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上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补充作业(3份)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七上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补充作业(3份)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9-09 16:15:0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七上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补充作业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地球仪、地图
1.1864年凡尔纳的小说《地心游记》激起了人们对地球内部结构的想象。假如有一天你真的能在地面乘坐某一工具通向地心,由地面直达地心的旅程中,将依次穿过的圈层是( )
A.地核一地幔一地壳 B.地幔一地核一地壳
C.地壳一地幔一地核 D.地壳一地核一地幔
2.下列四幅图中的P点,既位于南半球,又位于西半球的一幅是( )
下面四条河流中,河面最宽的是( )
A B C D
4.在比例尺为二千五百万分之一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为3厘米,则两地的实际距离为( )
A.250千米 B.500千米 C.750千米 D.1500千米
5.某人发现他的南侧是高纬度,北侧是中纬度,西侧是西半球,东侧是东半球,此人位于( )
A.20°W,60°S B.160°E,60°N C.20°W,60°N D.160°E,60°S
6.读经纬网图,回答问题:
(1)A在C的 方向。
(2)A、C两地的地理坐标分别是:A: ;C: 。
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从地球 上空看到的俯视图,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
(2)写出A、B、C三点经纬度的位置:
A: ;
B: ;
C: 。
A、B、C三点位于东半球的是 ,位于西半球的是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七上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补充作业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地球仪、地图
1.1864年凡尔纳的小说《地心游记》激起了人们对地球内部结构的想象。假如有一天你真的能在地面乘坐某一工具通向地心,由地面直达地心的旅程中,将依次穿过的圈层是(▲)
A.地核一地幔一地壳 B.地幔一地核一地壳
C.地壳一地幔一地核 D.地壳一地核一地幔
【答案】C
【解析】地球的内部圈层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分析】本题难度中等,需掌握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并具备一定的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才能解决问题。
【详解】地球内部圈层从外向里分别为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和地幔的界面为莫霍界面,地幔和地核的界面为古登堡界面,从地壳到地核,依次经过地壳一地幔一地核。
故选:C
2.下列四幅图中的P点,既位于南半球,又位于西半球的一幅是(▲)
【答案】A
【解析】【分析】【详解】南北半球与南北纬度的分界线是赤道,以北为北半球(北纬),以南为南半球(南纬);东西半球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
A中P点位于20°S,30°W,根据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方法,可以判断该点位于南半球和西半球,故A正确;
B中P点位于0°,0°,根据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方法,可以判断该点位于赤道和东半球,故B错误;
C中P点位于20°N,30°E,根据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方法,可以判断该点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故C错误;
D中P点位于10°S,10°W,根据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方法,可以判断该点位于南半球和东半球,故D错误。
故选:A
下面四条河流中,河面最宽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分析】【详解】比例尺就是个分数,在分子相同的情况下,分母越大分数越小,也就是比例尺越小,比较选项中的比例尺,D比例尺最小。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因此D图表示的范围最大,其河面最宽。
故选:D
4.在比例尺为二千五百万分之一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为3厘米,则两地的实际距离为(▲)
A.250千米 B.500千米 C.750千米 D.1500千米
【答案】C
【解析】【分析】【详解】设甲,乙两地实际距离为xkm

解得:x=750 经检验x=750 是方程的解
