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红物理》第三章 声的世界(全章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杏红物理》第三章 声的世界(全章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3-10-10 19:17:39

文档简介

清镇市站街中学教学设计表
课题
声音的特性
授课人
韦洪
时间
2013年9月24日
课时安排
1
课标要求
1、从生活经验中体会乐音的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能用实验验证影响乐音特性的主要因素。 2、从实例中认识噪声和了解防治噪声的途径。 3、能使学生进行简单的专项社区调查,使学生具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振兴中华使命的责任感的人。
学情分析
所上四个班的学生基础都较差,声音的特性在生活在经常接触,学生学习应该不会感觉太难,与生活密切联系,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来引导教学,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基础的教学,尽量让学生理解一些基本常识。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常识性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个特征。
2.了解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辐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过程与方法
1.能从物理学的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认识噪声。
2.知道噪声的来源及其危害,知道减弱噪声的途径,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通过学习,培养热爱科学,热爱世界,以及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教学 重点
了解乐音的特性及噪声的来源和危害,知道防止噪声的途径
教学难点
了解决定乐音特性的三个因素。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讲解、讨论、分析。
学习方
法指引
探究式教学
教学资源及媒体
1.钢尺、橡皮筋、发声齿轮、硬塑料片、音叉、啤酒瓶等。部分学生备用的乐器:口琴、小提琴两把、手风琴、长笛、鼓、锣等。
2.多媒体设备。
教 学 过 程 (第 1 学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预设
复习
引入
提出问题
1.声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声音传播的条件是什么?
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一、新



1、声音的产生
课件放音乐
我们听着优美的音乐进入了新的一课
课件放噪声
一、乐音
听、欣赏音乐
听噪声
思考、回答
本堂课要求学生积极参与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1、乐音的特征一
2、乐音的特征二
演示:拍手(大声、小声)说话(大声、小声)
有什么区别
课件展示结论
演示:梳子疏、密时产生的声音有什么不同之处?
男、女生说话的不同点
课件展示结论
3、乐音的特征三
我与你们班主任老师说话你是否能区别开为什么?
课件展示结论
平常人们常说:“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就是根据各人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不同,即各人的音色不同分辨是谁的声音的。
总结乐音的三大特征
四大污染
提出问题
总结四大污染
二、噪声
噪声为什么成为影响人们生活的一大公害
课件展示几幅图片
减小噪声的方法
注意听,思考、分析、回答
注意观察,思考、分析、回答
思考、分析、回答
由学生总结
看书提出问题:1、听觉效果中的正常和安静指的是多少?2、了解大提琴的最低音调和标准音调。
回答问题
看书、回答问题
思考、回答问题
看书、找原因,回答问题
总结减小噪声的三种方法
看书 :环境噪声标准
看图片、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使学生认识到乐音是由音调、响度、音色组成的。
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到噪声的存在。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课堂
小结
1、乐音的特征
2、减小噪声的方法
小结本节
及时复习巩固




一、本节知识巩固:
例1牛叫的声音和蚊子叫的声音相比较,下列结论哪个正确( )
A、牛叫的声音音调高,响度大 B、牛叫的声音音调低,响度小
C、牛叫的声音音调高,响度小 D、牛叫的声音音调低,响度大
解析:音调和响度取决与不同的条件,它们之间没有联系,牛叫的声音比较低沉,即振动频率低,音调较低,蚊子声音尖细,即振动频率高,音调较高。但牛的叫声比蚊子的大,即响度大。
例2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对二人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低,响度大
B.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低,响度小
C.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小
D.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大
学生汇报
学生分析、概括实验结论。
学生练习完成
二、新知识预习
P46 1、2、3、4、5、6
(补充练习
加强练习
教学反思
一、亮点:教材将声音的特性按照音调、响度、音色的顺序进行讲授。但是,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往往将“音调”和“响度”两个概念混同起来。本人考虑到响度比音调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接触到,而且响度比音调更加好理解一些。在排除响度的干扰之后,音调更加容易理解一些,因此将课本中二者的顺序颠倒了一下,将知识的处理由易到难。
从教学中发现问题
查找自己的得失。
二、不足:声音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许多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发声体所发出声音的特性各不相同。但是学生对于声音的特性的有关知识(尤其是音调和响度)十分模糊,甚至存在错误理解。而本节课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就看能否顺利改正学生的错误理解,真正理解音调和响度。 
学生在这方面感觉不好
找不足,为以后更好的教学
三、再教设计: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学生也向着多方向发展,拥有乐器演奏等多方面的才能。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通过改进,效果应会更好
清镇市站街中学教学设计表
课题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授课人
韦洪
时间
2013年9月23日
课时安排
1
课标要求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震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4、知道回声的有关知识。
学情分析
所上四个班的学生基础都较差,声音是学生刚刚接触的一个新的知识点,与生活密切联系,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来引导教学,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基础的教学,尽量让学生理解一些基本常识。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而真空不能传声。
3、知道声音的传播过程。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初步学会有目的的观察;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好与有趣,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知识。
教学 重点
认识声音的产生原理和声音的传播。
教学难点
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讲解、讨论、分析。
学习方
法指引
探究式教学
教学资源及媒体
1、白纸、直尺、橡皮筋,音叉等。
2、多媒体设备。
教 学 过 程 (第 1 学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预设
复习
引入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声音的世界里,在我们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可以说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已经成为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一、新



