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上第一章《科学入门》第4节测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七上第一章《科学入门》第4节测试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9-09 15:32:0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七上第一章:《科学入门》第4节测试卷
总分:100分 姓名: 班级: 得分: .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测量是将一个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经过测量,学校操场的周长是300米。在这个测量过程中,“公认的标准量”指的是......(▲)
A.1米 B.300米 C.测量工具 D.操场
【答案】A
【解析】【分析】【详解】略
2.我国1元硬币的直径大约是......(▲)
A.2.5m B.2.5dm C.2.5cm D.2.5mm
【答案】C
【解析】根据对硬币大小的了解及长度单位的掌握分析答题。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一些常见物理量的估测能力,需要学生对生活中的常见物理量单位、大小有所认识,此题就会得到正确答案。
【详解】1元硬币的直径大约为2.5cm,而2.5m、2.5dm、2.5mm都不符合实际,
故选:C
3.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
A.4.5m=4.5m×100cm=450cm B.456mm=456×=0.456m
C.36cm=36×m=0.36m D.64dm=64dm×m=6.4m
【答案】C
【解析】本题根据长度单位的进率进行换算。换算的步骤为:原来的数字、乘号、进率、后来的单位。
【分析】本题考查了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键掌握单位换算的步骤。
【详解】根据换算步骤可得:
A、4.5m=4.5×100cm=450cm,故A不正确;
B、456mm=456×=0.456m,故B不正确;
C、36cm=36×m=0.36m, C不正确;
D、64dm=64×m=6.4m,故D正确;
故选:D
4.下列是用厚刻度尺测量木块长度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在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正确放置:刻度尺0刻度线对齐被测对象,0刻度线磨损的可任选一刻度线作为0刻度线;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尺的刻面必须紧贴被测对象。
【分析】本题的解题关键是记住刻度尺的正确放置方法,做题时应认真排查。
【详解】A、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未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所以选项A不正确;
B、刻度尺的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有刻度线的一侧紧贴被测物体,所以选项B正确;
C、刻度尺有刻度线的一侧未紧贴被测物体,所以选项C不正确;
D、刻度尺未与被测物体平行放置,所以选项D不正确;
故选:B
5.小周想用量筒量取30mL的溶液,如图虚线所指的位置为量筒中目前已量取的溶液体积。继续取用液体最能避免体积超出30mL,下列器材中应选用......(▲)
A B C D
【答案】A
【解析】【分析】【详解】要量取量取30mL的溶液,向图中虚线箭头所指的位置为量筒中目前已量取的溶液体积,已经接近30mL;为避免液体体积超出30mL,可改用胶头滴管加液体到刻度线。
故选:A
6.下列数据最接近1.74×106微米的是.......(▲)
A.一列火车的长度 B.一个成年男子的身高
C.教学楼的高度 D.一条蚯蚓的体长
【答案】B
【解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分析】对于生活中数据的估测,应从实际的角度出发进行判断,也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判断,如自己的身高、自己的体重、自己正常时的体温及正常行走的速度等方面来与题目中的数据比较,只要相差不大,即该数据就是合理的。
【详解】1740000微米=1.74m;
一列火车的长度约为300m,故A不符合实际;
一个成年男子的身高约为170cm=1.7m,故B符合实际;
教学楼的高度约为15m,故C不符合题意;
一条蚯蚓的体长约为10cm,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小刚同学在科学课上正确测得科学课本的长为2.570分米,那么他测量时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A.1分米 B.1厘米 C.1毫米 D.1微米
【答案】C
【解析】在刻度尺的使用要求中,记录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据此我们对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倒数第二位的单位就可以了。