故选:C
5.某人发现他的南侧是高纬度,北侧是中纬度,西侧是西半球,东侧是东半球,此人位于(▲)
A.20°W,60°S B.160°E,60°N C.20°W,60°N D.160°E,60°S
【答案】A
【解析】【分析】【详解】略
6.读经纬网图,回答问题:
(1)A在C的 ▲ 方向。
(2)A、C两地的地理坐标分别是:A: ▲ ;C: ▲ 。
【答案】(1)西北 (2)80°E, 10°S 90°E, 20°S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经纬网的知识。
【详解】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
根据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的方法,结合一般地图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法,可知A在B的西北方向。
根据“经度向右增大是东经,向左增大是西经,纬度向上增大是北纬、向下增大是南纬”的方法可知,A点的地理坐标为80°E,10°S;B点的地理坐标为90°E,20°S。
故答案为:(1)西北 (2) 80°E, 10°S 90°E, 20°S
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从地球 ▲ 上空看到的俯视图,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 。
(2)写出A、B、C三点经纬度的位置:
A: ▲ ;
B: ▲ ;
C: ▲ 。
A、B、C三点位于东半球的是 ▲ ,位于西半球的是 ▲ 。
【答案】(1)北极 自西向东逆时针
(2) A. (45°W, 60°N) B. (45°E,60°N) C. (90°E, 30°N)
(3)B、C A
【解析】【分析】熟记自转俯视图的特点是解答本题关键。
【详解】(1)据图中箭头方向可判断,该图是从地球北极上空看到的俯视图,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逆时针。
(2)顺地球自转方向,东经度数增大,西经度数减小。所以A经度为45°W,纬度为60°N;B经度为45°E,纬度为60°N;C经度为90°E,纬度为30°N。
(3)20°W向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20°W向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A经度为45°W,B经度为45°E,C经度为90°E,所以位于东半球的是B和C,位于西半球的是A。
故答案为:(1)北极 自西向东逆时针
(2) A. (45°W, 60°N) B. (45°E,60°N) C. (90°E, 30°N)
(3)B、C A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七上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补充作业2
------组成地壳的岩石、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1.中华龙鸟生存于距今约1.4亿年前的早白垩纪。1996年在中国辽西热河生物群中发现它的化石。开始以为是一种原始鸟类,定名为“中华龙鸟”,后经科学家证实为一种小型食肉恐龙。这种“中华龙鸟”存在于(▲)
A.玄武岩 B.砂岩或石灰岩 C.大理岩 D.花岗岩
【答案】B
【解析】【分析】【详解】在常见的岩石中,只有砂岩或石灰岩中可能有化石存在,故选项B正确,选项ACD错误。
故选:B
2.关于世界火山、地震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集中在各板块内部
B.火山分布与地震分布没有关系
C.与世界两大山脉带的分布一致
D.包括了世界上所有地震和火山
【答案】C
【解析】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研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
【分析】本题借助六大板块示意图考查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结合图示解答即可。
【详解】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板块张裂或碰撞挤压的地带,火山和地震活动频繁。在那里,全球平均每年大约发生500万次地震(其中有感地震约5万次),分布有500多座活火山.世界上火山与地震活动最剧烈的地方,主要位于两大地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横贯欧洲南部到亚洲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向南、向东延伸到中南半岛西侧和马来群岛南缘)火山地震带。
故选:C
3.如图所示,阿斯哈图(蒙古语,意思为“险峻的岩石”)石林位于大兴安岭黄岗峰北,属于花岗岩石林。阿斯哈图石林岩石形成的原因是(▲)
A.经沉积作用固结形成 B.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
C.在高温高压下变质形成 D.由生物遗骸堆积形成
【答案】B
【解析】花岗岩是地幔中的岩浆上升冷凝形成的侵入岩。
【分析】此题考查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区别内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影响,结合图中的信息解题,难度一般。
【详解】花岗岩是岩浆岩中的一种侵入岩,由岩浆冷却后形成,故B正确。
故选:B
4.下列受地震影响最大的是(▲)
