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上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第5~7节测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七上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第5~7节测试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9-09 16:21:4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七上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第5~7节测试卷
总分:100分 姓名: 班级: 得分: .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4分)
1.下列地貌形态的成因和大西洋成因相同的是......(▲)
A.喜马拉雅山脉 B.东非大裂谷 C.富士山 D.安第斯山脉
【答案】B
【解析】【分析】【详解】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研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板块和板块之间运动频繁,但力的方向不同;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其运动方向相反,板块之间的距离不断扩张,造成断裂陷落,地表会产生裂谷或海洋;板块发生挤压运动时,其方向是相向运动,板块之间的距离缩小,地表还会不断隆起,形成山脉;大西洋和东非大裂谷位于地壳张裂地带,是由于板块张裂拉伸形成的;喜马拉雅山和安第斯山都是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褶皱山,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2.你在雪地上走过时会留下脚印,地壳运动也会留下“足迹”,它们可能是......(▲)
A.雪山、冰川 B.褶皱、断层 C.河流、湖泊 D.沙漠、戈壁
【答案】B
【解析】【分析】【详解】略
3.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是......(▲)
①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②板块是不断运动的;③相邻的板块往往向同一方向漂移;④板块内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板块运动方式有碰撞挤压和张裂拉伸。
【分析】本题考查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牢记即可。
【详解】①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叙述正确,符合题意;
②板块是不断运动的,叙述正确,符合题意;
③板块运动方式有碰撞挤压和张裂拉伸,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④板块内部比较稳定,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地震会诱发许多次生灾害,其中属于次生地质灾害的是......(▲)
①滑坡 ②崩塌 ③泥石流 ④房屋倒塌 ⑤人员伤亡 ⑥水旱灾害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①②③ D.④⑤
【答案】C
【解析】地震次生灾害是指:由于强烈地震使山体崩塌,形成滑坡,泥石流;水坝河堤决口造成水灾;震后流行瘟疫;易燃易爆物的引燃造成火灾、爆炸或由于管道破坏造成毒气泄漏以及细菌和放射性物质扩散对人畜生命威胁等等。 由于地震诱发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属于次生地质灾害。
【分析】本题考查对次生地质灾害的理解。
【详解】次生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灾害引发的地质灾害,如地震引起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
故选:C
5.泥石流发生时常会出现一些特有的现象,掌握这些特有现象可以为人们赢得宝贵的逃生时间。下列选项中,一般不属于泥石流发生时特有现象的是......(▲)
A.河流或沟谷中的小溪突然断流
B.不远处出现异常的地光
C.山谷中传来闷雷般的轰鸣声
D.沟谷深处突然变昏暗并有轻微震动感
【答案】B
【解析】【分析】【详解】略
6.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的原因是......(▲)
A.非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
B.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
C.非洲板块和美洲板块张裂
D.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张裂
【答案】B
【解析】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相互挤压碰撞,使地壳上升隆起而形成喜马拉雅山脉。
【分析】【详解】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相互挤压碰撞,使地壳上升隆起而形成喜马拉雅山脉,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7.2010年4月14日冰岛埃亚菲亚德拉冰盖火山开始大规模喷发,地质学家预计本次喷发可能持续数周时间。历史上,冰岛曾多次发生火山爆发活动。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我们最不可能得出的结论是......(▲)
A.冰岛处于板块内部
B.冰岛处于板块交界处
C.冰岛处于火山、地震带上
D.冰岛处于地壳运动活跃的区域
【答案】A
【解析】板块运动学说认为,有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一块整体,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划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分析】本题考查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属基础题,要牢记。
【详解】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冰岛曾多次发生火山爆发活动一定不处于板块内部。
故选:A
8.关于板块构造学说的一些论述,正确的是......(▲)
A.地球表面由坚硬岩石组成的七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B.每一大板块之中都有一块大陆
