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七上第四章:《物质的特性》补充作业3
------密度的概念、密度的简单计算
1.下列情况下,物质的密度发生变化的是( )
A.把木块截去一半 B.把橡皮泥捏成泥人
C.冰熔化成水 D.科学课本从家里带到学校
2.“碳海绵”是世界上最轻的一类物质,其中“轻”体现的物理性质是( )
A.质量小 B.体积小 C.硬度小 D.密度小
3.一杯水喝掉一半,剩下的半杯水( )
A.质量减半,密度也减半 B.体积减半,密度也减半
C.它的质量、体积、密度都减半 D.质量和体积都减半,但密度却不变
4.在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时,根据实验数据画出了如图的图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 B.若m甲=m乙,则V甲<V乙
C.甲的密度比乙的密度大 D.密度会随着体积的增大而增大
5.金属锇的密度为22.6×103千克/米3,中子星每1厘米3物质的质量为1013克,脉冲星核密度为1015克/厘米3,超巨星密度是氢气密度的十七万分之一。上述物质中密度最大的是( )
A.超巨星 B.脉冲星核 C.中子星 D.金属锇
6.小明同学阅读了下表后,归纳了一些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0℃、1标准大气压下部分物质的密度(kg/m3)
水 1.0×103 冰 0.9×103
水银 13.6×103 干松木 0.4×103
酒精 0.8×103 铜 8.9×103
煤油 0.8×103 铝 2.7×103
A.能装500g水的瓶子,一定能装500g酒精
B.能装500g酒精的瓶子,一定能装500g水
C.同种物质的密度一定相同
D.利用密度一定可以鉴别物质
7.使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时,下列情况中测量值小于物体真实值的是( )
A.测量前调节横梁平衡时,指针偏向中央刻度线左侧时就停止调节,开始测物体
B.砝码缺损了一块
C.测量时不小心使左盘沾上了水
D.忘了加上游码所指示的数值
8.小红、小明两同学分别用铝块、某种液体来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小红同学用天平、量筒、质量不等的铝块和水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表一所示。小明同学用天平、量筒、烧杯和某种液体进行实验,先在烧杯中加该液体后测出它们的总质量,再用量筒测出该液体的体积,重复三次,实验数据如表二所示。
表一
实验序号 铝块的质量/g 铝块的体积/mL
1 27 10
2 54 20
3 81 30
表二
实验序号 液体的质量/g 液体的体积/mL
1 58 10
2 66 20
3 74 30
(1)小明在表二中记录的数据有明显错误,其产生错误的原因是 。
(2))利用哪些方法处理上述表一和表二中的数据,可说明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① ;
② 。
(3)小明所用液体的密度是 g/cm3。
(4)做这个实验时,为什么要选取多种物质,且对每种物质都要收集多组数据? 。若对每种物质仅收集一组数据是否可以?为什么? 。
9.10cm3的冰熔化成水后,质量是多少?体积是多少?(冰的密度为0.9×103kg/m3,水的密度为1×103kg/m3)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七上第四章:《物质的特性》补充作业3
------密度的概念、密度的简单计算
1.下列情况下,物质的密度发生变化的是(▲)
A.把木块截去一半 B.把橡皮泥捏成泥人
C.冰熔化成水 D.科学课本从家里带到学校
【答案】C
【解析】【分析】【详解】略
2.“碳海绵”是世界上最轻的一类物质,其中“轻”体现的物理性质是(▲)
A.质量小 B.体积小 C.硬度小 D.密度小
【答案】D
【解析】【分析】【详解】我们常说“棉花比铁轻”,其实是指体积相等的棉花比铁的质量小,也就是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小,因此“轻”指的是密度小,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3.一杯水喝掉一半,剩下的半杯水(▲)
A.质量减半,密度也减半 B.体积减半,密度也减半
C.它的质量、体积、密度都减半 D.质量和体积都减半,但密度却不变
【答案】D
【解析】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不随质量和体积的变化而变化,一杯水喝掉一半,质量和体积都减小一半,但是密度不变。
【分析】本题是对比热和密度概念的考查,比热和密度都是物质的特性,都不随质量和体积的变化而变化。
【详解】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跟其质量和体积的无关,一杯水喝掉一半剩下的半杯水,质量和体积减半,密度不变,故A、B、C均有误,D正确。
