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1.4测量平均速度 课件(二)(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1.4测量平均速度 课件(二)(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9-09 17:02: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1.4测量平均速度
新课引入
观看视频,感受一下高铁和火车的速度快慢之比。
启示:物体运动速度有大、有小,怎样测量其速度的大小呢?
新课引入
1、平均速度的公式及各字母的含义?
2、如果想测量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需要什么测量工具?
3、如何使用刻度尺?如何使用停表?
一、刻度尺读数练习
练习1、如图所示,木块的长度为 cm。
4.30(或4.3)
2.13
练习2、图中测得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_cm。
认识停表
熟悉读数




【解析】停表的读数规则:大圈表示秒,小圈表示分,图中小圈指在第5格,大圈指在第10格,读数为5 min10 s.
答案:5 min10 s
认识停表
练习2、老师将一个乒乓球从高处释放。同学听到乒乓球第一次撞击地面的声音开始计时,听到第二次撞击地面的声音停止计时,反复练习三次、并记录计时结果。
次数 1 2 3
时间
注意:实验室内要保持绝对安静。
思考:自己三次测量的值相同吗?
交流:与别人测的值相同吗?
1.测平均速度。
2.通过测出平均速度来判断物体速度变化。
0s
0
10s
20s
30s
40s
300m
600m
900m
1200m
甲车
0
0
10s
20s
30s
40s
200m
1200m
450m
750m
乙车
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1.测平均速度。
2.通过测出平均速度来判断物体速度变化。
需要什么测量工具?
1.整个运动过程分成几个阶段;
2.用刻度尺测出每个阶段的路程 s,用停表测出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t;
3.用 算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判断物体速度的变化。
(间接测量)
1.木块和木板组成斜面;
2.通过调节木块调节斜面的倾斜程度;
3.小车是研究对象。
1.调节斜面的倾斜程度尽可能的小。
(便于准确测时间)
2.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下滑到底端,测出路程s1,时间t1。
3.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下滑到斜面中点,测出上半程的路程s2,测出时间t2。
s2,t2
s1,t1
注意:测量路程时,一般测量是从小车前端到前端的距离。
4.利用s3=s1-s2;t3=t1-t2 算出下半程所通过的路程及所用的时间。
路 程(m)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m/s)
S1= t1= v1=
S2= t2= v2=
S3=S1-S2= t3= t1- t2= v3=
(间接测量)
s2,t2
s1,t1
5.利用 算出对应的速度。
路 程(m)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m/s)
S1= t1= v1=
S2= t2= v2=
S3=S1-S2= t3= t1- t2= v3=
0.7
路程(m)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m/s)
s1= t1= v1=
s2= t2= v2=
s3=s2-s1= t3=t1-t2= v3=
0.35
0.3
1.2
0.35
1.70
0.2
0.35
0.70
2.0
所以讲平均速度或计算平均速度时,必须强调是物体在哪一段时间内或哪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①数据处理
②实验结论
小车在做加速直线运动。在不同的路程段,小车的平均速度大小不同。
分析与论证
时间记录与小车开始下滑可能不同步会存在误差;小车撞击金属片时,停止计时可能会存在误差。
③交流与评估
金属片的作用是什么?
为什么斜面的坡度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
便于测量时间和让小车停止运动。
实验中什么环节容易出现误差?
斜面的坡度过小,小车达不到底部;斜面的坡度过大,会使小车速度过快,不易记录时间,导致实验误差大。
实验结论:
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的越来越快,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速度越来越大,说明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
实验结果
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为0.35m/s,
前半程的平均速度v2为0.20m/s,
后半程的平均速度v3为1.20m/s
即:v3>v1>v2
1.斜面的坡度过小,小车达不到底部;斜面的坡度过大,记录时间不准确,导致实验误差大。
3.实验中的误差分析:
便于测量时间和让小车停止运动。
时间记录与小车开始下滑可能不同步会存在误差;
2金属片的作用:
小车撞击金属片时,停止计时可能会存在误差。
交流与评估
5.为了方便测量时间,斜面应尽量长一些。
4.每次实验中,小车均应从斜面顶端由静止释放。
6.测量小车滑下的路程常以小车的前端(或后端)为准。
交流与评估
(1)同一物体做变速运动时,它的平均速度是随着各段时间或路程的不同而变化的。
(2)如果把变速运动分成几段,各段的平均速度都不一定相等。
(3)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物体实际的速度有时比平均速度值大,有时比平均速度值小.
1.对变速度直线运动的理解:
2.间接测量法:
平均速度的测量利用的就是间接测量法
将一个不易测量的量转换为若干可直接测量的量加以测量,再由定义或规律导出的关系式进行计算,间接获得测量结果的测量方法。
这种方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实验:测量平均速度
4、同组的两名同学每人各完成一次实验,并进行对比。
注意事项
1、小车运动距离为车头到车头的距离;
2、小车从斜面顶端要由静止释放;
3、测量过程中不要改变斜面的坡度;
实验进行中……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
坡度较 (选填“大”或“小”).
(3)根据信息回答:
SAB= cm, tBC= s,
vAC= m/s.
【例题1】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数字方框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

