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七上第四章《物质的特性》第6~8节测试卷
总分:100分 姓名: 班级: 得分: .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典故中,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分析,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A.司马光砸缸 B.凿壁偷光 C.火烧赤壁 D.铁杵磨成针
【答案】C
【解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分析】本题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差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详解】(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通常是物质的形状、状态发生变化。
(2)化学变化: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变化中常伴随有放热、发光、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根据以上定义可知,
A、司马光砸缸,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只是物质的形状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
B、只是物质形状的改变,并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火烧赤壁,属于物质的燃烧,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铁杵磨成针,只是物质形状的改变,同样并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2.下图所示的四个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液化的是......(▲)
A.初春,湖面上冰化成水 B.盛夏,草叶上形成露珠
C.深秋,枫叶上形成霜 D.严冬,树枝上形成雾凇
【答案】B
【解析】判断物态变化现象首先要知道各种物态变化的定义,然后看物体是由什么状态变为了什么状态,从而得出结论;
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看选项中哪个生成物是液态,再看是否由气态形成。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生活中物态变化的分析能力,物态变化是中考必考的一个知识点。
【详解】A、初春,湖面上冰化成水,是熔化现象,不合题意;
B、盛夏,草叶上形成“露珠”,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符合题意;
C、深秋,枫叶上形成“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不合题意;
D、严冬,树枝上形成“雾凇”,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不合题意;
故选:B
3.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变化,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水蒸发 B.用活性炭除去冰箱中的异味
C.自行车轮胎充气过多爆炸 D.节日燃放烟花
【答案】D
【解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分析】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详解】A、水蒸发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用活性炭除去冰箱中的异味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自行车胎充气过多爆炸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燃放烟花爆竹的过程中能生成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故选:D
4.体育比赛中运动员一旦受伤,医生会对着受伤部位喷一种叫氯乙烷的药液,该药液会在皮肤表面迅速汽化,使受伤部位表层组织骤然变冷而暂时失去痛感。这说明氯乙烷具有较低的......(▲)
A.温度 B.熔点 C.沸点 D.凝固点
【答案】C
【解析】结合题目提供的生活实际情况和物态变化中的吸热现象,使受伤部位表面组织骤然变冷,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分析】本题考查汽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了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
【详解】根据题意,医生会对着受伤部位喷射一种叫氯乙烷的药液,该药液会在皮肤表面迅速汽化,使受伤部位表面组织骤然变冷,常温下汽化现象说明乙烷具有较低的沸点。
故选:C
当晶体被加热时,其分子运动更加剧烈,分子间的束缚随之减弱,以致有的分子能较自由地“游动”,呈流动性,其宏观表现就是晶体的......(▲)
A.升华 B.凝华 C.熔化 D.凝固
【答案】C
【解析】【分析】【详解】当晶体被加热时,其分子运动更加剧烈,分子间的束缚随之减弱,以致有的分子能较自由地
“游动”,呈流动性,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其宏观表现就是晶体的熔化过程,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6.某种浴室内的防雾镜内部装了电热丝加热,使镜面的温度高于室温。这样做是为了防止水蒸气在镜面......(▲)
A.汽化 B.液化 C.升华 D.凝华
【答案】B