故选:D
4.在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时,根据实验数据画出了如图的图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 B.若m甲=m乙,则V甲<V乙
C.甲的密度比乙的密度大 D.密度会随着体积的增大而增大
【答案】D
【解析】(1)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质量和体积无关;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图象为正比例图象,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
(2)由图象可知,当甲、乙两种物质质量相同时,甲、乙物质的体积关系,利用密度公式ρ=可知甲、乙的密度大小关系。
【分析】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和计算,关键是根据图象得出相关的信息。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
【详解】A、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图象为正比例图象,说明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故A正确;
BC、由图象可知,当甲、乙两种物质质量相同时,甲物质的体积比乙物质的体积小,即V甲 <V乙由ρ=可知,甲的密度比乙的密度大。故BC正确;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质量和体积无关,故D错误。
故选:D
5.金属锇的密度为22.6×103千克/米3,中子星每1厘米3物质的质量为1013克,脉冲星核密度为1015克/厘米3,超巨星密度是氢气密度的十七万分之一。上述物质中密度最大的是(▲)
A.超巨星 B.脉冲星核 C.中子星 D.金属锇
【答案】B
【解析】根据密度计算公式求出中子星和超巨星的密度,同时将密度的单位换算统一进行比较。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密度的计算和密度单位的换算,密度单位的换算是比较简单的,但出错的比较多,这就需要我们换算单位时一定要细心认真。
【详解】地球上金属锇的密度为:22.6×103kg/m3;
宇宙中的“中子星”的密度为:ρ中子星==1×1013g/cm3=1.0×1016kg/m3,
“脉冲星”核的密度为:ρ脉冲星=1015g/cm3=1018kg/m3
“超巨星”的密度是氢气密度的17万分之一,即ρ超巨星=0.09kg/m3×=5.3×10-7kg/m3
由此可知“脉冲星”的密度是最大的。
故选:B
6.小明同学阅读了下表后,归纳了一些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0℃、1标准大气压下部分物质的密度(kg/m3)
水 1.0×103 冰 0.9×103
水银 13.6×103 干松木 0.4×103
酒精 0.8×103 铜 8.9×103
煤油 0.8×103 铝 2.7×103
A.能装500g水的瓶子,一定能装500g酒精
B.能装500g酒精的瓶子,一定能装500g水
C.同种物质的密度一定相同
D.利用密度一定可以鉴别物质
【答案】B
【解析】由ρ=可知: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体积大的密度小、体积小的密度大;据此分析判断。从表中可以得出信息,物质虽然不同,但密度可能相同,固体物质的密度不一定大于液体的密度,同种物质密度不一定相同,已知物体密度的大小和质量的大小,根据密度公式可比较体积的大小。
【分析】本题考查密度特性的应用和密度公式的应用,关键能从题目所给信息中找到有用的数据。
【详解】AB、由ρ=可知: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体积大的密度小,而水的密度大于酒精的密度,所以500g酒精的体积大、500g水的体积小,所以能装500g酒精的瓶子,一定能装500g水,故A错,B正确;
水和冰属于同一种物质,但密度不同,故C错误。
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但也有相同的,如酒精和煤油。所以仅利用密度不一定可以鉴别物质,故D错误。
故选:B
7.使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时,下列情况中测量值小于物体真实值的是(▲)
A.测量前调节横梁平衡时,指针偏向中央刻度线左侧时就停止调节,开始测物体
B.砝码缺损了一块
C.测量时不小心使左盘沾上了水
D.忘了加上游码所指示的数值
【答案】D
【解析】调节天平平衡时,指针的偏向直接反映了哪一侧的质量会偏大,因此对最终的测量结果会造成影响;磨损的砝码质量会变小,但读数时我们仍会按标注的质量读取,因此也会影响测量结果;游码相当于加在天平右侧的小砝码,如果没测量之前,游码就已经有了示数,当然也会影响最终的结果。
