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讲义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讲义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9-09 15:47: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蜡烛及其燃烧实验及过程
1.点燃前
(1)蜡烛的颜色、状态、气味;
(2)用小刀切割观察硬度;
(3)将蜡烛放入水中,观察蜡烛的密度、水溶性。
现象:白色圆柱状固体、略有气味、可用小刀切割、浮在水面上。
结论: 。
2.点燃时
(1)蜡烛燃烧发生了哪些变化?
现象:石蜡熔化并发光放热。
(2)火焰分几层,哪层最明亮,哪层最暗?
现象:火焰分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最明亮,焰心最暗
(3)将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1 s后取出观察。
现象: ;
结论: 。
(4)用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现象: ;
结论: 。
(5)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有什么现象?
现象: 。
说明: 。
结论:蜡烛燃烧生成 。
3.熄灭后
(1)观察蜡烛熄灭时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有白烟生成
(2)白烟是什么物质?
石蜡的小颗粒。
(3)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能否点燃?
能重新点燃。
1.人的呼吸作用是人吸入 ,将某些有机物质氧化分解,形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2.请深吸一口气,再缓缓地呼出来,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还一样吗?
(1)问题: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成分有何不同?
(2)猜想: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的含量等可能不同。
(3)思考:如何比较两种气体中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的含量的多少?
温馨提示:可用燃着的木条判断氧气含量的多少。可用澄清石灰水判断二氧化碳含量的多少。借助玻璃片判断水蒸气含量的多少。
(4)结论: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二氧化碳:呼出气体含量>吸入空气含量
氧气:呼出气体含量<吸入空气含量;
水蒸气:呼出气体含量>吸入空气含量
答案:硬度较小,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在外焰部分的火柴梗被烧焦;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烧杯内壁有小水珠;蜡烛燃烧有水生成;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氧气
考点1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解读
(1)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白色浑浊越多,说明二氧化碳越多。
(2)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越充足。
(3)人体呼出气体含水蒸气比空气含水蒸气多。
考点2 科学探究过程中的注意问题
(1)科学探究,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设计实验要根据猜想来设计,因为实验是用来验证猜想的。
(3)结论与猜想不一致时,要反复实验,认真分析,反思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是科学的。
1.某气体能用排水法收集,又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该气体具有的性质是
A.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B.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C.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D.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答案】B
【解析】该气体能用排水法收集,说明该气体不易(或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又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说明该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小;
故选B。
2.文言同学在化学课上发现,蜡烛上方的烧杯底部出现大量的黑色物质,他的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实验现象
B.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
C.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
D.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答案】C
【解析】A.利用反复实验,根据不同的现象来探究黑色物质成因,就是进行对比实验,该做法正确。
B.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也是探究学习的过程,符合科学探究的过程,该做法正确。
C.认为与本次试验无关,不予理睬,没有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探究,不符合探究的学习精神,该做法错误。
D.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就是通过咨询老师、积极探讨,来解决问题,该做法正确。
故选:C。
3.在“人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证明呼出气体含水蒸气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在冷玻璃上更容易结下水雾
B.证明呼出气体含氧气少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木条燃烧更旺
C.证明呼出气体含二氧化碳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更浑浊
D.判断呼出气体含有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为人体吸收
【答案】B
【解析】A.向冷玻璃哈气,呼出的气体在冷玻璃上结下水雾,证明呼出气体含水蒸气多,A正确;
B.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证明呼出气体含氧气少,B不正确;
C.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呼出气体含二氧化碳多,C正确;
D.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为人体吸收,推断呼出气体含有氮气,D正确。故选B。
