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1.4 物质性质的探究(课件23页)+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1.4 物质性质的探究(课件23页)+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9-09 11:31:30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一章 大家都来学化学
1.4物质性质的探究
授课老师:your name
课堂导入
PART ONE
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变化,知道了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那么物质能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由物质的什么因素决定的呢 你能推断上图中相关物质各有哪些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吗
下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共同进入本节内容的学习。
物质的性质
PART TWO
水H2O
物质 颜色 气味 味道 状态 熔点/℃ 沸点/℃
水(H2O) 无色 无味 无味 液态 0 100
白醋
物质 颜色 气味 味道 状态 熔点/℃ 沸点/℃
醋酸 无色 醋味 酸味 液态 16.6 118
物质 颜色 气味 味道 状态 熔点/℃ 沸点/℃
铁 银白色 无臭 无味 固态 1535 2750
铁钉
物质 颜色 气味 味道 状态 熔点/℃ 沸点/℃
镁 银白色 无臭 无味 固态 648.8 1090
物质 颜色 气味 味道 状态 熔点/℃ 沸点/℃
氮气 无色 无臭 无味 气态 -209.86 -195.8
氧气 无色 无臭 无味 气态 -218.4 -182.96
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变现出来,可以通过感觉器官感知或简单的仪器测定来确定
总结
可燃性
碱性
石灰水( Ca(OH)2溶液 )
总结
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变现出来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物质的重要属性。我们要正确有效地利用物质,就必须了解和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通常,物质的物理性质可直接观察或用物理方法去测定,而化学性质则要通过化学实验去观察和确定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由感觉器官感知(眼看、鼻闻、耳听、手掂量等)或由仪器测知
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可获知。在叙述物质的化学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等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可燃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酸碱性等
几个有关物理性质的概念
(1)熔点: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物质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2)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沸点随大气压强的变化而变化,大气压强越大,沸点越高,大气压强越小,沸点越低。
(3)压强:物体在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叫压强,压强的单位是帕斯卡(Pa)
(4)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该物质的密度,单位是kg/m3或g/cm3。
金属铜(Cu)化学性质的探究
1.观察与问题
【教材实验1-10】将一小段光亮的铜片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铜片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 (加热铜片或用试管加热物质时要使用坩场钳或试管夹,注意防止烫伤。)
现象:铜片由紫红色变为黑色。
2.假设与预测
1.根据生活经验,可以假设:铜片变黑,是因为火焰中的烟灰附着在铜片上。据此,可以作出两种预测
(1)如果片上附着的黑色物质是烟灰,则很容易抹去
(2)如果把铜片加热,而火焰没有与铜片接触,则金属将不会变黑。
2.联想到镁条燃烧实验,可以假设:铜片变黑是因为它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如果这个假设是正确的,
可以作出预测:若把铜片放在没有空气(真空)或没有氧气的试管里加热,的颜色将不变。
3.实验与事实
【教材实验1-11】验证假设与预测1中(1)的实验:用洁净干布或洁净湿布轻轻擦一擦已冷却的铜片黑色部分
现象:黑色部分没有消失
结论:铜片变黑的原因并不是火焰中的烟灰附着在铜片上,故预测1中的(1)错误。
验证假设与预测1中(2)的实验:将一块光亮铜片装在敞口的试管中,用酒精灯火焰加热试管。
现象:铜片变黑
结论:铜片放在敞口试管中加热,没与火焰接触,结果铜片依然变黑,这说明铜片可能发生了化学变化,故
预测1中的(2)错误
【教材实验1-12】验证假设与预测2的实验:用真空泵抽出装有铜片并用胶塞塞紧的试管内的空气,然后加热试管,观察试管内的铜片有何变化。若无真空泵,可用银白色的金属铝箔将铜片严密包裹压紧,不留空隙,以保证隔绝空气,然后加热再冷却,打开包裹的铝箔,观察铜片有无变色。
现象:在没有空气或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热,铜片的颜色不变
结论:铜片不变黑是因为试管内无氧气,故不能与铜片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趁热打开试管,观察到铜片逐渐变黑,这是因为红热的铜片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了黑
色的氧化铜(CuO)故预测2正确
4.解释与结论
上述的结论是否正确,可以通过对生成物的鉴别实验去证明
【教材实验1-13】将铜片用酒精灯火焰多加热几分钟,放冷,折动钢片使生成的黑色物质脱落在干净纸上,反复数次,使得到的黑色物质多些,再移入试管,滴加少量稀盐酸,加热。对照在【教材实验1-8】中观察到的现象,说明铜在空气中加热生成了什么?
解释 【教材实验1-11】说明:铜片在空气中用酒精灯加热后变黑,黑色物质不是烟灰。
【教材实验1-12】说明:铜片在隔绝空气加热后不变色。据此可知:铜片在敞开的试管中加热后变黑,那是铜片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变化,生成黑色的新物质。
结论 铜片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
5.反思与评价
现象 黑色物质溶解,液体由无色变蓝色。
反思评价 铜在空气或氧气中受热生成的黑色物质是氧化铜,所以上述“解释与结论”正确。
6.表达与交流
以上化学反应可用文字表达:
铜在空气中加热后,生成了黑色氧化铜。

+
氧气
加热
氧化铜
Cu
O2
CuO
文字表达式
反应物
反应条件
生成物
读作:铜和氧气,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氧化铜。
实验---蜡烛的燃烧
【资料】蜡烛燃烧前,首先由固体熔化成液体,熄灭时蜡烛由液体凝固成固体。蜡烛燃烧时越来越短,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会发现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在烧杯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是化学变化。
实验探究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与解释
观察蜡烛的制作材料 烛芯棉线、外壳石蜡 由石蜡制成
点燃前 (1)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 乳白色、固态、圆柱状 颜色:乳白色状态:固态形状:圆柱状
(2)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投入水中 浮在水上 密度比水小,硬度小,难溶于水
燃着时 (1)用火柴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火焰 火焰分三层 石蜡具有可燃性,其火焰分三层
(2)取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约1s后取出 火柴梗接触外焰部分变黑 外焰层温度最高
(3)用一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片刻后,取下火焰上方的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烧杯内壁有水雾,石灰水变浑浊 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熄灭后 (1)将蜡烛熄灭观察 有白烟 蜡烛燃烧时先由固态转变为液态,在汽化,而后燃烧
(2)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 白烟燃烧 科学探究的步骤
PART three
1.观察与问题:通过观察现象,发现提出问题。
2.假设与预测:根据事实,做出合理假设,并预测实验结果。
3.实验与事实:设计并进行实验,获取实验结果。(中心环节)
4.解释与结论:解释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5.反思与评价:反思实验过程,评价实验方案。
6.表达与交流: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实验结果,结论。
观察与问题
解释与结论
反思与评价
表达与交流
假设与预测
实验与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