【分析】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是长度测量时的一般要求,因此只要确定倒数第二位的单位是什么,就可以知道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了。
【详解】根据测量结果2.570分米,依次分析可知,“2”的单位为分米,“5”的单位为厘米,“7”的单位为毫米,“0”为估读值,因为最后一位是分度值的下一位,所以可知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应为1毫米。
故选:C
8.下列有关量筒量取液体的操作不正确的是......(▲)
A.当量筒放在较低处的桌面上,不便于观察读数时,把量筒举起,与视线相平后读数
B.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的凹形液面的最低处相平
C.向量筒内倾倒液体,当液面接近刻度时,改用滴管向量筒内滴加液体
D.首先要选一个量程合适的量筒,把它放在平稳的桌面上,并使量筒的刻度线正对自己
【答案】A
【解析】量筒读数要放在水平桌面上,与视线平行后再读数。
【分析】该题考查了量筒的使用方法和读数方法,属于基本技能,要求学生必须掌握。
【详解】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首先选一个量程合适的量筒,把它放在平稳的桌面上,并使量筒的刻度线正对自己;向量筒内倾倒液体,当液体接近刻度时,改用滴管向量筒内滴加液体;量筒读数要放在水平桌面上,与视线平行后再读数,不能把量筒举起;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A是错误的做法,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9.测量长度时,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主要取决于......(▲)
A.测量人的态度 B.测量的对象
C.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 D.测量工具的量程
【答案】C
【解析】测量的准确程度是由测量工具的分度值决定的,分度值越小,准确程度越高,测量需要达到的准确程度跟测量需要有关。
【分析】在进行长度测量时,准确程度是由测量工具的分度值决定,而要达到的准确程度与测量需要有关,不同的物体需要不同的准确程度。
【详解】测量的准确程度是由测量工具的分度值决定的,跟被测物体的大小,测量的人和测量工具的量程等无关。
故选:C
10.下列四图分别表示测量科学课本一张纸厚度、硬币直径、铜丝直径、海底深度的方法,其中测量原理相同的是......(▲)
A.甲、乙、丙 B.甲、丙 C.甲、乙 D.乙、丙
【答案】B
【解析】在物理学测量中,有多种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积累法、等效替代法、建模法等,故据上面所提到的方法对题目中的各种说法逐个分析即可。
【分析】【详解】甲、物理课本一张纸厚度小于刻度尺的分度值,先测1物理课本的厚度,再除以物理课本纸的张数,采用的方法叫累积法;
乙、由于硬币直径的长度端点位置不易确定,因此不能用刻度尺直接测量,需要借助于三角板或桌面将待测物体卡住,把不可直接测量的长度转移到刻度尺上,采用的方法是卡测法:
丙:铜丝直径很小,无法直接测量,把铜丝紧密的绕在铅笔上,用刻度尺测量出铜线圈的总长度,数一下铜丝一共的匝数,然后计算铜丝的直径,采用的方法叫累积法;
丁、海底深度无法直接测量,利用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时间,利用公式s=vt计算即可,采用的方法叫转换法;
故甲、丙所用的方法相同。
故选:B
11.下列常见仪器的使用正确的是......(▲)
A.量筒可用作反应的容器
B.烧杯加热时应放置在石棉网上
C.温度计可用于搅拌溶液
D.熄灭酒精灯,可用灯帽盖灭,也可用嘴吹灭
【答案】B
【解析】A、量筒不可用作反应容器;
B、烧杯加热需要垫石棉网;
C、温度计只能用于测量温度;
D、熄灭酒精灯,不可用嘴吹灭。
【分析】本题主要了解各操作的注意事项;考查烧杯、量筒、温度计、酒精灯的使用注意事项。
【详解】A、量筒只能作为量液体体积的仪器,不能最为反应容器或配制的容器,A错误;
B、烧杯、烧瓶等玻璃仪器由于底部面积比较大,在加热时必须垫石棉网,使之受热均匀,B正确;
C、温度计只能用于测量温度,如果用于搅拌可能会打破温度计,故而C错误;
D、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熄灭后要提一提灯帽。若用嘴吹,由于往灯壶内吹入了空气,灯壶内的酒精蒸汽和空气在灯壶内迅速燃烧,形成很大气流往外猛冲,可能造成危险,故而D错误;
故选:B
12.教学楼过道的消防栓箱的玻璃经常被同学不小心损坏,所以同学们下课时请不要在走廊奔跑、打闹。那么在配破损的玻璃时,用下列哪种尺子比较好......(▲)
A.最小刻度为1毫米的2米长的钢卷尺 B.最小刻度为1厘米的1.5米长的皮尺
C.最小刻度为1毫米的学生用的三角尺 D.最小刻度为1厘米的30米长的皮尺
【答案】A
【解析】 (1)首先估计物体的长度和物体对准确程度的要求;
(2)刻度尺的选取要根据测量需要达到的准确程度来选取;
(3)为了减小误差,测量时要尽量进行一次测量,即刻度尺的量程要大于物体的长度。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选取刻度尺时对量程和分度值的要求,大部分测量仪器都需要按此要求进行。
【详解】消防栓箱的玻璃的长度在1m左右,分度值越精确越好;
A、长度合适,分度值较小,能精确测量,故A正确;
B、长度合适,分度值太大,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故B错误;
C、量程太小,不能一次测量出长度,故C错误;
