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表是某同学在做“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实验中的相关记录,该实验表明酶的催化作用( )
试管 加入物质 温度 加入碘液
1 淀粉糊+唾液 37℃ 不变蓝
2 淀粉糊+唾液 0℃ 变蓝
A.需要适宜的 pH B.需要适宜的温度 C.具有专一性 D.具有高效性
2.下面是人体消化吸收图,其中⑤是肠液,a、b、c分别是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最终消化产物,则( )
A.④和⑤发挥作用的场所都是小肠
B.①是唾液,能把淀粉分解为葡萄糖
C.②和③都只含一种酶,但种类不同
D.X 表示大肠,是a、b、c被吸收的主要场所
3.肠道显微胶囊是一种用于诊断胃肠道疾病的可吞咽式小型设备(如图),患者将智能胶囊吞下后,它即随着胃肠肌肉的运动节奏依次通过消化道的各个结构,同时对经过的胃肠道进行连续摄像。结合图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显微胶囊可依次经过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
B.显微胶囊可进入结构④,④分泌的消化液对蛋白质进行初步的消化
C.显微胶囊可进入结构②,②分泌的消化液含消化脂肪的消化酶
D.显微胶囊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4.2020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给了三位在血源性肝炎研究领域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血源性肝炎是一种全球人群所面临的健康问题,其会导致很多人患上肝硬化乃至肝癌。以下对肝脏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能分泌多种消化酶
B.肝脏分泌的胆汁对脂肪进行化学性消化
C.肝炎患者在饮食方面一定要注意低脂肪、少油脂
D.脂肪在胆汁的作用下消化为甘油和脂肪酸
5.某营养物质在口腔内的消化过程如图所示,则①②③分别是( )
A.淀粉、淀粉酶、麦芽糖
B.蛋白质、蛋白酶、氨基酸
C.淀粉、葡萄糖酶、葡萄糖
D.脂肪、胆汁、甘油和脂肪酸
6.根据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下列有关小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小肠长约5-6米,是消化系统中最长的一段,有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B. 小肠绒毛使得小肠内表面积增加了600倍,大幅度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
C. 小肠肠壁含有平滑肌层,能使小肠蠕动,有利于食物和消化液充分混合
D. 小肠壁上含有丰富的消化腺,能分泌出多种消化液,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7.各类营养物质在人体消化道内被消化酶消化的先后顺序是( )
①蛋白质 ②矿物质 ③淀粉 ④脂肪 ⑤维生素
A.①②③ B.③①④ C.①②④ D.①④⑤
8.下列营养物质中,可以不经过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的是( )
A. 无机盐和维生素 B. 蛋白质和糖类
C. 脂肪和糖类 D. 脂肪和蛋白质
9.图甲是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受pH影响的曲线,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pH=b时一定量的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下分解产生的麦芽糖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若图乙描述的反应过程中改变某一初始条件,则图乙中e点(产生麦芽糖最大量)或d点(产生麦芽糖最大量时的最短时间)的位置会发生移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pH=a时,e点下移 B.淀粉量增加时,e点上移
C.温度升高时,d点右移 D.酶的量减少时,d点右移
10.如图为人体消化系统局部的示意图,下列哪一器官的功能与提供血糖调节或血糖浓度的相关性最低?(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1.如图是人体部分消化系统的局部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分泌的消化液中不含消化酶
B.②内可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
C.③是人体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D.④内的消化液有胃液、肠液和胰液
12.如图所示是人体小肠绒毛和植物根毛结构,对两者的比较,正确的是( )
A.都属于器官层次 B.细胞中都有液泡
C.都能增大吸收面积 D.都能吸收水和蛋白质
13.如图是淀粉、蛋白质在人的口腔、胃、小肠中的消化和吸收过程示意图,其中①~④表示消化产物。请据图回答:
(1)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分是 ,不仅能暂时贮存食物,还能初步消化 。
(2)图中②代表的淀粉最终消化产物是 。
(3)淀粉和蛋白质最终被分解成能吸收物质主要在小肠被吸收的原因是 。
a.小肠很长,其内表面有许多皱襞,皱襞上有很多绒毛
b.小肠腺分泌的消化液中有多种消化酶
c.小肠绒毛壁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
d.胰腺分泌的消化液浸入小肠
e.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14.下图是人体内某化学反应的图解,其中英文字母代表物质,数字表示反应前、中、后的过程。
(1)图中代表酶的是________ .
