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1.1《氓》(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1.1《氓》(共3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9 13:19: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诗经·卫风·氓
歌谣言情志,传唱三千年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 总集。
内容:
形式:
手法:
收入 时期的诗歌 首。
汉以前被称为 或 。
《诗经》是我国古典诗歌 的源头。
诗歌
从西周到春秋
305
《诗》
《 诗三百》
风 雅 颂
赋 比 兴
四言为主,重章叠唱
现实主义
诗经六义
《诗经》必背知识
《诗经》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划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 。
《雅》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共40篇 。
《诗经》篇类
《诗经》最常见的表现手法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以彼物比此物也”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陈述铺叙
比喻
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兴这种手法能渲染气氛,衬托感情

不学《诗》,无以言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
(1)兴:抒发情志。
(2)观:观察(社会与自然)。
(3)群:结交朋友。
(4)怨:讽谏怨刺(不平之事)。
(5)迩(ěr):近。
含英咀华
祭祀诗:歌功颂德
农事诗:描写生产 《芣苢》
燕飨诗:礼乐文化 《小雅·鹿鸣》
怨刺诗:针砭时政
战争诗:军威声势 《秦风·无衣》
征役诗:愤慨,厌战,思乡
婚恋诗:幸福快乐,挫折痛苦 《静女》《关雎》《子衿》
《诗经》的内容
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②。之子③于归④,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⑤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⑥。之子于归,宜⑦其家人。
注释:
①夭夭:状桃树柔弱、随风摇曳之貌。
②华:古“花”字。
③之子:这个女子(古代出嫁的女子亦称“子”,所谓“女子”犹今之“女孩”,嫁后谓之“妇”)。
④于归:女子出嫁称“于归”,也单称“归”。
⑤蕡(fén),肥大,果实将熟的样子。有蕡其实:它的果实十分繁盛。
⑥蓁蓁(zhēn):繁茂的样子。
⑦宜:和顺、亲善。
婚恋诗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 yí赠送)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táo兮达tà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郑风 子衿》
婚恋诗
⑴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子,男子的美称,这里即指“你”。衿:即襟,衣领。
⑵嗣音:传音讯。嗣,通“贻”。
⑶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
⑷挑兮达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
⑸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
婚恋诗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王凤·采葛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战争诗
秦风·无衣
这首诗一共三章,以复沓的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这是一首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这是一首赋体诗,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提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燕飨诗
怨刺诗
鄘风·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注释】
①相:视也。仪:威仪也。指人的举止作风大方正派而言,具有尊严的行为外表。
②止:假借为“耻”,郑笺释为“容止”,也可通。
③俟:等。
④胡:何,为什么。遄(chuán ):速。
选中丑陋、狡黠、偷窃成性的老鼠与卫国“在位者”作对比,公然判定那些长着人形而寡廉鲜耻的在位者连老鼠也不如,不仅痛斥,而且还要他们早早死去,以免玷污“人”这个崇高的字眼。
黍 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毛诗序称:“《黍离》,闵(通悯)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这种解说在后代得到普遍接受,“黍离之悲”成为重要典故,指亡国之痛。
离离:繁茂。
行迈:道上走。
靡靡:迟迟、缓慢的样子。
中心:内心。
摇摇:心神不宁。
此何人哉:这(指故国沦亡的凄凉景象)是谁造成的呢?
《氓》
①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②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③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④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⑤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⑥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请你将有疑问的字词句提出来,大家一起梳通诗意。
恋爱——结婚——婚变——决裂
梳理情节
《氓》是一首叙事诗,诗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提示:概括故事情节的要诀抓住两个要素:人物,事件。
(1) (2) (3 4 5) (6)
心理
情节
通过称呼的变化可以看出关系的亲疏。女主人公对男子称呼的变化折射出女子的心理变化。请结合女子对男子称呼的变化分析女主人公心理的变化。
提示:也可抓住诗歌中直接表达情感的关键字、词。
恋爱
(1)
结婚
(2)
婚变
(3 4 5)
决裂(6)
甜蜜高兴
悲愤
委屈
怨恨醒悟坚定
探究心理
悟人物形象之“美”
当代著名学者鲍鹏山说:“在《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我以为便是那位卫国女子”。这是一位什么样的女性?请结合诗文分析这位女子的形象特征。
悟人物形象之“美”
当代著名学者鲍鹏山说:“在《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我以为便是那位卫国女子”。你认为这位女性是否完美?请结合诗文说说你的看法。
1、体贴、温柔 :氓因为她拖延婚期而生气,而她则好意相劝,并且私定了婚期。
2、热情率真:“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十八相送,情意绵绵。不见爱人,焦急烦躁,泪花飞溅;爱人突现,欣喜若狂,手舞足蹈,高声欢呼。
3、勇敢:在“子无良媒”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嫁给氓。
4、贤惠、勤劳、忠贞:虽然氓家境贫寒。“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她没有怨言,“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一心一意扑在这个家。
5、坚强独立、冷静果断:她在受尽丈夫百般虐待、背叛之后,并没有苦苦哀求,而是在痛苦和反思后毅然决然地面对一切。
析爱情悲剧之因,悟人生道理
是什么原因造成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你从这场爱情中领悟到什么道理?