D、分度值较大,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故D错误;
故选:A
13.学校田径运动会上,测立定跳远成绩时,王刚同学对老师使用皮卷尺测量自己的成绩有异议,认为老师测量的成绩偏小,下列理由正确的是......(▲)
A.皮卷尺没零刻度,而老师直接记录卷尺所对应的刻度示数
B.直接测量起跳点到落脚点的距离
C.测量时皮卷尺绷得太紧
D.测量时皮卷尺太松弛
【答案】C
【解析】使用刻度尺,如零刻线磨损,可选用其它清晰刻度作用测量起点,对物体微小变化量的比较判断,以物体的真实长度为准,皮卷尺被拉伸后,自身长度变长,物体的测量值变小。皮卷尺太松弛后,上面的数字并没变,被测物体长度没变,所以读数就变大了。
【分析】本题的解题关键是以物体的真实长度为参照物,皮卷尺被拉伸后,皮卷尺的分度值变大,物体的测量值变小。
【详解】A、皮卷尺没零刻度,而老师直接记录卷尺所对应的刻度示数,测量的成绩会偏大,故A错误;
B、直接测量起跳点到落脚点的距离,测量规范正确,不会导致测量的成绩偏小,故B错误;
C、用被拉紧了的皮卷尺测量跳远成绩时,皮卷尺的分度值变大,因此其读数比真实值偏小,故C正确;
D、测量时皮卷尺太松弛,物体的真实值不变,相当于皮卷尺上的分度值的真实长度变小,但分度值的示数没有变化,因此其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偏大,故D错误;
故选:C
14.一位同学想测量自己教室里黑板的长度,他利用一把受潮膨胀的木尺测出长度是3.95米。你认为黑板的实际长度是......(▲)
A.大于3.95米 B.小于3.95米 C.等于3.95米 D.不能确定
【答案】A
【解析】木制的刻度尺因受潮而膨胀,刻度尺会变长,测量的误差就会更大,测量的结果会变小。
【分析】本题的解题关键是知道以物体的真实长度为参照物,木质刻度尺受热膨胀时,自身长度变长,物体的测量值变小。
【详解】受潮而膨胀后的木制的刻度尺会变长,分度值会变大。用此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会将物体的长度偏小,故用此刻度尺测出为3.95m,实际应大于3.95m,故A正确。
故选:A
15.纳米材料的出现对信息技术、材料技术的提高有很大推动作用。纳米实际上是一个长度单位,1nm=10-9m,那么0.3nm可能是下列哪个物体的长度.......(▲)
A.一张试卷的厚度 B.某分子的直径 C.一根头发的直径 D.科学课本的长度
【答案】B
【解析】【分析】【详解】A、一张试卷的厚度在0.1mm左右,不符合题意;
B、分子的直径非常小,某分子的直径在0.3nm左右,符合题意;
C、一根头发的直径在0.1mm左右,不符合题意;
D、物理课本的长度在25cm左右,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6.一位同学用最小刻度是1毫米的刻度尺先后5次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各次测量值分别为8.57厘米、8.75厘米、8.76厘米、8.74厘米、8.76厘米,则这个物体的测量值应取.......(▲)
A.8.716厘米 B.8.75厘米 C.8.753厘米 D.8.72厘米
【答案】B
【解析】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减小测量误差;多次测量时,每次的测量值相差不大,如果所测某一数据与其它数据偏差较大,则该数据是错误的,应舍去;然后求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作为所测物体的长度,与平均值相差最小的测量值误差最小。
【分析】用刻度尺多次测量物体长度时,平均值并保留到与测量数值位数一样,这样更接近物体长度真实值。
【详解】分析实验结果可以看出:8.57厘米与其它数值偏差太大,所以此数值是错误的,应该舍去;物体的长度为L=≈8.75cm。
故选:B
17.测量紧密排绕在铅笔上的细铜丝的直径,如图所示。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1厘米
B.读取图中刻度尺的示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平行
C.测得图中线圈的总长度为15厘米
D.实验中需要数所绕线圈的圈数
【答案】D
【解析】根据刻度尺读数方法、使用累积法测细铜丝的直径的注意事项分析答题。
【分析】本题考查了刻度尺读数的注意事项、刻度尺的读数,使用了“累积法”测铜丝直径,“累积法”可适用于长度、质量等多个物理量的测量,是我们应该掌握的一种实用的方法。
【详解】A、由图示可知,读出的分度值是1mm,不是1cm,故A错误;
B、对刻度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刻度线垂直,故B错误;
C、由图示刻度尺可知,线圈总长度是15.00cm-10.00cm=5.00cm,故C错误;
D、实验中需要测出铜丝的总长度及铜丝的圈数,故D正确;
故选:D
18.如图所示,是八年级的某同学参观科技馆时与火箭模型的合影,请估测火箭模型的高度约为(▲)
A.15米 B.10米 C.6米 D.3米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我们对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根据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和长度单位的认识,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分析】对物体长度、质量、重力等进行估测,是初中物理的一项基本要求,平时结合所学知识对身边的如:人高、教室高、一步长、步行速度、楼梯阶梯数、物理课本长和宽、教室内空气质量等等,多观察多思考,必要时做出正确判断。