C.在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四大板块之间的是太平洋板块
D.位于亚、非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这是由于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在不断地张裂
【答案】C
【解析】【分析】【详解】略
9.“海枯石烂”中的“石烂”是因为......(▲)
A.风力侵蚀 B.搬运作用 C.海水冲刷 D.沉积作用
【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外力作用及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详解】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石烂”是因为岩石风化后发生机械崩解或化学分解,变为松散的碎屑及土壤,然后逐渐被风、流水等外力侵蚀的过程,导致岩石表面的形态在不断发生改变,故A选项正确,BCD选项错误。
故选:A
10.石灰岩地区所特有的溶洞景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地壳运动 B.板块移动 C.削低高山,填平低谷 D.水流的溶蚀
【答案】D
【解析】【分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为:溶洞景观的形成原因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其原理是碳酸盐微溶于水又容易从水中析出,使得碳酸岩石溶解又在其他地方析出,形成了喀斯特地貌等岩溶地貌。故D正确。
故选:D
11.图中王村和李庄所在位置山体部位的名称分别是......(▲)
A.山顶、山谷 B.山脊、鞍部 C.陡崖、山脊 D.山谷、鞍部
读图,回答第11∽13小题。
【答案】B
【解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出凸为山谷;几条海拔高度不同的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较平缓,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较陡。
【分析】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掌握各种地形的判读方法后,理解解答即可。
【详解】读图可知,图中王村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李村处位于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12.A所在地区的地形是......(▲)
A.丘陵 B.高原 C.盆地 D.平原
【答案】C
【解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
【分析】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中地形部位的判读,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详解】依据等高线地形图中地形部位的判读,读图分析可知,A所在地区的地形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应是盆地,依据题意。
故选:C
13.若要在图示地区修建水库,水库大坝坝址最好选择在......(▲)
A.C地 B.E地 C.A地 D.B地
【答案】A
【解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
【分析】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掌握各种地形的判读方法后,理解解答即可。
【详解】水库的大坝地址应在盆地的最狭窄出口处--C处,此处修建水库大坝工程量小,并且上游开阔,蓄水量大。
故选:A
14.珠穆朗玛峰顶部酷似尖尖的金字塔,形成这种山峰外形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板块碰撞 B.风力作用 C.流水作用 D.冰川作用
【答案】D
【解析】地质作用,是指由于受到某种能量(外力、内力)的作用,从而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地质作用主要分为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风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等。
【分析】本题考查地质作用,属于基础题,理解解答即可。
【详解】地质作用分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内动力地质作用包括构造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硬结成岩作用。从内动力地质作用看,珠穆朗玛峰是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形成的;从外动力地质作用看,珠穆朗玛峰顶部酷似尖尖的金字塔外形是由冰川作用的侵蚀形成的,依据题意。
故选:D
15.下图中等高线图表示的地形名称依次是......(▲)
A.山脊、盆地、山谷、山顶 B.山谷、盆地、山脊、山顶
C.山脊、山顶、山谷、盆地 D.山谷、山顶、山脊、盆地
【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等高线的判读。
【详解】A地等高线凸向低值,根据等高线“凸低为高、凸高为低(即凸向低值表明该地海拔高于四周,凸向高值表明该地海拔低于四周)”的原则,A地海拔高于两侧,是山脊;B地等高线闭合,中间低,四周高,为盆地;C地等高线凸向高值,海拔低于两侧,为山谷;D地等高线闭合,中间高,四周低,为山顶,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故选:A
16.如图所示的四种地形,其名称分别是......(▲)
A.①山地、②高原、③平原、④丘陵 B.①高原、②山地、③丘陵、④盆地
C.①高原、②山地、③丘陵、④平原 D.①丘陵、②山地、③高原、④丘陵
【答案】C
【解析】陆地地表形态主要有山地、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五种基本形态。
【分析】本题考查了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属于中档题。
【详解】从图中看出,①处海拔在500米以上,地面起伏较小,为高原地形;②处海拔在500米以上,地势崎岖,为山地地形;③处海拔在500以下,坡度和缓,为丘陵地形;④处海拔在200米以下,地势平坦,为平原地形。
故选:C
17.当自然灾害发生时,采取适当的避灾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①地震时,如身处一楼或者平房,可及时撤离到空旷的地带
