“希望你们和我们一起体会50年来翻身做社会主人的高兴心情。”
11.这则新闻的主体部分围绕“同升国旗”进行报道,在选材方面有什么特点?(4分)
12.有同学认为结尾部分并不属于升旗活动的范畴,可以删去这一段。对此,你怎么认为?(4分)
13.试品析第2段中“穿着藏装”“微笑着”“灿烂”等加点的词语(短语)的表达效果。(3分)
14.读了这则新闻后,你一定对西藏的今昔有了一些了解,从这场隆重的升旗活动中获得了深深的感触。假如你是一名西藏的中学生,请对着采访你的话筒,说出你的心声吧。(3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挺起不屈的脊梁(节选)
生命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8万多从废墟中解救出来的幸存者,见证了四川人民的顽强意志;不断刷新的生命奇迹,是坚忍不拔精神的完全展现。
国歌,让孩子不再恐惧;
加油,让生者不再无助;
救援,让死神望而却步;
一切,只为夺回更多的生命!
生命不能等待。12日,温家宝总理赶来了:“现在第一位的工作是抓紧时间救人,多争取一分一秒的时间就可能多抢救出一个被困者。”
16日,胡锦涛总书记赶来了:“当务之急仍然是救人,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都要千方百计地抢救。”并号令部队官兵向偏远乡村进军。
中央领导集体心系灾区,一路奔波,不离不弃,再一次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极大地鼓舞了灾区人民的斗志,也感动了整个世界。
生命不能等待。那些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的无名英雄,在与时间赛跑。
地震发生时,许许多多的教师,毫无保留地把逃生的一丝希望让给了学生。
汶川县映秀小学四年级语文老师严蓉,为组织学生逃生,在教室门口坚守到了楼房垮塌的最后一刻,等第十三个孩子跑出去后,她被埋了,留下一岁半的女儿不停地号哭。
无数善良的人们记住了这个28岁的美丽女性,她以自己的宝贵生命,诠释了什么是舍生取义,什么是为人师表。
为了灾区人民,逾10万人民子弟兵以空前的速度,从祖国四面八方奔赴灾区;冲锋舟破水而上,空降兵从天而下,更多的部队连续几十小时急行军,徒步向各个重灾县市区、各个重灾乡村突进。
人民子弟兵以无比的勇气和毅力,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与死神拼力赛跑,诠释了什么是铮铮铁骨,什么是钢铁长城。
生命不能等待。那些没日没夜为抢通生命线而劳碌的人们,在与时间赛跑。
(本文选自《人民日报60年优秀通讯选》,有改动)
15.概括这则通讯的主要内容。(2分)
16.你是如何理解通讯中反复出现的“生命不能等待”这句话的?(4分)
17.通讯中是如何评价人民子弟兵的救灾行动的?(2分)
18.这篇通讯多用急促、高亢的短句。试分析其作用。(2分)
三、写作(40分)
19. 以“那目光令我感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选文体。③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④不得抄袭。
八年级语文(上)(语文版) 第二单元检测题
参考答案
1.(1)gōngchéng míngjìu (2)风度翩翩 (3)隹 (4)赡 瞻
2.B(大相径庭:两者大不相同,表示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此句中用“南辕北辙”更合适。A.矢志不移:发誓立志,绝不改变。C.夜不能寐:形容因心中有事,晚上怎么也睡不着觉。D.劫后余生:经历灾难之后幸存下来。)
3.C(新闻要求运用典型的材料,而非足够的材料。)
4.(1)温家宝引用古诗妙答记者提问。(概括出这层意思,并能简洁表述即可。)(2)①行百里者半九十 ②人或加讪,心无疵兮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5.①鲁达(鲁提辖) ②景阳冈 ③智取生辰纲(注意不要将第一空填成“花和尚”。)
