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古人谈读书》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5.《古人谈读书》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10 10:21: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5 古人谈读书
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那么怎样读书才是有效的呢?古人就读书方法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虽然他们的时代距我们有些遥远,但其中的方法、道理并不过时。
【知识与技能】
1.会认5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借助注释与工具书疏通文章大意,回答课后问题。
2.理清古人谈到的读书方法、态度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立志刻苦努力读书。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能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古人对读书的态度、方法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教学结合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课时讲解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分别讲的是谁的关于什么的故事呢?
“头悬梁,锥刺股”讲的是孙敬和苏秦苦读的故事。“囊萤”讲的是晋代车胤幼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的故事;“映雪”讲的是南朝宋孙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照明读书的故事。这些都是关于勤学苦读的故事。
2.那今天的我们对读书应该持什么态度呢?有什么有效的读书方法呢?这些问题古人早就论述过。今天就让我们从《古人谈读书》中去探究一下吧。(板书:古人谈读书)
(二)初读课文,识字识句
朗读要求: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正确断句,把握节奏,读出感情。
1.老师范读两篇小短文,学生听读,意在听准字音。
2.学生自由朗读,意在读通课文,培养语感,注意断句。
3.疏通文意。
(1)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试着疏通文意。
(2)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讨论。
(三)精读课文,重点突破
第一篇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语出《论语·为政》。这本是孔子教导子贡的一句话,后被用来提醒人们用踏实的态度对待知识和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要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避免鲁莽虚荣的风气。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语出《论语·公冶长》第五篇。这句话常用来形容人谦虚好学。这是一种学习的态度。天下的知识无穷无尽,只有谦虚好学不自满,才能不断进步。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语出《论语·述而》。这是谈论治学方法的问题。
4.“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语出《论语·述而》。这句话孔子否认了自己是天才,并且总结出好古、勤学是他成功的经验。旨在告诫人们,普通人通过自身的努力也可以成为有文化、有知识的人。
5.“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语出《论语·泰伯》。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这句话讲到了学习的态度问题。孔子觉得真正有志于学的人,应当有着唯恐学不到、学不会的紧迫感。“学如不及”,体现的就是这种为学不知满足的紧迫感和主动进取的学习态度。
6.“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语出《论语·卫灵公》。这句话是在说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特别强调了实实在在学习的重要性。思考是要以学习和实践作为基础的,如果没有学习和实践就去思考,只会徒劳无益。
第二篇
这是讲朱熹的读书方法,有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心思如果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心思不集中,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肯定记不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二、板书导图
三、主旨分析
课文写了两则古人对待读书的方法、态度的言论,我们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树立远大志向,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四、课堂小结
课文所选的两篇都是关于读书的文言文,或是谈方法,或是谈态度,对我们今后的读书有很好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第一篇出自《论语》。《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学习时要一句一句来理解,并结合实际加以体会运用。注重对句子的感悟理解。
第二篇是朱熹关于读书的著名论断。在“三到”之中,朱熹强调“心到最急”,也就是用心是最重要的。在理解句子时,要注意某些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的不同,放入到具体语境中去理解。
附译文:
一、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天资聪敏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低、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诲人不觉得疲倦。
我不是生来就通晓万物的,我的智慧是我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勤奋求来的。
学习(就像追赶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学到了又唯恐丢失了。
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去苦苦思索,结果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二、我曾经说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思想不集中,就只能随意地诵读,绝对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睛、嘴巴的应用怎么会不到位呢?
本文中两篇文章都是流传至今的文言文,布局严谨,行文简洁,气韵生动,蕴涵深厚的道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古文的朗读训练和课文理解,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每一句古文的大意。教学时,要抓住古汉语的特点和文章的表达方式,学习其精髓,提升语文能力。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巩固提高学习古文的能力,可以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代寓言故事、文言名句等以拓宽阅读面,增加阅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