②地震时,如在室外应该躲在高大的建筑附近
③遇到泥石流或者山洪时,应该向沿着泥石流流动的方向向前跑
④遇到泥石流或者山洪时,应该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C
【解析】“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且对人类社会造成了的危害的现象和事件。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龙卷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
【分析】本题考查当发生自然灾害时的自我保护措施,理解解答有效。
【详解】在楼上的教室上课时发生地震,不要惊慌,要就近躲在课桌下面,并用书包护住头部,千万不要恐惧,更不能从窗户跳下。如身处一楼或者平房,要赶快跑到开阔的地方,远离建筑物。地震中不应乘车逃命,远离交通工具。发生地震时应远离建筑物、危险品,就近采取防护措施,更不能躲进防空洞。而当遇到泥石流或者山洪时,应该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这样逃生的机会更大。
故选:C
18.关于图中①、②两幅等高线地形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图表示盆地地形
B.①图的比例尺比②图大
C.甲一乙的实际距离小于丙一丁的实际距离
D.甲一乙的坡度比丙一丁的坡度小
【答案】D
【解析】读图可得:①图比例尺的分母大,则其比例尺小,表示的范围大;②图比例尺的分母小,则其比例尺大,表示的范围小。
【分析】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本题结合比例尺有一定的难度,要理解解答。
【详解】A、①图表示的是丘陵地形,故不符合题意;
B、①图的比例尺比②图小,故不符合题意;
C、甲-乙的实际距离大于丙-丁的实际距离,故不符合题意;
D、由于甲-乙的实际距离大于丙-丁的实际距离,所以坡度比丙-丁的坡度小,故符合题意。
故选:D
19.小畅在图中甲地遇上了泥石流,则他选择的最佳逃生路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
【解析】恶劣的天气有可能在山区引发泥石流.当发生泥石流时,应沿着与泥石流运动大致垂直的方向往上爬。
【分析】该题是道学以致用的题目,当发生泥石流时,应沿着与泥石流运动大致垂直的方向往上爬。
【详解】当发生泥石流时,应沿着与泥石流运动大致垂直的方向往上爬。分析四条路线,①③与泥石流运动方向垂直。③要经过最低点,可能会遇上泥石流;①路线离泥石流中心较远,距500米等高线近,有利于逃离危险,所以更安全。故应沿着①路线逃生为最佳路线。
故选:A
20.下列各图反映的地理现象,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内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它使得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主要作用要素有温度、流水、风、海浪、冰川等,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固结成岩、重力作用和化学作用,它使得地表趋于平坦。褶皱是因为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力,使得岩层出现一系列弯曲变形,它包括背斜和向斜。断层是岩层受到挤压力过大或者张力作用,使得岩层发生断裂,出现断裂面,并且在断裂面两侧的岩层有错动和位移,形成断层。流水堆积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火山是岩浆活动形成的。A图是褶皱,是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力,使得岩层出现一系列弯曲变形形成的,所以是内力作用形成的;B 是断层,是岩层受到挤压力过大或者张力作用形成的,也是内力作用形成的;C是三角洲,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D是火山喷发,火山是岩浆活动形成的。
【分析】本题较为简单,主要考查学生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详解】A.此图是褶皱,是岩层水平挤压形成的,故不符合题意;
B.此图是断层构造,是岩层受到挤压力过大或者张力作用,使得岩层发生断裂,出现断裂面,并且在断裂面两侧的岩层有错动和位移,形成的断层构造,故不符合题意;
C.此图是三角洲,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故正确;
D.此图是火山,是岩浆活动形成的,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1.如图中等高线X的数值最有可能是......(▲)
A.200米 B.300米 C.400米 D.500米
【答案】A
【解析】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其中山谷的部位有河流,河流总是从海拔高处流向海拔低处。
【分析】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分析后解答即可。
【详解】河流总是从海拔高处流向海拔低处,所以X的数值一定比300米小,图中等高线X的数值最有可能是200米。
故选:A
22.如图为等值线图,数值关系是a>b>c>d,若a、b、c、d四线为等高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海拔小于乙地 B.甲地位于山谷
C.乙地可能发育形成河流 D.站在丙地不可能看到丁
【答案】C
【解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
【分析】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读图解答即可。
【详解】读图可得,甲地海拔在b与c之间,乙地海拔在c与d之间,因为a>b>c>d,所以甲地海拔高于乙地,故A叙述错误;
甲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故B错误;
乙地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是山谷,容易孕育有河流,故C叙述正确;
丙是山顶部位,海拔高,丁是盆地,海拔较低,站在丙地可以看到丁,故D叙述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除注明外,每空2分,共56分)
23.下图是描述大西洋形成过程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炽热的岩浆来自地球内部地幔中的 ▲ 层。岩浆上涌形成的岩石越靠近洋中脊的越 ▲ (填“年轻”或“古老”)。
(2)洋中脊处的美洲板块和非洲板块在不断 ▲ (填“张裂”或“碰撞”)。