6.(1)①小时候父亲背曹于亚过河。 ②长大后曹于亚成功捐肾救父。(2)因为生活中的她不能像影片中的她一样挽救父亲的生命。(3)示例:曹于亚虽然诠释的只是一个女儿对父亲的爱与孝,却体现了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人伦美德;她以坚韧的毅力和崇高的情操,浸染着、熏陶着众人,教我们尊老向善,并教会我们无论何时都要勇于承担自己肩头的重任。
7.表达了中国人在北京申奥成功后无比喜悦和激动的心情。(通过选文中的重点词语“热泪”“眼睛湿润”,再结合【甲】【乙】两部分内容来理解。)
8.用事实说话,让读者在比较中感受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优势,说明中国北京申奥成功是众望所归,是实力使然。(在新闻报道中,数字可以从量化的角度准确地报道新闻事实,反映新闻事物的发展状况,说明报道的主体;也可以作为辅助性背景材料,解答新闻中的疑难问题,说明新闻事物的特征;或者对新闻中所涉及的学术名称、概念进行解释和说明,帮助受众理解新闻内容。解答本题要扣住数字体现消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的特点,结合内容作答。)
9.经过漫长等待终于梦想成真的喜悦,作为中国人的无比自豪,北京一定能办好奥运会的自信等等。(一个“该”字包含着中国人的无限感慨,可从喜悦、自豪、骄傲、自信等方面组织答案。)
10.内容真实准确,报道迅速及时,语言简明扼要。(这是以点带面来考查消息的特点,所以结合消息的特点来回答即可。)
11.紧扣标题中的“同升”二字选材,既有各地升旗活动的概括性报道,又有对布达拉宫广场升旗活动的详细报道;其中既通过概括性的场面描写使人了解升旗活动的盛况,又通过个别采访的报道突出了活动的意义重大。(联系整个新闻报道的内容,结合新闻选材的特点概括回答。)
12.示例:不可删去。因为这一段记述了拉萨居民慰问武警官兵的热烈场面,表达了他们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珍惜,以及对帮助维持治安的子弟兵的拥戴和感激之情,表现了拉萨军民一家亲的繁荣现状,深化了这则新闻的主旨。(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结合结尾部分与主旨的关系来回答。)
13.“穿着藏装”绘其外貌,表现了旦巴热杰对这个节日的重视;“微笑着”绘其神态,揭示了旦巴热杰内心的喜悦;“灿烂”描绘环境,渲染出一派愉悦、祥和的氛围。(从外貌、神态、环境三个方面来分析。)
14.示例:回顾过去,西藏饱经沧桑;把握现在,我们深感幸福来之不易;展望未来,我们对西藏的繁荣稳定、对西藏人民幸福的明天充满了信心!(只要围绕材料,能自圆其说即可。因为是接受采访,所以回答时语言一定要通俗、简洁。)
15.中央组织领导广大军民从汶川地震废墟中解救出8万余名幸存者。(抓住这篇通讯的主要信息回答即可。)
16.“生命不能等待”突出了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它的每次出现都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生命的尊重与责任:第一次出现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第二次出现诠释了把生命的希望留给他人的舍生取义,诠释了什么才是为人师表;第三次出现突出那些抢险救灾者为抢通生命线而没日没夜地劳碌奔波。(联系内容回答。)
17.人民子弟兵以空前的速度,从祖国四面八方奔赴灾区;以无比的勇气和毅力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与死神拼力赛跑,筑起保卫人民生命的钢铁长城。(联系通讯的倒数第2、3两段来概括。)
18.这篇通讯急促、高亢的外在节奏与救灾现场的气氛是完全一致的:报道有关解救地震中的生命时,多用短句,显得行文干脆利索,语言铿锵有力,富于感召力,节奏急促如同救灾的急迫速度;高亢的短句与坚强的领导、军民的顽强意志、积极的救援基调是协调的。(结合通讯的语言特点和事件内容来分析。)