(2)从图中1和2可以反映出酶具有________性。
15.图1表示淀粉在消化道内逐步分解的示意图,图2曲线分别表示三大营养物质在消化道中各部位(依次用A、B、C、D、E表示)被消化的过程。
图1中,淀粉经过①和②过程,最终分解为葡萄糖被人体吸收,这属于代谢中的
(选填“同化”或“异化”)作用,参与此消化过程的消化液是 。
(2)图2中表示蛋白质消化过程的曲线是 (选填“X”、“Y”或“Z”)。
(3)从曲线X、Y、Z可知,消化的主要场所是D,D适应消化的结构特点
(写出一条)。
16.如图是消化系统模式图,请根据图中的编号其所示的部位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属于消化道的结构包括________(按顺序填写序号),其中[ ]_____是食物和空气的共同通道。
(2)在[ ]__________的内壁有无数的突起,称为_________,大大增加了消化与吸收的面积,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3)图中属于消化腺的器官是________(填序号),其中最大的消化腺是[ ]_______,而[ ]________分泌的胰液含有多种消化酶,经胰管流入____________。图中还未标出的消化腺有________和___________。
(4)在_____(填序号)这些器官的壁上都有发达的_________,因此能够自主蠕动,这对食物的消化有重要作用。
17.人体内有很多种酶,不同的酶催化体内不同的化学反应。
例如过氧化氢酶能催化H2O2分解形成H2O和O2 , 这种酶在马铃薯体内也存在。某同学将马铃薯块茎磨碎、过滤得到提取液进行了三次实验:
实验Ⅰ:在温度30℃的条件下,取等量提取液分别加到四支盛有等量H2O2溶液、pH分别为3、5、7、9的试管中,结果每一支试管都产生气体。请回答:
(1).实验在30℃下进行的原因是 。
(2).实验Ⅱ:将加入四支试管中的马铃薯提取液的量减半,重复实验Ⅰ。分别测定实验Ⅰ、Ⅱ中H2O2在相同时间内的含量变化,绘制成如图所示曲线,请回答:
曲线A是实验 (选填“Ⅰ”或“Ⅱ”)的结果。
(3).曲线A和B中,H2O2的含量的最低点位于横坐标同一位置的原因是 。
答案及解析
1.【答案】 B
【解析】实验中试管1和试管2作对照,其他条件都相同,控制唯一的变量就是温度,该实验为探究温度对酶的催化作用的影响。
【解答】由表格可知,试管1加入淀粉不变蓝,而淀粉遇到碘液会变成蓝色,但试管1不变蓝,说明试管1中已经不存在淀粉,试管2会变蓝,说明试管2中含有淀粉,经过两个试管的对比,它们唯一不同的变量为温度的不同,实验结论为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解答】解:A、④胰液和⑤肠液都通过导管进入十二指肠后,对三大营养物质进行消化,因此它们发挥作用的场所是小肠,A正确。
B、①是唾液,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只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B错误。
C、②胃液中只含有胃蛋白酶,对蛋白质有初步的消化作用,③是胆汁,不含消化酶,但对脂肪有乳化作用,能促进脂肪的消化;C错误。
D、X表示小肠,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D错误。
故选:A。
3.【答案】 C
【解析】图中①食道,②肝脏,③大肠,④胃,⑤胰腺,⑥小肠。
【解答】A、人体的消化道从上到下,依次是: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所以显微胶囊可依次经过口腔→咽→食道→胃→小肠,检测胃肠疾病,A不符合题意;
B、显微胶囊会由食道进入④胃内,④胃可以分泌胃液,胃里的蛋白酶能对蛋白质进出初步消化,B不符合题意;
C、肝脏位于消化道外,因此显微胶囊不能进入②肝脏,C符合题意;
D、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肠道显微胶囊能够连续摄像,因此它的镜头属于凸透镜,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4.【解答】解:AB、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它分泌的消化液是胆汁,不含消化酶,只对脂肪起乳化作用,属于物理性消化,AB错误;
C、肝炎患者的乳化脂肪的能力减弱,在饮食方面一定要注意低脂肪、少油脂,C正确;
D、脂肪最终是在肠液、胰液的作用下消化为甘油和脂肪酸,D错误。
故选:C。
5.【解答】解:淀粉的消化开始于口腔,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初步分解成麦芽糖,进入小肠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分解成葡萄糖。
A、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所以图中①②③三种物质分别是淀粉、淀粉酶、麦芽糖,A正确;
B、蛋白质先在胃内初步消化,最后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B错误;
C、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初步分解成麦芽糖,在小肠内将麦芽糖分解为葡萄糖,C错误;
D、脂肪的消化开始于小肠,D错误。
故选:A。
6.【答案】 D
【解析】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其中,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其特点是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约5-6米,有许多皱襞和小肠绒毛,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有肠腺分泌肠液,肠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小肠绒毛壁和小肠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只有一层细胞组成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解答】 A、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约5-6米,增加了吸收的面积;不符合题意;
