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 化学 第一章构成物质的微粒
1.原子的构成
2.注意事项
(1)在原子中, 数= 数= 数。
(2)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上,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数+ 数。
(3)原子中不一定有中子,如氢原子的原子核内无中子。
(4) 决定元素的种类。
(5) 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3.原子的性质:质量、体积都很小(原子半径一般在10-10米数量级,多数分子和原子的质量在10-26千克数量级);不断运动,有空隙。
4.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过程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
(2)会识读简单模型。
原子内部结构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道尔顿(1803年)——提出原子概念
汤姆生(1897年)——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像面包里的葡萄干那样镶嵌在其中
卢瑟福(1911年)——核式结构模型(α粒子散射实验:原子核的存在)
波尔(1913年)——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
1.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分 子
原 子
概 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 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 中的最小粒子
相同点
质量、体积都很 ,彼此之间有 ,总在不停地 ,都能直接构成物质
区 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 再分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 再分
联 系
2.化学变化的实质
在化学变化中 分裂为 , 重新组合成新的 。
1.定义
离子是带电的 或 。
2.原子与离子的比较
中 考 题 集
1.(2012·衢州)乙同学在家做作业时,突然闻到从厨房飘过来的鱼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烧鱼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B.闻到香味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C.形成香味感觉的部位是鼻腔 D.做作业的控制中心是小脑
2.(2012·宁波)如图所示是某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和“”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则该反应( )
A.是化合反应 B.有单质生成
C.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变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4∶1
3.(2011·湖州)知识梳理有助于我们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如图是某同学学习物质结构层次后以氧气为例进行的梳理,下列选项中与a、b、c相对应的是( )
A.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 B.原子核、原子、核外电子
C.原子、核外电子、原子核 D.核外电子、原子核、原子
4.(2011·杭州)下列表中所列分子的性质和实验现象无关的是( )
选项
实验现象
分子的性质
A
一块蔗糖溶于一杯水中形成糖水
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B
固体碘、碘蒸气都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而碘化钾不能
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C
快速推压针筒,密闭在针筒中的乙醚气体液化
分子之间有间隙
D
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5.(2010·嘉兴)冰岛火山灰曾严重影响欧洲飞机的正常飞行。火山灰是细微的火山碎屑物,它质地坚硬、不溶于水,含有硫、钙、硅、氧及重金属等成分。这里所说的成分是指( )
A.元素 B.原子 C.分子 D.单质
6.(2010·湖州)2010年4月5日,科学家成功合成了第117号新元素,填补了第116号和118号元素之间的空缺。推测该元素为117号元素的依据是( )
A.中子数 B.质子数 C.电子数 D.中子数和质子数
例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分子、原子和离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
B.原子中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C.决定原子质量大小的主要是质子和电子
D.原子如果得到电子或失去电子就变成离子
例2.“三效催化转换器”可将汽车尾气中的有毒气体处理为无毒气体。下图是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球体代表不同的原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
C.生成物中有单质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3∶2
例3.下列对一些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事 实
解 释
A
在阳光下,湿衣服容易晾干
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
B
氯化钠固体不导电
氯化钠固体中没有离子
C
CO和CO2的化学性质不同
分子构成不同
D
10 mL水和10 mL酒精混合,体积小于20 mL
分子间有间隙
1.下列有关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B.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C.原子是由原子核、中子、电子构成的 D.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离子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aCl由Cl-和Na+构成 B.Cl-的质子数比电子数多1
C.原子都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 D.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3.推理是研究和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正电子、负质子都是反粒子,它们跟通常所说的电子、质子相比较,质量相等,但电性相反。科学家已发现反氢原子。你推测反氢原子的结构可能是( )
A.由一个带负电的质子和一个带正电的电子构成 B.由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构成
C.由一个带负电的质子和一个电子构成 D.由一个质子和一个带正电的电子构成
4.如图,向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清水和红墨水,使其有较明显的分界面,将其中1支试管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到:浸在热水中的试管里的两种液体分界面模糊的更快些。该对比实验主要说明构成物质的粒子( )
A.体积小、质量小 B.在不断运动
