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八年级语文(鲁教版)上册第三单元检测题(含答案详解)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2014学年八年级语文(鲁教版)上册第三单元检测题(含答案详解)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0-10 15:56: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语文(上)(山东教育版) 第三单元检测题
(90分钟 100分)
一、基础积累(25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汲取(jí) 摧残(cuī) 味同嚼蜡(jiáo)
B.诬蔑(wū) 狡黠(jié) 狂妄自大(wàng)
C.肇事(shào) 藻饰(zǎo) 锲而不舍(qiè)
D.诓骗(kuāng) 脊梁(jí) 豁然贯通(huò)
2.找出下列各项中的错别字并改正。(4分)
(1)茏罩 地大物博 前仆后继 改为
(2)诘难 不言而谕 自欺欺人 改为
(3)滞碍 持之一恒 怀古伤今 改为
(4)傅彩 袖手旁观 不知所错 改为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B.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
C.“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D.这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欢迎大家吹毛求疵。
4.下列句子使用了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3分)
A.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B.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C.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D.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作者罗迦·费·因格,是美国实业家。
B.《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作者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这篇驳论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
C.《不求甚解》选自邓拓的《燕山夜话》,是一篇驳论文,边破边立,破立结合。
D.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谈读书》是一篇杂文,它论述了读书的目的、学习方法,阐述了读书的重要作用。
6.综合性学习活动。(9分)
2013年4月23日,是第18个“世界读书日”,学校为此举行了“好读书,读好书”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宣传读书活动】
下面是本次活动的宣传标语,请你补充完整。(3分)
好读书,读书让生活变得充实;
读好书, 。
(2)【探讨读书方法】
甲同学:网络时代,信息量很大,可以看的书很多,但是,面对茫茫书海,我们不知从何下手。
乙同学:我们现在太忙了,要做那么多题目,哪有时间读课外书?
丙同学:我们读过很多书,但读后很容易忘记,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多。
请你针对以上发言,给在场的校长和同学分别提一条建议,注意语言的得体。(6分)
①向校长提建议:(3分)
②向同学提建议:(3分)
二、阅读理解(35分)
(一)阅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中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9分)
……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谷登堡。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谷登堡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7.这两个文段作者论证的主要观点是( )(2分)
A.知识是创造的基础,是形成创新意识的素材。
B.主动地运用知识是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
