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现代诗歌阅读之领会意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现代诗歌阅读之领会意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8 22:43: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阅读与鉴赏-现代诗歌阅读-领会意境
1.对《再别康桥》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诗的第三节“招摇”二字写出青荇为引人注意而极力向人展示美丽的神态,“甘心”两字写出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B.诗的第一节,告别的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C.诗歌选择了“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富有特点的意象,避开了俗世的一切,造出一种清新感。
D.《再别康桥》全诗情因景生,景因情活,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构成了诗的深邃意境,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2.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纤 夫
廖公弦
一个个埋头拉纤,
一个个躬着背拉船,
能拉走一天天,
能拉去一年年,
这几十条绳索,
拉着中国的时间。
我们向纤夫们致敬,
爱他们勤劳勇敢,
晨把太阳拉出,
夜把新月拉弯,
但是,别再劳驾纤夫,
去拉历史的航船。
A.这首诗的写作目的是通过纤夫的形象歌颂中国劳动人民任劳任怨、勤劳勇敢的精神。
B.纤夫的形象是中国劳动人民的化身,诗人借纤夫的形象对中国历史作了深刻的反思。
C.诗中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方法,这些修辞方法的运用使诗的主题得到了更好的体现。
D.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种变革社会、加快历史前进步伐的愿望。
3.怎样理解最后三句的意思?若把这三句改为“担大任,主宰沉浮,惟我战友!”效果会怎样?
4.下列对《沁园春·长沙》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意象美突出表现在景物的选取上,作者视野开阔,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
B.“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竞”,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
C.词的上阕“看”字,总领全词,上阕色彩绚丽的“湘江秋色图”和下阕风华正茂的“少年学子图”,都由“看”引领而出。
D.全词中心意象应该是“独立寒秋”的“我”,其他意象则是在这一中心意象的“辐射”下形成的。在这里,胸怀博大的看风景人也便成了“风景”。
5.难点2 《树和天空》这首诗的前后两节营造的意境有何不同?在内容上有怎样的关系?
6.《树和天空》想象奇特,意境朦胧,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7.发挥联想想象,概括《沁园春 长沙》全词描述了哪四幅图画。
8.品读上阕中“看”领起的七句词,分析其中有哪些意象,并概括这七句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沁园春 长沙》
9.古人笔下的秋景大多肃杀悲凉,凄清冷淡,而毛泽东写的湘江秋景为何绚丽多彩,充满生机呢?
10.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鹿的角枝
昌耀
在雄鹿的颅骨,有两株
被精血所滋养的小树。
雾光里
这些挺拔的枝状体
明丽而珍重,
遁越于危崖、沼泽,
与猎人相周旋。
若干个世纪以后。
在我的书架,
在我新得收藏品之上,
我才听到来自高原腹地的那一声
火枪。——
那样的夕阳
倾照着那样呼唤的荒野,
从高岩。飞动的鹿角
猝然倒仆……
……是悲壮的。
1982年3月2日
有人评论这首诗有一种“悲怆之美”,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结合诗歌内容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简要分析。
11.片段一:
①春天
春天啊,我赞美你:
我赞美你红红的花,
我赞美你绿绿的草,
我赞美你绵绵的雨,
我赞美你蓝蓝的天。
②迎春花
把我镶满你的皮肤
我要和你一起盛开
让我的嘴唇长成你的花瓣
让你的枝条长成我蓬松的头发
我呼吸着你的黄色在万物中通体透明
技巧感悟:这两首小诗,哪一首更富有诗意?
12.“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白居易的诗以语言浅近著称,意境显露,但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诗中表达了对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学了戴望舒的《雨巷》,你也来谈谈《花非花》的朦胧之美吧阅读下面两首现代诗,完成下面小题。
(一)
《睡莲》
那时我只有九岁
有人叙欢
音乐的狂流的海水一阵阵的袭来
愿任水在风中飘荡
我看见池塘里的睡莲
那生长的紫薇和高耸的松树
弹指间花开花落远处在天地之间
(二)
《致莲花》
一湖水,宠着你,服侍你
为你灌洗如玉的脸庞
蜻蜓,蜜蜂,蝴蝶
围绕着你,追随着你
被你盛世的美颜灌醉
只有鱼儿,它知道你的底细
其实,你的身体下面
全是黑黑的淤泥
13.这两首写莲花的诗,分别出自诗人和机器人之手。你能辨别出哪一首是机器人写的吗?简述你辨别的理由。
14.用一句话为下面这首诗补写一个结尾。要求:大胆想象且符合诗歌语境,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守夜人
余怒
钟敲十二下,当,当
我在蚊帐里捕捉一只苍蝇
我不用双手
过程简单极了
我用理解和一声咒骂
我说:苍蝇,我说:血
我说:十二点三十分我取消你
然后我像一滴药水
滴进睡眠
钟敲十三下,当
苍蝇的嗡鸣: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太 阳
艾青
从远古的墓茔
从黑暗的年代
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
震惊沉睡的山脉
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
太阳向我滚来……
它以难遮掩的光芒
使生命呼吸
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
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
当它来时,我听见
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
群众在旷场上高声说话
城市从远方
用电力与钢铁召唤它
于是我的心胸
被火焰之手撕开
陈腐的灵魂
搁弃在河畔
我乃有对于人类再生之确信
写于1937年春
15.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表现了诗人对日出瞬息间的典型感受,通过种种联想,暗示了中国历史的转折关头,社会存在的各种冲突及转变,蕴含着深刻的意旨。
B.第二、三节写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复苏,诗人以丰富的画面告诉读者,太阳升起后大地上的万物都在复苏,人间充满了一派生机与活力。