【分析】天平是精密的测量仪器,在调节、使用以及日常保养中,都有一些特定的注意的问题,我们应该全面了解。
【详解】A、指针偏向左侧,说明一开始左侧的质量就偏大,要想使天平平衡,右侧必须多增加砝码或多移动游码才行,所以测量结果会偏大,A错误;
磨损的砝码会使其质量变小,就必须多添加或多移动游码的位置,从而使最终的读数变大,故B错误;
测量时不小心使左盘沾上了水,相当于增加了物体的质量,就必须多添加或多移动游码的位置,从而使最终的读数变大,故C错误;
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所指示的数值,忘了加上游码所指示的数值,测量结果会偏小,故D正确。
故选:D
8.小红、小明两同学分别用铝块、某种液体来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小红同学用天平、量筒、质量不等的铝块和水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表一所示。小明同学用天平、量筒、烧杯和某种液体进行实验,先在烧杯中加该液体后测出它们的总质量,再用量筒测出该液体的体积,重复三次,实验数据如表二所示。
表一
实验序号 铝块的质量/g 铝块的体积/mL
1 27 10
2 54 20
3 81 30
表二
实验序号 液体的质量/g 液体的体积/mL
1 58 10
2 66 20
3 74 30
(1)小明在表二中记录的数据有明显错误,其产生错误的原因是 ▲ 。
(2))利用哪些方法处理上述表一和表二中的数据,可说明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① ▲ ;
② ▲ 。
(3)小明所用液体的密度是 ▲ g/cm3。
(4)做这个实验时,为什么要选取多种物质,且对每种物质都要收集多组数据? ▲ 。若对每种物质仅收集一组数据是否可以?为什么? ▲ 。
【答案】(1)表二中的质量记录的是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
(2)质量与体积比值;画出质量与体积图象 (3)0.8
(4)是为了寻找结论的普遍正确性 不能 只测一组数据无法找出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解析】(1)从题意中可以看出测量的液体的质量是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
(2)根据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比较这个比值的大小,再就是根据质量和体积图象,从图象上找出规律;
(3)题目中给出的液体的质量是液体和烧杯的质量,液体的质量等于液体的体积与液体密度的乘积,液体的质量加上烧杯的质量就等于表二给出的数据,根据此关系式求出液体的密度;
(4)如果选取一种物质,不存在普遍性,只测量一组数据误差较大,并且不容易找出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分析】本题考查密度的计算和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本题相对比较简单,主要考查一些实验中常用的知识点。
【详解】(1)表二中的质量记录的是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应记录液体的质量;
(2)利用质量与体积比值、画质量与体积图象这两种方法可以说明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3)当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为58g时,ρV1+m杯=m1;
当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为66g时,ρV2+m杯=m2;
二式联立可得 ρ==0.8g/cm3;
(4)要选取多种物质是为了寻找结论的普遍正确性,只测一组数据无法找出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故答案为:(1)表二中的质量记录的是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
(2)质量与体积比值;画出质量与体积图象 (3)0.8
(4)是为了寻找结论的普遍正确性 不能 只测一组数据无法找出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9.10cm3的冰熔化成水后,质量是多少?体积是多少?(冰的密度为0.9×103kg/m3,水的密度为1×103kg/m3)
【答案】10cm3的冰熔化成水后,质量是9g 体积是9cm3
【解析】已知冰的体积,利用m=pV求冰的质量;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状态无关,可求水的质量,再利用V= 求熔化成水后水的体积。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我们对质量特点和密度变形公式的掌握和应用,知道质量与状态无关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由密度公式ρ==可得:m冰=ρ冰V冰=0.9g/cm3×10cm3=9g;
