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中国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不论国际形势发生什么变化,中国都将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
-----2022年1月17日习近平主席出席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并发表的演讲。
《变法通议》书影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是《周易 系辞下》中的一段话,意思是主张“变”。
后来清末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也引用了这段话,强调变法要因时而变,与时俱进,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促进社会的发展。
“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的一些重要改革的概况。通过学习重要改革内容,归纳出改革的共性原因及改革家的共同精神品质。
求变,求新
商鞅徙木立信 戊戌六君子被杀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
二、救亡图存: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三、民族复兴:现代中国的重要改革
时间轴
目 录
CONTENT
探究:这些改革在什么情境下发生?怎么改的?成效如何?
铁犁牛耕出现和推广
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兴起
兼并战争
各国变法
决定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社会转型
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变化
决定
1. 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大发展、大动荡、大变革
战国铁犁铧
《国语·晋语》载:“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思考:请用唯物史观的视角来说明商鞅变法是适应社会变动的一场改革?
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
(一)立封建,促统一: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改革示意图
思考: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何兴起变法活动?
(1)经济: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兴起;
(2)政治:宗法分封制遭破坏,诸侯争霸,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改革;
(3)文化:士阶层壮大,百家争鸣,思想解放。
1. 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大发展、大动荡、大变革
思考:请用唯物史观的视角来说明商鞅变法是适应社会变动的一场改革?
一、富国强兵:古代中国的重要变法
(一)立封建,促统一: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2.目的:
领域 措施 作用
经济
军事(选官)
政治
思想
风俗
废井田,开阡陌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
什伍连坐
行县制
燔(焚)诗书
强分家
承认土地私有;促进小农经济发展
调动生产积极性,稳定财政收入;
限制贵族特权,提高战斗力;
严刑峻法,强化统治
强化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
强化思想控制;稳定社会秩序
促进小农经济;提升财政收入
为了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
4.实质:
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p11
3.内容和作用:
2.目的:
为了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
4.实质:
地主阶级封建化改革(最彻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
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p11
3.内容和作用:
4.意义: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史记·商君列传》
孝公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李斯《谏逐客书》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
大夫曰:“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
文学曰:“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
——桓宽:《盐铁论·非鞅》
(1)直接:
(2)深远:
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政治上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逐步形成,官僚政治开始形成。)
“商君虽死 变法犹存”如何看待?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商鞅变法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取消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以致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尽管如此,商鞅变法的措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深入民心,在秦国得以延续,故“商鞅虽死,秦法未亡”。
(二)行汉化,促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1. 时代背景
①两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征伐不断。北魏439年重新统一北方
②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苦难,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2.内容
措施 内容 影响
俸禄制 官吏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严惩贪污。
均田制 国家把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三长制 废除宗主督护制,设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田亩和征役。
1. 时代背景
爵而无禄,故吏多贪墨、刑法峻急,故人相残贼、不贵礼义,故士无风节、货赂大行,故俗尚倾夺。
——[北宋]刘攽:《<魏书>目录序》
吏治得到改善,加上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农民得到土地,有利于政府税收和征役;促进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
有利于中央集权,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二)行汉化,促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宗主督护制:北魏前期是地方基层组织。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地主豪强把宗族、佃户组织起来,修筑坞堡以自保。北魏统一后,任命他们为宗主,以督护百姓,地方的赋税由他们代为征收。他们往往隐瞒户籍,借机逃避赋税,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封
建
化
租调制
邻 长 里 长 党 长
5家 25家 125家
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2.内容
1. 时代背景
爵而无禄,故吏多贪墨、刑法峻急,故人相残贼、不贵礼义,故士无风节、货赂大行,故俗尚倾夺。
——[北宋]刘攽:《<魏书>目录序》
(二)行汉化,促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宗主督护制:北魏前期是地方基层组织。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地主豪强把宗族、佃户组织起来,修筑坞堡以自保。北魏统一后,任命他们为宗主,以督护百姓,地方的赋税由他们代为征收。他们往往隐瞒户籍,借机逃避赋税,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内容
意义
打击世家大族,加强中央集权,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
促进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俸禄制
均田制
三长制
国家把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废除宗主督护制,设三长(邻长、里长、党长),
直属于州郡,负责检查户口,征收租调和徭役。
推行俸禄制和官吏考核制度;严惩贪污
租调制
俸禄制:班百官之禄,以品第各有差。
均田制: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三长制: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长取乡人强谨者。
——以上史料均摘自《魏书》
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封建化
租(缴纳粮食)调(缴纳绢帛)
“千古第一后”
2. 内容
据史料结合所学:孝文帝迁都的理由有哪些?