C.诗人写“我的心胸被火焰之手撕开”,让人仿佛看到动作,听到声音。“撕”字,写出了太阳的火焰之力,也写出“我”受到的伤害之大。
D.这首诗歌多处采用象征手法,讴歌太阳,讴歌伟大的时代,以诗人自己的情绪来感染读者的情绪,使人感觉到一个新的时代就要诞生了。
16.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节中,诗人借助 “远古的墓茔”“黑暗的年代”“人类死亡之流”等大时空意象,以跃动的旋律,紧迫的节奏,侧面表现出日出景象的非凡气势。
B.诗歌二、三节中,生命呼吸,繁枝舞蹈,河流狂歌,蛰虫转动,城市召唤,这些充满活力的动态描写,反衬太阳滚滚而来的鲜明形象。
C.诗歌第四节,情感抒发达到极致,这是全诗各种意象延伸和推移的必然结果,一切水到渠成,把深厚的感情表现得真实、可信、有力。
D.本诗属于自由诗,追求内在的旋律美和流动美。每节字数不等,每行字数不均,韵脚亦有变化,于参差中求和谐,情感抒发浓郁畅快。
17.诗歌第一节“太阳向我滚来”中的“滚”字极具张力,请作简要分析。
18.艾青认为“诗是人类向未来寄发的信息”,试结合全诗内容加以说明。
19.诗歌能安慰、鼓励那些饱经磨难的人们。梅邵静的《三片叶子》正是饱经磨难的人们特别喜爱的一首小诗。请品读该诗,任选一个角度(如意象、意境、手法、结构、思想情感等)分析这首诗被喜爱的原因。(60字左右)
三片叶子
梅绍静
三片嫩叶
像三只绿色的小鸟儿,骄傲地站
在树桩上。
树桩只发出这一条绿茎,
绿茎上只有这三只小鸟。
多可爱的小东西啊,它们还要
为砍断的树桩歌唱。
即使只有这三片绿叶也要向世界呼喊,
让人们永远憧憬那被剥夺的满树春光。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刈(yì)禾女之歌
辛笛
大城外是山
山外是我的家
我记起家中长案上的水瓶
我记起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
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
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
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
在雨里生长
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
我想告诉给姊妹们
我是原野上的主人
风吹过镶刀下
也吹过我的头巾
在麦浪里
我看不见自己
蓝的天空有白云
是一队队飞腾的马
你听 风与云
在我的镶刀之下
奔骤而来
一九三七年四月卅日
在苏格兰高原
20.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既点出抒情主人公的出身背景,也含有城市与乡野的对比。
B.“我想告诉给姊妹们/我是原野上的主人”,写刈禾女收获时的心理活动,表达她对拥有原野感到欣喜。
C.“风吹过镶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写刈禾女劳作时的欢快,也写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
D.“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是从宏阔的视野观看原野,着意写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的渺小感。
21.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前四行,从“大城”“山”转向“水瓶”“井”,节奏也变得舒缓,这种变化带有情感倾向。
B.“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是静与动、空间与时间的结合,这是该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C.“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抒情的笔触表达了刈禾女愉悦的心情。
D.“你听 风与云/在我的镶刀之下/奔骤而来”,通过使用祈使语气和加快节奏,增强了抒情效果。
22.“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中的“空而常满”如何理解?
《峨日朵雪峰之侧》
23.鉴赏点一:赏析诗歌的语言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24.鉴赏点二:赏析诗歌的意境
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这一特写镜头有何用意?
25.对下面一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三弦
沈尹默
中午时候,
火一样的太阳,
没法去遮拦,
让他直晒着长街上。
静悄悄少人行路;
只有悠悠风来,
吹动路旁杨树。
谁家破大门里,
半院子绿茸茸的细草,
都浮着闪闪的金光。
旁边有一段低低土墙,
挡住了个弹三弦的人,
却不能隔断那三弦鼓荡的声浪。
门外坐着一个穿破衣裳的老年人,
双手抱着头,
他不声不响。
A.诗中的“不能隔断”四个字把三弦声的美与力推向了极至:这声浪从土墙的阻拦下“鼓荡”出来,飞到墙外老年人的心中。
B.诗中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用优美的三弦声反衬老年人的悲苦,正是这种不和谐给本诗增添了感人的力量。
C.诗歌巧思独运,三组景物依次呈现,由长街写到残院,由残院写到老年人,层次分明,立体感极强。
D.诗的音乐美令人称道,词语叠用让人听来如闻三弦弹拨,十分和谐入耳。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雪夜
吴秋山
孤馆的灯是青的,
窗外,垂下雪的珠帘。
炉火伸出了蛇舌,
舐着室中的冷味。
又是残夜梦回,
枕畔的书瘦损了。
远处掷来一片狗吠,
击破沉寂的夜网。
26.这首诗诗中有画,富有立体感。请举例加以赏析。
27.说说“又是残夜梦回,/枕畔的书瘦损了”中“瘦损”二字的妙处。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28.下列对本诗意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在第一节中把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幻化成了“西天的云彩”这一美丽的意象;再用三个“轻轻的”,把这感人至深的情思拉得绵长久远,让人不禁感到淡淡的怅然。
B.第二、三、四、五节中,诗人连续用了“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一船星辉”几个意象,来描写其在康河里泛舟寻梦的情景,流露出他对在康桥的那段美好的人生经历的留恋之情。
C.第三节实际上只是写康河里的水草,“油油”二字生动地写出了康桥对他的欢迎态度,而“甘心”二字也正写出了他对康桥的永久的恋情。
D.诗人在二、三、四、五节中奔放高亢的情感,在第六节中突然转为低沉,选用了“别离的笙箫”、“沉默”的“夏虫”和“康桥”三个意象,颇有几分“欲语泪先流”的低沉、哀婉。
29.下列对诗句内容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第四节中“那榆阴下的一潭”指拜伦潭,那里榆荫蔽日,非常清凉。此时的诗人浮想联翩,想到了过去在此读书的美好情景。
B.诗人把潭水比作天上被揉碎了的彩虹,与浮在水面上的水藻相杂,幽幽的,醇醇的,如梦一般。
C.第五节中写美景勾起了诗人美好的回忆:当年自己曾“撑一支长篙”在河上泛舟,曾“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何等愉快!