因为冰化水、质量不变,所以m水=m冰=0.9g,由ρ=可得水的体积:V水==9cm3。故答案为:10cm3的冰熔化成水后,质量是9g 体积是9cm3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七上第四章:《物质的特性》补充作业4
------特殊方法测密度、密度的综合计算(图像、空心、实心)
1.一只空瓶装满水时的总质量是350g,装满酒精时的总质量是300g(ρ水=1.0×103kg/m3,ρ酒精=0.8×103kg/m3),则该瓶的容积是(▲)
A.350cm3 B.300cm3 C.250cm3 D.150cm3
【答案】C
【解析】水和酒精装满的是同一个瓶子,因此它们的体积都是瓶子的容积,是相等的。利用密度的公式,可列出水和酒精体积的表示式,再根据这一等量关系,得到一个等式,这样能首先求出空瓶的质量。再用任何一种液体的总质量减去空瓶的质量,除以相应的密度就能得到瓶子的容积了。
【分析】解决此题除了要熟练运用密度的公式以外,还要学会根据题意找出其中的等量关系,列出等式再求解。
【详解】设空瓶的质量为m0,则瓶子的容积可表示为V0=,同时还可表示为V0=,二者相等,即,解得,m0=100g;
将瓶子的质量代入第一个表达式得,V0===250cm3
即空瓶的容积为250cm3。
故选:C
2.如图为甲、乙两种物质的m-V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体积为20cm3 的甲物质的质量为10g B.乙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
C.甲物质的密度比乙的密度小 D.甲、乙质量相同时,乙的体积是甲的2倍
【答案】D
【解析】由图象知:横轴代表物质体积,纵轴代表质量,取某一体积V,在图中得出甲、乙的质量,根据质量大小得到质量与体积比值大小关系,根据密度公式比较甲、乙两物质的密度关系,从图中可以得出结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密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利用好图象和控制变量法(同样的体积比较质量)是本题的关键。
【详解】A.由图象可知,体积为20cm3的甲物质的质量为20g,故A错误;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状态相同的同种物质的密度是相同的,与质量和体积无关,故B错误;
由图象可知,当甲、乙的体积都为V=20cm3时,m甲>m乙由ρ=可知,甲物质的密度大于乙物质的密度,故C错误;
由图象可知,当甲、乙质量都为10g时,乙的体积为20cm3,甲的体积为10cm3,则乙的体积是甲的2倍,故D正确。
故选:D
3.甲、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为4:1,体积之比为2:1,它们的密度之比为(▲)
A.8:1 B.1:8 C.1:4 D.2:1
【答案】D
【解析】已知两物体的质量关系与体积关系,应用密度公式可以求出它们的密度之比。
【分析】本题考查了求两物体的密度之比,应用密度公式即可正确解题。
【详解】两物体的密度之比:=2:1
故选:D
4.一包A4型号复印纸共500张,小吴用刻度尺测出这包复印纸的厚度为5cm,这种复印纸的质量规格是70g/㎡,则该复印纸的密度为(▲)
A.70kg/m3 B.700kg/m3 C.500kg/m3 D.1200kg/m3
【答案】B
【解析】(1)用500张纸的厚度除以张数,就能算出每张纸的厚度;
(2)先计算1㎡复印纸的体积,再利用ρ=计算复印纸的密度。
【分析】本题考查了累积法测量物体的厚度以及密度的计算,关键是理解“这种复印纸的质量规格是的含义,计算过程要注意单位的换算。
【详解】根据题意可得,一张复印纸的厚度d==0.01cm=1×10-4m;
一张面积为1m2复印纸的体积:V=Sd=1㎡×1×10-4m=1×10-4m3
一张面积为1㎡复印纸的质量:m=70g=7×10-2kg;
则该复印纸的密度为:ρ===700kg/m3
故选:B
5.设有密度为ρ1和ρ2的两种液体可以充分混合,且ρ1=2ρ2若取体积分别为V1和V2的这两种液体混合,且V1=V2,并且混合后总体积不变。则混合后液体的密度为(▲)
A.ρ1 B.ρ1 C.ρ2 D.ρ2
【答案】A
【解析】由密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出混合液体的质量,然后由密度公式求出混合液体的密度。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密度公式的理解及其应用。注意密度表达式要用题中的已知数据来表达。
【详解】已知ρ1=2ρ2,V1=V2,由ρ=可得,
液体质量:m1=ρ1V1, m2=ρ2V2=ρ1×2V1=ρ1V1=m1,
混合后液体的质量 m=m1+m2=2m1=2ρ1V1,