【解析】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是放热的;液化的方法有两种: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分析】此题考查了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以及使用物态变化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详解】镜子上结雾,指的是镜子上出现的小水珠,它是由浴室里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液化形成的小水珠,使镜面模糊不清;
为了避免水蒸气的液化,防雾镜在背面装有电热丝,浴后的化妆、剃须、整发和装扮自己的仪容时,只要接通其电路,提高镜面的温度,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高的镜面,不能放热液化,所以能避免发生结雾现象,故B正确。
故选:B
7.夏天,小丽将冰水和热水分别注入常温下的两只透明烧杯中,如图所示,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有一部分出现小水珠,变得模糊了。针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
B.甲、乙两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
C.甲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
D.甲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
【答案】D
【解析】当杯内温度低,杯外温度高,杯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表面液化成小水珠,沾在外表面.当杯内温度高,杯外温度低,杯内空气中的水蒸遇冷会液化成小水珠,附在玻璃内表面。
【分析】本题考查了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液化,分析时注意是哪里的水蒸气液化。
【详解】甲杯中放的是冰水,杯外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
乙杯中装的是热水,杯内温度高,杯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故选:D
8.在海上想要获得淡水,可采用如图所示的“充气式太阳能蒸馏器”。它是通过太阳照射充气物内的海水,产生大量水蒸气,水蒸气在透明罩内壁形成水珠,收集即可。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先汽化,后液化 B.先沸腾,后凝固
C.先液化,后汽化 D.先蒸发,后沸腾
【答案】A
【解析】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分析】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
【详解】海水是液态的,水蒸气是气态的,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汽化;水蒸气在透明罩内壁形成水珠,气态又变为了液态的现象叫液化。
故选:A
9.夏天,人在电风扇下吹风感到凉爽,这是因为......(▲)
A.电风扇吹来的是冷风
B.电风扇吹风可降低室内温度
C.电风扇吹风可加速人体汗水的蒸发,吸收了皮肤的热量
D.以上说法都正确
【答案】C
【解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蒸发现象,以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详解】夏天扇扇子,身上感到凉爽,这是因为扇来的风加快了身上汗液的蒸发,蒸发从人体吸热,导致人身体表面的温度降低,所以人会感到凉快。
故选:C
如图是“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图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第4分钟时,水开始沸腾
B.在第6分钟后继续加热,水温仍是100℃
C.在第4∽6分钟的过程中,水不吸热
D.在实验中,水的沸点是100℃
【答案】C
【解析】(1)沸腾是一种在液体的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汽化吸热;
(2)液体在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做液体的沸点.
【分析】本题主要通过对图象的分析考查了对沸点概念的理解及水沸腾时的特点,考查学生的图象分析能力,要求在平时做实验时要注意认真观察分析.
【详解】(1)由图可见,第4min中时水开始沸腾,沸腾时的温度是100℃,说明水的沸点是100℃,故A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2)水中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是温度保持不变,只要有水存在,无论怎样加热,始终保持沸点温度不变,故B选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C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夏天打开冰箱,可以看到从冰箱里冲出一股“白气”。下列事例中,物态变化方式与“白气”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A.把湿衣服挂在阳光下晒干
B.用牛奶自制牛奶雪糕
C.将丁烷气体贮存在气体打火机里
D.在饮料中添加冰块降温
【答案】C
【解析】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液化,我们看到的“白气”都是水蒸气遇冷发生的液化现象。
【分析】本题考查了物态变化,知道物态变化的概念,知道变化前后物质所处的状态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详解】夏天打开冰箱,可以看到从冰箱里冲出一股“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箱里冒出来的温度较低的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
A.把湿衣服挂在阳光下晒干,衣服上的水分变成水蒸气,发生了汽化现象,不符合题意;