D.第六节中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情绪低落下来:往日欢愉的康桥,今晚也沉默了,一切的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去而沉默了。“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将诗人静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极致。
30.作者在诗歌的最后两节中创造了怎样的境界、氛围?
31.作者在诗歌的最后一节中塑造的“云彩”这一意象有什么深刻含义?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红 叶
风,把 红 叶,
掷 到 脚 跟 前。
噢,秋 天!
绿 色 的 生 命 也 有 热 血,
经 霜 后 我 才 发 现……
32.诗歌中的前两句写出了怎样的图景?
33.诗歌中的最后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34.对下列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春雨
粒粒音符掉进土里
寂静的田野
拱出一行行绿色的诗芽
A.本诗巧妙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既有听觉感受的表达,也有视觉印象的描绘,寥寥几笔就生动地写出了春天田野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B.本诗独具匠心,用“粒粒”“行行”“诗芽”等词语将春雨和田野劳作联系起来,营造出一种既清新自然又含蓄蕴藉的意境,诗意盎然,富有韵味。
C.本诗用词精巧,一个“拱”字不落俗套,赋予静态的景物以一种可感的动态形象,真切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对春雨和田野的独特感受,读来令人欣喜、振奋。
D.短短三行诗,作者借景抒情,通过对眼前之景和心中之景的精彩描写,由衷地表达了自己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田野和劳动的赞美之意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A项,“引人注意而极力向人展示美丽的神态”错,此处“招摇”用拟人手法,生动描绘出水草仿佛向诗人招手示意的情态,写出了康桥对诗人的欢迎的态度,充满诗情画意。
故选A。
2.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解答此类试题时,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中,
A项,“写作目的是通过纤夫的形象歌颂中国劳动人民任劳任怨、勤劳勇敢的精神“错,作者以最大的同情和崇敬描绘了纤夫巨人般的形象,赞美了他们的劳动和贡献。更难得的是诗人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发出了“再别劳驾纤夫/ 去拉历史的航船”的呼声,给人以警醒:当今时代,只有实现现代化,才能真正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故选A。
3.最后三句以设问作结,含蓄而又形象地对“谁主沉浮”作出回答:主宰国家命运的应是象当年同学们那样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有志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这样改,意思虽醒豁,但太直露,无丝毫诗味。诗歌靠形象说话,这也是一切艺术的共性。正如毛泽东曾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象散文那样直说。”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内容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可曾还记得,那时的我们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尽管风浪大得将急驰的行船都阻挡了?这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诗句以设问作结,含蓄而又形象地对“谁主沉浮”作出回答:主宰国家命运的应是象当年同学们那样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有志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而“担大任,主宰沉浮,惟我战友!”直接表明意思,但不符合诗歌含蓄隽永的特点。诗歌靠形象说话,拓展读者想象空间,这也是一切艺术的共性。正如毛泽东曾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象散文那样直说。”
4.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赏析意象和情感态度,领会诗歌意境的能力。
C.“词的上阕‘看’字,总领全词……下阕风华正茂的‘少年学子图’,都由‘看’引领而出”赏析错误。“看”字总领上阕;下阕由“忆”引出风华正茂的“少年学子图”。
故选C。
5.第一节写“雨中走动”“匆匆走过”“有急事”“汲取雨中的生命”的树,“倾洒的灰色”,充满生命的搏击、忙碌、成长的感觉,营造出一种动感十足的意境。第二节写雨停树静,营造出一种朦胧、静谧的意境,以静为特征。
这首诗的前后两节有着层次与境界上的相承与递进。前者充溢着生命的搏击与律动,代表着自然间一种积极向上的活力。而当“雨停歇”,世界便进入一种行动后的安宁、强力后的静谧。那曾因为“有急事”而“匆匆走过”的躯体,也终于有了夜空下神圣而静穆的“挺拔”闪现。经历过生命的奔波与成长,心中对未来又充满一种美好的期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意境和内容的理解能力。
“一棵树在雨中走动,匆匆走过我们身旁,在这片倾洒着的灰色中,这棵树有急事”描写树的动态,写树“有急事”“在雨中走动”,它“匆匆走过我们身旁”,描绘了树在雨中搏击、忙碌的身影。“雨歇了,树停住了脚步。它挺拔的躯体在晴朗的夜晚里闪现,和我们一样,它在等待着那瞬间。当雪花在天空中绽放”描写静态的树,它静静等待,等待雪花在天空中绽放,给人一种朦胧美。
