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粤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第四章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教学设计
课题 4.2 气温和降水 单元 第四章 学科 地理 年级 七年级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气温是天气和气候的主要组成要素,涉及面广、理论性强,所以应采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的亲身体验的方法,利用对比法、多媒体手段进行学习。气温的测定,主要讲解气温的表示符号及读法,气温的观测和计算方法气温的变化,教材从三个方面阐述:气温的日变化;气温的年变化,主要从两个侧面说明,一是南北半球一年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的时间,而是热、温、寒三带四季气温变化的特征不同;气温的年际变化。气温的世界分布,首先讲解了等温线识,它是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的关键。本部分即重“地”又重“理”,将世界气温水平分布的规律与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纬度、海陆、地势、洋流等结合,使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结合。又为后面分析气候的景响因素和气候特征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 1、区域认知: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2、综合思维:初步掌握气温和降水的现测方法及有关气温降水量数值的一些计算方法;使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并读图说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3、地理实践力:学生认识热带、温带、寒带气温年变化的不同特点,掌握全球气温分布规律。4、人地协调观:认识到天气现象的产生和变化体现着自然界的规律的,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
重点 读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变化规律,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难点 使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并读图说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情境创设】图片展示吐鲁番——中国气温最高的地方历史上高达49.6℃《西游记》里有孙悟空三借芭蕉扇扑灭火焰山烈火的故事,使得火焰山闻名天下,在景区中心,高高伫立着一根巨大的温度计,这根立体造型温度计,名叫“金箍棒”,曾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黑龙江漠河最低气温达-51 ℃在这一节课,我们将探讨地球上不同区域温度巨大差异的原因,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规律。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欣赏图片,进入情境。学生踊跃发言。 从学生已有知识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积极、饱满的情绪投入课堂。
新课讲授 一、气温及其变化师:一天中的气温是有变化的,陆地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当地午后两小时左右,而最低气温往往出现在日出前后。思考:怎样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呢?观测温度计,了解气温的日变化。气象台预报的气温是用放在百叶箱中的温度计测得的,百叶箱离地面距离为1.5米。气象台对气温的观测,通常每日四次,观测时间一般是北京时间2时、8时、14时、20时。一天中这四次气温观测结果的平均数,就是日平均气温。图片展示气温日变化示意图一年中的气温也是有变化的,世界陆地大多数地区的月平均最高气温,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则出现在1月;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则出现在7月。拓展延伸:气温变化曲线图的读图技巧读某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可以了解该地气温的年变化。读图要点如下:1. 横坐标表示月份。2. 纵坐标表示气温值。3. 读气温最高、最低值及其出现的月份。4. 读曲线变化的幅度或趋势。气温除了在时间上有日变化和年变化外,在空间分布上也有差异。气温在空间上的差异用等温线表示图片展示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知识点讲解:等温线是在地图上把气温值相等的各点连成的线。同一条等温线上的各地气温相等。图片展示等温线示意图拓展延伸:如何阅读等温线?1.根据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判读气温递变的方向;2.根据等温线的疏密程度,分析气温差异的大小;3.根据等温线的闭合情况,判断高低温中心的分布。读图探讨等温线像这样呈封闭形状时,如果中心气温低,表示这里是低温中心;反过来,就是高温中心。等温线大致沿东西方向延伸,说明南北方向存在气温差异。等温线密集的地区,气温差异大。等温线稀疏的地区,气温差异小。气温的空间分布除水平变化外,还有垂直变化。一般情况下,在同一地点,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大约下降0.6℃,水平方向上全球气温大致是从低纬度向两极递减。图片展示全球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结论: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二、降水及其变化降水形成的条件1. 空气上升冷却,水汽凝结。2. 有凝结核。3. 云滴增大变成水滴和冰晶降落到地面。图片展示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降雨过程示意图水面蒸发,水汽上升上升冷却,水汽凝固运抵增大,云层增厚水滴降落,形成降雨气象台(站)用雨量器来测量每次降水过程中降水量的多少。测量降水量时,将雨量器中的储水瓶取出,把水倒入量杯内,量杯的读数就是这次的降水量。一个月内降水量的和,就是该月的月降水量。用类似的方法,可以测出一年的年降水量。