C.只有认识到要活用知识才能有创造性思维。
D.只有持之以恒不断尝试才能有创造性思维。
8.约翰·谷登堡组合印刷机的关键是( )(2分)
A.在单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大面积均等压力。
B.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大容量均等分布。
C.将葡萄压榨机的大面积均等压力,加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
D.将葡萄压榨机的大容量均等分布,加在单个硬币打制器上。
9.“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这句话中的“此”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2分)
10.“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这句话你怎么理解?(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3分)
读书与人生
①书,读而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可育德行,可导人生。
②谁能用读书来充实自己,谁就会十分聪明;就会站得高,看得开,走得远,行得顺;就更能经历伤痛,承受苦难,获得成功,取得成就;就能更加幸福快乐并活出一种独特的绚丽和精彩。
③如果无聊,请读书。历史会告诉你,人生应该怎样度过;先人会指导你,怎样做个有用的人;大师们会给你讲他们成功的经验;伟人会教你如何制造奇迹;时间会告诉你,它公平地属于每一个人,当有人在悲叹人生苦短时,有的人却成就了永恒。
④如果空虚,请读书。至少你可以得到一条人生的格言,懂得有的人之所以能登上人生的最高峰,是因为他们从未停止过攀援,即使滑下去后也会从头再来;而有的人一直在谷底徘徊,那是因为一跌倒就躺下不愿起来,苟且度日,得过且过,或者呻吟连连,怨天尤人。
⑥如果有闲,请读书。书会告诉你:有的人会用闲暇采集知识,有的人会用这空白来编织平庸。为什么有的人感觉时间非常匮乏,而有的人却感觉时间多得无法消磨?书会让你明白,奇迹虽然来自瞬间,但瞬间却是持之以恒这条线上的一个端点。
⑦如果苦闷,请读书。书会告诉你:伟人也曾苦闷过,只是他很快就拨开了黑暗,奔向了光明;豪杰也曾迷茫过,只不过他能尽快地冲出迷茫;英雄也曾卑下过,只不过他没有被卑下拖进泥淖。人世间往往有些事身不由己,但有些事却全在于自己。每次苦难都是一次淬火,假如你拒绝,一次成钢的机会你又将错过。
⑧总之,读书能医愚,能治穷,能励志,能致远;读书能让人聪慧,让人学会怎样交友,怎样为人,怎样谈吐,怎样巧干,怎样活着才有味,怎样才能彰显人生光辉的价值……
(文章有删改)
11.这篇文章属于什么文体?(3分)
12.下面链接的材料中,与上文的主要观点相似的一项是( )(2分)
A.他(孙中山)平生无论忙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闲读几页书。——朱光潜《谈读书》
B.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培根《谈读书》
C.多读经典著作,少读甚至不读流行作品,更不用说那些粗制滥造的文字垃圾。——佚名《理性的阅读》
D.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马南邨《不求甚解》
13.第④段中的画线句主要采用了什么写法?请从第⑥段中抄写一个同类写法的句子。(4分)
14.请按照下面这个句式另外写一段话。(内容自选,不能照抄上文,50字左右。)(4分)
“如果……,请读书。书会告诉你:……”
(三)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13分)
与陌生人交流
铁 凝
①从前的我家,离我就读的中学不远,上学的路程大约10分钟。每天清晨我都要在途中的一家小吃店买早点。
②那年我13岁,念初中一年级。
③每个清晨,我就带着一副空荡的脑子走在上学的路上,走到那家小吃店门前。我要在这里吃馃子喝豆浆,馃子就是人们所说的油条。这个时候的小吃店,永远是热闹的,(A)一口五印大锅支在门前,滚沸的卫生油将不断下锅的面团炸得吱吱叫着。当年,能吃到这油炸馃子已经是欢天喜地的事了。我排在等待馃子的队伍里,看炸馃子的师傅麻利、娴熟的动作。
④站在锅前的是位年轻姑娘,她手持一双长的竹筷,不失时机地翻动着,将够了火候的成品夹入锅旁的铜丝笸箩。她用不着看顾客,只低垂着眼睑做着自己的事,但她是愉快的,身形也因了这愉快的劳作而显得十分灵巧。当她偶尔因擦汗把脸抬起时,我发现她长得非常好看,新鲜的肤色,从白帽沿下掉出来的栗色头发,纯净、专注的眼光,她的一切……