C.相互之间有间隔 D.随温度升高运动速度加快
5.水是我们最常接触的物质之一。用粒子的观点回答:
(1)构成水的粒子是 。
(2)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 。
(3)常温下,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会逐渐减少,说明 。
(4)100 mL水和100 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 mL,说明 。
1.桂花盛开,能闻到花的香味,说明( )
A.分子很小 B.分子可分 C.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分子之间有间隔
2.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
A.二氧化碳 B.铜 C.镁 D.石墨
3.(2012·杭州市学军中学模拟)已知一种碳原子可用于测定文物的年代,该原子的原子核内含有6个质子和8个中子,则核外电子数为( )
A.2 B.6 C.8 D.14
4.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下列物质由阴、阳离子构成的是( )
A.干冰 B.黄金 C.金刚石 D.氯化钾
5.从下列图片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
A.粒子之间有间隔
B.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
C.水分子在不断运动
D.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6.下列有关原子、分子、离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B.原子是一种能再分的粒子
C.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原子得失电子可以变成离子
D.原子只能构成分子
7.某元素原子失去1个电子后形成的粒子与Ne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元素位于周期表第二周期 B.该粒子为阴离子
C.该粒子核电荷数为10 D.该粒子为Na+
8.(2010·金华)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图示中共有4种分子 B.图示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C.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D.说明化学反应中原子不可分
9.卢瑟福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推翻了汤姆森在1903年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为建立现代原子理论打下了基础。如图线条中,可能是α粒子(带正电)在该实验中的运动轨迹的是( )
A.abcd B.abc C.bcd D.ad
10.(2012·杭州市第二中学调研)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对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 )
A.水通直流电分解,是因为水分子被破坏,形成新的分子
B.“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了分子在不断运动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
D.20 mL水与 20 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40 mL,是因为分子数目减少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由水分子构成 B.O2-的质子数比电子数多2
C.原子都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 D.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原子
12.下图是钠与氯气(Cl2)反应生成氯化钠的模拟图。从图示可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中钠原子转移一个电子给氯原子 B.反应中氯气分子分成氯原子
C.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D.氯化钠由氯化钠分子构成
13.某矿石样本含有如图所示的四种元素,该矿石中可能含有的物质是( )
A.CaCl2 B.SiO2 C.H2O D.Fe2O3
14.工业上用甲和乙反应制备燃料丙。根据微观示意图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
A.丙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3
B.汽油中加入丙,不能减少汽车尾气污染
C.甲、乙、丙都是有机物
D.反应中甲、乙、丙的分子个数比为1∶1∶1
15.(2011·衢州)我市有大面积含丰富硒的土壤资源,在这种土壤中种植的白莲、甘薯、大米等含有丰富的硒,被称为富硒产品,出口欧美市场。富硒产品中的“硒”指的是 (填“元素”“分子”或“原子”),已知硒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4,相对原子质量为79,则一个硒原子的核由34个质子和45个 构成。
16.(2012·温州市实验中学质检)为了探究原子内部的结构,科学家做了大量实验。1911年,卢瑟福用一束平行高速α粒子(α粒子带正电荷)轰击金箔时(金原子的核电荷数为79,相对原子质量为197),发现了三种实验现象:①大多数α粒子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有少数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③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
回答下列问题:
(1)金原子的质子数为 ,一个金原子所含粒子总数为 。
(2)现象②的原因是 ;现象③的原因是 ;现象①说明 。
(3)由此可推出原子内部结构的一些假设是 。(填写正确选项字母)
A.原子核体积较大 B.原子内部相对来说有很大空间
C.原子核与α粒子带相同的正电荷 D.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
17.请你参与下列探究:
【问题情景】在课外活动中,小斌按照课本实验(见图1)探究分子的运动时,闻到了刺激性的氨味,于是,小斌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图2的实验装置,进行同样的实验,结果不再有刺激性的氨味,并且快速出现实验现象,得到了和课本实验同样的结论。
【实验探究与结论】小斌用图2装置进行实验。
(1)滴入少量浓氨水后,湿润的酚酞滤纸条发生的变化是 。从分子运动的角度分析,此现象可说明的结论是 ;从浓氨水化学性质的角度分析,此现象可说明的结论是 。
(2)固体氢氧化钠的作用是 。
(3)和课本实验比较,小斌改进后的装置的优点是(写出两点)① ;② 。
【思维拓展】小媚受小斌实验的启发,将图2装置进一步改装成图3装置,用于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
(1)打开活塞K滴入稀硫酸后,两条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试纸发生的相同变化是 ,不同变化是
,小媚从课本实验中知道,二氧化碳和水本身都不能使石蕊试纸变色,因而她认为以上两个变化验证的二氧化碳的性质依次是 、 。
(2)小柔认为小媚的装置还可以同时验证: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②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小柔为完成自己的两个验证实验,对小媚的实验进行的简单改进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