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学习提升:关注逻辑 训练思维 教学设计
语文学习的本质是训练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逻辑是语言的基础,语言是逻辑的表现。只有掌握一定的逻辑知识,培养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促进我们进行正确地思考,真正地理解文本中的字词句篇,并且能够在对语言文本形成合理的理解、深刻的认识的基础上,准确表达自己对自然、人生、社会的独到见解。
我们要尝试学习一些逻辑知识,从语言形式的概念表述、命题判断、逻辑推理、逻辑规律四个层面入手,探究提升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和技巧,训练我们的语言表达思维,提升我们的语言水平和能力。
学习资源
第一组 语文中的逻辑学
1. 杜江伟 《语文本质的逻辑学思考》
2. 孙柏祥 《谈“语文逻辑学”》
3. 刘 铁 《高中语文逻辑思维训练的途径》
第二组 语文逻辑思维训练
4. 俞 瑾 《逻辑与语文教学》
5. 邢明霞 《从逻辑学角度解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三组 经典作品赏读
7. 韩 愈 《师说》
8. 梁启超 《少年中国说》
9. 梁思成 《中国建筑的特征》
任务情境:
梳理探究语文学习中的逻辑问题
任务一:明确概念、恰当判断
1.阅读学术文献,了解概念、命题的相关阐释
2.完成两组练习,标出疑难试题
3.组成学习小组,研讨交流疑难问题
4.列举语文学习中类似的逻辑问题,班级研讨
任务二:合乎逻辑地推断
1.完成一组练习,标出疑难试题
2.组成学习小组,研讨交流疑难问题
3.列举议论文学习中类似的逻辑问题,班级研讨
任务三:遵循逻辑思维规律
1.阅读学术文献,理解传统逻辑思维
2.独立练习思考,标注疑难问题
3.组成学习小组,研讨交流疑难问题
4.列举语文学习中的逻辑问题,并加以分析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语文学习中的逻辑现象,掌握逻辑学中概念、命题、推理、逻辑规律等知识。
2.结合日常语文学习中常见的逻辑问题,学会明确概念,恰当判断,合乎逻辑地推理,并运用逻辑思维(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发现和解决逻辑问题。
3.能基于自身语文学习的经验,梳理常见的、典型的逻辑问题,探究科学训练逻辑思维的途径,培养清晰、流畅的阅读思维和写作思维,提升语言水平。
任务详情如下
任务一 明确概念、恰当判断
从语言的角度,我们把一些名词、代词、动词等词项叫做“词语”,而在逻辑学上,这些“词语”实际上就是一个个概念。概念是思维的起点,是构成判断、推理的基本要素,是反映事物特性或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但概念又是分散的,只有把他们组成一个命题,才能进入思维过程,而“命题”就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语言形式,是断定或陈述事物情况的思维单位,且只有在明确概念、恰当判断的基础上,我们才能依据逻辑规律进行推理,运用正确的思维进行阅读、写作,提升我们的语言水平。
1.阅读学术文献,了解概念、命题的相关阐释
从中国知网等网络、报刊搜索一篇关于“概念、命题”的学术研究文章,或参考本单元相关推荐文章(如《语文本质的逻辑学思考》《逻辑与语文教学》等),了解作者关于“概念、命题”所阐述的主要观点,并从语文学习的角度举相关实例加以说明。
2.完成两组练习,标出疑难试题
第一组
(1)要想概念是明确的,词项对概念的表达就必须是明确的,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语词、词项要表达什么概念必须是明晰的,而不能是有歧义或者是含糊的。
下列中涉及概念的表述是否明确?请简要说明。
A.做裁判工作的,将开除出联赛。
B.本是犬儒,何必装作巨人?
C.副教授中另有两人正在攻读在职博士。
D.我这次到农村去,看到广大农民生产热情,空前高涨,大灾之年,夺得了大丰收,使我受到深刻的教育,思想也大有提高,我一定要珍视这次大丰收,把它贯彻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去。
(2)下定义法,是明确概念的两种主要方法之一,即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
下列各项对某些概念的定义是否正确?为什么?
A.杂文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
B.宗教信仰自由就是信仰某种宗教的自由。
C.痒是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莫名其妙的感觉。
D.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谓语是对主语进行陈述的内容。
(3)概念与概念之间有“全同关系”“包含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等。如:“文学作品和散文”是“包含关系”,“青年和学生”是“交叉关系”,“沈从文和《边城》的作者”是全同关系,“战争与和平”是矛盾关系,“真理和谬误”是“反对关系”。
明确概念除了可运用下定义的方法外,还有另一种方法,即揭示概念外延,这是我们通常应用于划分的方法。划分是将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一类对象,按照某个或某些性质,划分为若干小类的一种明确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
下列各项对某些概念的划分是否正确?为什么?