⑤在我当时的生活中,她几乎就是美丽的代名词——一种活生生的可以感觉和捕捉的美丽。她使我空荡的大脑骤然满当起来,使我决意要向着她那样子美好地成长。以后的早晨,我站在队伍里开始了我细致入微的观察,观察她那两条辫子的梳法,她站立的姿态,她擦汗的手势,脚上的凉鞋,头上的白布帽。当我学着她的样子,将两条辫子紧紧并到脑后时,便觉得这已大大缩短了我与她之间的距离。
⑥后来我搬了家,不能再光顾那家小吃店了。又是一些年过去,我又一次光顾那家小吃店。记得是秋后的一个下午,我乘坐的一辆面包车在那家小吃店前抛锚。(B)此时,门前只有一口安静的油锅。我走进店内,看见她独自在柜台里坐着,头上仍旧戴着那白帽,帽子已被油烟沤成了灰色。她目光涣散,不时打着大而乏的呵欠,脸上没有热情,却也没有不安和烦躁,就像早已将自己的全部无所它求地交给了这家店。柜台里是打着蔫儿的凉拌黄瓜。我算着,无论如何她不过40来岁。
⑦下午的太阳使店内充满金黄的光亮,使那几张铺着干硬塑料布的餐桌也显得温暖、柔和。我莫名地生出一种愿望,非常想告诉这个坐在柜台里打着呵欠的女人,在许多年前我对她的崇拜。
⑧“小时候我常在这买馃子。”我说。
⑨“现在没有。”她漠然地告诉我。
⑩“那时候您天天站在锅前。”我说。
“你要买什么?现在只有豆包。”她打断我。
“您梳着两条又粗又长的辫子,穿着白凉鞋……”
“你到底想干什么?”她几乎怪我打断了她的呆坐,索性别过脸不再看我。
“我只是想告诉您,那时候我觉得您是最好看的人,我曾经学着您的样子打扮我自己。”
“嗯?”她意外地转过脸来。面包车的喇叭响了,车子已经修好,司机在催我。我匆匆走出小吃店,为我这唐突的表白寻找动机。但我忘不了她那终于转向我的脸。我多么愿意相信,她相信了一个陌生人对她的赞美。
不久,当又一个新鲜而嘈杂的早晨来临时,我又乘车经过这家小吃店。(C)门前的油锅又沸腾起来,还是她手持竹筷在锅里拨弄。她的头上又有了一顶雪白的新帽子,栗色的卷发又从帽沿里滚落下来,那些新烫就的小发卷儿为她的脸增添着活泼和妩媚。她以她那本来发胖的身形,正竭力再现着从前的灵巧,那是一种更加成熟的灵巧。车子从店前一晃而过,我忽然找到了那个下午我对她唐突表白的动机。正因为你不再幼稚,你才敢向曾经启发了你少年美感的女性表示感激;为着用这一份陌生的感激,唤起了她那爱美的心意。那小吃店的门前该不会有“欢迎卫生检查团”的标语了吧?我庆幸我的车子终究是一晃而过,我坚信愿意坚信的:她的焕然一新是因为听见了我的感激。
当你走向陌生人,平淡的生活便会常常充满陌生的魅力。
(选自《铁凝散文》,有删改)
15.本文主要记叙了“我”对“炸油条姑娘”的三次不同印象。请分别概括写出。(3分)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16.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她使我空荡的大脑骤然满当起来,使我决意要向着她那样子美好地成长。
(2)她的头上又有了一顶雪白的新帽子,栗色的卷发又从帽沿里滚落下来,那些新烫就的小发卷儿为她的脸增添着活泼和妩媚。
17.对话,不仅是言语的应答,更应是思想和心灵的互动。仔细阅读⑧~段,“我”和“她”之间是否实现了真正的对话?为什么?(2分)
18.文中A、B、C三处都对“油锅”进行了细节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19.文章结尾写到,“平淡的生活便会常常充满陌生的魅力”。联系全文,谈谈“陌生的魅力”有哪些丰富的内涵。(2分)
三、写作(40分)
20.古人云“知行合一”,“知易行难”,“知者”可贵,“行者”更可贵。“行者”,用行动诠释生活的意义,用行动书写生命的美丽。鲁迅以直面人生的呐喊唤起民众的觉醒,面临危机的美丽汉语需要我们用行动去拯救。
当我们抱怨环境脏乱时,为什么不俯下身去?当我们接受善意的微笑时,为什么不报以同样的微笑?当我们自怨自艾时,为什么不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行动,就在举手之间。
做一个“行者”,行动着,感悟着,收获着……
请以“做一个‘行者’”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20行);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八年级语文(上)(山东教育版) 第三单元检测题
参考答案
1.A(B项中的“黠”应读xiá;C项中的“肇”应读zhào;D项中的“脊”应读jǐ。)
2.(1)茏 笼 (2)谕 喻 (3)一 以 (4)错 措(注意从字形上辨析。)
3.D(“吹毛求疵”是贬义词,意思是“故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用在此处不恰当。)
4.B(句中的比喻词是“犹如”。)
5.D(《谈读书》是一篇议论文,不是杂文。)
6.(1)示例:读书让学识变得渊博\\读书让思维变得缜密
(2)①校长你好,我们学校每周可以专门安排一节课,让学生自由阅读吗?