通常用柱状图来表示一个地区降水量的年变化。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用现代自动记录仪的方法来记录降水量的多少。拓展延伸:降水量柱状图的读图技巧读某地降水量柱状图,可以了解当地降水量的变化。读图要点如下:1. 横坐标表示月份。2. 纵坐标表示降水量的数据。3. 读降水量最高值、最低值及其出现的月份。4. 分析不同季节降水量的变化状况。思考:如何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的步骤1. 绘出横坐标,平均分成12等份,并标注月份。2. 绘出纵坐标, 在纵坐标上标注气温和降水量的刻度及单位。 3. 标示出每个月份的平均气温,再用平滑的曲线把各点连接起来,画出气温曲线。4. 根据每个月份的降水量值绘出相应的柱状图。5. 标注图名。世界各地的降水空间分布是不均匀的,有的地方降水量多,有的地方降水量少。降水量的分布情况,通常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图片展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将同一时间内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称为等降水量线。拓展延伸: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据气象记录,1861年的一年中,这里的降雨量达20447毫米,夺得了世界“雨极”的称号,时隔99年以后,也就是1960年8月至1961年7月,乞拉朋齐再一次以26461.2毫米的降雨量,打破了它自己保持的纪录。 学生思考,了解气温测量。读图,了解基础的知识点。阅读拓展资料,了解气温变化曲线图的读图技巧。学生阅读拓展资料,思考问题。阅读教材资料,总结观点。学生观察气象站使用工具的具体结构。学生思考,小组交流阅读材料,分析思考。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了解气温日变化的观测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进入下部分的学习。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气温变化的读图技巧,认识到气温变化规律。通过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等温线的画图规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等温线的特点。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降水。培养学生从图文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思考能力。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气温和降水的相关知识应用到绘制曲线图和柱状图中。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降水的区域分布特点。
课堂练习 1.读图“某地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地最高月均温在7月,降水最多在1月B.该地为北半球陆地C.该地为南半球陆地D.该地夏季炎热,冬季寒冷2.关于等温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等温线是反映某地气温变化的曲线B.等温线密集的地方表示气温变化小C.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并不一定相等D.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3.关于降水形成的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空气上升冷却,水汽凝结。B.有凝结核。C.云滴增大到能够降落到地面。D.只有在海洋上才能形成降水。4.有人说“今年的降水比往年少”,这是指降水的A.季节变化 B.年际变化C.季节分配 D.日变化5.同一条等降水量线上的两个点,降水量A.一定不相等 B.一定相等C.不一定相等 D.无法确定6.关于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A.赤道附近地区终年高温,降水少B.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多C.两极地区纬度高,降水丰富D.中纬度地区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7.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1)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中,年平均气温低于-20℃的地带位于五带中的_______带;甲处青藏高原气温数值_________(“大于0℃或小于0℃”),成为_______(低温、高温)中心。(2)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根据等温线的数值变化,归纳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全球范围来看,影响气温分布的主导因素是________,查阅世界气温和年降水量分布图发现:气温高于20℃的地方年降水量少,形成了典型的_________气候。(4)从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中可以看出,丙处的年降水量不足______毫米,乙处的年降水量在________毫米以上。(5)图中从①→②→③降水量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以归纳中纬度地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 B 2.D 3.D 4.B 5.B 6.D7.(1)南寒 小于0℃ 低温 (2)由低纬向高纬递减(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3)纬度位置 热带沙漠(4)200 2000(5)先减少后增加(①、③地多,②地少)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课堂小结 结合思维导图进行知识构建。 学生小组交流,积极发表自己的学习体会。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理清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完成本节知识建构。
板书 气温和降水气温的时间变化气温的空间变化降水形成条件降水量变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