1、声音的产生
学生实验:发出“啊”的声音,同时用手接触喉咙,让学生说出感觉。
学生实验:观察下列两种情况下泡沫球跳动的情况。
①将悬吊着的泡沫球接触不发声的音叉。
②将音叉敲响,再使悬吊着的泡沫球接触音叉。
学生实验: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槽里的水面,可见
发出“啊”的声音,同时用手接触喉咙,让学生说出感觉。
学生实验
学生说出现象。
分析结论
本堂课要求学生积极参与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水面的显著振动。
学生实验: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击鼓面,使其发声,观察纸屑的运动。总结
2、声音的传播
同学们可以听到远处传来的声音,这个声音是怎样传播过来的呢??
实验猜想:声音要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做媒介
大家已经知道了气体能够传声,那么固体和液体是否也能传声呢?请同学们设计说明。
固体能够传声:
实验结论:固体能够传声。
3、液体能够传声:
演示实验:真空中能传播声音吗?
3、声音的传播速度
演示实验:
4、人耳怎样听见声音
师生共同设计实验,如:拿一张纸片放在嘴边,说话(不能吹纸片)时可以感到纸片振动;放很响的鞭炮时,可以感到窗玻璃或窗纸振动等。
实验表明:声音能引起膜片等物体振动。
教师:这里的膜片相当于人耳中的哪部分结构?
学生:鼓膜。
教师:阅读课文,自学 “人耳如何听到声音”。
自学完成以后,教师找学生描述听到声音的过程。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用耳卫生,对学生进行保健教育。
学生实验
学生说出现象。
分析结论
学生实验
学生说出现象。
分析结论
分析回答
让学生做出“空气是传声介质”的假设,并让学生设计出检验假设的实验。
实验分析:课桌紧挨在一起时,轻敲桌面能听到较大的声音。课桌分开后,用同样的力量轻敲桌面,听到的声音很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由此证实了猜想。
学生分组探究实验,并相互讨论、交流学习。
观察现象
分析结论
使学生认识到复杂的事物由简单事物构成的道理。
学生在生物课上已经学习了人耳的相关知识,此处,自学即可。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
2、声音的传播要依靠介质(气体、液体、固体)。
3、声音传播的速度在不同物质、不同温度时传播,大小不同(在15 ℃空气中声速v=340m/s)。
小结本节
及时复习巩固,让知识系统化