B.用牛奶自制牛奶雪糕,由液态变成固态,发生了凝固现象,不符合题意;
C.将丁烷气体贮存在气体打火机里,是采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变成液体的,属于液化,符合题意;D.在饮料中添加冰块降温,利用了冰的熔化吸热,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提起压在容器中水面上方的活塞,容器中的水发生汽化,如图所示。下列选项中,最能表示水汽化后相同空间内粒子分布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根据水汽化属于物理变化,分子组成不变,当物质有液态变为气态时,分子间隔增大进行解答。
【分析】知道当物质有液态变为气态时分子间隔增大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
【详解】分子之间的间隔决定物质的状态,当由液态变为气态时,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但分子组成不变,故符合此条件的只有C。
故选:C
13.下列能成为“蜡烛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的证据的是......(▲)
A.燃烧时发光 B.燃烧时放热 C.燃烧时有黑烟 D.燃烧时有蜡液流下
【答案】C
【解析】【分析】【详解】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发光、放热、颜色变化等现象可以帮助理解变化过程,但是不能作为判断是否是化学变化的依据;燃烧时有黑烟,即有新物质生成能够说明蜡烛燃烧一定属于化学变化。故答案为:C。
故选:C
14.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苹果,常看到苹果先湿后干的现象,此现象反映的物态变化过程是(▲)
A.先液化后蒸发 B.先蒸发后汽化 C.先液化后升华 D.先凝华后升华
【答案】A
【解析】物质有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气态叫升华;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叫凝华,由物质的变化前后状态判断分析。
【分析】由生活现象判断物态变化这类题目,一定要搞清物体先后都是以什么状态出现,然后结合熔化、汽化、升华、凝固、液化、凝华来判断物态变化过程,结合题意认真分析。
【详解】刚从冰箱里取出的苹果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苹果会液化为水珠,发生液化现象,然后小水珠又慢慢蒸发成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汽化现象,所以物态变化过程是先液化后蒸发。
故选:A
15.如图所示,烧杯内盛有水,试管内盛有表格中所列的一种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若对烧杯底部继续加热,最终发现试管内的液体发生沸腾,则试管内盛的液体是......(▲)
物质 沸点/℃
酒精 78
水 100
煤油 150
A.水 B.酒精 C.煤油 D.水或酒精
【答案】B
【解析】水要沸腾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试管中的水要沸腾,温度要达到100℃而且要能够继续吸热,这就要求烧杯中的液体温度高于100℃,根据提供的三种液体的沸点做出判断。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沸腾条件的灵活掌握,只要认真分析,就一定能够做出正确的解答。
【详解】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1)若试管中装的是水,烧杯中的水即使沸腾,温度最高也是100℃,这样的话,即使试管中的水能够达到100℃,但达到100℃后就不能从烧杯中的水吸收热量。
(2)若试管中装的是煤油,因为煤油的沸点是150℃,当烧杯中的水沸腾后温度温度最高也是100℃,达不到煤油的沸点,不会沸腾。因此装的不是煤油。
(3)若试管中装的是酒精,因为酒精的沸点是78℃,低于水的沸点,会从水中不断吸热,会沸腾。因此装的是酒精。
故选:A
16.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时,将液态二氧化碳喷出,有降温和隔绝空气的作用。下列关于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的说法,错误的是......(▲)
A.液态二氧化碳是在常温下通过压缩体积液化的
B.液态二氧化碳喷出后,迅速汽化放热,使燃烧物的温度迅速降低,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
C.液态二氧化碳如果喷洒在人的手上,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冻伤
D.气态二氧化碳压缩成液态二氧化碳时会放出大量热
【答案】B
【解析】液态二氧化碳喷出后,会迅速吸热汽化,使燃烧物的温度迅速降低。
【分析】【详解】略
17.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氧气用于炼钢 B.干冰用作制冷剂
C.一氧化碳用于炼铁 D.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答案】B
【解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区分物质的用途是利用了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就是看利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
【详解】A、氧气用于炼钢,是利用了氧气能支持燃烧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B、干冰用作制冷剂,是利用了干冰升华时吸热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C、一氧化碳用于炼铁,是利用了一氧化碳的还原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D、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是利用了氢氧化钙能与土壤中的酸性物质反应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B