混合后液体的体积:V=V1+V2=3V1,
两液体混合后的密度 ρ==ρ1,
ρ1=2ρ2, ρ=ρ1, ρ=ρ1=×2ρ2=ρ2。
故选:A
6.小明把装有450毫升纯净水的容器放进冰箱,当容器里的水全部变成冰以后,冰的质量为 ▲ 克,此过程体积变化了 ▲ 厘米3。(ρ水=1×103千克/米3,ρ冰=0.9×103千克/米3)
【答案】450 50
【解析】(1)已知水的体积和密度,利用公式m=pV得到水的质量;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与状态无关,水结冰后,质量不变;
(2)已知冰的质量和密度,根据V=求出冰的体积;冰的体积减去水的体积即为水结冰后体积的变化。
【分析】本题考查密度公式的灵活应用,知道质量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以及空间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1)由ρ=可得,水的质量:m=ρ水V水=1.0g/cm3×450cm3=450g;
因为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其大小与物体所处的状态无关,
所以,水结冰后,质量不变,即冰的质量为450g;
ρ=可得,水结冰后,冰的体积:V冰==500cm3;
则水结冰后体积改变了:ΔV=500cm3-450cm3=50cm3。
故答案为:450 50
7.张雷同学想通过实验测量出他家中酱油的密度,但他没有量筒和烧杯,只有天平、带有盖子的玻璃瓶和适量的水。请你与他一起来完成实验。(水的密度用ρ水表示)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并将游码移到称量标尺的 ▲ 处,再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2)在测量空玻璃瓶的质量时,实验操作如图所示,张雷操作的错误之处是 ▲ 。改正错误后,他依次进行了如下操作:
①测出空玻璃瓶的质量m;②测出玻璃瓶装满酱油后的总质量m1;③倒出瓶中的酱油,将玻璃瓶清洗干净后装满水,并将瓶外擦干,测出玻璃瓶装满水后的总质量m2。
根据所测得的数据,可知酱油密度的表达式为:ρ酱油= ▲ 。
【答案】(1)零刻度线 (2)称量时调节平衡螺母 (3)·ρ水
【解析】(1)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先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处,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2)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砝码放在天平的右盘,使天平的横梁重新平衡;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游码对应的刻度值。
根据密度公式ρ=可知,要求酱油的密度,需知道酱油的质量和体积,利用水的质量和密度可知瓶的容积,即酱油的体积,利用密度公式ρ=写出酱油密度的表达式。
【分析】本题考查液体密度的测量,解题的关键是知道由于没有量筒,无法直接测量液体的体积,这里是采用等效替代的方法来测量的,是中考常考的实验之一。
【详解】(1)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前,要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2)如图,张雷操作的错误之处是:称量物体质量时,移动平衡螺母。已知空瓶的质量和装满酱油后的总质量,则酱油的质量:m酱油=m1-m, 由ρ=得,
瓶的容积:υ=
则酱油密度的表达式:ρ酱油=·ρ水
故答案为:(1)零刻度线 (2)称量时调节平衡螺母 (3)·ρ水
8.小乐在游玩期间,拾到了一种能浮在水上的石头,当地人把它称为“浮石”。小乐对此非常感兴趣,于是对它展开了研究:选取了一小块“浮石”,来测定它的密度。实验步骤如下:
用天平测得“浮石”的质量:在调节天平的平衡时,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则应将平衡螺母
向 ▲ 移,如果操作正确,天平再次平衡时如图乙,则“浮石”的质量m1为 ▲ g。
(2)在量筒中倒入V1为60mL的水,将绑有细线的石块用细铁丝压入水中足够长时间,水面到达V2为68mL。
(3)用天平测一空烧杯的质量m2为40.5g。
(4)将上述石块从量筒中取出,擦干石块的表面,将其放入该烧杯中,测得总质量m3为54.1g。则浮石的密度为 ▲ g/cm3。
【答案】(1)左 9.6 (4)0.8
【解析】(1)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指针指到分度盘的中央位置或左右偏转的幅度相同时,天平的横梁平衡。如果天平的横梁不平衡,平衡螺母向上翘的一端移动;浮石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游码对应的刻度值。