总体来看,这首诗的前后两节有着层次与境界上的相承与递进。前者主动,后者主静。前者充溢着生命的搏击与律动,启示着自然间一种积极向上的活力。后者展现世界便进入一种行动后的安宁、强力后的静谧。这是只有在“行到水穷处”之后,才会拥有的“坐看云起时”的坦然境地。
6.树在这里被作为生命主体,取得了超越于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虽同处雨中,但是“走动”“有急事”“汲取雨中的生命”“停下脚步”和“等待”的却首先是树而不是人。“我们”在这里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见证人、陈述者——一个同路人。而“我”(如果可以这样推测诗人的话)则更是仅仅作为“我们”的一个代言人而已,仅仅是目睹了自然生命律动的一个记录员。(然而这里并不是要走向另一个极端去重树轻人,只是因为自然只以其存在表示自己,而人还有使用文字的能力)树在这里有行动(“走”)、有计划(“有急事”)、有对生命自觉自为的争取与充盈。甚至还有着它的宗教般的静观和对于未来一种唯美的期待。
【详解】本题考查赏析外国诗歌的能力。
《树与天空》中,诗人善于运用意象、隐喻来表现内心世界。世界时刻在变,时间永在流逝,或许只有空间,才多少表示着存在的永恒。所以“树与天空”的关系,也就寓示着存在(人与自然)与无限、与永恒的关系。“我们”(在这里代表人类与自然等存在)相互关爱与扶持着,既在“天空”下积极地承受它的所有赐予和挑战,同时又对天空怀抱着最虔诚的爱、敬畏以及等待。就像“天空”,是存在共同的家。诗歌想象奇特,首先,树在这里被作为生命主体,取得了超越于人的自觉和主动性。虽同处雨中,但是“走动”、“有急事”、“汲取生命”、“停住脚步”和“等待”的却首先是树而不是人。“我们”在这里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见证人、陈述者——一个同路人。而“我”(如果可以这样推测诗人的话)则更是仅仅作为“我们”的一个代言人而已,仅仅是目睹了自然生命律动的一个记录员。然而这里并不是要走向另一个极端去重树轻人,只是因为自然只以其存在表示自己,而人还有使用文字的能力。树在这里有行动(“走”)、有计划(“有急事”)、有对生命自觉自为的争取与充盈。甚至还有着它的宗教般的静观和对于未来一种唯美的期待,意境朦胧。
7.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
《沁园春·长沙》是近代诗人毛泽东所写的一首词。该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上阕描绘了一幅独立寒秋图,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下半阕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峥嵘岁月图,“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自然地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将无形的不平凡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图,即“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
8.(1)连绵的山峦、尽染的层林、清澈的湘江、竞发的百舸、翱翔的雄鹰、游弋的鱼儿。
(2)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湘江绚丽多彩、生机盎然的画面。这个画面展示秋高气爽、充满力量、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表现了词人开朗昂扬、积极向上的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判定词中的意象并分析和概括意境的能力。
首先找到“看”领起的七句词句,即“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然后找出带有作者情感的客观景物,即意象,它们依次为:连绵的山峦、尽染的层林、清澈的湘江、竞发的百舸、翱翔的雄鹰、游弋的鱼儿。
然后赏析这七句勾勒的意境。“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词人“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这个画面展示秋高气爽、充满力量、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表现了词人开朗昂扬、积极向上的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9.在古典诗词中,“秋”总是与“悲”“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如“秋风萧瑟天气凉”“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
在这首词中,作者写的虽是寒秋景物,但情感却是豪迈昂扬的。在作者笔下,秋虽然给人“寒”的感觉,却是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欣欣向荣的景象。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毛泽东抒发了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浩叹,为“寒秋”景象注入了昂扬奋发的情感,将个人的远大理想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详解】本题考查结合景物特点,探究作者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整体理解诗歌内容;王国维说,“物皆著我之色彩(释义:所以物品都带有我自己的主观色彩)”,然后再联系诗歌背景,知人论世,认真揣摩诗人情感;最后结合情感分析景物、意境特点的产生原因。