①洛阳地处中原,文化先进,地理位置重要;
②远离平城(保守贵族集中),有利于减少改革的阻力;
③推进汉化政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迁都洛阳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1. 时代背景
(二)行汉化,促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后期:孝文帝主持 , 重点是移风易俗。
2. 内容
迁都洛阳
移风易俗,实行汉制
汉服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贺兰 贺
独孤 刘
汉姓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
通婚
汉话
1. 时代背景
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后期:孝文帝主持 , 重点是移风易俗。
(二)行汉化,促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封建化
汉化
3. 实质:
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改革
4. 影响:
阅读史料结合教材: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统治模式的转化(汉化)
①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
③缩小了南北差距,为隋唐统一奠定基础(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行汉化,促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巩封建、促富强:北宋——王安石变法
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p52
1.背景
知识回顾:鉴于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北宋初期的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又导致了怎样的问题?
庆历新政特点:限制冗官,节省财用
结果: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失败
庆历新政
加强
中央集权
王安石变法
藩镇割据
导致分裂的教训
政治腐败
财政困难
起义不断
边患危机
北宋中期
官僚机构
官僚机构
财政制度
军事体制
宋初
三冗
二积
(三)巩封建、促富强:北宋——王安石变法
2.目的
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3.内容
4.结果
变法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但因而失败。
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p52
1.背景
领域 内容 结果
富国 政府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
政府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
纳钱代役
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强兵 兵农合一,取代募兵制
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
青苗法
市易法
保甲法
免(募)役法
政府增加了大笔收入,但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负担,引起激烈争议。
效果不佳,再败于西夏
材料一:(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材料二:依照当时情况,王安石的新政,一面既忽略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工速效的心理。在国内新政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挑衅,对外便开疆用武。因此更是加以聚敛,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大计。 —钱穆《国史大纲》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这对我们今天的改革又有怎样的启示?
(三)巩封建、促富强:北宋——王安石变法
重要原因:①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反对。
②变法操之过急,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根本原因: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
5.失败原因及启示
启示:
1.改革要符合实际情况
2.改革要循序渐进
3.改革过程中要知人善用
4.改革中总会遇到阻力,改革者要有智慧、懂策略,有决心和勇气
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王安石
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
政治腐败
统治危机加深
背景
举措
一条鞭法: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
影响
国家财政收入增加,
社会矛盾相对缓和,
封建统治危机暂时缓解
(三)巩封建、促富强:明朝——张居正改革
一条鞭法评价:“一条鞭法”上承唐代的两税法下启清代的摊丁入亩,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一次社会变革。既是明代社会矛盾激化的被动之举,也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主动选择。
考成法: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重点)
一条鞭法: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整饬武备:重用边将,操练兵马
政治
经济
军事
十年来海内肃清……力筹富国,太仓粟可支十年,冏寺积金,至四百余万。成君德,抑近幸,严考成,核名实,清邮传,核地亩,一时治绩炳然。
惜其褊衷多忌,刚愎自用。久直信任,奸佞好谀成风。六曹之长,咸唯唯听命。至章疏不敢斥名,第称元辅……世称张居正相业,誉者多许其干略,毁者仅恶其专恣。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
人亡政息:张居正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
试总结王安石变法与张居正改革共同点?