A.新到的书刊很多,有理论书,科技书,各种期刊,外文书刊,画报和画册等等。
B.中学生有中国的,有美国的,有男的,有女的,有高个子的。
C.今天大扫除,女同学擦玻璃,团员扫地,班干部抹桌子。
D.词是可以分为单音词、复音词、单纯词、合成词、褒义词和贬义词。
第二组
(1)判断具有两个基本的逻辑特征,一是有所断定;二是有真假。阅读王维的《相思》,说说哪些诗句表示判断?为什么?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2)判断命题首先要注意断定的含义必须清晰、明确、无歧义;单句的主语和谓语必须明确,主语和谓语的搭配要恰当,判断的量项(判断对象的数量情况)使用要恰当,判断的联项性质(否定或肯定)要恰当;复句的连接词(关联词)使用要恰当等。
下列各项对命题的判断是否准确?为什么?
A.非典期间来访者请电话联系后在传达室接待。
B.学习的是几位优秀的共青团员。
C.在事变期间,史沫特莱同斯诺的朋友贝特兰协助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
D.雷锋精神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E.是否有较好的学习成绩也是评上三好学生的重要条件。
F.有的不正之风必须坚决纠正。
G.谁也不能否认这部作品没有教育意义。
H.张华的学习成绩所以老是上不去,不是学习不刻苦,就是原来的基础太差。
(3)语境,指人们在交际过程中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环境,它包括说话者、听话者,说话的时间、地点,以及交际者共同具备的知识等因素。语境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具体实践的要求。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我们才能判定一个判断是否恰当。
阅读下列事例回答,“其妻”的举动是否恰当?请结合语境加以解说。
郑县人卜子,使其妻为袴,其妻问曰:“令袴如何?”夫曰:“像我故袴。”妻子因毁新令如故袴。
(4)预设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共同接受的事实或命题。预设和语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在给定的语境中说话,无论是进行陈述、提出问题,还是发出命令、提出请求,在说话时,总是相信或假定了一些前提条件(某个事实)或背景知识(用命题表示)的,这些作为说话双方所共同接受的前提条件或背景知识就是这一语境中该话题的预设。评价一个判断是否恰当,可通过分析该判断的预设是否成立来入手。
阅读下列事例,思考为什么晏子能成功地说服景公?请运用“预设知识”,解析晏子的说话艺术。
景公使圉人养所爱马,暴病死,公怒,令人操刀解养马者。是时晏子侍前,左右执刀而进,晏子止而问于公曰:“古时尧舜肢解人,从何躯始?”公惧然曰:“从寡人使。”遂不肢解。
3.组成学习小组,研讨交流疑难问题
将全班分为2个大组,把每大组再分为3个小组,每3组分别负责1组试题的研讨。各组推选出小组负责人,即组长。组长总结各位组员的几个典型的疑难问题,先展开小组内讨论,再代表小组在大组发言,然后选出优秀代表在班级内发言,汇报本组的研究成果。
4.列举语文学习中类似的逻辑问题,班级研讨
各小组整理(或调研)该年级在议论文学习中出现的关于概念表述、命题判断的问题,探究明确概念、恰当判断的方法,各组选出1~2名代表,结合语文学习中典型的逻辑问题,在班级内展开交流,分享各组的经验。
5.学习建议
(1)搜集与“概念、判断”相关的学术文章,尽量选择语文核心期刊或大学学报上的文章。
(2)搜集相关学术文章时,可参阅本单元“学习资源”中的杜江伟《语文本质的逻辑学思考》、俞瑾《逻辑与语文教学》。小组研讨时,对于什么是明确概念、判断命题的关键因素,既要保持自己的独特判断,同时要充分考虑到语境、预设等相关因素。
(3)讨论疑难问题时,要注意小组集中和民主相结合的原则,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的问题进行研讨,班级汇报时要充分尊重其他组的接受程度。
本单元,我们要尝试学习一些逻辑知识,从语言形式的概念表述、命题判断、逻辑推理、逻辑规律四个层面入手,探究提升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和技巧,训练我们的语言表达思维,提升我们的语言水平和能力。
任务二 合乎逻辑地推断
我们在进行议论文写作时,经常要引用事例或名人名言进行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而论证观点的过程就蕴含着推理过程。推理就是由前提推出结论的一种思维方式,是由已知命题得出新命题的思维过程,往往要通过复句的语言形式来体现。逻辑学对推理的要求是推理要合乎逻辑,只要前提是真的,推理形式是有效的,那么结论就必然为真,这类推理也可称为必然性推理(也称演绎推理)。
1.完成一组练习,标出疑难试题
(1)请阅读诗作《山雨》思考:作者为什么能够说“知是他山落雨来”呢?