18.下列叙述中,表示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A.将硫酸铜溶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生成了蓝色絮状沉淀
B.长期露置在室外的钢材很容易生锈
C.用好的酒精灯要盖好灯帽,因为酒精易挥发
D.节日的烟花在空中爆炸
【答案】B
【解析】【分析】【详解】A.将硫酸铜溶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生成了蓝色絮状沉淀,是化学反应伴随的现象,故不符合题意;
B.长期露置在室外的钢材很容易生锈,是铁易生锈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故符合题意;
C.用完的酒精灯要盖好灯帽,因为酒精易挥发,利用的是酒精的物理性质,故不符合题意;
D.节日的烟花在空中爆炸是化学反应伴随的现象,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9.如图所示,烧杯内盛有适量水并用酒精灯加热(标准大气压下),甲试管盛有酒精,乙试管盛有
水,则甲、乙两试管......(▲)
A.都会沸腾 B.都不会沸腾
C.甲会沸腾,乙不会沸腾 D.甲不会沸腾,乙会沸腾
【答案】C
【解析】【分析】【详解】略
20.小明在家中用电热壶烧水,第一次烧了半壶水直到沸腾,第二次仍用该壶烧了一壶水直到沸
腾。则两次水温随时间变化关系正确的是(标准大气压下)......(▲)
【答案】B
【解析】(1)知道在相同条件下水的沸点应相同,与水的质量多少没有关系;(2)根据Q吸=cm△t,烧开不同质量同温度的水所吸收的热量不同。
【分析】本题以图象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液体的沸腾特点,液体的沸点与液体的质量无关等知识点的理解,出题的方式比较新颖,利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详解】因为是在家中先后用电热壶烧水,则水的沸点应相同;
第一次烧的水质量比第二次烧的水的质量少,根据根据Q吸=cm△t可知:第一次烧水吸收的热量少,加热时间就短;
综合分析可知图象B正确。
故选:B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2分)
21.酒精:①无色透明;②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③易挥发;④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⑤能溶解碘、酚酞等物质;⑥易燃烧;⑦常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⑧是一种绿色能源;⑨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汽化;⑩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根据上述文字可归纳出酒精的物理性质有(填序号,下同) ▲ ;酒精发生的化学变化是 ▲ ,你作出判断的依据是 ▲ 。
【答案】①②③④⑤ ⑩ 有新物质生成
【解析】【分析】【详解】化学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物理性质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①无色透明,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②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③易挥发,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④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⑤能溶解碘、酚酞等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⑥易燃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⑦常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属于酒精的用途;
⑧是一种绿色能源,属于酒精的用途;
⑨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汽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⑩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所以属于物理性质的是①②③④⑤;属于化学变化的是⑩;判断该变化的依据是有新物质生成。
故答案为:①②③④⑤ ⑩ 有新物质生成
22.如图所示,将盛有冷水的烧瓶放在装有少量碘颗粒的烧杯口处,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不久可观察到烧杯内固态碘减少且出现紫色的碘蒸气,此物态变化过程需要 ▲ 热量;过一会儿还可以观察到烧瓶底部附有少量细小的碘晶体,这是 ▲ 现象,同时烧瓶内水的温度会 ▲ 。(填“升高”或“降低”)
【答案】吸收 凝华 升高
【解析】固态碘受热后直接变成紫色的碘蒸气,这是升华现象,要吸收热量。碘蒸气遇到较冷的烧瓶底,直接变成细小的碘晶体,是凝华现象。凝华要放热,会观察到瓶内水的温度慢慢升高。
【分析】【详解】固态碘变成碘蒸气是升华现象,在升华时需要吸收热量;
碘蒸气直接变成碘晶体是凝华现象,在凝华时需要放出热量,同时烧瓶内水的温度会升高,所以温度计的示数会变高;
故答案为:吸收 凝华 升高
23.小李观看表演“沸腾的油锅中取铁球”后,得知锅中的“油”是由油和醋组成的混合液体,油的沸点为287℃,醋的沸点为60℃,当温度达到 ▲ ℃时锅中的“油”就沸腾了;继续加热,“油”和放入其中的铁球的温度 ▲ (填“会”或“不会”)升高,当 ▲ ,继续加热,就不可能赤手从油锅中取铁球了。
【答案】60 不会 醋完全汽化
【解析】液体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液体的沸点;液体沸腾的特点: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分析】本题考查液体沸腾及沸腾的特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液体沸腾的特点。