固封建
立封建
促融合
背景:面临封建国家的统治危机
目的:富国强兵,维护封建统治
主持者:统治阶级内部有识之士
(三)巩封建、促富强:北宋——王安石变法
明朝——张居正改革
固封建
立封建
促融合
王安石变法与张居正改革结果:
(1)富国强兵,打击地主,巩固了中央集权,增加了财政收入,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最终失败。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主持者失势后被废除。
变法失败原因:
(1)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改革阻力大
(2)用人不当,危害百姓
(3)根本原因在于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根本问题,不能解决社会根本矛盾。
(三)巩封建、促富强:北宋——王安石变法
明朝——张居正改革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时间 战国 北魏 北宋 明朝
背景 诸侯纷争,社会变革 民族冲突与交往 内忧外患 统治危机
内容 废两制(井、世),奖耕战,行两制(连坐、县制) 实行三制(俸、均、三);迁都+汉化 商业贷款、兵农合一 整肃吏治,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一条鞭法)
性质
影响
封建性质的改革
富国强兵,奠定秦统一基础
促进北魏发展;加快民族交融;利于国家统一
初期有效,后被废止;
富国未强兵
暂缓危机,
几乎废止
思考:结合表格思考中国古代变法和运动呈现出的异同点。
从背景可以看出各个时期实行变法时,社会都是比较动荡的,其次从其主要目的来看都是为了国家统一、民族交融。但改革内容的侧重点不一样,影响程度也不一样。
一、“求变”“求新”:探求富国强兵之术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背景? 1.铁犁牛耕的推广,使生产力提高,生产关系急剧变动;2.兼并战争不断,各国纷纷变法;3.百家争鸣 1.内迁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之间攻伐不断;2.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影响北魏统治 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又导致了“三冗”的出现;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受到游牧民族袭扰;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失败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府库空虚、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不断,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内容? 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 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迁都洛阳、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保马法、设军器监
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实行一条鞭法
意义? 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巩固了统治,促进了北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了民族交融,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初期取得显著成效,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封建统治危机暂时得到缓解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
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改革
封建阶级内部的变法改革
不同点:应对各自时代的困境
共同点:都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知识小结
性质
目的
结果
内容
实质:局部改变与生产力不相符合的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不相符合的上层建筑(旧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挽救王朝危机: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
通常解决维系王朝统治最为突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问题。
政治:权力分配问题
经济:财政收入问题
军事:国家暴力机器的效力问题
由于封建制度的固有弊端,改革仅能缓解王朝危机,无法根本性解决。
标准:是否实现改革目的(推动生产力发展)
中国古代改革短期内可以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但长期来看又为王朝统治埋下新的隐患。
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变不相符合的现状)
在中国古代史通常表述为“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课堂探究】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中国古代变法的联系与差异
1
2
3
4
改革派与保守派
之间的力量对比
统治者的支持
改革在王朝
所处的时期
中国古代改革
成败的决定因素
改革是否顺应
历史发展潮流
【综合探究】判断一场改革成败的标准是什么?
是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
是否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
关于变法和改革
1.时代背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因:
应:
1840
1856——1860
1894
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
维新派
(1)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逐渐沦为双半社会;
(2)探索救亡之路失败;
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
二、救亡图存: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一)变法图强:维新变法
(3)维新思潮兴起
2.高潮:百日维新(除旧布新)
①开始: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②内容: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上18课
领域 布新 除旧
政治 广开言路,改订律法 裁撤冗员,澄清吏治
经济 提倡实业,改革财政 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文教 普设学堂,兼习中西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军事 精练陆军,改习洋操 裁汰八旗、绿营旧军
4.影响: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3.性质: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废止变法。
戊戌变法措施
政治 ①改革行政机构;
②裁汰冗员,澄清吏治,
③取消旗人享有国家供养特权等
经济 ①保护并奖励各行业发展;
②奖励发明创造;
③提倡私人办实业;
④改革财政等
文化 ①改革科举制度,开经济特科;
②开办学堂,改造旧式书院;
③翻译国外书籍,公派留学等
外
国
资
本
主
义
封建
主
义
无实权
顽固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单薄
脱离群众
民族
资产阶级
人民群众
根据图示,说说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软弱性
妥协性
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低,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即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直接原因: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掌握实权,实力强大;维新派缺乏正确理论指导,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缺乏群众基础),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和极少数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20世纪初,中国向何处去?
庚子之变后的中国,风云际会,出现了革命、改良、朝廷三方格斗角逐的社会政治格局。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革命、改良、朝廷分别指哪三方政治势力?