1925年秋末,毛泽东准备去广东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故地重游,触景生情,百感交集,即兴写下《沁园春·长沙》一词。“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表面上是描写枫叶如火之美景,实则是诗人抒发心中火一般的革命豪情。红色的枫叶象征着革命、烈火、热血、光明。“万山红遍”正是诗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从这些美丽景色中,诗人想到了“万类霜天竟自由”,要想获得自由,就要像“百舸争流”一样奋勇向前,要想自由,就要像“鹰击长空”一样到更广阔的地方去,抒发了诗人积极奋斗、冲破束缚的革命情怀,寄托了远大的革命志向。看着这些美景,自然发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一草一木皆关情,景语即情语,诗词中的景物诗人情感的载体。诗人要抒发一定的感情,就要借助一定的景物作为意象,通过写景与抒情的融合,来创造出诗歌的意境。本词洋溢着热烈、奔放、奋发、进取的词风,表达的是到中流击水的革命豪情和我主沉浮的凌云壮志。故此,诗人也选取了与所抒发情感一致的内容,诗中画面都与诗人所表达的革命豪情壮志相吻合。体现了景与情的完美契合。所以毛泽东写的湘江秋景自然绚丽多彩,充满生机。
10.答题示例:同意。①意象“鹿的角枝”,曾是“被精血滋养的小树”,代表自由鲜活、灵动美好的生命;后来成了“收藏品”,代表自由美好的事物被无情猎杀(或自由美好的事物在野蛮面前不堪一击)。漂亮的鹿角蕴含着残酷、惨烈的悲怆之美。②“我” 凝视“收藏品”,想象这只雄鹿曾经自由地奔跑,在危崖、沼泽间与猎人周旋。又想象雄鹿在“一声火枪”后“猝然倒仆”,死得惊心动魄、崇高悲壮。“我” 从视觉欣赏,到为美的毁灭而怜惜、悲叹,情感变得深沉悲怆。
若答不同意,结合内容、 情感自圆其说即可。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特点的能力。
本诗化情思和哲理为鲜明的意象。一头雄鹿颅骨上长着两株“明丽而珍重”的“枝状体”(鹿角),雄鹿“与猎人相周旋”,但不幸被火枪打中,“从高岩,飞动的鹿角,猝然倒仆”,若干年后鹿的角枝陈列于诗人的书架上,仿佛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曾经自由鲜活、灵动美好的生命,最后成了“收藏品”,代表自由美好的事物在野蛮面前不堪一击。这些内容写出了一种珍稀之美的毁灭。漂亮的鹿角蕴含着残酷、惨烈的悲怆之美。
诗人凝视书架上作为收藏品的鹿的角枝,保持了静观的审美欣赏的态度。“我” 凝视“收藏品”,想象这只雄鹿曾经自由地奔跑,在危崖、沼泽间与猎人周旋。这里满含着怜爱、怜惜、欣赏之意。最后想象“飞动的鹿角,猝然倒仆”,直抒胸臆:是悲壮的。雄鹿死得惊心动魄、崇高悲壮。诗歌以苦难为主题,但是大苦不言,大悲不哭,仿佛让人看见诗人于沉静平和之中轻抚伤痛,诗人的情感表达曲线由平缓突然跌至低谷,也带动读者心灵一起震荡,一种悲壮的情感笼罩全诗,情感变得深沉悲怆。
11.同样写春天,但前一首诗缺少意象,没有诗的味道;第二首诗诗人爱春天,并不是大喊大叫,而是找到“迎春花”这个意象,与迎春花融为一体,来表达热爱春天的心情,诗味浓,语言表现力强。
【详解】本题考查对现代诗歌意蕴的理解能力。赏析一首诗,是否具有诗意,一般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选取意象;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来寄托主观情思。2.运用修辞;诗要高度地概括生活,这就需要用最精练的语言去刻画鲜明的艺术形象;诗要抒发强烈的感情,就需要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强化诗的感情。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象征、对比、夸张、对偶、拟人、反复等。采用不同的修辞格会取得不同的表达效果;3.重视韵律;一首成功的诗歌,韵律之美也不可忽视。
同样写春天,虽然《春天》也罗列了“红红的花、绿绿的草,绵绵的雨,蓝蓝的天”,但是诗中缺少融入自我的意象,没有诗的味道;《迎春花》中,诗人也爱春天,然而并不是大喊大叫,而是找到“迎春花”这个意象,与迎春花融为一体,来表达热爱春天的心情,并且,“我要和你一起盛开/让我的嘴唇长成你的花瓣/让你的枝条长成我蓬松的头发”等诗句,把迎春花拟人化,使诗味更浓,语言更具表现力强。
12.示例一:《花非花》朦胧美的产生原因
首先,这首诗的修辞特点在于博喻手法的运用。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这叫博喻。它们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诗人用了四个喻体,来描述同一个本体。花非花,雾非雾,虽系否定,却含着两个肯定的比喻,如花一样美丽,似雾一样缥缈。这如花如雾如春梦如朝云的,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始终没有明说,耐人寻思。此诗还有另一个修辞特点,就是全诗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组合而成。这是唐代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其功用是兼有节律整与错综复杂之美,极像后来的小令。相对于五七言诗而言,这种修辞手法更倾向于对人的内在心境的表现。
其次,是缥缈于虚幻和现实之间的距离美。“夜半来”,“天明去”,如此短暂的邂逅,无论是一种情思,一位情人,一种寄托,抑或是一种追求和抱负,瞬间产生而又在瞬间幻灭。这种缥缈于虚幻和现实之间的距离所产生的美,都是一种凄美。这些看似爱情而深入分析又可为理想与人生的多种不确定的意义,让人难以琢磨。然而,我们可以细加品味,它表现出的,是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
再次,这首诗中的花,雾,云都是具体鲜明的意象,但是“花非花”,“雾非雾”,诗人巧妙的运用了含蓄与含混,在有限的话语中蕴涵或者蕴蓄着无限的意味,使读者在有限之中体味无限。最后两句“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则将这些具体鲜明的意象综合,形成了奇丽的意境美,映射着淡淡的哀愁,让人回味无穷。
最后,整首诗歌,从含蓄的小中见大,含混的一中生多,构成了整体的朦胧美。这种像花一样美,像雾一样轻盈,像朝云一样飘忽,美如烟,可望而不可及,也宛如春梦,来去匆匆的意境,使人产生一种眷眷的依恋和萋萋的心境,进而会自然生发出对爱情,对理想追求,对人生的不同的思考。诗人通过短短26个字达到了与读者心灵的共鸣。然而,读者在读罢全诗后,却抓不住一点痕迹,连影子也都散失掉了,只落得一片空灵朦胧。怎么能让人不怅然回味再三。
示例二:《花非花》朦胧喻意