【答案】(1)软流 年轻 (2)张裂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大西洋的形成原理。大西洋底有横亘几千里公里的海岭,海岭是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里的岩浆的一个溢出口,当岩浆被海水冷却之后就形成了岩石(简而言之就是海岭在不断生成着岩石),海岭不断地生成着岩石,导致了新的岩石把旧的岩石向两边推移,久而久之,大西洋的海底面积不断扩大,形成了大洋。
【分析】
【详解】(1)炽热的岩浆来自地球内部地幔中的软流层;岩浆上涌形成的岩石越靠近大洋中脊越年轻;
(2)大洋中脊的美洲板块和非洲板块在不断张裂,导致大西洋在不断扩张;
故答案为:(1)软流 年轻 (2)张裂
24.(1)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 ▲ 。
(2)地震发生后,位于震中西北部的宫城县牡鹿半岛向震中所在的东南方向移动了5.3米,同时下沉了1.2米,由此说明地壳是 ▲ 。
【答案】(1)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和地震
(2)运动的
【解析】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是一个多山的岛国,由北海道岛、本州岛、四国岛、九州岛4个大岛、数千个小岛及附近的海域组成,最大的岛屿是本州岛,西隔日本海和中国、韩国等隔海相望。
【分析】本题考查日本和东南亚的相关知识点,熟记课本知识点解答即可。
【详解】(1)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和地震。
地震发生后,位于震中西北部的宫城县牡鹿半岛向震中所在的东南方向移动了5.3米,同时下沉了1.2米,由此说明了地壳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1)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和地震
(2)运动的
25.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计划开展野外考察。读图甲、乙,将本次活动计划补充完整。
【考察区域概况】
(1)图中最高山峰的海拔是 ▲ 米,A地的地形是 ▲ 。
(2)a、b两条山路坡度较缓的是 ▲ 。
【活动安排】
(3)选择营地:图中A、B两地适宜搭帐篷的是 ▲ 。
(4)调查区域内居民点:李庄位于吴庄的 ▲ 方向。若两村庄图上距离为1.2厘米,则实地距离
为 ▲ 千米。根据李庄、吴庄所在位置,更有可能遭受泥石流威胁的是 ▲ 。读图乙,泥石流发生时,①②两种逃生方向正确的是 ▲ 。
【答案】(1)263 峭壁 (2)a
(3)B (4)东北 2.4 吴庄 ①
【解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山谷为集水线,能形成河流,山脊为分水线,不能形成河流。
【分析】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掌握各种地形的判读方法后,理解解答即可。
【详解】读图分析可知:
读图可得,图中最高山峰的海拔是263米;A点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所在的地形部位名称是陡崖。
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ab两条山路坡度更缓的是a。
A地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所在的地形部位名称是陡崖,不适合搭建帐篷;图中A、B两地适宜搭帐篷的是B地,B地是山坡。
根据图中的指向标可以判知,李庄位于吴庄的东北方向.图上1厘米表示实地距离2千米,两村庄图上距离约为1.2厘米,则实地距离为2.4千米.根据李庄、吴庄所处位置,最有可能遭受泥石流威胁的是吴庄,因为吴庄位于山谷附近,山谷处是孕育河流的地方,遇到暴雨时,易发生泥石流灾害。泥石流发生时,应向与泥石流垂直的方向逃生,①、②两种逃生方向正确的是①。
故答案为:(1)263 陡崖 (2)a
(3)B (4)东北 2.4 吴 ①
26.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如图1),完成下列问题:
(1)由坚硬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非整体一块,而是大致分成 ▲ 大板块,图中部分板块的名称是:A ▲ 板块,F ▲ 板块(填名称)。
(2)六大板块是不断 ▲ 着的,当板块运动时,地球表面分属不同板块的大陆,便出现 ▲ 或 ▲ 现象。
(3)图2表示的是非洲和南美洲海牛和鸵鸟的分布,海牛栖息在热带浅海环境中,鸵鸟生活在陆地上,而且不会飞,按理它们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请你解释一下:它们为什么会分布在大西洋的两岸? ▲ :
(4)(4分)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红海形成的原因: ▲ 。
【答案】(1)六 亚欧 南极洲
(2)运动 碰撞 张裂
(3)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曾经是连接在一的
(4)按照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不断张裂,形成裂谷.裂谷持续扩大,海水不断涌入,形成新的海洋--红海
【解析】板块运动学说认为,由岩石构成的地球表面不是一块整齐,而是由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构成。板块与板块之间地壳稳定,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和地震。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板块运动的内容,熟悉各板块的位置和名称。
【详解】(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根据地理位置可知A是亚欧板块,F是南极洲板块,格陵兰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屿位于美洲板块,澳大利亚大陆是世界上最小的大陆位于印度洋板块。
(2)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理论,板块是不断运动运动着的。当板块发生张裂张裂时,裂谷会逐渐变大;当板块发生碰撞挤压时,海洋会不断缩小,地表还会不断隆起,形成山脉。
海牛栖息在热带浅海环境中,鸵鸟生活在陆地上,且不会飞,按理它们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但两种动物会分布在大西洋的两岸,说明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曾经是连接在一的。
(4)按照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不断张裂,形成裂谷.裂谷持续扩大,海水涌入,形成新的海洋--红海.