A.震中 B.震源 C.震中距较大处 D.不能确定
【答案】A
【解析】地壳是由大大小小的许多板块“拼合”起来的。这些地壳板块在不断地运动,它们之间的错动、挤压、分离,都会产生压力,当压力积聚到一定程度,在地壳的薄弱部分就会发生断裂,把长期积累的巨大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波的形式传播出去,引起大地强烈的颤动,就产生了。波发源的地方叫震源,地面上正对震源的地方叫震中。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的叫浅源,深度在70至300千米的叫中源,深度大于300千米的叫深源。破坏性一股是浅源,震源距离地面越近,对地面的就越大。据测定,汉川大的震源深度约20千米。
【分析】【详解】震中是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处(与震源对应的地表部分),这里受地震影响最强,烈度也是最大的。
故答室为:A
5.浙江的雁荡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地质公园”。雁荡山的岩石主要以火山活动形成的岩浆岩为主,火山活动是(▲)
A.地表风化的结果 B.地表流水侵蚀的结果
C.冰川移动的结果 D.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答案】D
【解析】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震和火山活动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属于地球的内力作用。
【分析】本题考查火山活动的特点,理解解答即可。
【详解】地震和火山活动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属于地球的内力作用,选项ABC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D
6.不属于地震、火山喷发形成的自然灾害是(▲)
A.水灾与火灾 B.滑坡与崩塌
C.岩石产生断裂与错动 D.土地荒漠化与水土流失
【答案】D
【解析】地震灾害是指由地震引起的强烈地面振动及伴生的地面裂缝和变形,使各类建(构)筑物倒塌和损坏,设备和设施损坏,交通、通讯中断和其他生命线工程设施等被破坏,以及由此引起的火灾、爆炸、瘟疫、有毒物质泄漏、放射性污染、场地破坏等造成人畜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灾害。
【分析】考查地震的危害,火山、地震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本题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学生学起来感到亲切、实用。
【详解】地震、火山喷发形成的直接灾害是岩石产生断裂与错动,地面沉陷等。地震也会发生次生灾害,是指强烈地震发生后,自然以及社会原有的状态被破坏,造成的山体滑坡,泥石流,海啸,水灾,瘟疫,火灾,爆炸,毒气泄漏,放射性物质扩散对生命产生威胁等一系列的因地震引起的灾害,统称为地震次生灾害。地震次生灾害按其成因,种类一般分为火灾、毒气污染、细菌污染等。土地荒漠化与水土流失是环境破坏造成的。
故选:D
7.当发生地震时,下列应急措施中,正确的是(▲)
A.尽量用棉被、枕头、书包等软物体保护头部 B.跑到高大建筑物下面
C.被废墟掩埋时尽量大声呼救 D.乘电梯迅速撤离到空旷地区
【答案】A
【解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此外,还有许多小板块。在六大板块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
【分析】根据发生地震时的逃生和自救常识分析后,选择正确的选项。
【详解】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特别是21世纪以来,全球多地已经进入地震活跃期,所以平时要掌握必要的防震知识。地震来时,千万不要惊慌,身处高楼层时,乘电梯或走楼梯危险性都较大,阳台等处也不安全。若是在高楼层的教室上课,要就近躲在课桌旁边,或小开间的墙角处,半蹲,并用书包等护住头部,若在家里,用柔软的棉被保护头部;切不可因为恐惧从窗户跳下。若是在高楼层的家中,则要迅速撤离到空间较小或有三角支撑的洗漱间,可用枕头保护头部。若是在低楼层教室或是平房中,可以迅速跑到开阔的地方,远离建筑物和危险品,若是被废墟掩埋大声呼救容易消耗体力,不可取。
故选:A
8.据统计,2018年全球共发生六级以上地震119次,与2017年相比,地震活动明显增强。下列关于地震的认识正确的是(▲)
A.地震带均匀分布在全球各处
B.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之一
C.发生地震时迅速进入室内抢运物品
D.现在已经能对地震做出及时、准确的预报
【答案】B
【解析】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六大板块的名称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在六大板块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为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陆地,又包括海洋。板块运动方式有碰撞挤压和张裂拉伸。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分析】本题考查了六大板块示意图的认读,记忆解答即可。
【详解】A.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故A错误。