【详解】八年级同学的身高在1.65m左右,由图知,火箭模型的高度是中学生身高的3倍多一些,
所以高度约s=vt=3×1.65m=4.65m多一些,接近6m。
故选:C
19.用量简量取溶液,视线与量筒内溶液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35毫升;倒出部分溶液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20毫升。则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溶液体积......(▲)
A.小于15毫升 B.大于15毫升 C.等于15毫升 D.无法确定范围
【答案】B
【解析】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低,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高。根据量筒的读数与实际值的关系来判断该学生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大小。
【分析】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俯视读数大,实际则偏小,仰视读数小,实际则偏大。
【详解】初次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35mL是正确的量液方法,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20mL,俯视读数偏大,量取的液体实际体积偏小,即剩余体积小于15mL,所以该学生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是肯定大于15mL,
故选:B
20.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方格法”测树叶的面积,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占有小方格就应算入该树叶面积
B.若不占有整个小方格就不算入该树叶的面积
C.方格越小测出的面积越接近真实值,误差越小
D.用这种方法可以测出树叶的准确面积
【答案】C
【解析】【分析】【详解】AB项,用“小方格法”测不规则物体的面积时,不足半个小方格舍去,多于半个的算一个,故A、B错误;
在用“小方格法”测不规则物体的面积时,方格越小测出的面积越接近真实值,故C正确;
用“小方格法”只能粗略测不规则物体的面积,所以用这种方法不能测出叶片的真实面积,故D错误。
综上所述,故选C
二、填空题(除注明外,每空1分,共26分)
21.如图,用两把刻度尺A、B测同一物体的长度,其中B尺的最小刻度是 ▲ ,则测量结果A= ▲ ,B= ▲ 。
【答案】0.1cm(或1mm) 2.2cm 2.20cm
【解析】(1)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
(2)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分析】刻度尺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刻度要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详解】(1)图示A刻度尺最小刻度值为1cm;物体起始端在7.0cm处,末端在9.2cm处,所以物体长度为L=9.2cm-7.0cm=2.2cm;
图示B刻度尺1cm又分为10个小刻度,故最小刻度值为0.1cm(或1mm) ;物体起始端在7.00cm处,末端在9.20cm处,所以物体长度为L=9.20cm-7.00cm=2.20cm。
故答案为:0.1cm(或1mm) 2.2cm 2.20cm
22.小明游览南京长江大桥时,发现桥面有条宽窄不一的裂缝,他用刻度尺测得裂缝某处宽为7.00cm,他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 。为了得到该裂缝的平均宽度,小明应该在裂缝的 ▲ (填“同一”或“不同”)位置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答案】1mm 不同
【解析】(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读数时,准确读出已知刻度后,在最小刻度后再加上一位估计值;
(2)多次测量提高精度的,就需要将多次测量结果取平均值;
【分析】此题考查了长度测量读数时的估读、求平均值的方法,是一道综合性题目。
【详解】(1)裂缝的宽度是7.00cm,这个数字中7.00厘米是准确值,估计值是0.00厘米;由此可知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是0.1cm,即1mm;
(2)为了得到该裂缝的平均宽度,小明应该在裂缝的不同位置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故答案为:1mm 不同
23.完成下列换算:
(1)250升= ▲ 厘米3。 (2)50分米= ▲ 千米。
(3)880分米2= ▲ 米2。 (4)3.2米2= ▲ 厘米2。
【答案】(1)2.5×105 (2)0.005 (3)8.8 (4)3.2×104
【解析】【分析】【详解】 略
24.小王测量了一些物体的长度,得到数值,但忘记写上单位,请你补上合适的单位:
(1)铅笔的直径为0.9 ▲ 。 (2)圆珠笔的长度为13.6 ▲ 。