②同学,俗语说“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读书要有所选择,可以从自己有兴趣的书籍入手。
[(1)拟写宣传标语,句式要整齐,读起来能朗朗上口。根据上句“读书让生活变得充实”的提示,可采用“读书让……变得……”的句式填写,答案不唯一,只要符合逻辑即可。(2)向校长提建议应扣住乙同学“现在太忙”“哪有时间读课外书?”的话,希望校长能安排专门时间让同学们自由阅读,语气要委婉。向同学提建议应扣住甲和丙同学因书太多而不知从何下手,和读了很多书留下深刻印象的却不多的观点,建议他们要有选择性,应注意阅读的兴趣。]
7.B(阅读文段可知,观点在选文第1段中,观点是: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选文第2段是举例说明,即列举事例,证明创造性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8.C(正确选择答案要理解文段重点句:“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简要概括分析即可。)
9.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联系选文第1段,到“此”前面去寻找答案。)
10.示例: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创新精神,才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一个民族,只有具备了创新精神,才是一个有活力的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具备了创新精神,才能够长盛不衰,兴旺发达。(联系选文观点,结合题目要求回答,能自圆其说即可。)
11.议论性散文(议论文)。[文章开头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读书的作用):“书,读而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可育德行,可导人生”;然后从多方面具体讲了读书的作用;结尾进一步总结,再次表明作者的观点。论述多以议论的表达方式为主。这种形式符合议论文这种文体的特点。]
12.B(选文的主要观点是说读书对人、对人生有重要作用。A项是讲读书勤奋的;C项是讲读什么样的书的;D项是讲读书的方法的;只有B项是讲读书的作用的。)
13.正反对比。有的人会用闲暇采集知识,有的人会用这空白来编织平庸。/为什么有的人感觉时间非常匮乏,而有的人却感觉时间多得无法消磨?(第④段画线句子中,“从未停止过攀援”和“在谷底徘徊”、“即使滑下去后也会从头再来”和“一跌倒就躺下不愿起来”在内容上形成对比,所以是正反对比的写法。从第⑥段中所找的句子,只要在内容上也是对比即可。)
14.示例:如果孤独,请读书。书会告诉你:孤独时用一段时光换来一点智慧,不让时间之水白白从灵魂流过,也不让冷清一口口啃噬伤残的心思。这时,孤独已远离你而去。书本中,有的是朋友,他们会教你如何不孤独。(“如果”后面的内容,可以和选文相同,但“书会告诉你”后面的内容,必须是自己的读书感悟,不能照抄原文。)
15.第一次:美丽(“愉快、灵巧”和“纯净、专注”两组词语中至少各选一词) 第二次:漠然、邋遢(疲惫、不修边幅) 第三次:妩媚、灵巧(焕然一新、热爱生活)(仔细阅读原文,依次抓住关键性的语句来概括回答。“我”第一次见到“炸油条姑娘”时,第④段是对她的描写,外貌描写表现了她的美丽,动作描写表现了她的灵巧,神态描写表现了她的纯净、专注。第⑥~段是对“炸油条姑娘”的第二次描写,“看见她独自在柜台里坐着,头上仍旧戴着那白帽,帽子已被油烟沤成了灰色。她目光涣散,不时打着大而乏的呵欠,脸上没有热情,却也没有不安和烦躁,就像早已将自己的全部无所它求地交给了这家店。”这些描写表现了她的邋遢、不修边幅,还有点漠然。后面的语言描写,更加印证了她的漠然。第段是对“炸油条姑娘”的第三次描写,从描写来看,说明她已经回到了从前的灵巧,恢复了对生活的热爱。)
16.(1)“骤然”写出了“她”的美丽在瞬间给“我”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2)“滚落”写出了卷发的生动和俏皮,富有动态美,烘托了“她”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
[(1)“骤然”指来得很突然,没有任何的征兆,一下子就发生了,没给任何准备。说明她的美丽在瞬间让“我”震撼,“决意要向着她那样子美好地成长”。(2)“滚落”是在表现卷发的生动和俏皮,写头发就是为了写人,是为了表现“她”精神面貌又焕然一新。]