【详解】由于锅中的“油”是由油和醋组成的混合液体,醋的沸点是60℃,所以锅中的液体温度达到60℃时液体就沸腾了;液体沸腾的特点是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所以继续加热液体的温度不会升高,表演时铁球的温度不可能超过60℃;只有当醋全部汽化后,再继续加热,油温度才会升高。
故答案为:60 不会 醋全部汽化
24.如图,取一支大注射器,拉动活塞使注射器里吸进一些乙醚,取下针头,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小孔堵住。向外拉动活塞,到一定程度时,注射器里的液态乙醚消失,然后推活塞,到一定程度时,可以观察到会有液态乙醚出现,这表明用 ▲ 的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
【答案】压缩体积
【解析】物质的状态变化时体积发生变化,主要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分子在排列方式上发生了变化。使液化的方法:一是降低温度,二是压缩体积。
【分析】能进行物态变化现象的判断,并能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是解决此题的关键.只要勤于思考,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知识。
【详解】推活塞,使气态乙醚的体积被压缩,分子间的距离拉近,体积变小,又变成了液态,这表明用压缩体积的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
故答案为: 压缩体积
25.如图所示装置,用酒精灯将烧瓶内的水加热沸腾后,水蒸气从细玻璃管口喷出。
(1)在离管口稍远处,可以看到雾状的“白气”,这是因为喷出的水蒸气发生了 ▲ 现象,雾状的“白气”实际是 ▲ ,过一会儿手会感到玻璃片变热。
(2)分析、归纳上述实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是 ▲ 。
【答案】(1)液化 小水珠
(2)水蒸气液化放热
【解析】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称为液化,液化过程需要放热。
【分析】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液化及液化现象进行分析解答,比较简单,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详解】(1)雾状的“白气”实际是小水珠,这是因为喷出的水蒸气发生了液化现象,液化过程需要向周围放出热量,所以正对管口的玻璃片表面的温度将升高;
(2)由上述实验现象,可得到的结论是:气体液化时会放出热量;
故答案为:(1)液化 小水珠
(2)气体液化时会放出热量
26.在标准大气压下,将热水倒入如图所示的试管中,然后将试管放在盛有沸水并正在不断加热的烧杯中。试管中的热水的最终温度将 ▲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00℃,试管中热水 ▲ (填“会”或“不会”)沸腾;若试管中装的是酒精,则酒精 ▲ (填“会”或“不会”)沸腾。(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的沸点是78℃)
【答案】等于 不会 会
【解析】(1)液体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并且要继续吸热;
(2)水沸腾规律: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分析】此题考查了液体的沸腾条件和热传递的条件,要把握住沸腾条件:一是温度达到沸点,二是不断吸热,热传递的条件是必须存在温度差异。
【详解】(1)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当烧杯中的水沸腾,温度达到了水的沸点100℃,以后尽管不断吸热,但烧杯中的水温度不再升高,保持水的沸点温度不变;试管中的水从烧杯中吸热,温度达到水的沸点后,就和烧杯中的水的温度一样,就不能从烧杯中继续吸热,这时虽然达到了水的沸点100℃,但不能吸收热量,所以不会沸腾。
当试管中装有酒精时,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但由于酒精的沸点78℃,低于水的沸点,当水沸腾时,酒精仍能从烧杯中吸热,达到酒精的沸点,所以会沸腾。
故答案为:等于 不会 会
三、科学探究题(每空2分,共18分)
27.小明、小华和小红在课堂上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结果小明、小华测得的水的沸点都是100℃,唯有小红误将盐水倒入烧杯中加热,她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时间/分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88 90 94 97 100 103 103 103 103
(1)小红烧杯中的盐水沸腾时,其沸点为 ▲ ℃,科学老师认为小红的实验很有意义,还可以继续深入研究。请你提出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 ?
(2)下列图像中,能反映小红的实验中盐水从加热到沸腾过程的是 ▲ (填字母)。
(3)小明和小华分别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并绘制出了如图乙所示的水温与时间关系的图像。分析图乙可知,小华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明显较长,可能的原因是 ▲ 。
【答案】(1)103 水的沸点与含盐量的多少有什么关系 (2)D (3)水的质量加大
【解析】(1)由题意可知,当加入盐后,水的沸点发生了变化,因此可提出问题:水的沸点与含盐量的多少有什么关系?
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知,盐水在加热时温度先上升,当温度达到沸点时,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故能反映小红的实验中盐水从加热到沸腾过程的图像是D。