(3)身高为1.63 ▲ 。 (4)一张人民币的纸张厚约0.1 ▲ 。
(5)一瓶饮料的体积为550 ▲ 。
【答案】(1)cm (2)cm (3)m (4)mm (5)mL
【解析】 首先要对题目中涉及的几种物体的长度有个初步的了解,从长度的单位中,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单位填入。
【分析】 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填入符合实际的单位即可。
【详解】(1)铅笔的直径非常小,约为0.9cm;
(2)圆珠笔的长度为十几厘米,所约13.6cm;
(3)身高为1.63m;
(4)一张人民币的纸张厚度约1厘米,所以一张人民币的纸张厚约0.1mm;
(5)一瓶饮料的体积为550mL;
故答案为(1)cm (2)cm (3)m (4)mm (5)mL
25.市场上销售的“飘柔”洗发露有两种包装,瓶装:容量为400mL,单价24元/瓶;袋装:容量为5mL,单价0.5元/袋。其中“mL”为 ▲ 的单位,从容量上讲,1瓶洗发露相当于 ▲ 袋洗发露,从价值上讲,通过计算得知, ▲ (填“袋装”或“瓶装”)的更为经济。
【答案】体积 80 瓶装
【解析】mL、L都是体积单位,1mL=1cm3,1L=1dm3;
根据瓶装和袋装洗发露的体积计算两者的比例关系,进一步得到使用哪一个包装更经济。
【分析】此题是一道联系实际的应用题,体现了物理学科的特点,比较简单,容易解答。
【详解】瓶装洗发露的容量是400mL=400cm3,所以mL是体积的单位;
从容量上讲,1瓶洗发露相当于=80袋洗发露;
瓶装洗发露的价格为=0.06元/mL,袋装洗发露的价格为=0.1元/mL。所以瓶装更经济。
故答案为:体积 80 瓶装
26.(4分)一同学想测科学课本的一张纸的厚度,应该如何测量? ▲ 。
某学生测得100页书的厚度为0.42cm,则每张纸的厚度是 ▲ 。
【答案】将书本除去封面压实,测出总厚度,除以张数 0.0084cm
【解析】【分析】【详解】(1)将书本除去封面压实,先测量出书的总厚度.再找出书的总页数,用总厚度除以总页数的即可。
(2)100页书=100÷2=50(张), 0.42÷50=0.0084(厘米)答:每张纸的厚度是0.0084厘米
故答案为:将书本除去封面压实,测出总厚度,除以张数 0.0084cm
27.某同学用量筒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要与 ▲ 水平。量筒放平稳后,初次读数时仰视读数为10mL,加入部分液体后,俯视读数为15mL。则该同学实际加入量筒内的液体体积 ▲ (填“大于”或“小于”)5mL。
【答案】凹液面中央最低处 小于
【解析】仰视读数看到的读数偏小,量取到的实际液体偏大,俯视读数看到的读数偏大,量取到的实际液体体积偏小,再利用赋值法分析。
【分析】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仰视(俯视)读数看到的读数偏小(偏大),量取到的实际液体偏大(偏小),再根据赋予具体数值法考虑即可。
【详解】在使用量筒时不要仰视读数,也不要俯视读数,视线要与量筒内凹液面中央最低处保持水平;因为仰视读数看到的读数偏小,量取到的实际液体偏大,所以仰视读数为10mL,实际大于10mL,可假设为11mL;因为俯视读数看到的读数偏大,量取到的实际液体体积偏小,所以俯视读数为15mL,实际小于15mL,可假设为14mL,所以加入液体体积为:14mL-11mL=3mL,所以小于5mL。
故答案为:凹液面中央最低处 小于
28.甲、乙两同学分别用量筒测量一个小石块的体积,甲同学的做法是先将石块置于量筒中,同时往量筒中注入水,使水全部浸没石块,记下水的体积V1,然后取出石块,记下取出石块后水的体积V2,
计算石块的体积V1-V2;乙同学是先在量筒里注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然后轻轻放入石块,使量筒里的水完全浸没石块,记下此时水及石块的体积V2,计算石块的体积V2-V1。
比较这两种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准确,你将选择哪种方法? ▲ (填“甲”或“乙”)。
(2)如果甲同学实验读数如图所示,则测得这块小石块的体积是 ▲ cm3。
(3)实验后两同学对测量结果进行了讨论,以下操作属于导致乙同学测量结果偏小的是 ▲ 。
A.系小石块的线较细,读数均正确
B.在浸入小石块时不慎有水滴溅出,读数均正确
C.待小石块浸没后俯视读数,其余读数正确
D.注入一定量水后俯视读数,其余读数正确
【答案】(1)乙 (2)10 (3)BD
【解析】【分析】【详解】略
三、科学探究题(每空2分,共10分)
29.要测量如图所示的一根曲线MN的长度,你认为可取的方法是......(▲)
A.用平直的刻度尺在曲线上从起点到终点慢慢移动直接读出数值
B.用一条细丝线与曲线完全重合,在丝线上标出曲线的起点和终点,把丝线拉直后用刻度尺量出这
两点间距离,即是曲线的长度
C.用橡皮筋代替细丝线,测量过程同B
【答案】B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物理中的研究方法---等效替代法,用细丝线和曲线完全重合,
在丝线上标出曲线的起点和终点,把丝线拉直后用刻度尺量出这两点间距离,就是曲线的长度。用细丝线代替了曲线。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等效替代法在物理探究中的应用,初中物理中用到的研究方法有很多,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转换法、放大法等等,需要同学们认真学习。
【详解】A、用刻度尺直接测量,不准确,不方便。故A错误;