17.没有实现真正的对话。由于她对生活的冷漠和对工作的倦怠,她根本没有用心听“我”说话,也不知道“我”要说什么,只是敷衍应付,答非所问。(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可以很好地解答本题。如:“小时候我常在这买馃子。”“那时候您天天站在锅前。”“您梳着两条又粗又长的辫子,穿着白凉鞋……”“我”的语言充满着真诚和热情,希望表达出“我”对她的赞美。“现在没有。”“你要买什么?现在只有豆包。”“你到底想干什么?”这些语言流露出了她对“我”的冷漠和对工作的倦怠,只是敷衍应付,答非所问。)
18.描写油锅从“滚沸”到“安静”到“又沸腾”这一变化过程,暗示了“炸油条姑娘”精神面貌(生命状态)从年轻时的美丽到中年时的冷漠再到焕发新的热情这样一个变化过程。
(先找到具体的语句,然后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一口五印大锅支在门前,滚沸的卫生油将不断下锅的面团炸得吱吱叫着”这一细节描写暗示“炸油条姑娘”干活的麻利,对工作有很高的热情。“此时,门前只有一口安静的油锅”这一细节描写暗示“炸油条姑娘”失去了往日对工作的热情。“门前的油锅又沸腾起来”这一细节描写暗示“炸油条姑娘”重新燃起了工作的热情。)
19.“她”作为陌生人,以“她”美好的形象,唤起了少年的“我”对美的向往和追求;“我”作为陌生人,一句感激和赞美的话,改变了“她”对生活的态度。(“陌生”主要指的是“我”和她之间互不相识,“魅力”也是相互的,“我”被她的美丽吸引,唤起了少年的“我”对美的追求。她被“我”的话警醒,而改变了对生活的态度。)
20.思路点拨: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一目了然,没什么审题障碍,“行者”是对内容的限制,这个限定旨在引导同学们关注自己的个性生活体验,以“行者”为引子,引发思考感悟。“行者”有表示“行动”之意,“做一个‘行者’”,题目本身提倡做一个践行者,要求从自我做起。做一个怎样的“行者”呢?同学们设想,可以做一个思考的“行者”,做一个言行一致的“行者”,做一个承前启后的“行者”,做一个懂得关爱他人的“行者”。主题明确后,同学们就有内容可写了,可以写人生感悟,也可以写生活中的思考。同学们基本上能把自己学到的、练过的用上,有较大发挥余地。写作方法上采取夹叙夹议的方式最为合适,因而文章的体裁可为记叙文、散文,也可写为议论文。只有从自己的生活中挖掘素材,叙真事,抒真情,加上恰当的表达技巧,做到语言流畅,书写清楚工整,才能写出上乘之作。
例文:
做一个“行者”
倘若可以,我愿做一个“行者”。
静静的夜,我愿一人独坐。我喜欢架起二胡,缓缓地拉弓。木的香气缭绕鼻间。有些锈却仍旧紧绷的二弦重合,任我轻轻揉,重重滑过。松香落在裤上,我不介意,抛开身边的物质,悠扬的乐音中我仿佛来到另一个天堂。我深深迷恋二胡。
可突然有一天,我发现,不是每个人对二胡都有着崇高的敬意。我站在教室中,眉飞色舞地讲着长大后愿成为二胡演奏家。大家饶有兴趣地看着手舞足蹈的我,可眼中却带着嘲弄。他们为钢琴手的豪情演出呐喊沸腾,看见街头偶尔坐着的拉着二胡的乞丐时会转头对着我,眼神中有说不清的色彩,我内心隐隐作痛。望着街头那个老乞丐,听着他那断断续续的、嘶哑的二胡声,我无言以对。同学们渐渐走远,我却停在角落一直发呆。
我仍旧喜欢深深沉醉在自己的世界中,唯有二胡默默相伴。黑夜中,我是个孤独的歌者,唱着别人不爱听的老歌。然后,终于有一个夜晚,我决定让这悠扬响彻天际。
我开始频繁参加艺术节,班级聚会上,我也背着二胡来回穿梭。端起二胡,我便身临其境。我如“月夜”下的老者哀婉叹息,似敲着拐杖呻吟着,我不求倾听者泪下,但求他们能倾听我内心的声音,听听我对二胡的依恋,唤起他们沉睡的心。我竭尽全力将《赛马》中最后一声马鸣扯得撕心裂肺,我不求每个人都血液沸腾,但求他们能感受我内心的愤怒——凭什么对着二胡嬉笑,对着钢琴呐喊?
曲子终了,我便会安静地站起,向他们鞠躬。我感谢他们的倾听,感谢他们的目瞪口呆,因为我知道他们已明白我想说的:二胡的背后有着中华的智慧与文化,那是两根弦就能奏出的华丽与朴实,雄壮与风情。
我们不能忘,那是我们的声音,来自中国的呐喊。
做一个“行者”,我以自己的行动传递着我的愿望,愿唤醒大家沉睡的内心。行动,虽微不足道,却为文化的传承之路开出一朵绚丽的花。我,骄傲!
倘若可以,我一定做“行者”,带着二胡,走遍世界。
【点评】二胡,它将“我”带出物质的桎梏,使“我”眉飞色舞,但“土气”的二胡抵不过“洋气”的钢琴,甚至还遭遇一种微妙的揶揄。正是这种揶揄,唤醒了“我”的行动,端起二胡,让别人倾听“我”的心声,倾听中国的呐喊。
此文微言大义,作者行动着,追求着,将个人情与民族情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文章文句长短有致,富有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