分析图乙可知,两组实验中水的初温相同,沸点也相同,小华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较长,即吸收的热量较多,所以可能的原因是水的质量较大。
【分析】【详解】略
28.某小组在实验室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如图),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 80 84 88 92 96 98 98 98
(1)图 ▲ 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分析数据可知:水沸腾后继续给水加热,水的温度 ▲ (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2)请你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在图中作出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
(3)三个小组的同学使用的实验装置分别如图a、b、c所示,酒精灯和烧杯均为同一规格。图甲、乙、丙是使用这三套实验装置实验后作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用a装置做实验作出的图像
是 ▲ 图,用c装置做实验作出的图像是 ▲ 图。
【答案】(1)甲 不变 (2)如图
(3)丙 乙
【解析】(1)沸腾前和沸腾时的现象: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水沸腾时的特点: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2)先根据表中数据描点,然后用直线或平滑曲线连接起来。
(3)根据影响沸点变化的因素最主要的就是质量和气压的变化来确定用a装置做实验作出的图象。根据水的加热时间不同,从水的质量多少来分析b、c装置做实验作出的图象。
【分析】本题考查水的沸腾实验的灵活应用与变通,读懂题意,根据常识灵活变通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想办法减少热量的散失是非常现实的问题,这也充分说明,对一些实验细节的处理,有时会直接影响到实验的效果甚至成败。
【详解】(1)甲图中产生大量气泡,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是沸腾时的现象;分析数据可知:水沸腾后继续给水加热,水的温度不变;
首先根据表格中数据描点,然后用平滑的曲线将各点顺次连接起来。如下图所示:
由实验装置abc图可知,a装置烧杯上面加了一个盖,烧杯内的气压较大,水的沸点高于100℃,所以用a装置做实验作出的图象是丙图。
由甲、乙两图象可知,水的初温相同,乙图加热较长时间水才能沸腾,原因可能是水过多,然后比较bc装置可知,c装置中烧杯内水的质量较大,所以用c装置做实验作出的图象是乙图;则用b装置做实验作出的图象是甲图。
故答案为:(1)甲 不变 (2)如图
(3)丙 乙
四、分析说明题(共10分)
29.人们都说:“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被100℃的热水烫伤严重得多”。小柯认为这是因为100℃的水蒸气和100℃的热水温度虽然一样,但100℃的水蒸气变成100℃的热水时,还要放出热量。对此,小柯设计了以下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
【实验过程】(实验过程中热损失及热胀冷缩对实验的影响忽略不计)
①将一定量温度为t1的冷水装入一个双层玻璃真空保温杯中,液面如图甲所示位置,标记为A。
②向杯中插入导管,将100℃的水蒸气通入保温杯的冷水中(水蒸气全部被吸收),发现杯中水面明显上升。
③一段时间后,停止通入水蒸气,移出导管后,杯中液面位置如图乙所示,标记为B,再测出此时杯中水的温度为t2,比较发现t2高于t1。
(1)杯中水面上升是通入的水蒸气发生 ▲ (填物态变化名称)的结果。
(2)t2高于t1的原因是 ▲ 。
(3)小江认为因未设置对照,小柯的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他的观点。请你在原实验的基础上,帮助小柯设计后续实验方案(要求简要叙述实验过程和证明小柯观点的应有实验结果)。
【答案】(1)液化
水蒸气液化放热
(3)再取一个相同的保温杯,在保温杯中倒入第一个保温杯中质量相同、温度为t1的冷水,然后再倒入100℃的开水直至B处,摇匀后测出此保温杯中水温t3并与t2比较,t2高于t3,得出水蒸气液化放热
【解析】(1)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可以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受冷就会液化,形成小水珠,据此进行分析;
(2)根据液化放热和热传递进行解答;
(3)根据控制变量的思想进行分析,然后比较t1和t2温度即可。
【分析】此题考查探究了液化及液化放热现象,注意做好对比实验和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详解】(1)将100℃的水蒸气通入保温杯的冷水中,水蒸气受冷就会液化,形成水,所以发现杯中水面明显上升。
水蒸气在双层玻璃真空保温杯中遇冷由气态变为液态,发生液化,水蒸气液化要放出热量;水蒸气液化时放出的热量被杯中的水吸收,水的温度升高,所以t2高于t1。
为了证明液化放热,应另取一个相同的双层玻璃真空保温杯,在保温杯中倒入与第一个保温杯中质量相同,温度为t1的冷水,然后再倒入100℃的开水直至与第一个保温杯中水面相平,摇匀后测出此保温杯中水温t并与t2比较,t2高于t,得出水蒸气液化放热。
故答案为:(1)液化
水蒸气液化放热
(3)再取一个相同的保温杯,在保温杯中倒入第一个保温杯中质量相同、温度为t1的冷水,然后再倒入100℃的开水直至B处,摇匀后测出此保温杯中水温t3并与t2比较,t2高于t3,得出水蒸气液化放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七上第四章《物质的特性》第6~8节测试卷
总分:100分 姓名: 班级: 得分: .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典故中,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分析,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