用一条细丝线与曲线完全重合,在丝线上标出曲线的起点和终点,把丝线拉直后用刻度尺量出这两点间距离,即是曲线的长度。采用了等效替代法,用细丝线代替了曲线,便于测量。故B正确;
用橡皮筋代替细丝线,不准确,因为橡皮筋有弹性,把它拉直后测量值会变大。故C错误;
故选:B
30.某同学欲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1;
B.用刻度尺测出铅笔杆上铜丝绕圈总长度L2;
C.用铜丝的长度L1除以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D.将细铜丝紧密缠绕在铅笔杆上;
E.数出缠绕在铅笔杆上细铜丝的圈数n。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 ▲ ;错误的步骤是 ▲ ,应怎样改正? ▲ 。
(2)改正后的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 ▲ 。
【答案】(1)A C 用铜丝的绕圈总长度L2除以铜丝的圈数n,即得铜丝的直径d
(2)D B E C
【解析】在测量中,遇到比较小的物理量无法直接测量的话,就要积少成多法。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积少成多法的应用,我们在遇到我们无法直接测量的物理量时,就要认真思考,寻求间接的测量方法。
【详解】正确测量方法:找一支圆铅笔,把细铜丝捋直,将金属丝在铅笔上依次紧密绕适当的圈数n,用有毫米刻度的刻度尺量出这个线圈的长度L,再将线圈长除以圈数所得的商就是金属丝的直径d=;
由以上可知,没有必要的步骤是A;错误的步骤是C;还缺少的步骤F;用细铜丝的线圈总长度L2除以细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直径d。正确的实验步骤是:DEBF;
故答案为:(1)A C 用铜丝的绕圈总长度L2除以铜丝的圈数,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2)D B E C
四、分析说明题(每空2分,共24分)
31.如图所示是某同学测小石块体积的示意图,则该量筒的量程是 ▲ ,读数时应注意视线要
与 ▲ 齐平,该小石块的体积为 ▲ 厘米3。如果某同学在测小石块体积时,先按图乙操作,后取出石块读数,则测得小石块的体积与真实值相比 ▲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答案】0∽50mL 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 20 偏大
【解析】【分析】【详解】略
32.在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实验中,小丽按图1所示的方法测量,小强按图2所示的方法测量,
小芹按图3所示的方法测量。站在一旁的小明则认为,他们当中有两个人的测量方法不正确。请你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该木块的长度为 ▲ cm。
(2)测量方法不正确的是 ▲ ,前者的错误是 ▲ ,后者的错误是 ▲ 。
【答案】(1)2.00
(2)小丽和小芹 刻度线没有紧贴被测物体的边缘,零刻度线没有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
【解析】【分析】【详解】(1)由图可知,小强的测量方法正确,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该木块的长度为:3.00cm-1.00cm=2.00cm;
(2)测量方法不正确的是小丽和小芹,前者的错误是刻度线没有紧贴被测物体的边缘,后者的错误是零刻度线没有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
鼓答案为:(1)2.00
(2)小丽和小芹 刻度线没有紧贴被测物体的边缘,零刻度线没有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
33.因矿石太大,放不进量筒,因此小芳利用一只烧杯,按如图所示方法来测量矿石的体积。图中所用量筒的最大测量值是 ▲ 毫升,它的最小刻度值是 ▲ 毫升;C图中量筒内剩余水的体积
是 ▲ 毫升,矿石的体积是 ▲ 厘米3。
【答案】200 10 130 70
【解析】(1)量筒的最大量程是指量筒的最大测量值;
(2)最小刻度是指分度值;
(3)在量筒内读液面对应的体积值时,视线应平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
(4)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石头的体积,等于所排开液体的体积,石块的体积=量筒中液体总的体积V总-量筒中剩下液体的体积V剩。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量筒的使用方法,不仅要注意量筒的量程、分度值,还要注意正确的读数方法,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是初中物理实验的一项基本技能。
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固体的体积,除教材所提及的方法外可变通的加以运用。
【详解】(1)根据如图所示,量筒的最大测量值是200ml,即量筒的量程是:200mL=200cm3;
故答案为:200;
(2)如图所示,量筒每100ml分10个小格,每小格10ml,即分度值是:10ml;
故答案为:10;
(3)根据量筒的读数方法,视线应平视凹液面的最低处,如图所示,量筒的示数是:130ml
故答案为:130;