故答案为:(1)六 亚欧 南极洲
运动 碰撞 张裂
(3)说明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曾经是连接在一的;
(4)按照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不断张裂,形成裂谷.裂谷持续扩大,海水不断涌入,形成新的海洋--红海
27.读我国东部沿海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如果在甲村和乙村之间修建一条公路,应选择 ▲ (填“②”或“③”)线,理由是 ▲ 。
(2)如果在该地区建设小城镇,甲、乙、丙、丁四个村庄发展条件最有利的是 ▲ ,理由是 ▲ 。
(3)为了解决未来小城镇的用水、用电问题,该地区计划在④处修建水电站。选择该处建坝的理由是 ▲ ;但随之可能带来的问题是 ▲ 。
【答案】(1)②;坡度小,工程量小;
(2)丁村庄;丁村庄处地势平坦开阔、水陆交通便利;
(3)④处位于盆地最狭窄出口处,工程量小,且水库蓄水量大;淹没村庄和农田,需要移民等问题
【解析】用等高线来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就称之为等高线地形图,在等高线地形图中,根据等高线不同的弯曲形态,就可以看出地表形态的一般状况。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考查的知识点是重点内容。
【详解】(1)从等高线地形图看出,在甲村和乙村之间修建公路的②、③线路中,应选择②线路,因为②线路坡度小,工程量小。
(2)从等高线地形图看出,甲、乙、丙、丁四个村庄中丁村庄处地势平坦开阔、水陆交通便利,发展城镇的条件最有利。
(3)从等高线地形图看出,④处位于盆地的最狭窄出口,如果在这里建水电站大坝,工程量小,且水库的蓄水量大,但随之带来的问题是水库会淹没村庄和农田,需要移民。
故答案为:(1)②;坡度小,工程量小;
(2)丁村庄;丁村庄处地势平坦开阔、水陆交通便利;
(3)④处位于盆地最狭窄出口处,工程量小,且水库蓄水量大;淹没村庄和农田,需要移民等问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七上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第5~7节测试卷
总分:100分 姓名: 班级: 得分: .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4分)
1.下列地貌形态的成因和大西洋成因相同的是......( )
A.喜马拉雅山脉 B.东非大裂谷 C.富士山 D.安第斯山脉
2.你在雪地上走过时会留下脚印,地壳运动也会留下“足迹”,它们可能是......( )
A.雪山、冰川 B.褶皱、断层 C.河流、湖泊 D.沙漠、戈壁
3.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是......( )
①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②板块是不断运动的;③相邻的板块往往向同一方向漂移;④板块内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4.地震会诱发许多次生灾害,其中属于次生地质灾害的是......( )
①滑坡 ②崩塌 ③泥石流 ④房屋倒塌 ⑤人员伤亡 ⑥水旱灾害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①②③ D.④⑤
5.泥石流发生时常会出现一些特有的现象,掌握这些特有现象可以为人们赢得宝贵的逃生时间。下列选项中,一般不属于泥石流发生时特有现象的是......( )
A.河流或沟谷中的小溪突然断流
B.不远处出现异常的地光
C.山谷中传来闷雷般的轰鸣声
D.沟谷深处突然变昏暗并有轻微震动感
6.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的原因是......( )
A.非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
B.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
C.非洲板块和美洲板块张裂
D.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张裂
7.2010年4月14日冰岛埃亚菲亚德拉冰盖火山开始大规模喷发,地质学家预计本次喷发可能持续数周时间。历史上,冰岛曾多次发生火山爆发活动。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我们最不可能得出的结论是......( )
A.冰岛处于板块内部
B.冰岛处于板块交界处
C.冰岛处于火山、地震带上
D.冰岛处于地壳运动活跃的区域
8.关于板块构造学说的一些论述,正确的是......( )
A.地球表面由坚硬岩石组成的七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B.每一大板块之中都有一块大陆
C.在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四大板块之间的是太平洋板块
D.位于亚、非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这是由于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在不断地张裂
9.“海枯石烂”中的“石烂”是因为......( )