A.司马光砸缸 B.凿壁偷光 C.火烧赤壁 D.铁杵磨成针
2.下图所示的四个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液化的是......( )
A.初春,湖面上冰化成水 B.盛夏,草叶上形成露珠
C.深秋,枫叶上形成霜 D.严冬,树枝上形成雾凇
3.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变化,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水蒸发 B.用活性炭除去冰箱中的异味
C.自行车轮胎充气过多爆炸 D.节日燃放烟花
4.体育比赛中运动员一旦受伤,医生会对着受伤部位喷一种叫氯乙烷的药液,该药液会在皮肤表面迅速汽化,使受伤部位表层组织骤然变冷而暂时失去痛感。这说明氯乙烷具有较低的......( )
A.温度 B.熔点 C.沸点 D.凝固点
当晶体被加热时,其分子运动更加剧烈,分子间的束缚随之减弱,以致有的分子能较自由地“游动”,呈流动性,其宏观表现就是晶体的......( )
A.升华 B.凝华 C.熔化 D.凝固
6.某种浴室内的防雾镜内部装了电热丝加热,使镜面的温度高于室温。这样做是为了防止水蒸气在镜面......( )
A.汽化 B.液化 C.升华 D.凝华
7.夏天,小丽将冰水和热水分别注入常温下的两只透明烧杯中,如图所示,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有一部分出现小水珠,变得模糊了。针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
B.甲、乙两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
C.甲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
D.甲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
8.在海上想要获得淡水,可采用如图所示的“充气式太阳能蒸馏器”。它是通过太阳照射充气物内的海水,产生大量水蒸气,水蒸气在透明罩内壁形成水珠,收集即可。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先汽化,后液化 B.先沸腾,后凝固
C.先液化,后汽化 D.先蒸发,后沸腾
9.夏天,人在电风扇下吹风感到凉爽,这是因为......( )
A.电风扇吹来的是冷风
B.电风扇吹风可降低室内温度
C.电风扇吹风可加速人体汗水的蒸发,吸收了皮肤的热量
D.以上说法都正确
如图是“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图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第4分钟时,水开始沸腾
B.在第6分钟后继续加热,水温仍是100℃
C.在第4∽6分钟的过程中,水不吸热
D.在实验中,水的沸点是100℃
11.夏天打开冰箱,可以看到从冰箱里冲出一股“白气”。下列事例中,物态变化方式与“白气”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
A.把湿衣服挂在阳光下晒干
B.用牛奶自制牛奶雪糕
C.将丁烷气体贮存在气体打火机里
D.在饮料中添加冰块降温
12.提起压在容器中水面上方的活塞,容器中的水发生汽化,如图所示。下列选项中,最能表示水汽化后相同空间内粒子分布的是......( )
A B C D
13.下列能成为“蜡烛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的证据的是......( )
A.燃烧时发光 B.燃烧时放热 C.燃烧时有黑烟 D.燃烧时有蜡液流下
14.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苹果,常看到苹果先湿后干的现象,此现象反映的物态变化过程是( )
A.先液化后蒸发 B.先蒸发后汽化 C.先液化后升华 D.先凝华后升华
15.如图所示,烧杯内盛有水,试管内盛有表格中所列的一种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若对烧杯底部继续加热,最终发现试管内的液体发生沸腾,则试管内盛的液体是......( )
物质 沸点/℃
酒精 78
水 100
煤油 150
A.水 B.酒精 C.煤油 D.水或酒精
16.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时,将液态二氧化碳喷出,有降温和隔绝空气的作用。下列关于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液态二氧化碳是在常温下通过压缩体积液化的
B.液态二氧化碳喷出后,迅速汽化放热,使燃烧物的温度迅速降低,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
C.液态二氧化碳如果喷洒在人的手上,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冻伤
D.气态二氧化碳压缩成液态二氧化碳时会放出大量热
17.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氧气用于炼钢 B.干冰用作制冷剂
C.一氧化碳用于炼铁 D.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18.下列叙述中,表示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
A.将硫酸铜溶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生成了蓝色絮状沉淀
B.长期露置在室外的钢材很容易生锈
C.用好的酒精灯要盖好灯帽,因为酒精易挥发
D.节日的烟花在空中爆炸
19.如图所示,烧杯内盛有适量水并用酒精灯加热(标准大气压下),甲试管盛有酒精,乙试管盛有
水,则甲、乙两试管......( )
A.都会沸腾 B.都不会沸腾
C.甲会沸腾,乙不会沸腾 D.甲不会沸腾,乙会沸腾
20.小明在家中用电热壶烧水,第一次烧了半壶水直到沸腾,第二次仍用该壶烧了一壶水直到沸
腾。则两次水温随时间变化关系正确的是(标准大气压下)......( )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2分)