(4)固体在烧杯中时水面能到标记处,而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后水面也能到标记处,所以从量筒中倒入烧杯中的水的体积就等于固体的体积。
即V石=量筒中液体总的体积V总-量筒中剩下液体的体积V剩=200ml-130ml=70ml=70cm3;
故答案为:70。
故答案为: 200 10 130 70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七上第一章:《科学入门》第4节测试卷
总分:100分 姓名: 班级: 得分: .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测量是将一个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经过测量,学校操场的周长是300米。在这个测量过程中,“公认的标准量”指的是......( )
A.1米 B.300米 C.测量工具 D.操场
2.我国1元硬币的直径大约是......( )
A.2.5m B.2.5dm C.2.5cm D.2.5mm
3.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 )
A.4.5m=4.5m×100cm=450cm B.456mm=456×=0.456m
C.36cm=36×m=0.36m D.64dm=64dm×m=6.4m
4.下列是用厚刻度尺测量木块长度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5.小周想用量筒量取30mL的溶液,如图虚线所指的位置为量筒中目前已量取的溶液体积。继续取用液体最能避免体积超出30mL,下列器材中应选用......( )
A B C D
6.下列数据最接近1.74×106微米的是.......( )
A.一列火车的长度 B.一个成年男子的身高
C.教学楼的高度 D.一条蚯蚓的体长
7.小刚同学在科学课上正确测得科学课本的长为2.570分米,那么他测量时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
A.1分米 B.1厘米 C.1毫米 D.1微米
8.下列有关量筒量取液体的操作不正确的是......( )
A.当量筒放在较低处的桌面上,不便于观察读数时,把量筒举起,与视线相平后读数
B.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的凹形液面的最低处相平
C.向量筒内倾倒液体,当液面接近刻度时,改用滴管向量筒内滴加液体
D.首先要选一个量程合适的量筒,把它放在平稳的桌面上,并使量筒的刻度线正对自己
9.测量长度时,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主要取决于......( )
A.测量人的态度 B.测量的对象
C.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 D.测量工具的量程
10.下列四图分别表示测量科学课本一张纸厚度、硬币直径、铜丝直径、海底深度的方法,其中测量原理相同的是......( )
A.甲、乙、丙 B.甲、丙 C.甲、乙 D.乙、丙
11.下列常见仪器的使用正确的是......( )
A.量筒可用作反应的容器
B.烧杯加热时应放置在石棉网上
C.温度计可用于搅拌溶液
D.熄灭酒精灯,可用灯帽盖灭,也可用嘴吹灭
12.教学楼过道的消防栓箱的玻璃经常被同学不小心损坏,所以同学们下课时请不要在走廊奔跑、打闹。那么在配破损的玻璃时,用下列哪种尺子比较好......( )
A.最小刻度为1毫米的2米长的钢卷尺 B.最小刻度为1厘米的1.5米长的皮尺
C.最小刻度为1毫米的学生用的三角尺 D.最小刻度为1厘米的30米长的皮尺
13.学校田径运动会上,测立定跳远成绩时,王刚同学对老师使用皮卷尺测量自己的成绩有异议,认为老师测量的成绩偏小,下列理由正确的是......( )
A.皮卷尺没零刻度,而老师直接记录卷尺所对应的刻度示数
B.直接测量起跳点到落脚点的距离
C.测量时皮卷尺绷得太紧
D.测量时皮卷尺太松弛
14.一位同学想测量自己教室里黑板的长度,他利用一把受潮膨胀的木尺测出长度是3.95米。你认为黑板的实际长度是......( )
A.大于3.95米 B.小于3.95米 C.等于3.95米 D.不能确定
15.纳米材料的出现对信息技术、材料技术的提高有很大推动作用。纳米实际上是一个长度单位,1nm=10-9m,那么0.3nm可能是下列哪个物体的长度.......( )
A.一张试卷的厚度 B.某分子的直径 C.一根头发的直径 D.科学课本的长度
16.一位同学用最小刻度是1毫米的刻度尺先后5次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各次测量值分别为8.57厘米、8.75厘米、8.76厘米、8.74厘米、8.76厘米,则这个物体的测量值应取.......( )
A.8.716厘米 B.8.75厘米 C.8.753厘米 D.8.72厘米
17.测量紧密排绕在铅笔上的细铜丝的直径,如图所示。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1厘米
B.读取图中刻度尺的示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平行
C.测得图中线圈的总长度为15厘米
D.实验中需要数所绕线圈的圈数
18.如图所示,是八年级的某同学参观科技馆时与火箭模型的合影,请估测火箭模型的高度约为( )
A.15米 B.10米 C.6米 D.3米
19.用量简量取溶液,视线与量筒内溶液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35毫升;倒出部分溶液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20毫升。则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溶液体积......( )