山雨
一夜满林新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民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2)逻辑推理中有一个著名的推理形式——“三段论”:即由两个命题作为前提推出另一个命题作为结论的过程。运用“三段论”必须遵守两条规则:一是三段论必须有且只能有三个不同的概念(构成的三个命题);二是中项在前提必须周延一次。如:只有年满18周岁,才有选举权;他已年满18周岁;所以他有选举权。请分析下列几组“三段论”,哪些“三段论”符合逻辑要求,请简要解说。
第一组
凡是斜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平方之和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这个三角形是斜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平方之和。
所以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第二组
马克思主义是有阶级性的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
所以,真理是有阶级性的。
第三组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3)逻辑推理上有一种“两难推理”,有人称之为“归谬法”。请分析寓言《自相矛盾》包含的“两难推理”,解析其推理过程。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4)我们在中学阶段学过哪些论证的方法,它们是否为必然性推理?请从学过的议文中选出一篇(如《劝学》《六国论》《伶官传序》等),具体分析其论证过程。
2.组成学习小组,研讨交流疑难问题
班级分为4个小组,各组分别负责一道题的研讨。各组推选出小组负责人,即组长。组长总结各位组员的疑难问题,先在小组内展开讨论,然后代表小组在班级发言,汇报本组的研究成果。
3.列举议论文学习中类似的逻辑问题,班级研讨
各小组整理(或调研)该年级在议论文学习中概念表述、命题判断、逻辑推理上出现的问题,探究明确概念、恰当判断、合乎逻辑地展开论证推理的方法,各组选拔1~2名代表,结合议论文中典型的逻辑问题,在班级内展开交流,分享各组的经验。
4.学习建议
(1)小组内交流学习,要注意确定记录者、发言人,并达成共识;各组发言时要有次序,注意观点表达要准确、简洁,注意逻辑的严密性,要持全面、辩证的观点进行分析,并依据一定标准进行评价。
(2)研读“三段论”和“两难推理”时,既要注意理论指导,又要不局限于理论指导,尽可能多采用具体鲜活的实例,再加以解说,引导学生充分理解。
(3)讲析“三段论”的推理论证时,要注意两点:一要注意充分结合高中语文学习特点来谈,尤其是针对议论文论证中的逻辑推理;二是要结合其他论证方式来讲析,如结合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假设推理、因果推理等来辅佐说明。
任务三 遵循逻辑思维规律
思维过程中有一些基本的规律,如同数学上的公理一样,虽然难以证明,但却是人类长期思维实践的正确反映。这些规律是人们在正确思维和有效交际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的,这就是贯穿于概念、判断和推理之中的逻辑思维规律的要求。这种逻辑思维规律,大体上等同于传统形式逻辑的三条基本规律:即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遵守这三条规律是思维正确、合乎逻辑的基础和前提。
1.阅读学术文章,理解传统逻辑思维
请利用中国知网等网络、报刊、杂志资源,理解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三种传统逻辑思维的基本内涵,并加以归纳整理。
2.独立练习思考,完成下面试题,看看他们违背了什么逻辑思维规律,并作简要分析
(1)团支部在周五下午开会批评我,说我上课时间看电影不对,可看电影受教育啊。
(2)古希腊智者欧谛德摩面对一些人批评他说谎时,他回答说,谁说谎谁就是说不存在的东西,不存在的东西是无法说的,因此没有人能说谎。
(3)一个年轻人想到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实验室去工作,爱迪生接见了他,这个年轻人满怀信心的说:“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听罢之后惊异的说:“那么你想用什么器皿放这种万能溶液呢?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年轻人哑口无言。
(4)在一次讨论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会议上,出现了两种互相矛盾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红楼梦》是部杰出的古典文学名著,一种意见认为《红楼梦》并不是一部杰出的古典文学名著。主持会议的人在做讨论小结时说:“我不同意第一种意见,但也不同意第二种意见。”
3.研讨交流,在语文学习中应用矛盾律和排中律推理、解析逻辑问题
请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有一天,某国首都的一家珠宝店被盗窃走了一块价值5000美元的钻石,经过三个月的侦破,查明作案的嫌疑人肯定是甲、乙、丙、丁四个人中的某一个人。审讯时,甲说:我不是罪犯,乙说:丁是罪犯,丙说:乙是罪犯,丁说我不是罪犯。
如果这四个人中只有一个人是说真话,那么这个案子的罪犯是谁?如果这四个人中只有一个人说假话,那么这个案子的罪犯又是谁?请运用上述逻辑思维规律,分析推断。
4.列举语文学习中类似的逻辑问题,班级研讨
各小组整理(或调研)该年级在语文学习中在运用逻辑思维时出现的问题,探究运用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各组选出1~2名代表,结合语文学习中典型的逻辑问题,在班级内展开交流,分享各组的经验。
5.学习建议
(1)各小组展开交流时,发言者要注意将自己的观点、经验准确地表达出来,其他听众要注意认真倾听,能够听出别人所说的重点问题,吸收发言者的经验,并且敢于质疑,从而互补借鉴,共同提高。
(2)教师在引导同学们理解传统逻辑规律中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时,要从概念和实践两方面落实,尤其要注意将矛盾律、排中律应用到语文实践活动中去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各小组调研、整理日常语文学习中的逻辑思维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既要遵循逻辑思维规律,更要注意语文品味,要将语文学习与逻辑规律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