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市高一期末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
1,D(A项,“诗坛不重视建安以来诗坛的成就,诗歌的语言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于文无据。B项,“唐代的
五七言诗和绝句就不能取得辉煌的成就”表述绝对化。C项,强加因果关系)
2.C(“盛唐以后,边塞这些风光消失了”曲解文意,原文的意思是,盛唐以后,人们没有了坚强的生活信心,面对
黄云蔽天、北风刺骨,不会认为有什么风光)
3.C(A项体现豪放的精神。B项休现浪漫的精神。D项描绘边塞风光,体现一种坚强的生活信心。C项没有
盛唐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4.首先提出诗歌语言自身的成熟与唐代社会发展的成熟产生了唐诗的高潮与高峰,这方面的代表是边塞诗。
(1分)接着阐述盛唐相对平静的和平环境与边塞诗的关系,(1分)然后阐述盛唐生气蓬勃、充满豪情的精神
与边塞诗的关系。(2分)
5.①初唐的边塞诗传达了功名欲望,缺少盛唐的边塞诗中的社会愿望。②初唐的边塞诗传达了战乱环境,没有
盛唐边塞诗的乐观、浪漫意境。③初唐的边塞诗风格放荡不羁,没有盛唐边塞诗的浑厚感和优美感,在意境
和文字上不如盛唐边塞诗。(意思答对即可;每点2分)
6.B(“因受封建礼教影响,一生未改嫁”错误,一生未改嫁是祖母悉心侍奉公婆,照顾孩子,是对祖母忠于爱情,
辛劳一生的高尚品质的赞美)
7.D(“祖父母所处时代的黑暗现实”错,属于脱离文本的过度解读,也是套路式解题的陷阱。文章的视角不是着
眼于批判和揭露)
8.①照应前文祖父在解放福建的战役中牺牲的事件,丰富人物形象:②推动事件的发展,引出下文对生命的议
论和情感的抒发。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9.①这句话的意思是对生活既要负有责任又要战胜生活中的困难和艰辛。(1分)②文中的祖母是一个对生活
负责任又战胜生活中的磨难的人。(1分)③祖母在祖父因解放福建而牺牲之后,担负起了赡养公婆,抚育孩
子的责任,面对当时生活的艰难,祖母以一辆纺车纺织生活,将生活的艰难泪水擦干,对生活没有一点抱怨,
而是去承受,去释放,去与自己、与看见或看不见的对手进行战斗,最终战胜了生活。(4分)
10.A(原文标点: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
11,D(唐太宗是李世民的庙号)
12.B(“但认为魏征只是把祖护亲戚的形迹隐藏起来了”说法错误,“征不存形迹,远避嫌疑,心虽无私,亦有可
责”意思是魏征做事没有留下痕迹,远远避开嫌疑之事,内心即使没有私心,也有可以责备之处)》
13.(1)所以国君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那么有权的大臣就不能堵塞蒙蔽,下情就能上达了。(得分点:“是故”
“塑蔽”“上通”各1分,句意1分)
(2)隋炀帝依仗国家富饶,奢侈无度,终于导致王朝灭亡。(得分点:“恃”“无厌”“卒”各1分,句意1分)
14.“忠臣”是由于皇帝昏庸,大臣不得不以死抗争,最终都落个身死国灭的下场。(3分)
【参考译文】
唐太宗励精求治,几次把魏征叫到自己的卧房内请教,请他告诉自己历代皇帝治国的可取和不可取之处。
魏征把自己知道的都说了出来,太宗都非常高兴地接受了,太宗派遣使者调用士兵,封德彝启奏说“百姓中有些
男子即使没满十八岁,但因身形壮实高大,也可以征用”。太宗听从了这个建议。皇上的命令已经发出,魏征却
总认为这样不行,就把命今又驳回来了,一连四次都不让它通过,太宗发怒了,把他召来训斥了一番。
冬十二月,有人报告说右丞相魏征袒护他的亲成,太宗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但查无所获。温彦博
对太宗说:“魏征做事没有留下痕迹,远远避开嫌疑之事,内心即使没有私心,也有可以贡备之处。”太宗命今温
彦博责备魏征,并且指出:“以后做事要有所保留。”有一天,魏征入朝视见,对大宗说:“臣听说君主和臣下应该
上下一心,互相弱诚相待。如果上下都有所保留,那么国家兴亡就难以预料了,臣不敢奉诏。”太宗惊讶地说: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白银市高一期末联考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的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铷
诗歌语言的成熟与时代的精神面貌是分不开的。诗歌语言的成热有其自身的内部规律,这
部
要经过曲折的发展过程;唐诗的归真返璞,自然并不等于一味的素朴;所谓深入浅出更不就只是
如
浅近而已。没有建安以来四百年诗坛的发展,唐诗的语言也不会一下子就立地成熟。但是时代
的条件又决定着诗歌语言成熟得是否充分以及快慢如何。没有唐代那种生气蓬勃的时代精神
面貌,五七言诗究竞能取得多高的成就,绝句是否就那么风靡诗坛等,就都难免会打个问号,所
E
谓“盛唐之音”一下子就爆发出满园春色,展现出那么绚丽的奇花异采,这乃是诗歌语言自身的
成熟与唐代社会发展成熟的共同产沏。这两个发展成熟的江合,产生了唐诗的高潮与高峰,那
敬
波澜的壮阔,气象的高远,在古典诗坛上是空前绝后的。在这空前绝后的诗坛上出现的一个引
人瞩目的歌唱,那就是边塞诗。
蝙
唐诗的题材是非常广泛的,边塞题材也不过是共中之一。其所以特别引人瞬目,就图为它仿
佛是只属于盛唐的一个题材;盛唐之前既颇少见,盛唐之后乃几儿成为绝响;李益几乎就是边塞诗的
期
最后一个诗人,而盛唐时代却恰恰是边塞上最为平静的时刻。边塞诗因此主要并不在于写战争,
而是一种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下,充满着豪迈精神的边防歌。唐代自唐太宗贞观四年击溃东突厩,
收编其残部,贞观九年又大破吐谷浑之后,边塞上的形势基本上就稳定了下来,到开元年间就更为
缓和;而一百年间唐代社会的蓬勃发展,国势不断走向鼎盛的高峰,边防上的威望这时也就与日俱
增,实际上完全掌握了和平的主动权,边塞诗就正是在这样条件下的产物。安史之乱后,边防的和
平已如明日黄花,边塞诗也就随着唐王朝的鼎盛之成为过去而同时成为过去。边塞诗由于只属于
盛唐时代,它图此也就更具有时代的特征与诗歌高峰上最鲜明的标志。
王维的山水诗绝不只是“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的那些远离人世间的作品所能代表的。
王维早年的精神状态乃是“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快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
边”(《少年行》之一)那种生气蓬勃的少年精神。没有这种精神状态,就没有“日落江湖白,湖来
折
天地青”的山水诗,也就不会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图”那样的边塞诗。边塞风光其实正是时
代豪情的考验。高适的《别董大》(头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没有这种坚强的生活信心,黄云蔽天、北风刺骨之下,还有什么风光之可言
【※高一语文第1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