“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着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这里取喻于花和雾,比方所喻之物短暂易逝,难持长久。“夜来者”春梦也,虽美却短暂,于是引来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霞也,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来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一连串比喻环环相扣,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朦胧含蓄。
【详解】这道题是一道综合诗歌鉴赏题,要求学生谈《花非花》的朦胧美,这是一个看起来很小的角度,但是依然可以以更小的角度切入,比如,意象的组成,意境的特点等等。本篇鉴赏是从朦胧美的成因角度切入的。综合类诗歌鉴赏的写作要注意以下一些方面:一、选择一个比较适合的角度,比如,艺术手法、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语言,甚至更小的,一个字的妙处,一句话的深刻内涵等等;二、对要写的内容进行通盘考虑,哪些内容一定要重点写,重点分析,哪些内容要简略,要检索哪些资料,引用哪些材料;三、对鉴赏短文中的自己的观点,要有充分的认识和深入的思考,不可随意生拉乱凑;四、言必有据,言必有理,言必有序。
13.第一首是机器人所写;理由如下:①第一首遣词造句比较生硬,比如“叙欢”“愿任水”,有些句子比较怪异,比如“愿任水在风中飘荡”;②第一首诗歌内容缺少必要的逻辑,例如诗中的“我”“有人”“音乐”“睡莲”“松树”和“紫薇”每个意象都各自独立,没有情感的内在联系,整首诗有割裂感,看得出有机械性堆砌辞藻的痕迹;③第二首表达自然流畅,内在情感逻辑明晰,多个意象有机地融合一体。
14.一对大耳环仍在我的耳朵上晃来荡去。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①第一首《睡莲》中用词不符合诗歌用语,用字生涩,句子不通顺,“音乐的狂流的海水”、“愿任水在风中”等。
②通篇都是文字的堆砌,缺少逻辑,“睡莲”和“紫薇”及“松树”之间无关联。最后得出的“花开花落”与“松树”,甚至“我”“有人”“海水”“音乐”也是没有任何联系的。
③第二首诗使用第二人称描写莲花,表达“蜻蜓,蜜蜂,蝴蝶”对于莲花的喜爱,清新自然, “蜻蜓”“蜜蜂”“蝴蝶”“鱼儿”多个意象融合在一起,情感鲜明。
所谓机器人写诗,其实就是将从古至今大量的诗都输入电脑中,让它们进行学习和模仿,当我们要求它写睡莲时,机器人就开始扫索自己内存中所有关到睡莲的语句,然后开始组合。这种运作方式也就解释了这首诗中用词用句不合逻辑。
14.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一对大耳环仍在我的耳朵上晃来荡去”,借喻的修辞手法,“大耳环”比作“苍蝇”,苍蝇是专爱粘绕耳畔的, 尤其是当你睡眠之时, 这是自然界里极普通的昆虫与动物之间的现象,所以这位守夜人是有些无可奈何地“理解”它的嗡嗡存在。
所写要符合苍蝇嗡鸣的特点且想象大胆新颖;修辞手法应用得当;语言表达不脱离诗境且形象生动即可。
15.C
16.B
17.①“滚”字形象地写出了太阳不可阻挡的气势;②抒发了作者内心激动欣喜、热烈奔放的豪情,表达了对光明必然到来的坚定信念。
18.(1)第一节中作者借“远古的墓莹”“黑暗的年代”“死亡之流”等,预告了一切侵略行为的终将失败;(2)第二、三节中作者认为太阳来后,人民必定觉醒,群情必定激奋;(3)第四节中作者相信流血牺牲必将换来国家的新生,人类的未来是光明的。
【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也写出‘我’受到的伤害之大”错误。不是写“我”受到很大伤害,而是写“我”将在撕裂中再造新的灵魂。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B.“反衬太阳滚滚而来的鲜明形象”错误。不是“反衬”,是“烘托”“正衬”。
故选B。
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太阳向我滚来”一句,一下子在读者面前展开了恢宏的画面。而这一句中,关键的又是一个“滚”字,有了这一“滚”字,其气势一下子出来了。也可以说这一“滚”字,是全诗的诗眼,其他诗句,不仅是围绕着这一“滚”字展开,而且这一“滚”字也使其他诗句生辉了。这一“滚”字用得好!前面几句,都是为“太阳向我滚来”这一句服务的。而这几句诗,又都有一种暗喻。“太阳”是从历史的远处滚来,不管这漫长的历史多么黑暗,又多么艰难,“太阳”以它不可阻挡的气势,光亮亮地滚来了。诗人在这里指明,历史是不可阻挡的,光明的到来是必然的。抒发了作者内心激动欣喜、热烈奔放的豪情,表达了对光明必然到来的坚定信念。
1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诗的第一、二节,写太阳到来时的悲壮场景值得注意的是:在艾青的感受世界里,太阳竟是从远古的墓茔、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穿过黑暗的年代滚来的,这暗示着光明诞生于黑暗和死亡。第一节中作者借“远古的墓莹”“黑暗的年代”“死亡之流”等,预告了一切侵略行为的终将失败。
艾青之所以有这样奇特的感受与表现,系时代赋予他的苦难感和光明感复杂交织所致,使他潜在地感悟到:时代的光明和民族的新生必须用大量鲜血和生命换来,而这种代价付得越大,光明的到来也将势不可挡挡:“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太阳向我滚来”,确有点悲壮情调,也真有点显赫气势。第三节由第一、二节发展而来,暗示着:光明的到来,不仅将使万物复苏,众生一片欢欣鼓舞,还将出现一个科学文明的新时代。第二、三节中作者认为太阳来后,人民必定觉醒,群情必定激奋。
正是这些向往光明的热情和信念鼓舞着艾青,所以在第四节中,他把自己摆了进去,作了直接抒情,说他那陈腐、阴郁的灵魂已让太阳的火焰之手丢弃,再造了一个“有对于人类再生之确信”的新灵魂。艾青确要从人世苦难的感受中挣脱出来,在光明必然到来的预感中振奋起来,去追求未来的真实的光明。可以说,这首诗异常典型地体现了那些年月热爱祖国、投身战争、谋求解放的热血青年的时代思潮。
19.诗歌把叶子比作“绿色的小鸟”,以绿色彰显叶子的生命力,以鸟的歌唱凸显叶子的不屈;比作鸟儿之后,又使用拟人的修辞,描写它们的静态、动态,刻画它们的思绪、心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形象、手法,品味思想情感的能力。
