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5课
【教学目标】
1.了解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2.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目 录 CONCENTS
1
2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工业革命”这个词有三层含义,首先它指工具改良和非生物动力在生产中的运用;其次它指劳动组织、工业结构及整个经济活动方式的演变;最后,它指由此产生的社会变化,指社会整体变革的过程。也就是说,“工业革命”是指一个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导致工业化社会的诞生。
——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
【回顾】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它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后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
主要标志 蒸汽机的使用 电力应用、内燃机的发明
经济组织 工厂制 公司制、垄断组织
能源 煤炭 石油、电力
交通工具 火车、汽轮 汽车、飞机
经济思想 自由主义 垄断资本主义
世界市场 初步形成 最终形成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壹
1.机器大生产的背景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机器大生产
(1)生产专业化的实现:工业革命前,英国分散的手工工场已经向集中的手工工场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专业化;
(2)机器生产的出现: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的一系列技术革命,引发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巨大变革。
(3)集中生产的工厂出现:机器大生产带来了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工厂出现了,大批产业工人被工厂主集中起来,在专门化的厂房中劳作,彻底改变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
家庭手工作坊、分散的手工工场、集中的手工工场
工厂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工厂制度
伴随工厂的出现,工厂制度形成。
工厂——将生产资料和工人集中在一起,通过使用机器进行大规模生产。是工业时代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
工厂制度——资产的运营或经营活动主要以工厂为基本单位的企业组织制度或组织形式。
第一条:每天早晨机器开动十分钟后,工厂大门自行关闭,自该时起到早餐前,任何织工均不得入厂。在此时间内织工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罚款三便士。第二条:在其他时间内,织工在机器转动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机器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织工未得监工允许擅自离开车间者也罚款三便士。第十一条:任何在厂里的工人一经发现和别人说话、吹口哨或唱歌者,罚款六便士……第十二条:打断连接秆子者,每根从其工资中扣除一便士……
——《被遗忘的苦难——英国工业革命人文实录》
工厂制度的特点: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工厂制度
最典型的行业是陶瓷业,1769年,乔赛亚·韦奇伍德开办埃特鲁利亚陶瓷工场,在场内实行精细的劳动分工,他把原来由一个人从头到尾完成的制陶流程分成几十道专门工序,分别由专人完成。 ——钱乘旦《英国通史》
(1)时间:倒班制(保证机器昼夜运行)
(2)纪律:规章制度严格(强化纪律意识)
(3)生产:生产流水线被广泛应用(协同劳作、工厂主监管,保证生产效率和质量)
(4)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生产资料可以集中使用,集中劳作
(5)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商品化程度较高。
8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工厂制度
工厂制度的影响:
经济:工厂制度的出现推动了机器的大规模普及,加速了工业化进程,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工厂制度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
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工厂带来人口聚集,加速城市化进程
工厂制度与工业革命的关系
工业革命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催生了工厂制度的产生,
工厂制度又反过来提高了生产效率,大大推进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生产力推动劳作方式的变革,劳作方式的变革又推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工厂制度
工业革命
催生
促进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近代中国
(1)概况:
①洋务派:19 世纪中后期,清朝洋务派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业,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
②民族资本家:张謇、范旭东等一批民族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
材料: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
——《共产党宣言》
(1)经济上: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2)政治上: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促进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寻求民主、共和、独立之路。
(3)思想文化:西方思想开始传入,“西学东渐”不断深入发展,如促进中国近代教育发展。
总之,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开始近代化进程
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3、工厂制度引入中国
(2)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背景
西方列强入侵打开中国大门,民族危机加深;
统治阶级为实现自救,开展洋务运动。
民族资本家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贰
1.城市化发展
(1)问题:城市规划建设滞后,工人的生活环境相当恶劣。
(2)解决: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逐渐建设新城,疏解中心城市人口,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
英国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比较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2.交通运输业发展
1801年曼彻斯特城市空间分布图
1850年曼彻斯特城市空间分布图
(1)工业革命中英国的人工运河、铁路运输发展迅速。
(2)欧美国家形成了水陆运输网,促进了城际间、国际间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大大增加社会的流动性。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3.乡村生活的变化
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田园》
(1)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农业机械日益普及,普遍建立了大农场,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
(2)大量人口从闭塞、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中走出,人们的眼界开阔了。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机械化大农场
4.时间观念增强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1)原因:工厂制度及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人们必须守时,准时准点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2)表现:城市中社会上层人士出行戴表,大城市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有标准钟。
伦敦伊丽莎白塔
5.基础教育发展,人们文化素养提高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1)原因: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城市化迅猛发展等现实因素,对广大民众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表现①英国等西方国家:通过立法推行初等教育,加大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支持。②中国: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癸卯学制”,对普及初等教育起到重要作用。
到18世纪,经济繁荣所滋长的享乐主义,使宗教信仰被怀疑。工业革命中心曼彻斯特浓烟滚滚,污水横流,方圆几英里草木不生。在不到100万人口的伦敦,就有小偷1万余人,白天乞丐成群,晚上抢劫。
—董正华《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
6.社会问题的出现与解决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1)表现: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与职业病严重危害产业工人的健康。……
(贫富分化加剧、城市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疾病与社会犯罪等。)
(2)结果:①19世纪,欧洲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②产业工人的待遇有所改善(最长工时,最低工资)。
在英国煤矿中工作的童工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