19.思路点拨: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首先,审清标题,分解关键词,明确写作重点。该命题可以分解为:“那”“目光”“感动”。“那”,指代的对象很广泛。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可以是今人,也可以是古人;可以是父母、老师,也可以是同学、朋友。“那”还可以指一个特定的情境。“目光”可以按照“什么样的目光”进行分解:关爱的目光、慈善的目光、激励的目光、友善的目光、渴望的目光、无奈的目光、期盼的目光、哀伤的目光等等。只要这种“目光”使“我”感动,使“我”奋进,都可以用 我”那蘸满感情的笔去抒写、去描绘。 选材谋篇时,要紧紧扣住“目光”这条主线,以“我”为圆心,以“我”的所见、所思、所感、所为为半径,抓住令“我”感动的生活细节,以小见大,通过叙事表现出青少年自我成长过程中特有的感情世界和思想境界。不仅要写出“那目光”的背景、情节和瞬间状态,还要深入挖掘“目光”背后的内涵;不仅要写出感动的心里感觉,更要挖掘 “目光”背后的内涵,要写出“感动”后情感上的升华和认识上的飞跃。在人称运用上,要紧扣文题中的“我”字,发挥第一人称在抒情、叙事方面的优势,以事感人,以情动人。文体上最好写成记叙文,记叙性散文或抒情性散文。这样便于描写抒情。
例文:
那目光令我感动
阳光掠过时间的长河,在记忆的贝壳上刻下道道印痕;波浪翻滚冲刷,真金慢慢沉下,阳光在长河里最终映照出一道道令人感动的目光。
专注的目光
“刘翔……刘翔……”赛场上的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站在起跑线上的刘翔似乎并没有听到,他边凝神边做着准备工作。一位政府要员走上前去,拍拍他的肩膀说了些什么,刘翔竟毫无反应,更没有抬头看来人一眼。见此,电视机前的我不禁为他捏了一把汗:“难道刘翔今天的状态不好 ”
发令枪响了,刘翔似离弦的箭一般冲出去,奋力跨越一道道栏杆,眼神似鹰一般专注。最终,“12秒88”,刘翔打破了世界纪录!
赛后,记者采访了刘翔:“你跨栏时知不知道有人就快要赶超你了 ”刘翔微微一笑,说:“比赛时,我只看到终点。”
锁定目标,专注于此,只有全神贯注,才能击败对手。飞人刘翔的精神令我钦佩,他专注的目光更令我感动。
坚定的目光
“背着妹妹上学”的洪战辉是个相貌普通、衣着平凡的青年。在他还是一个满脸稚气的孩子的时候,命运就让他失去了温暖的家庭,一个稚气的孩子竟要承担起整个家庭的生活重担。他没有泄气,而是咬紧牙关,微笑面对,他用稚嫩的双手撑起支离破碎的家庭,用坚定的目光告诉世人,好日子就在前头。当同龄人还在父母怀中嬉笑时,男子汉的气节已在他心间发芽。
类似的故事也许还有很多,或许更加令人感动,可是,洪战辉的眼神告诉所有的人,再苦再难我也会坚持的。这样执著的信念,如此坚定的目光,感动了中国。
避让的目光
萨科齐先生当选法国总统后,曾来中国访问,并来到清华大学与那里的学子亲切交谈。会上,萨科齐温文尔雅的气质与谦逊的态度让人难忘,尤其是他的睿智更让我想起了他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他那睿智的避让。
竞选法国总统时,萨科齐面临的关键环节就是与另一位候选人罗琳女士进行电视辩论,这将最终决定两人的胜负。
开始时,萨科齐一改咄咄逼人的态度,而是一味避让,让罗琳的高雅形象尽失,于是,他获得了更多的选票。可以说,是他那睿智的避让,使其成功。
他的目光让我感动,因为避让的目光背后,隐藏的是智慧。
思绪飞回,眼前家人的目光同样令我感动。当我生病时,有母亲温柔的目光;当我茫然时,有父亲鼓励的目光;当我无助时,有外公慈爱的目光……
【点评】这是一篇从立意到结构、从语言到内容都能够彰显出作者的才情及实力的文章,其特点如下:
(1)主题鲜明,结构严谨。全文抓住标题中的重点词语“那目光”,选取了生活中的名人和“感动中国人物”洪战辉等人作为描写对象,抓住其突出的特点,从“目光”的角度入手,写了刘翔那“专注的目光”,洪战辉那“坚定的目光”,萨科齐那“避让的目光”,以及使自己感动的原因。扣题紧凑,主题鲜明。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和小标题的形式,叙事、说理层次分明,结构严谨,体现出理性的广度与深度。
(2)语言简练,富有才气。全文的句式整散结合,行文潇洒自如,文章显得很大气,文化底蕴丰厚。特别是场面描写形象逼真,把刘翔赛场上的动作、神态及赛后的语言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人物形象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