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地理环境
喜 马 拉 雅 山
印度河
恒河
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代印度是个地理概念,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它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印度的名称起源于印度河,中国古代称它为“身毒”或“天竺”。
兴起
约公元前23世纪-前18世纪
哈拉帕、摩亨佐·达罗
早期文明遗址
建国
约公元前1500
中亚的雅利安人入侵,建立一些小国
强盛
约公元前324-前187
孔雀王朝
衰落
公元前539年
外族入侵
2.发展历程
古代印度文明没有延续下去。
*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鼎盛时期——
孔雀王朝(BC324-BC187)华氏城
阿育王
基本统一印度
传播佛教
阿育王(公元前273~前236年在位) ,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通过武力征伐扩大王朝的版图,阿育王时代是孔雀王朝极盛时代。后来阿育王认识到依靠杀戮不能巩固统治,必须征服人心,于是,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皈依佛教,从此戒除杀生。
王
孔
朝
雀
极
盛
孔雀王朝灭亡以后,西北印度不断有外族入侵。先是中亚的巴克特里亚、希腊人,接着又有安息人、塞种人、大月氏人的入侵。星移斗转,逝者如斯,古印度的文明已成为过去,但“失落的文明”魅力犹存——
烂
文
灿
明
文字——印章文字
数学——阿拉伯数字
文字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
建筑艺术——阿育王石柱
石窟——阿旃(zhān)陀石窟
大象之国
黄金之国
雅利安人
达罗毗荼人
人
少
人
多
为了维护种姓制度,统治集团编了一个神话:诸神在分割原始巨人普鲁沙时,其手、嘴、腿、脚分别化成了一种种姓,你能分别把它们对号入座吗?
婆罗门
嘴
手
腿
脚
刹帝利
吠 舍
首陀罗
种姓制度
等级名称 代表的社会阶层 职责和义务
吠 舍
婆罗门
首陀罗
刹帝利
祭祀、贵族
国王、武士、官吏
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
被征服者、贫困破产者
掌握神权
把持军事、行政大权
纳税、上供,养活第一、二等级
受上层等级剥削、奴役
贱民
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
材料一 婆罗门编造说:从造物神的嘴演化出婆罗门,从手生出刹帝利,从腿生出吠舍,从脚生出首陀罗。
材料二 有印度学者认为:“在印度社会中,一个人可以放弃一切,但放弃不了种姓信念。”种姓制度在印度法律上已经被废除,但在事实上却未被消灭。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反映了古印度社会的哪一制度?
(2)这种制度将印度社会分成了哪几个等级?其中哪些等级是被统治阶级?
(3)婆罗门贵族宣扬造物主创造等级说的目的是什么?
(4)该制度有什么特点?
(5)结合材料二和图片谈谈这种制度对印度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1. 种姓制度的特点:
2. 种姓制度的影响:
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严重地阻碍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
低贱种姓的人如果用身体的某一部分伤害了高级种姓的人,就必须将那一部分肢体斩断;如果是首陀罗辱骂了婆罗门,就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而高级种姓人的如果杀死了一个首陀罗,仅用牲畜抵偿。
——《摩奴法典》
3. 实质:
等级世袭,贵贱分明,低等级不得从事高等级职业,不同等级互不通婚。
贵族统治的工具,是保护奴隶主特权的一种等级制度。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后被称为 “释迦牟尼”
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
3、教义:
佛教的产生
印度种姓制度引起人们的
强烈不满,社会矛盾尖锐。
乔达摩·悉达多,
后被称为 “释迦牟尼”。
公元前6世纪
背 景:
时 间:
创始人: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教义:
反对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宣扬 “忍耐顺从”
3.佛教教义:
众生平等、忍耐顺从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佛教宣扬“众生平等”的政治动机是什么
反对婆罗门教提倡的种姓制度
古代印度(公元前3世纪)
中亚
中国
(公元前1世纪)
东南亚
朝鲜
日本
4.佛教的传播
*
斯里兰卡
泰国
柬埔寨(吴哥窟)
印度教
缅甸
佛教的传播
6、影响:通过佛教的传播,印度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甘肃敦煌莫高窟
洛阳龙门石窟
大同云冈石窟
甘肃天水市
麦积山石窟
古埃及
公元前3500
公元前3500
公元前23世纪
公元前2070
古代两河流域
古印度
古中国
⑵这些古代文明是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中
发生和发展的,为什么?
地理环境:大河流域。
原因:①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
②河水定期泛滥,为人类带来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大河文明
1.在一部反映印度古代社会生活的电影中,符合印度种姓制度的史实是( )
A.刹帝利命令婆罗门率兵出征
B.婆罗门在主持祭祀活动
C.吠舍在法庭上审判犯人
D.首陀罗在自家的农田里劳动
B
2.下列示意图能够反映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是( )
A、 B、 C、 D
D
6、有一首歌这样唱道:“白龙马,蹄朝西,驮着唐三藏,跟着仨徒弟,西天取经上大道……”其中的“经”产生于( )
A、公元前6世纪
B、公元6世纪
C、公元前3世纪
D、公元3世纪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