A.小于15毫升 B.大于15毫升 C.等于15毫升 D.无法确定范围
20.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方格法”测树叶的面积,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占有小方格就应算入该树叶面积
B.若不占有整个小方格就不算入该树叶的面积
C.方格越小测出的面积越接近真实值,误差越小
D.用这种方法可以测出树叶的准确面积
二、填空题(除注明外,每空1分,共26分)
21.如图,用两把刻度尺A、B测同一物体的长度,其中B尺的最小刻度是 ,则测量结果A= ,B= 。
22.小明游览南京长江大桥时,发现桥面有条宽窄不一的裂缝,他用刻度尺测得裂缝某处宽为7.00cm,他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为了得到该裂缝的平均宽度,小明应该在裂缝的 (填“同一”或“不同”)位置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23.完成下列换算:
(1)250升= 厘米3。 (2)50分米= 千米。
(3)880分米2= 米2。 (4)3.2米2= 厘米2。
24.小王测量了一些物体的长度,得到数值,但忘记写上单位,请你补上合适的单位:
(1)铅笔的直径为0.9 。 (2)圆珠笔的长度为13.6 。
(3)身高为1.63 。 (4)一张人民币的纸张厚约0.1 。
(5)一瓶饮料的体积为550 。
25.市场上销售的“飘柔”洗发露有两种包装,瓶装:容量为400mL,单价24元/瓶;袋装:容量为5mL,单价0.5元/袋。其中“mL”为 的单位,从容量上讲,1瓶洗发露相当于 袋洗发露,从价值上讲,通过计算得知, (填“袋装”或“瓶装”)的更为经济。
26.(4分)一同学想测科学课本的一张纸的厚度,应该如何测量? 。
某学生测得100页书的厚度为0.42cm,则每张纸的厚度是 。
27.某同学用量筒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要与 水平。量筒放平稳后,初次读数时仰视读数为10mL,加入部分液体后,俯视读数为15mL。则该同学实际加入量筒内的液体体积 (填“大于”或“小于”)5mL。
28.甲、乙两同学分别用量筒测量一个小石块的体积,甲同学的做法是先将石块置于量筒中,同时往量筒中注入水,使水全部浸没石块,记下水的体积V1,然后取出石块,记下取出石块后水的体积V2,
计算石块的体积V1-V2;乙同学是先在量筒里注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然后轻轻放入石块,使量筒里的水完全浸没石块,记下此时水及石块的体积V2,计算石块的体积V2-V1。
比较这两种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准确,你将选择哪种方法? (填“甲”或“乙”)。
(2)如果甲同学实验读数如图所示,则测得这块小石块的体积是 cm3。
(3)实验后两同学对测量结果进行了讨论,以下操作属于导致乙同学测量结果偏小的是 。
A.系小石块的线较细,读数均正确
B.在浸入小石块时不慎有水滴溅出,读数均正确
C.待小石块浸没后俯视读数,其余读数正确
D.注入一定量水后俯视读数,其余读数正确
三、科学探究题(每空2分,共10分)
29.要测量如图所示的一根曲线MN的长度,你认为可取的方法是......( )
A.用平直的刻度尺在曲线上从起点到终点慢慢移动直接读出数值
B.用一条细丝线与曲线完全重合,在丝线上标出曲线的起点和终点,把丝线拉直后用刻度尺量出这
两点间距离,即是曲线的长度
C.用橡皮筋代替细丝线,测量过程同B
30.某同学欲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1;
B.用刻度尺测出铅笔杆上铜丝绕圈总长度L2;
C.用铜丝的长度L1除以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D.将细铜丝紧密缠绕在铅笔杆上;
E.数出缠绕在铅笔杆上细铜丝的圈数n。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 ;错误的步骤是 ,应怎样改正? 。
(2)改正后的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 。
四、分析说明题(每空2分,共24分)
31.如图所示是某同学测小石块体积的示意图,则该量筒的量程是 ,读数时应注意视线要与 齐平,该小石块的体积为 厘米3。如果某同学在测小石块体积时,先按图乙操作,后取出石块读数,则测得小石块的体积与真实值相比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32.在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实验中,小丽按图1所示的方法测量,小强按图2所示的方法测量,
小芹按图3所示的方法测量。站在一旁的小明则认为,他们当中有两个人的测量方法不正确。请你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该木块的长度为 cm。
(2)测量方法不正确的是 ,前者的错误是 ,后者的错误是 。
33.因矿石太大,放不进量筒,因此小芳利用一只烧杯,按如图所示方法来测量矿石的体积。图中所用量筒的最大测量值是 毫升,它的最小刻度值是 毫升;C图中量筒内剩余水的体积是 毫升,矿石的体积是 厘米3。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