B、 小肠内表面有皱襞和小肠绒毛,增加了吸收的面积;不符合题意;
C、 小肠壁内有平滑肌,收缩能够引起小肠蠕动,利于消化 ,不符合题意;
D、 小肠内有肠腺,能分泌肠液,肠液中有多种消化酶, 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7.【解答】解:食物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口腔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转化成麦芽糖,胃中的胃液初步消化蛋白质,脂肪在小肠内开始消化。小肠中有肠液、胰液、胆汁,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最终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淀粉分解成葡萄糖,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所以,各类营养物质在人体消化道内被消化酶消化的先后顺序是淀粉、蛋白质、脂肪。
故选:B。
8.【答案】A
【解析】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有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其中淀粉、蛋白质和脂肪是大分子物质,不能够直接被人体吸收,需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才能被吸收;而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则是小分子物质,不经消化就可以直接被人体吸收。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9.【答案】A
【解析】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PH前,随着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
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PH后,随着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A、由于b点对应的PH是麦芽糖酶的最适温度,而a点位置酶的催化效率较慢,产生麦芽糖的量不会改变,由于催化效率慢,因此时间会增加,因此pH=a时,e点不会改变,A符合题意;
B、当淀粉量增加时,e点会上移,即麦芽糖量会增加,B不符合题意;
C、当高温时,会使酶变性失活,导致产生麦芽糖最大量时的最短时间会增加,d点会右移,C不符合题意;
D、由于淀粉是在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下分解产生麦芽糖,因此若酶的量减少时,麦芽糖的量相应减少,d点右移,D不符合题意。
10.【答案】 C
【解析】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门)等部。胰岛素是由胰脏内的胰岛β细胞受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如葡萄糖、乳糖、核糖、精氨酸、胰高血糖素等的刺激而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
【解答】A.甲是肝脏,肝脏能够合成肝糖原,同时肝糖原也可以分解从而参与血糖调节,A不符合题意。
B.乙是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经过小肠后,血糖浓度升高,B不符合题意。
C.丙是胃,胃只吸收水、无机盐、酒精,与血糖的浓度调节无关,C符合题意。
D.丁是胰腺,胰腺具有内分泌部和外分泌部,其内分泌部是胰岛,分泌的胰岛素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糖的代谢,具体说,它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1.【解答】解:A、图中①肝脏分泌胆汁,胆汁不含消化酶,故正确;
B、②是胃,可以将蛋白质初步消化为多肽,然后在小肠内彻底消化为氨基酸,故错误;
C、③是胰腺,分泌的消化液胰液中含有消化酶,对食物进行化学性消化,④是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故错误;
D、④是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有肠液、胰液、胆汁这几种消化液,没有胃液,故错误。
故选:A。
12.【解答】解:A、小肠绒毛的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属于组织,根毛是表皮细胞的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的,属于细胞的一部分,A错误;
B、小肠绒毛细胞没有液泡,根毛细胞有液泡,B错误;
C、由于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的存在,使小肠的吸收面积大大增加,可达200平方米以上;根毛大大增加根吸收水分的表面积,C正确;
D、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能吸收水、无机盐、维生素、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根毛吸收水分和无机盐,D错误。
故选:C。
13.【解答】解:(1)消化道中最彭大的部分是胃,胃能暂时储存食物,胃能够分泌胃液,对蛋白质进行消化;
(2)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因此,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所以图中②代表的淀粉最终消化产物是葡萄糖;