(2)根据烧杯的总质量和空烧杯的质量,以及天平测得石块质量可求得从水中取出后石头内含水的体积,然后求得石块的体积,再利用密度公式即可求得该材质的密度。
【分析】本题考查密度公式的应用,牢记测固体密度的基本方法:用天平测质量,用量筒测体积,用ρ=算密度。
【详解】(1)如图指针偏右,则应将左侧的平衡螺母向左移,“浮石”的质量m1=5g+4.6g=9.6g。
(2)浮石吸入水的质量:
m水=m3-m2-m浮石=54.1g-40.5g-9.6g=4g,
水的体积:
由ρ=得,V吸==4cm3;
浮石的体积为:
V浮石=V2-V1+V吸=68cm3-60cm3+4cm3=12cm3,
ρ浮石==0.8g/cm3。
故答案为:(1)左 9.6 (4)0.8
9.科学实验课上完成了固体、液体密度的测量后,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想挑战下空气密度的测量,经小组合作,实验如下:
【设计实验方案】
(1)用气筒将皮球打足气,用天平称出此时皮球的质量。用天平称量时,当加入一定量的砝码后,发现天平的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再加入最小的砝码,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这时应该 ▲ ,直至天平平衡。用天平称出此时皮球的质量为81.8g。
(2)将如图甲所示的量杯装满水后,倒扣在水槽中,用气针和乳胶管将皮球内的空气引入量杯内。
(3)如图乙所示,当量杯内空气达到量杯的最大测量值时,用夹子夹紧乳胶管暂停放气。再将量杯装满水后重新集气,如此反复共收集了10次。
(4)用天平称出放气后皮球的质量为80.4g。
【获取事实与证据】请你根据实验步骤,设计一个实验数据记录表,用于记录对应数据。(表格中填写必要记录内容,不用抄录数据,不一定要填满)
【得出结论】通过分析数据,计算得到所测空气的密度是 ▲ 。
【评价与交流】该小组查阅资料后发现空气的密度是1.29kg/m3,而测得的结果与此有一定的差距,请你帮助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 。
【答案】【设计实验方案】(1)取出最小砝码,向右移动游码
【获取事实与证据】
充足空气的皮球的总质量(g) 皮球和剩余空气的质量(g) 排出空气的质量(g) 排出空气的体积(cm3) 空气的密度(kg/m3)
【得出结论】1.4kg/m3 【评价与交流】放气时,所放出的空气超过量杯最大测量值(或皮球漏气)(合理即可)
【解析】【分析】【详解】略
10.在测定液体密度的实验中,科学小组测量液体的体积以及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将测量得出的5组数据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并将实验数据用图像表示。
试求:
液体的体积V/cm3 5.8 7.9 16.7 35.1 38
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m/g 10.7 12.8 21.6 40.0
(1)液体的密度。
(2)表格中空白处的值为多少?
(3)某同学描绘了质量(m)随体积(V)变化的图像,其大致情况应如下图中的 ▲ 所示。
【答案】(1)1g/cm3 (2)42.9 (3)A
【解析】(1)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液体质量+容器质量,以此为等量关系,利用密度公式,从表中中挑选两组数据列出方程计算即可;
首先根据m=ρV计算出液体的质量,再根据m总=m+m容器计算出空白处的数值;
(3)分析m和V的数学关系,然后进行判断即可。
【分析】密度公式的应用。
【详解】(1)根据m总=m+m容器=ρV+m容器,利用表中前两组数据得到:10.7=ρ×5.8cm3+m容器 ①12.8g=ρ×7.9cm3+m容器 ②①②联立解得:ρ=1g/cm3,m容器=4.9g。
(2)当液体体积为38cm3时,液体的质量为:m=ρV=1g/cm3×38cm3=38g;此时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为:m=ρV=1g/cm3×38cm3=38g;此时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为:m总=m=m容器=38g=4.9g=42.9g。
(3)根据公式m总=ρV+m容器可知,总质量m与液体的体积V成正比,因此图像为一条倾斜的直线。但是当液体的体积为零时,总质量不为零,故A正确,B、C错误。故选A。
故答案为:(1)1g/cm3 (2)42.9 (3)A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七上第四章:《物质的特性》补充作业4
------特殊方法测密度、密度的综合计算(图像、空心、实心)
1.一只空瓶装满水时的总质量是350g,装满酒精时的总质量是300g(ρ水=1.0×103kg/m3,ρ酒精=0.8×103kg/m3),则该瓶的容积是( )
A.350cm3 B.300cm3 C.250cm3 D.150cm3