A.风力侵蚀 B.搬运作用 C.海水冲刷 D.沉积作用
10.石灰岩地区所特有的溶洞景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运动 B.板块移动 C.削低高山,填平低谷 D.水流的溶蚀
11.图中王村和李庄所在位置山体部位的名称分别是......( )
A.山顶、山谷 B.山脊、鞍部 C.陡崖、山脊 D.山谷、鞍部
读图,回答第11∽13小题。
12.A所在地区的地形是......( )
A.丘陵 B.高原 C.盆地 D.平原
13.若要在图示地区修建水库,水库大坝坝址最好选择在......( )
A.C地 B.E地 C.A地 D.B地
14.珠穆朗玛峰顶部酷似尖尖的金字塔,形成这种山峰外形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板块碰撞 B.风力作用 C.流水作用 D.冰川作用
15.下图中等高线图表示的地形名称依次是......( )
A.山脊、盆地、山谷、山顶 B.山谷、盆地、山脊、山顶
C.山脊、山顶、山谷、盆地 D.山谷、山顶、山脊、盆地
16.如图所示的四种地形,其名称分别是......( )
A.①山地、②高原、③平原、④丘陵 B.①高原、②山地、③丘陵、④盆地
C.①高原、②山地、③丘陵、④平原 D.①丘陵、②山地、③高原、④丘陵
17.当自然灾害发生时,采取适当的避灾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①地震时,如身处一楼或者平房,可及时撤离到空旷的地带
②地震时,如在室外应该躲在高大的建筑附近
③遇到泥石流或者山洪时,应该向沿着泥石流流动的方向向前跑
④遇到泥石流或者山洪时,应该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8.关于图中①、②两幅等高线地形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图表示盆地地形
B.①图的比例尺比②图大
C.甲一乙的实际距离小于丙一丁的实际距离
D.甲一乙的坡度比丙一丁的坡度小
19.小畅在图中甲地遇上了泥石流,则他选择的最佳逃生路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0.下列各图反映的地理现象,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
A B C D
21.如图中等高线X的数值最有可能是......( )
A.200米 B.300米 C.400米 D.500米
22.如图为等值线图,数值关系是a>b>c>d,若a、b、c、d四线为等高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海拔小于乙地 B.甲地位于山谷
C.乙地可能发育形成河流 D.站在丙地不可能看到丁
二、填空题(除注明外,每空2分,共56分)
23.下图是描述大西洋形成过程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炽热的岩浆来自地球内部地幔中的 层。岩浆上涌形成的岩石越靠近洋中脊的越 (填“年轻”或“古老”)。
(2)洋中脊处的美洲板块和非洲板块在不断 (填“张裂”或“碰撞”)。
24.(1)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 。
(2)地震发生后,位于震中西北部的宫城县牡鹿半岛向震中所在的东南方向移动了5.3米,同时下沉了1.2米,由此说明地壳是 。
25.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计划开展野外考察。读图甲、乙,将本次活动计划补充完整。
【考察区域概况】
(1)图中最高山峰的海拔是 米,A地的地形是 。
(2)a、b两条山路坡度较缓的是 。
【活动安排】
(3)选择营地:图中A、B两地适宜搭帐篷的是 。
(4)调查区域内居民点:李庄位于吴庄的 方向。若两村庄图上距离为1.2厘米,则实地距离
为 千米。根据李庄、吴庄所在位置,更有可能遭受泥石流威胁的是 。读图乙,泥石流发生时,①②两种逃生方向正确的是 。
26.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如图1),完成下列问题:
(1)由坚硬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非整体一块,而是大致分成 大板块,图中部分板块的名称是:A 板块,F 板块(填名称)。
(2)六大板块是不断 着的,当板块运动时,地球表面分属不同板块的大陆,便出现 或 现象。
(3)图2表示的是非洲和南美洲海牛和鸵鸟的分布,海牛栖息在热带浅海环境中,鸵鸟生活在陆地上,而且不会飞,按理它们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请你解释一下:它们为什么会分布在大西洋的两岸? :
(4)(4分)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红海形成的原因: 。
27.读我国东部沿海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如果在甲村和乙村之间修建一条公路,应选择 (填“②”或“③”)线,理由是 。
(2)如果在该地区建设小城镇,甲、乙、丙、丁四个村庄发展条件最有利的是 ,理由是 。
(3)为了解决未来小城镇的用水、用电问题,该地区计划在④处修建水电站。选择该处建坝的理由是 ;但随之可能带来的问题是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