从题干的来看,“诗歌能安慰、鼓励那些饱经磨难的人们。梅邵静的《三片叶子》正是饱经磨难的人们特别喜爱的一首小诗”,考生在解读诗歌的时候要能展现出诗歌是如何展现这种安慰鼓励的力量的;“任选一个角度(如意象、意境、手法、结构、思想情感等)分析这首诗被喜爱的原因”,考生需要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分析意象的特点,分析使用的手法,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从诗中来看,这首诗歌描写的对象是“三片叶子”,而这三片叶子来自于被砍斫后的树桩,这就好比生活中经受磨难的人们;作者在描摹这三片叶子的时候,先是使用比喻的修辞,把这三片叶子比作“三只绿色的小鸟儿”,接着对这小鸟儿进行了描摹,如“骄傲地站在”“为砍断的树桩歌唱”“向世界呼喊”, 这里又使用了拟人的修辞。考生可以从比喻拟人的角度分析。考生还可以从意象角度分析,这首诗歌的意象显然是叶子、树桩,“三片叶子像三只绿色的小鸟儿”把三片叶子活泼泼的生命力极其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来;
三片叶子“骄傲地站在树桩上”,它们为自己和生育它们的树桩求生求荣的顽强意志而感到骄傲,同时也对滥伐树木,企图扼杀它们的暴虐而又愚蠢的行径表示抗议;“它们还要为被砍断的树桩歌唱”,赞颂树桩的不屈,抚慰树桩的伤痛;更“要向世界呼喊”,“让人们永远憧憬被剥夺的满树春光”,停止人们的暴行蠢举,争当绿化的卫士。考生还可以从思想情感角度分析。本来枝叶葱茏,满树春光,如今只剩下了一段树桩!诗中所反映的这一变化了的事实,令人不得不沉重地反思,而不期然却看到了:树桩上有着一条绿茎,绿茎上有着三片叶子……诗中所刻画的这一凄清而热烈的图景,叫人感慨万千。这首诗既展示树木受到的严重伤害,又表现它们固有的蓬勃生机;既谴责滥伐者的无知行为,又激发他们追悔过去、着眼未来……召唤力和感染力都是极强的。
20.D
21.B
22.①“水瓶”和“井”空而常满,刈禾女的内心也空而常满;②“空而常满”指我的内心空阔,却十分充盈,感到满足;③具有思辨性和哲理性。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D项,“着意写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的渺小感”错误。“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把诗人对人类故乡那种翘首远望之状和内心渴望之情,含蓄而传神地暗示了出来。然而作者对此只能心向往而无法身赴之。
故选D。
21.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是静与动”错误。抓住“摇”“生长”分析,都是从动的角度来写的,并不是静态的事物。
故选B。
22.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中的‘空而常满’如何理解”,主要从炼字的角度考查。本题需要分别理解“空”“满”的内涵。结合“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等分析,“空”主要指主人公等待收获时的着急和空虚感,抒发自己积蕴已久的对生机勃发的自然宇宙之热烈渴望。结合“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等分析,“满”指对在斧头镰刀指挥下,勤奋收获的满足和愉悦。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23.“此刻”和“仅”两个词暗示了多重意思:这高度并非“一览众山小”的“绝顶”,却是“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所达到的;这并不意味着将来(或“下一刻”)“我”不能达到新的高度,也不意味着此刻的高度微不足道,这毕竟已是一次历尽艰辛的征服。这个判断句还暗示了“我”身后已经陆续征服了的那些高度,暗示了“我”的目标与“我”的努力之间的差距,暗示了某种“先喘口气”的决定。
24.在这样的高度上,只有一只不起眼的蜘蛛与“我”为伴;在这样的高度上,即便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也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快乐与荣耀。与前一诗节的宏阔与“嚣鸣”相对照,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全由这只小小的蜘蛛得到表露。
【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语言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句内涵,诗中写了什么内容,用了哪些手法。抓住关键词,然后逐一进行分析即可。
本题:“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中关键词有“此刻”“仅”等,这两个词都是用来修饰限制“高度”的,但它并不意味着将来(或“下一刻”)“我”不能达到新的高度,也不意味着此刻的高度微不足道;因为这高度并非“一览众山小”的“绝顶”,结合下文,“我小心地探出前额/惊异于……”,说明这高度是“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所达到的;这是一次历尽艰辛的征服。暗示了“我”身后已经陆续征服了的那些高度,暗示了“我”的目标与“我”的努力之间的差距,暗示了某种“先喘口气”的决定。从句式特点上看这是个判断句,更能表现诗人的情感。
2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意境作用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进而把握作者的写作用意。
本题: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这只“蜘蛛”是“不起眼”的,“可怜”的,
但即便如此,“蜘蛛”也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快乐与荣耀;在这样的高度上,“蜘蛛”与“我”为伴;再联系上文,与前一诗节的宏阔与“嚣鸣”相对照,用以表达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之情。