2.如图为甲、乙两种物质的m-V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体积为20cm3 的甲物质的质量为10g B.乙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
C.甲物质的密度比乙的密度小 D.甲、乙质量相同时,乙的体积是甲的2倍
3.甲、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为4:1,体积之比为2:1,它们的密度之比为( )
A.8:1 B.1:8 C.1:4 D.2:1
4.一包A4型号复印纸共500张,小吴用刻度尺测出这包复印纸的厚度为5cm,这种复印纸的质量规格是70g/㎡,则该复印纸的密度为( )
A.70kg/m3 B.700kg/m3 C.500kg/m3 D.1200kg/m3
5.设有密度为ρ1和ρ2的两种液体可以充分混合,且ρ1=2ρ2若取体积分别为V1和V2的这两种液体混合,且V1=V2,并且混合后总体积不变。则混合后液体的密度为( )
A.ρ1 B.ρ1 C.ρ2 D.ρ2
6.小明把装有450毫升纯净水的容器放进冰箱,当容器里的水全部变成冰以后,冰的质量为 克,此过程体积变化了 厘米3。(ρ水=1×103千克/米3,ρ冰=0.9×103千克/米3)
7.张雷同学想通过实验测量出他家中酱油的密度,但他没有量筒和烧杯,只有天平、带有盖子的玻璃瓶和适量的水。请你与他一起来完成实验。(水的密度用ρ水表示)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并将游码移到称量标尺的 处,再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2)在测量空玻璃瓶的质量时,实验操作如图所示,张雷操作的错误之处是 。改正错误后,他依次进行了如下操作:
①测出空玻璃瓶的质量m;②测出玻璃瓶装满酱油后的总质量m1;③倒出瓶中的酱油,将玻璃瓶清洗干净后装满水,并将瓶外擦干,测出玻璃瓶装满水后的总质量m2。
根据所测得的数据,可知酱油密度的表达式为:ρ酱油= 。
8.小乐在游玩期间,拾到了一种能浮在水上的石头,当地人把它称为“浮石”。小乐对此非常感兴趣,于是对它展开了研究:选取了一小块“浮石”,来测定它的密度。实验步骤如下:
用天平测得“浮石”的质量:在调节天平的平衡时,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则应将平衡螺母
向 移,如果操作正确,天平再次平衡时如图乙,则“浮石”的质量m1为 g。
(2)在量筒中倒入V1为60mL的水,将绑有细线的石块用细铁丝压入水中足够长时间,水面到达V2为68mL。
(3)用天平测一空烧杯的质量m2为40.5g。
(4)将上述石块从量筒中取出,擦干石块的表面,将其放入该烧杯中,测得总质量m3为54.1g。则浮石的密度为 g/cm3。
9.科学实验课上完成了固体、液体密度的测量后,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想挑战下空气密度的测量,经小组合作,实验如下:
【设计实验方案】
(1)用气筒将皮球打足气,用天平称出此时皮球的质量。用天平称量时,当加入一定量的砝码后,发现天平的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再加入最小的砝码,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这时应该 ,直至天平平衡。用天平称出此时皮球的质量为81.8g。
(2)将如图甲所示的量杯装满水后,倒扣在水槽中,用气针和乳胶管将皮球内的空气引入量杯内。
(3)如图乙所示,当量杯内空气达到量杯的最大测量值时,用夹子夹紧乳胶管暂停放气。再将量杯装满水后重新集气,如此反复共收集了10次。
(4)用天平称出放气后皮球的质量为80.4g。
【获取事实与证据】请你根据实验步骤,设计一个实验数据记录表,用于记录对应数据。(表格中填写必要记录内容,不用抄录数据,不一定要填满)
【得出结论】通过分析数据,计算得到所测空气的密度是 。
【评价与交流】该小组查阅资料后发现空气的密度是1.29kg/m3,而测得的结果与此有一定的差距,请你帮助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
10.在测定液体密度的实验中,科学小组测量液体的体积以及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将测量得出的5组数据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并将实验数据用图像表示。
试求:
液体的体积V/cm3 5.8 7.9 16.7 35.1 38
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m/g 10.7 12.8 21.6 40.0
(1)液体的密度。
(2)表格中空白处的值为多少?
(3)某同学描绘了质量(m)随体积(V)变化的图像,其大致情况应如下图中的 所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