1.“士”之变心说。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2.违背世俗说。 兄弟不知(不知什么?),咥其笑(为何笑?)矣; 子无良媒;(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3.门当户对说。“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4.年老色衰说: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5.男子性情前后不一说。“氓之蚩蚩”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
①自由恋爱要理性。恋爱容易被冲昏头脑,恋爱是要理性地了解对方的人品、性格等方面。女子在男子的人品、性格、诚心都还没有经过检测时,就“秋以为期”答应了嫁给他,这么容易得娶来的老婆,难怪氓有借口不珍惜了。
②婚姻中,双方要有共同的语言和感情基础。门当户对其实也是共同的语言和感情基础的形式之一。在《氓》里,尽管男女主人公“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但他们门不当户不对造成了他们不可能有较深的感情基础和共同语言,有的只是一时冲动罢了。文中写到“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说明了男方家里并不富裕;女子出嫁时“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嫁妆丰厚。回家时“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说明了女子父母家里的富裕――因为那个时代能够给车子装上帷,差不多相当于今天的豪华轿车了。这种贫富所造成的门不当户不对,相信没有哪位媒人想去自讨没趣,“子无良媒”也就不奇怪了。
③敢爱敢恨,勇于走出婚姻悲剧。诗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敢爱敢恨的女子,在周代已经迈出现代社会文明的一步。女子是敢爱的人,自己决定“秋以为期”嫁给他,这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毕竟“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但是当觉得男子“二三其德”、“不思其反”时,当即决定了分手“亦已焉哉”,这在当时需要更大的勇气。有些饱受婚姻摧残的女子,一边遭受婚姻的暴力,却以各种理由劝慰自己接受这种生活,隐忍一生。能做到像女主人公这样的,实属洒脱。
……
析爱情悲剧之因,悟人生道理
《诗经》中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请分析此手法在《氓》中的具体体现。
链高考·明手法
①“赋”就是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整首诗叙述卫国女子从恋爱——结婚——婚变——决裂的过程;其中记叙男子抱布贸丝来和女子谋划婚事,女子相送,女子自述婚后生活等文字都是赋;
②“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两句皆以桑树起兴,描写桑树从润泽到枯黄的过程,让人引起联想到女子的年轻貌美变为人老色衰。“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使用比兴手法,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
1.通过“淇水”意象感知卫女情感历程,通过虚词“矣”体悟情感变化,感受语言之美。
2.分析卫女形象,感受人物形象的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
3.培养坚强独立的人格,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目标
《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当属那位卫国女子。
——鲍鹏山 《第三只眼看<诗经>》
细节赏析,觅获诗情——淇水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温柔河
恋爱
喜悦而缠绵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泪河
婚变
悲伤而沉重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启示河
决绝
幽怨而决绝
细节赏析,觅获诗情——虚词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矣1:陷入沉思,起调应缓慢而低沉;想起自己多年任劳任怨
矣2:语调加重升高
矣3:想起丈夫的不仁和凶暴,满腔悲愤,语调更高
矣4:无奈投靠娘家后,却受到家里人的嘲笑,进退两难,更加热烈和高亢
矣5:回忆己尽,想到前途茫茫,从激愤中落入空虚,缓慢而低沉。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1.通过“淇水”意象感知卫女情感历程,通过虚词“矣”体悟情感变化,感受语言之美。
2.分析卫女形象,感受人物形象的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
3.培养坚强独立的人格,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目标
遵大路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无我恶兮,不寁故也!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魗兮,不寁好也!
遵:沿着。
掺(shǎn):执,拉住,抓住。袪(qū):衣袖,袖口。
无我恶(è):不要以我为恶(丑)。一说“恶(wù)”意为“讨厌”。
寁(zǎn):去。即丢弃、忘记的意思。一说迅速。故:故人,故旧,旧情。
无我魗(chǒu):不要以我为丑。魗,同“丑”。
好(hào):情好
这位弃妇是什么形象?和卫女有何不同?
是一个被遗弃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勤劳、温柔、坚强。终于爱情,由温顺走向刚强,柔中有刚。婚前,纯真热情;婚后,辛苦而蒙受耻辱。她悔恨多于爱上,决绝而不留恋,可见其清醒刚烈的特点。
诗中女子形象
始乱终弃,看似忠厚老实,实则暴躁无情

能够觉察到不平等,进而能够起来反抗这不平等,这便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标志。
怨氓负心薄幸实可恨
喜卫女痴情见弃终觉醒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氓对不起卫女
1.通过“淇水”意象感知卫女情感历程,通过虚词“矣”体悟情感变化,感受语言之美。
2.分析卫女形象,感受人物形象的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
3.培养坚强独立的人格,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推荐阅读:舒婷《致橡树》
教学目标
痴情女子负心郎?
——孰是孰非,作出你的道德判断
男生组:被告氓的代言人
女生组:原告弃妇的代言人
讲出自己的身份、职业、性格。经历等信息,要紧紧结合课文内容?
对簿公堂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