立宪派
自播迁以来,皇太后宵旰焦劳,朕尤痛自刻责,深念近数十年积习相仍,因循粉饰,以致成此大衅,现在议和,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图富强。
革命派
孙中山
黄兴
康梁
张謇
(二)政府自救: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前期(1901—1905)
清廷以“新政”挽救王朝气数的动机,却换来了推翻王朝以实现改革的结果:新式学堂培养了近代学生,因而造就了成批反封建斗士;新政发展工商,却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军淘汰了旧军,结果却铸成了把枪口指向清王朝的武装力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军事:编练新军
教育:废科举、设学堂、派留学
经济: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政治:改革官制,修订法律
立宪限制君权
资产阶级
排满革命思想
新式知识分子
清政府掘墓人
新军
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
——【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二)政府自救:清末新政
作为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清末新政也表明了现代化潮流的不可抗拒性,历史终于走到了这一步。它以自身毁灭为代价,为适应开放的新形势而培植了现代化的动力,为中国人全面拥抱现代化创造了比之前更好的条件……
——忻平《清末新政与现代化进程》
清皇族内阁合影(1911年)
汉族4人 满族9人 其中皇族7人
清末新政后期:立宪(1906—1911)
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带;
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三、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昭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实行;
五、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之,议院不得干涉;
六、统帅陆海军及编定军制之权……皆非议院所得干预。
——《钦定宪法大纲》
实质:维护“君上大权”和专制统治
(二)政府自救:清末新政
1.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
2.结果: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1916年国文教科书
◎1922壬戌学制
◎金圆券改革
(三)艰辛探索:民国改革
探究:如何认识中国近代的改革?
救亡图存
中外反动势力强大;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知识小结: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主题:
3.局限性:
(失败的原因)
2.意义:
改革 意义
戊戌变法 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清末新政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民国改革 促进了共和观念、文明风俗和近代教育的发展
探究: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的改革探索为何均以失败告终?请结合以下材料进行说明。
材料一:维新派推行的官僚机构改革都遭到了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阻击……部分守旧官僚公开表达不满,获得了被裁官吏的好感……这一群体的形成客观上壮大了变法的反对力量。
——熊小欣《再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材料二:戴鞍钢指出,清末新政“顺应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但……在其实际推行过程中,却逐渐招致民众愈来愈多的反感”,导致这种结果,主要是因为新政施行中官员尸位素餐、苛捐杂税激增、改革与财力脱节、官场奢靡依旧。
——根据戴鞍钢《清末新政为何会失败》整理
材料三: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这些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遭到守旧势力(或中外反动势力)的强烈反对
未根本触及封建制度,政治腐败
政局动荡,双半社会
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是改革成功的重要前提
三、民族复兴:现代中国的重要改革
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新时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中国共产党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
过渡时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但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
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初步构成
1953年 1956年
三大民主政治制度
(一根二基)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一)过渡时期——深刻变革
1949--1952
政权巩固
经济恢复
你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土地改革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探索时期
三面红旗
良好开端
1958年
1956
1960年
1966年
1957
反右
八字方针
1976年
文革浩劫
《论十大关系》
中共八大
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结果: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
成就: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1.改革开放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1)对内改革:①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城市: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
(2)对外开放:①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②1984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逐步深化: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1982年中共十二大)
→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1987年中共十三大)
→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中共十四大)
→“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2000年十五届五中全会)
→加入世贸组织(2001年)
(4)稳步推进: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
到201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8课p170-17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中共十八大——全面深化改革
2012年,中共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单靠哪一个治理国家都不行。
——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3.中共十九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2017年中共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改革开放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影响
历史经验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改革的必要性
1、社会经济的发展,旧有社会制度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2、严重的社会危机
改革的可能性
1、新的经济因素。
2、新的社会力量的兴起和壮大。
3、新思想对旧思想的冲击。
改革的目的
1、直接:解决现实问题,稳定社会秩序。
2、根本: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改革
因素
规律总结
改革成败因素
1、是否顺应社会潮流
2、改革策略是否得当
3、改革者的实力强弱和政治素养高低
4、改革是否符合多数人利益
5、反对力量的强弱
6、改革措施是否全面、符合实际并得到有效贯彻
改革的启示
1、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2、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3、要建立强有力的领导集团
4、要采取积极稳妥的策略
5、改革措施要切实有效
改革
成败
6、注意协调各方利益
7、处理好新旧制度文化关系
8、改革不能超过社会承受力
9、减少改革的负面影响
规律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