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标要求: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的新成就。
重点与难点
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和两税法的特点。
难点:汉唐赋税制度的变化
目录
01
选官制度
02
中枢机构
03
赋税制度
一 选官制度
(一)九品中正制
在实行察举的两汉之际,还有考试这样一个辅助性的环节,到了魏晋时代,居然倒退到全凭中正官作出一个模糊评语的地步。总之,既然不能量化考核,必然没有考核标准,结果就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喻大华《帝制往事》
(1)时间:
魏晋时期
(2)定义:
九品是把人才分为九个等级;中正是官职名
(一)九品中正制
(1)时间:
魏晋时期
(2)含义:
九品是把人才分为九个等级;中正是官职名
九品中正制图
(一)九品中正制
(1)时间:
魏晋时期
(2)含义:
九品是把人才分为九个等级;中正是官职名
(3)标准:
家世门第
材料一: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哉!—《晋书·段灼传》
材料二:中正评定人才,越来越依据士人的家世,父祖为高官者,在选举上占了越来越大的便宜。久而久之,门第高者品级就高,门第低者品级就低,朝廷任命中正官时,往往要征求本地出身的高官们的意见,连中正本身的公正性也逐渐丧失。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张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导论》
(4)结果:
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
(二)科举制度
1.背景:
材料: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
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
—颜之推:《颜氏家训·涉务》
材料:缙绅家非弈叶科第,富贵难以长守。
——王士性《广志绎》
九品中正制不适应官僚队伍的需要
2.科举制度发展历程
(二)科举制度
1)隋文帝:
2)隋炀帝:
3)唐太宗:
4)武则天:
5)唐玄宗:
分科考试
2.科举制度发展历程
(二)科举制度
1)隋文帝:
2)隋炀帝:
3)唐太宗:
4)武则天:
5)唐玄宗:
分科考试
正式形成
2.科举制度发展历程
(二)科举制度
1)隋文帝:
2)隋炀帝:
3)唐太宗:
4)武则天:
5)唐玄宗:
分科考试
正式形成
增加科目
武举殿试
提高地位
材料一: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唐·郑樵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宋·汪洙《神童诗》
材料二:天下英雄入吾彀[gòu]中矣。 —唐太宗
材料三 :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丁韪良《西学考略》
。
3.科举制度的作用
1)科举制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2)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3)加强了中央集权。
4)对西方有一定影响
隋朝时,科举制度形成。唐朝时,继承并完善科举制度。与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度( )
A.按品德和家世选拔人才
B.由中正官评定人才
C.缩小了人才的选拔范围
D.更加的公开和公平
答案:D
解析:九品中正制注重依据德才来选取官吏,但是在后期被世家
大族垄断,而科举制度是注重人才的学识,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
制度,显示出更加的公开和公平,故答案为D项;
A、B两项是九品中正制的选拔人才方法,排除;
科举制扩大了人才的选拔范围,C项错误。
二 中央机构---三省六部制
(一)、三省六部制的演变
1)魏晋时期:
2)隋文帝:
3)唐太宗:
形成三省
正式确立
扩大宰相范围
(二)三省六部制的职能
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西汉 秦朝到武帝前
武帝后
东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中国古代中央机构演进
三公九卿制
丞相集决策、行政于一身
中朝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尚书台
加强皇权
三省
三省共同辅助决策
三省六部制
分化相权,加强皇权
三 赋税制度
1.魏晋:开始实行 租调 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2.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 均田令 ,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①内容: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 庸 。
②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4)唐朝后期:两税法
①背景: 土地买卖 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无法推行,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②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内容: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 户税 ,按田亩缴纳 地税 ,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③影响: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 人丁 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九品中正制
隋文帝——分科考试
隋炀帝——正式形成
唐太宗——增加科目
武则天——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提高地位
科举制
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
租调制与均田令(魏晋时期)
均田令(孝文帝)
租庸调制(唐初)
两税法(唐德宗)
选官制度
赋税制度
促进了统一
多民族封建
国家的发展
课堂小结
1.唐初,门下省“掌出纳帝命”“佐天子而统大政”。门下省官员如侍中、黄门侍郎等,不仅审查百官奏章并向皇帝提出建议对策,甚至可以驳回皇帝诏书。由此可见,唐初门下省官员A.审核诏书、建言献策 B.起草诏书、负责决策C.统领行政、分管六部 D.擅权乱政、专横跋扈2.《贞观政要》记载贞观三年,唐太宗强调,中书省、门下省官员“若惟署诏赦,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必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这说明唐代设三省的目的是()A.提高行政效率 B.分散宰相权力C.减少决策失误 D.加强中央集权
课后巩固
3.白居易在《重赋》中评价两税法:“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 敛索无冬春。”材料表明( )A.两税法改变了征税标准 B.两税法扩大了征税来源C.两税法增加了政府收入 D.两税法加重了 百姓负担4.唐初,中书省依据君主意见出令,门下省审查而封驳之,但门下省官员多有阿旨顺情,严重失职的情况。君主不满门下省官员的作为,遂将门下省的封驳权分散给中书与尚书二省,最终废止。这反映出()A.三省分权提高了行政的科学性 B.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取消C.专制体制制约了封驳权的行使 D.君主高度信任中书省和尚书省
感谢听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