40
1
0.3
①测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
②测量人的手掌移动时速度的变化情况。
位置传感器、小车、斜面、计算机等。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扩展性实验:用位置传感器测量速度
位置传感器B利用超声波可以测出不同时刻小车A与它的距离。这样计算机就可以算出运动的小车在不同位置时的速度。计算机把在不同时间测出的运动物体的速度显示在屏幕上(横轴为时间,纵轴为速度),我们就可以直观地看出物体的速度是增大的、减小的还是不变的。
实验原理
小车
位置
传感器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通过速度变化图像,我们发现小车的速度不断变大,后减为零。
通过速度变化图像我们发现手掌移动的速度在不断变化。
实验结论
①调节传感器的位置,使传感器的激光对准小车,让小车从斜面上滑下,观察计算机显示速度波形的变化情况。
②将手掌放在位置传感器前,来回移动手掌,观察计算机显示速度波形的变化情况。
视频演示——《用位置传感器测量速度》
①雷达测速:
测量的是瞬时速度,平时交警使用的定点测速或移动测速都是雷达测速,测量的是瞬时速度。
②区间测速:
测量的是平均速度,它是利用雷达、摄像头等现代手段记录下汽车进出区间路段所用的时间,再根据区间测速的长度计算出汽车在该路段的平均速度;一般情况下,区间测速直接根据进出区间测速路段的时间即可判断是否超速,小于规定时间则为超速,否则就没有超速。
雷达测速的原理
典例分析
考点一、实验误差分析
【例题1】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实验误差主要来自哪些地方?
示例:①来自测量工具的精度所限;
②来自测量者反应速度和读数误差;
③来自实验装置光滑度不均匀带来误差。
典例分析
考点二、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例题2】(多选)“龟兔赛跑”新传:龟兔同时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条道路向同一目标前进,兔子半途睡了一觉,醒来时发现龟离目标很近了,撒腿就跑,结果龟兔同时到达终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这段时间内,龟兔的平均速度相等
B.在这段路程内,龟兔的平均速度相等
C.在兔子睡觉前一段时间内,龟兔的平均速度不相等
D.无论如何,兔子的平均速度大于龟的平均速度
答案:ABC
典例分析
考点三、实验结论的扩展
【例题3】实验中如果测出上半程和下半程速度分别为 ,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
示例:错误。
设上、下半程的路程各为s,时间为s/v,由公式推出结果,如下:
典例分析
考点四、平均速度的计算
【例题4】一辆汽车从甲地驶往乙地,共用1小时的时间,其中前20分钟内的平均速度是30km/h,后40分钟内的平均速度60Km/h,则该汽车在这1小时内的平均速度是
A.35km/h B.40km/h C.45km/h D.50km/h
答案:D
1. 如图在测量小车AB段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小芳从A点释放小车时不小心推了一下,测出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则小芳测出的小车平均速度vAB偏___.

课堂检测
2.兴趣小组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电子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显示的是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则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甲乙=_____cm/s,
v甲丙=___cm/s,v乙丙=______cm/s.
12.5
15
16.25
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是什么
如何获得下半程的时间
不论摆动幅度的大小,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一样的。摆动一次的时间与摆锤质量无关,摆线越长,往复摆动一次的时间越长
实验器材有哪些
斜面、木块、小车、停表、金属片
金属片的作用
1、便于测量时间
2、使小车停止运动
坡度不宜过大或过小的原因
斜面的坡度过大,小车滑行时间过短,记录时间不准确,实验误差大
斜面的坡度过小,小车可能不能运动到斜面底部
`
1
2
3
4
5
8
7
6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