一、本节知识巩固:
1.复习当节内容
2.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 。
(2)声音必须靠 传播,它在  不能传播。
(3)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
(4)铁路工人为了听见远处的火车,将耳朵贴在铁轨上,这是因为    。
(5)某人对着山谷对面的山峰喊了一声,1.5秒后听到了回声,求人与山峰之间的距离
学生汇报
学生分析、概括实验结论。
学生练习完成
二、新知识预习
P31 1、2
(二)补充练习
加强练习
教学反思
一、亮点:本节课是以实验为主的课程,实验前应强调实验要求,教学过程中根据情况对学生操作步骤加以指导,可引导学生通过组内讨论拟订方案。
从教学中发现问题
查找自己的得失。
二、不足:由于受到办学条件的限制,实验的器材比较缺乏,学生实验比较单薄.
学生在这方面感觉不好
找不足,为以后更好的教学
三、再教设计:在以后的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客服不足,使教学更加完美。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通过实验改进,效果应该会更好
清镇市站街中学教学设计表
课题
超声与次声
授课人
韦洪
时间
2013年9月26日
课时安排
1
课标要求
1.知道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
2. 通过交流与合作,了解超声波的特点,了解超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3. 了解次声波的特点及其危害。
4. 拓展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渗透STS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
学情分析
1、有利因素:学生已知道声音可分为乐音和噪音等相关知识,对本节课会有很大帮助;
2、不利因素:在实际生活中有的涉及的声知识和声现象并不知道,如超声和次声,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从收集的信息中了解超声的特点,了解超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2.从收集的信息中了解次声的一般特点,了解次声的应用和危害性。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及信息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科学技术的兴趣,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超声和次声的概念,超声的应用。
教学难点
收集与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法、讲授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学习方
法指引
探究式教学
教学资源及媒体
多媒体设备、课件。
教 学 过 程 (第 1 学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预设
复习
引入
老师请学生举例子
在此基础上,老师综合学生所举的例子和初步的分类方法,进行总结性的讲解。
(1)自由说出所了解的利用声的现象;
(2)观看相关的录像;
(3)讨论对以上的应用例子怎样归类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一、新课
教学
(一)声在医疗上的应用
1.中医诊病通过
2.利用B超或彩超
3.药液雾化器
查阅资料或访问网站,了解声在生活、生产和科技中的应用.
本堂课要求学生积极参与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4.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可将人体内的结石击碎成细小的粉末
声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
超声
1概念: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
2 特点:
⑴频率高,能量大(强穿透力,强破碎能力)
⑵沿直线传播,可反射
(二)超声波在工业上的应用
1.利用超声波加工
2.在工业生产中进行无损探测
3.在工业上用超声波清洗零件上的污垢
超声加工(利用特制的工具,做超声频率振动,通过液体中悬浮磨料加工工件,主要用于加工各种不导电的硬脆材料,例如:玻璃,石英,陶瓷,宝石等)、化工业使一般情况下不能混和液体(如油和水)混合、
探测鱼群、 B超诊断与治疗,医疗设备杀菌消毒、超声洗牙
其他:超声空气加湿器、犬笛
(三)声在军事上的应用
引导
提示
(四)声在生活中的应用
声纳
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科学家们发明了“声纳”,利用声纳系统,人们可以探测海洋的深度、海底的地形特征等.
次声
1 概念: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2 特点:⑴频率低,传播远
学生交流资料
学生说出现象。
分析结论
学生交流资料
讨论
在此基础上,学生所举的例子并初步的分类方法,进行总结。
讨论
给出次声危害的事例
使学生形成从概念到应用的转变
学生可能不能举例、引导,提示学生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新课教学
⑵能量很高的次声具有极大破坏力
3 应用:
⑴预报灾害:发生前会辐射次声源
⑵医疗:人和生物对次声波反应,某些器官也会发
生微弱次声源,可了解人体生物器官活动
⑶军事:核武器
4 危害:
使机器设备破裂,飞机解体,建筑物遭到破坏
人的平衡器官的功能破坏,会产生恶心,晕眩,旋转等症状,严重的造成内脏出血破裂,危及生命
小结本章的内容
应该可以小结




1.??人耳能听到的范围
2.???超声的定义、特点及应用
次声的定义、特点及危害、预防
小结本节
及时复习巩固,让知识系统化




1、分析:昆虫飞行时翅膀都要振动。蝴蝶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5至6次,蜜蜂飞行时每秒振动300至400次,为什么凭听觉能发现飞行的蜜蜂而不能发现飞行的蝴蝶?
2、外科医生利用超声去除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了声波能__。
3、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比淡水还要远,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 ,合多少km/h.如果从某处海面竖直向海底发出的超声波经6s后返回海面,则该出海的深度是_____m。
学生汇报
学生分析、概括实验结论。
学生练习完成
二、新知识预习
P50 1、2、3
补充练习
加强练习
教学反思
一、亮点:1、用帆船的故事引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都想把这节课的内容学好,好揭开谜底。
2、这堂用竞赛的形式进行教学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整堂课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因此,在课堂上气氛很热烈,四大组的学生都踊跃发言。
3、教学中采用多媒体展示超声和次声方面的资料,用广博的事例生动直观地使学生对超声和次声有了一定的认识。可以说这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从教学中发现问题
查找自己的得失。
二、不足:由于时间问题,没办法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发言。所以,我课后把学生查到的资料都贴在墙上,让全班同学来看。
学生在这方面感觉不好
找不足,为以后更好的教学
三、再教设计:1、互联网在这堂课中起的作用很大。一方面,大部分学生都是通过网络查找资料的;另一方面,我课件上的资源都是通过百度搜索引擎查找的。2、以后教学中多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是偏重应试教学。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通过教学改进,效果应该会更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