(3)小肠盘曲在腹腔里,长约5~6米,开始的一段叫十二指肠.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段,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小肠壁也分为4层,与胃壁相似.小肠黏膜的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皱襞上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小肠绒毛.小肠绒毛间的黏膜凹陷形成肠腺,可以分泌肠液消化食物.小肠内表面具有的皱襞和小肠绒毛,大大地增加了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小肠绒毛中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都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故ace都正确。
故答案为:
(1)胃;蛋白质;
(2)葡萄糖;
(3)ace。
14.【答案】 (1)A(2)专一
【解析】酶的作用特性有高效性和专一性,各种酶只有在最适宜条件下活性最高。过酸、过碱、高温都能使酶分子结构破坏而丧失活性,从酶的特点方面切入解题。
【解答】(1)酶是一类生物催化剂,只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从图中可以看出A反应前后不发生改变,所以A是酶。
(2)从图可以看出,A对B、C、D进行了选择,只对D物质的分解起催化作用,所以酶具有专一性。
故答案为:(1)A(2)专一
15.【解答】解:(1)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因此,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并被小肠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这个过程属于代谢中的同化作用。
(2)蛋白质的消化是从C胃开始的,因此Y曲线表示蛋白质的消化过程。胃液中含有胃蛋白酶,能够初步消化蛋白质。
(3)X、Y、Z曲线都在D小肠中被消化,小肠是食物消化、吸收主要场所。小肠的长度很长,含有多种消化液,具有皱襞和绒毛,大大增加了消化的面积。
故答案为:(1)同化;唾液、胰液和肠液;
(2)Y;
(3)小肠的长度很长(含有多种消化液;具有皱襞和绒毛)。
16.【答案】(1)⑥②⑦⑧⑩⑤ 【②】咽(2)【⑩】小肠 小肠绒毛
(3)①③⑨ 【③】肝脏 【⑨】胰腺 十二指肠 胃腺 肠腺 (4)⑧⑩ 平滑肌层
【解析】图示中:①唾液腺,②咽,③肝脏,④胆囊,⑤大肠,⑥口腔,⑦食道,⑧胃,⑨胰腺,⑩小肠, 肛门。
(1)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构成,其中的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构成,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通过二者对比可知:咽是气体和食物的共同通道。故图中属于消化道的结构包括⑥②⑦⑧⑩⑤ ,其中【②】咽是食物和空气的共同通道。
(2)小肠在消化道内最长,长约5-6米;小肠壁的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皱襞上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这种突起叫做小肠绒毛。由于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的存在,使小肠的消化和吸收面积大大增加,可达200平方米以上;小肠绒毛的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而且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小肠吸收营养物质,小肠中有很多消化腺,能分泌消化液,有肠液、胰液、胆汁,这是与消化功能相适应的,所以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故在【⑩】小肠的内壁有无数的突起,称为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消化与吸收的面积,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3)消化腺包括大消化腺和小腺体,大消化腺位于消化道外,包括唾液腺、肝脏和胰腺;小腺体包括位于消化道内,包括胃腺和肠腺。人体的消化腺中最大的消化腺是③肝脏,它分泌的胆汁,对脂肪的消化有促进作用,可以乳化脂肪。胰腺是位于消化道外的消化腺,它分泌的消化液是胰液,通过导管流入十二指肠,参与消化食物.胰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对糖类、蛋白质和脂肪都能进行消化。故图中属于消化腺的器官是①③⑨,其中最大的消化腺是【③】肝脏,而【⑨】胰腺分泌的胰液含有多种消化酶,经胰管流入十二指肠。图中还未标出的消化腺有胃腺和肠腺。
(4)胃壁和肠壁有发达的肌肉层,收缩时能引起胃肠的蠕动,可以研磨和搅拌食物。故在⑧⑩这些器官的壁上都有发达的平滑肌层,因此能够自主蠕动,这对食物的消化有重要作用。
17. 【答案】 (1)30℃是过氧化氢酶的适宜温度[排除温度变化(或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Ⅱ
(3)同一种酶的最适pH值是一定的,不会由于浓度的不同而改变(或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为7,不会由于酶浓度的不同而改变)。
【解析】(1)任何一种酶的生物活性都有适宜的温度,而30℃是过氧化氢酶活性最强的适宜温度;
(2)马铃薯提取液数量减半,那么它们对过氧化氢的催化作用效果减小。即在相同的pH溶液中分解的过氧化氢数量减小,而溶液中过氧化氢的含量会增大,据此分析;
(3)根据酶的生物活性和溶液pH的关系分析解答。
【解答】(1)实验在30℃下进行的原因是:30℃是过氧化氢酶的适宜温度[排除温度变化(或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实验Ⅱ:将加入四支试管中的马铃薯提取液的量减半,重复实验Ⅰ。分别测定实验Ⅰ、Ⅱ中H2O2在相同时间内的含量变化,绘制成如图所示曲线,请回答:曲线A的含量更高,应该是实验II的结果。
(3)曲线A和B中,H2O2的含量的最低点位于横坐标同一位置的原因是:同一种酶的最适pH值是一定的,不会由于浓度的不同而改变(或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为7,不会由于酶浓度的不同而改变)。
4.2食物的消化与吸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