B.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之一;故B正确。
C.发生地震时应迅速进逃到空旷的野外去,不能入室内抢运物品;故C错误。
D.现在地震还无法准确预报,若能及时准确的做出预报,提前采取措施,会减少地震带来的伤害;故D错误。
故选:B
9.2021年5月12日是汶川地震13周年纪念日。
(1)下列关于地震发生时的做法正确的是 ▲ 。
A.在六楼的同学选择坐电梯尽快逃生
B.室外的同学跑到教室内躲避
C.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可用书包、枕头、靠垫等保护头部
D.如果被埋压废墟下,不哭喊,尽量保存体力,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音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
(2)从板块构造角度分析,四川省位于板块的 ▲ ,容易发生地震。
(3)如图乙为地球内部三层结构示意图,
A处为汶川地震震源所在的位置,A处位于 ▲ (填地层结构名称)。
【答案】(1)CD (2)交界线 (3)地壳
【解析】【分析】【详解】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七上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补充作业3
------地球表面的版块、地形和地形图
1.某同学利用铝盆、海绵、蜡烛、水等材料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的实验。实验中发现蜡烛加热区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方向运动。下列地理现象与该模拟实验原理相似的是(▲)
A.四川汶川地震的发生 B.喜马拉雅山不断升高
C.红海不断扩张 D.太平洋不断缩小
【答案】C
【解析】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
【分析】本题考查板块的运动及特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板块运动的方式及特点,读图解答即可。
【详解】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如图是板块张裂拉伸的演示,红海受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张裂拉伸将扩大,形成新的大洋,选项ABD都位于板块与板块的碰撞挤压处。
故选:C
2.下图中,甲部位表示的地形是(▲)
A.山顶 B.山谷 C.山脊 D.鞍部
【答案】C
【解析】【分析】【详解】略
3.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主要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引起的是(▲)
A.火山湖 B.海岸边的怪石 C.喜马拉雅山 D.沙漠中的石蘑菇
【答案】D
【解析】世界陆地表面的地表形态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它们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分析】本题考查外力作用产生的现象,属于基础题目。
【详解】地表形态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主要包括:地壳运动、火山和地震活动;外力作用主要包括:风力、水力等。四个选项中只有D蘑菇石是风力作用形成的,火山湖和喜马拉雅山是由地球的内力作用形成的,海岸边的怪石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故选:D
4.某中学地理夏令营在如图区域开展了一次活动。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辅导员介绍当地地形:图示区域地形是 ▲ (填“平原”“丘陵”或“高原”);张庄位
于 ▲ (填地形部位),王庄位于 ▲ (填地形部位)。
(2)住宿地选择:看不到水库景区的村庄是 ▲ ;可能受山洪影响的村庄是 ▲ 。
(3)考察引水路线:B、C两条引水线路中,能自流灌溉的是 ▲ 线路。
【答案】(1)丘陵 山脊 鞍部 (2)李庄 刘庄 (3)B
【解析】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地面越高,等高线条数越多。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
【分析】
【详解】(1)由图可知,该地区的海拔高度在100--10米左右,且向内增大;所以该地区的地形是丘陵;张庄处于闭合等高线向海拔高度小处凸出,所以张庄位于山脊;王庄处在两个闭合等高线向内增大的中间,属于鞍部;
李庄处于海拔相对高度较高处的被侧面,所以无法观察水库;可能受山洪影响的地方是可能形成河流的区域,由图可知,刘庄处于山谷地区,所以容易受山洪影响;
由图可知,B处的海拔高度是100米,C处的海拔高度是10-10米,而饮水处的海拔高度是100-10米处,所以能自流灌溉的是B线路;
故答案为:(1)丘陵 山脊 鞍部 (2)李庄 刘庄 (3) B
5.“爬山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读懂等高线地形图不仅有利于我们选择爬山路线,也能帮助我们在面临危险时做出正确的判断。
(1)图中字母B所在的地形名称是 ▲ 。
(2)如果量得大青山山峰与小青山山峰的图上距离为3厘米,那么两个山峰的实际(直线)距离
是 ▲ 千米。
(3)小科认为从图中甲、乙两地爬到大青山顶,甲地比较容易,是因为 ▲ 。
(4)若泥石流发生时有人位于图中O点,合理的逃生路线为 ▲ (选填数字)。