4.同学们在做人体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探究实验时,部分同学向收集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并振荡后,发现澄清石灰水并未浑浊。此时下列做法中错误的是( )
A.检查收集呼出气体的装置和实验方法是否有错误
B.检查澄清石灰水是不是失效
C.再次实验,看是不是还会出现相同实验现象
D.向老师请教这个实验的实验现象和结论,然后填写实验报告
【答案】D
【解析】A.检查收集呼出气体的装置和实验方法是否有错误,做法正确;
B.检查澄清石灰水是不是失效,做法正确;
C.再次实验,看是不是还会出现相同实验现象,避免偶然性,做法正确;
D.不能未经再次实验就填写实验报告,做法错误。
故选:D。
5.某些金属工艺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同学们认为它可能和铁一样,有磁性。在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就“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假设 B.观察 C.实验 D.做出结论
【答案】C
【解析】对该种金属提出“可能是和铁一样的金属”是假设;某些金属工艺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是观察;“拿磁铁来吸一下”是实验;通过实验知道该金属是什么金属。故选C。
6.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曾为少年儿童做过“母子火焰”实验。据此实验,下列有关分析说法错误的是
A.导管的一端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氧气很充足
B.子火焰中燃烧的物质是石蜡蒸气
C.这一现象说明蜡烛中的石蜡沸点较低,受热易成气态
D.要使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
【答案】A
【解析】A.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母火焰中心部分未与氧气充分接触燃烧,仍为石蜡蒸气,而不是该处氧气充足。A错误;
B.在燃着蜡烛火焰的焰心上插一根导管,在另一端导管口点燃产生“子火焰”,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是石蜡蒸气。B正确;
C.蜡烛中石蜡在温度不高的条件下能变为石蜡蒸气,说明石蜡的沸点较低。C正确;
D.该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导气管不能太长,如果导气管太长,由于温度的降低,石蜡蒸气会在导管中冷凝,不能从导气管的末端导出,使实验不成功。D正确。
故选A。
7.为验证某无色气体是二氧化碳,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并记录了如下活动,但由于时间紧张,记录顺序出现混乱,现编号如下:
(1)需解决的内容:该无色气体是二氧化碳吗?
(2)将燃烧的木条插入该瓶气体中,观察到木条熄灭。
(3)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4)将澄清石灰水倒入瓶中振荡,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5)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不是只有二氧化碳,所以用燃着的木条不如澄清石灰水理由充分。你认为以上探究活动环节中,属于提出问题的是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收集证据的是______;属于获得结论的是______;属于反思评价的是______。
【答案】(1) (2)(4) (3) (5)
【解析】(1)需解决的内容:该无色气体是二氧化碳吗?属于提出问题;
(2)将燃烧的木条插入该瓶气体中,观察到木条熄灭。属于收集证据;
(3)该气体是二氧化碳。属于实验结论;
(4)将澄清石灰水倒入瓶中振荡,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属于收集证据;
(5)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不是只有二氧化碳,所以用燃着的木条不如澄清石灰水理由充分。属于反思与评价。
8.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结论:(1)①蜡烛燃烧产生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受热时熔化属于 _____ 变化。
②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说明外焰温度最 ____ 。
③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 _____ ;蜡烛燃烧后还生成 _____ ,该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 ____ 。
(2)白烟能重新燃烧,说明白烟主要是 ____ 的固体小颗粒。
【答案】物理 高 水 二氧化碳 浑浊 石蜡
【解析】(1)①石蜡受热熔化过程中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填:物理。
②外焰处温度最高,所以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故填:高。
③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故填:水;
蜡烛燃烧后还生成二氧化碳,故填: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填:浑浊。
(2)白烟能重新燃烧,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则该白烟主要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故填:石蜡。
9.量取一定量的液体
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先向量筒里倾倒液体至接近所需刻度,然后将量筒______在桌面上,再用______滴加液体至该刻度。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______保持水平。
【答案】平放 胶头滴管 最低处
【解析】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先向量筒里倾倒液体至接近所需刻度,然后将量筒平放在桌面上,再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至该刻度。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10.在横线上写明下列实验操作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1)取液后的胶头滴管平放或倒置:________________。
(2)用过的药匙未擦拭干净就取用其他药品:_______________。
(3)给烧杯中液体加热时未垫石棉网:____________________。
(4)酒精灯熄灭后,未盖灯帽: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块状药品从试管口竖直投入试管中:________________。
【答案】腐蚀橡胶帽 污染药品 烧杯破裂 酒精挥发 砸破试管底
【解析】(1)取液后的胶头滴管平放或倒置:会导致液体流入胶帽,腐蚀橡胶帽;
(2)用过的药匙未擦拭干净就取用其他药品:会导致污染药品;
(3)给烧杯中液体加热时,未垫石棉网:会导致烧杯破裂;
(4)酒精灯熄灭后,未盖灯帽:酒精挥发,导致酒精灯不易被点燃;
(5)将块状药品从试管口竖直投入试管中,会导致砸破试管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