21.酒精:①无色透明;②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③易挥发;④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⑤能溶解碘、酚酞等物质;⑥易燃烧;⑦常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⑧是一种绿色能源;⑨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汽化;⑩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根据上述文字可归纳出酒精的物理性质有(填序号,下同) ;酒精发生的化学变化是 ,你作出判断的依据是 。
22.如图所示,将盛有冷水的烧瓶放在装有少量碘颗粒的烧杯口处,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不久可观察到烧杯内固态碘减少且出现紫色的碘蒸气,此物态变化过程需要 热量;过一会儿还可以观察到烧瓶底部附有少量细小的碘晶体,这是 现象,同时烧瓶内水的温度会 。(填“升高”或“降低”)
23.小李观看表演“沸腾的油锅中取铁球”后,得知锅中的“油”是由油和醋组成的混合液体,油的沸点为287℃,醋的沸点为60℃,当温度达到 ℃时锅中的“油”就沸腾了;继续加热,“油”和放入其中的铁球的温度 (填“会”或“不会”)升高,当 ,继续加热,就不可能赤手从油锅中取铁球了。
24.如图,取一支大注射器,拉动活塞使注射器里吸进一些乙醚,取下针头,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小孔堵住。向外拉动活塞,到一定程度时,注射器里的液态乙醚消失,然后推活塞,到一定程度时,可以观察到会有液态乙醚出现,这表明用 的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
25.如图所示装置,用酒精灯将烧瓶内的水加热沸腾后,水蒸气从细玻璃管口喷出。
(1)在离管口稍远处,可以看到雾状的“白气”,这是因为喷出的水蒸气发生了 现象,雾状的“白气”实际是 ,过一会儿手会感到玻璃片变热。
(2)分析、归纳上述实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是 。
26.在标准大气压下,将热水倒入如图所示的试管中,然后将试管放在盛有沸水并正在不断加热的烧杯中。试管中的热水的最终温度将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00℃,试管中热水 (填“会”或“不会”)沸腾;若试管中装的是酒精,则酒精 (填“会”或“不会”)沸腾。(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的沸点是78℃)
三、科学探究题(每空2分,共18分)
27.小明、小华和小红在课堂上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结果小明、小华测得的水的沸点都是100℃,唯有小红误将盐水倒入烧杯中加热,她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时间/分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88 90 94 97 100 103 103 103 103
(1)小红烧杯中的盐水沸腾时,其沸点为 ℃,科学老师认为小红的实验很有意义,还可以继续深入研究。请你提出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
(2)下列图像中,能反映小红的实验中盐水从加热到沸腾过程的是 (填字母)。
(3)小明和小华分别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并绘制出了如图乙所示的水温与时间关系的图像。分析图乙可知,小华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明显较长,可能的原因是 。
28.某小组在实验室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如图),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 80 84 88 92 96 98 98 98
(1)图 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分析数据可知:水沸腾后继续给水加热,水的温度 (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2)请你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在图中作出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
(3)三个小组的同学使用的实验装置分别如图a、b、c所示,酒精灯和烧杯均为同一规格。图甲、乙、丙是使用这三套实验装置实验后作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用a装置做实验作出的图像
是 图,用c装置做实验作出的图像是 图。
四、分析说明题(共10分)
29.人们都说:“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被100℃的热水烫伤严重得多”。小柯认为这是因为100℃的水蒸气和100℃的热水温度虽然一样,但100℃的水蒸气变成100℃的热水时,还要放出热量。对此,小柯设计了以下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
【实验过程】(实验过程中热损失及热胀冷缩对实验的影响忽略不计)
①将一定量温度为t1的冷水装入一个双层玻璃真空保温杯中,液面如图甲所示位置,标记为A。
②向杯中插入导管,将100℃的水蒸气通入保温杯的冷水中(水蒸气全部被吸收),发现杯中水面明显上升。
③一段时间后,停止通入水蒸气,移出导管后,杯中液面位置如图乙所示,标记为B,再测出此时杯中水的温度为t2,比较发现t2高于t1。
(1)杯中水面上升是通入的水蒸气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的结果。
(2)t2高于t1的原因是 。
(3)小江认为因未设置对照,小柯的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他的观点。请你在原实验的基础上,帮助小柯设计后续实验方案(要求简要叙述实验过程和证明小柯观点的应有实验结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