【答案】(1)山脊 (2)30 (3)甲地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 (4)②
【解析】【分析】【详解】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七上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补充作业3
------地球表面的版块、地形和地形图
1.某同学利用铝盆、海绵、蜡烛、水等材料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的实验。实验中发现蜡烛加热区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方向运动。下列地理现象与该模拟实验原理相似的是(▲)
A.四川汶川地震的发生 B.喜马拉雅山不断升高
C.红海不断扩张 D.太平洋不断缩小
2.下图中,甲部位表示的地形是(▲)
A.山顶 B.山谷 C.山脊 D.鞍部
3.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主要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引起的是(▲)
A.火山湖 B.海岸边的怪石 C.喜马拉雅山 D.沙漠中的石蘑菇
4.某中学地理夏令营在如图区域开展了一次活动。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辅导员介绍当地地形:图示区域地形是 ▲ (填“平原”“丘陵”或“高原”);张庄位
于 ▲ (填地形部位),王庄位于 ▲ (填地形部位)。
(2)住宿地选择:看不到水库景区的村庄是 ▲ ;可能受山洪影响的村庄是 ▲ 。
(3)考察引水路线:B、C两条引水线路中,能自流灌溉的是 ▲ 线路。
5.“爬山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读懂等高线地形图不仅有利于我们选择爬山路线,也能帮助我们在面临危险时做出正确的判断。
(1)图中字母B所在的地形名称是 ▲ 。
(2)如果量得大青山山峰与小青山山峰的图上距离为3厘米,那么两个山峰的实际(直线)距离
是 ▲ 千米。
(3)小科认为从图中甲、乙两地爬到大青山顶,甲地比较容易,是因为 ▲ 。
(4)若泥石流发生时有人位于图中O点,合理的逃生路线为 ▲ (选填数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七上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补充作业2
------组成地壳的岩石、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1.中华龙鸟生存于距今约1.4亿年前的早白垩纪。1996年在中国辽西热河生物群中发现它的化石。开始以为是一种原始鸟类,定名为“中华龙鸟”,后经科学家证实为一种小型食肉恐龙。这种“中华龙鸟”存在于( )
A.玄武岩 B.砂岩或石灰岩 C.大理岩 D.花岗岩
2.关于世界火山、地震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集中在各板块内部
B.火山分布与地震分布没有关系
C.与世界两大山脉带的分布一致
D.包括了世界上所有地震和火山
3.如图所示,阿斯哈图(蒙古语,意思为“险峻的岩石”)石林位于大兴安岭黄岗峰北,属于花岗岩石林。阿斯哈图石林岩石形成的原因是( )
A.经沉积作用固结形成 B.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
C.在高温高压下变质形成 D.由生物遗骸堆积形成
4.下列受地震影响最大的是( )
A.震中 B.震源 C.震中距较大处 D.不能确定
5.浙江的雁荡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地质公园”。雁荡山的岩石主要以火山活动形成的岩浆岩为主,火山活动是( )
A.地表风化的结果 B.地表流水侵蚀的结果
C.冰川移动的结果 D.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6.不属于地震、火山喷发形成的自然灾害是( )
A.水灾与火灾 B.滑坡与崩塌
C.岩石产生断裂与错动 D.土地荒漠化与水土流失
7.当发生地震时,下列应急措施中,正确的是( )
A.尽量用棉被、枕头、书包等软物体保护头部 B.跑到高大建筑物下面
C.被废墟掩埋时尽量大声呼救 D.乘电梯迅速撤离到空旷地区
8.据统计,2018年全球共发生六级以上地震119次,与2017年相比,地震活动明显增强。下列关于地震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地震带均匀分布在全球各处
B.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之一
C.发生地震时迅速进入室内抢运物品
D.现在已经能对地震做出及时、准确的预报
9.2021年5月12日是汶川地震13周年纪念日。
(1)下列关于地震发生时的做法正确的是 。
A.在六楼的同学选择坐电梯尽快逃生
B.室外的同学跑到教室内躲避
C.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可用书包、枕头、靠垫等保护头部
D.如果被埋压废墟下,不哭喊,尽量保存体力,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音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
(2)从板块构造角度分析,四川省位于板块的 ,容易发生地震。
(3)如图乙为地球内部三层结构示意图,
A处为汶川地震震源所在的位置,A处位于 (填地层结构名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