25.B
【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下面一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诗中运用了反衬的手法”表述错误,不是反衬,而是共鸣。故选B。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26.如“孤馆的灯是青的,/窗外,垂下雪的珠帘”两句,诗人身处孤馆,以青灯作伴,隔窗相望:那纷纷扬扬自天而降的雪花,那密集不断、似串似缀的“珠帘”,构成了一幅自然的“冬夜降雪图”。
27.“瘦损”二字,使惆怅、自怜之情溢于言表,也衬托出诗人的勤奋、清寒与憔悴。
【解析】2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形象、语言和技巧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回归诗歌,圈画出符合题目要求的诗歌内容,进行赏析,回答问题。本题要求举例加以赏析这首诗诗中有画,富有立体感。题干中关键词“举例”“诗中有画”,也就是要求学生具体结合诗歌中内容赏析该诗诗中有画的特点。诗中有画是形容长于描写景物的诗,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也形容诗的意境非常优美。答题时,先通读诗歌,在诗歌中找出诗歌中诗中有画的诗句,然后具体分析诗句通过哪些意象,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比如“孤馆的灯是青的,/窗外,垂下雪的珠帘”,通过“孤馆”“青灯”“窗”“雪”这些意象,写诗人身处孤馆,以青灯作伴,隔窗相望:那纷纷扬扬自天而降的雪花,密集仿佛是垂下的“珠帘”,描绘了一幅自然的“冬夜降雪图”。
27.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炼字能力。诗歌中炼字,首先理解该字词含义,然后把字词放置到具体诗句中,结合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情感态度进行分析。本题题目是说说“又是残夜梦回,/枕畔的书瘦损了”中‘瘦损’二字的妙处”,“瘦损”,含有“消瘦”的意思,运用拟人手法。结合内容“枕畔的书瘦损了”分析,赋予枕畔的书以人的形象。结合“孤馆的灯是青的”分析,暗写孤馆中旅人的勤奋、清寒与憔悴之态。
【点睛】炼字题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和运用了什么手法(释含义、明手法);②展开联想和想象,把你认为好的字 还原到句中,描摹景象(描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情境/表感情/谈作用)。
28.C
29.C
30.创造了一种优美宁静的境界和依依不舍的氛围。
31.云彩易散,本是无情物,“云彩”是不能带走的。诗人运用夸张手法,使其成了寄托感情的意象,既表达了对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怀念,也表达了诗人不愿惊扰康桥的恋恋不舍之情。
【解析】28.此题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C项,“油油”不当、应是“招摇”。故选C。
29.此题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C项,“美好的回忆”错误,“撑一支长篙”“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是作者的想象。故选C。
30.此题考核分析诗歌的内容的能力,要求分析诗歌的最后两节中创造了怎样的境界、氛围,氛围应由周围的环境烘托而出,答题时要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和景物的特征,此题依据“不能放歌”“悄悄”“沉默”等词可概括出“宁静”的特点。
31.此题考核分析诗中的意象的能力,要求分析作者在诗歌的最后一节中塑造的“云彩”这一意象有什么深刻含义,理解意象可以从解读事物本身和作者所寄托的感情两个方面人手,答题时要抓住物象的特征,然后结合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分析其用意,答题时从分析云彩易散,本是无情物,诗人运用夸张手法,使其成了寄托感情的意象,既表达了对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怀念,也表达了诗人不愿惊扰康桥的恋恋不舍之情。
【点睛】意象是诗歌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分析诗歌的切入点,分析诗歌的意象首先注意表面的特征,然后注意经多年流传形成的固定意义,然后分析在首歌中的具体的指向意义,这几种意义往往相互关联。
32.前两句写出了秋风劲疾、红叶飘落、枝叶稀疏之状,写出了一幅简洁的秋景图。
33.诗的最后一句虚实兼备,既写了树叶经霜变红的事实,也喻指作者经受了风吹雨打、霜欺雪压的考验。
【解析】3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意境。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前两句诗中,“掷”字写出了秋风劲吹、枫叶零落之状;前两句写出了秋风劲吹、枝叶稀疏之状,是一幅简洁的秋景秋色图。
点睛: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3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情感或主旨。诗人说是在“经霜”后才发现这一真谛的。“经霜”语涉双关,即是对枫叶经霜变红的实写,又是暗喻在坎坷曲折的人生中所经受的考验。诗的末句虚实兼备,既写了树叶经霜变红的事实,也喻指作者经受了风吹雨打、霜欺雪压的考验。
34.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本诗巧妙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错误,有比喻,但没有拟人,喻体分别是“粒粒音符”“诗芽”,对应的喻体分别是“春雨”“幼苗”。
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