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中外历史纲要上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全书概览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古代史
近代史
现代史
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约公元前2070年)
奴隶社会(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
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1840年)
1949年——今 新中国的成立及社会主义的确立和发展
1840—1949年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史的历史分期
夏 约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 ?
商 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周?
秦 公元前221年-前206年 ?
汉 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 ?
三国两晋南北朝 220—581年
隋 581年-618年 ?
唐 618年-907年
五代辽宋夏金元 907年-1368年
明 1368年-1644年 ?
清 1644年-1840年
古代中国朝代的更替
春秋
战国
西周
东周
公元、世纪?
(前1046年—前771年)
(前770年—前476年)
(前475年—前221年)
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
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中外历史纲要上
约170万 约1万年 前2070年 前1600年 前1046年 前771 前476 前221 前207年 220年
原始人群
母系、父系氏族
夏
商
西周
春秋
战国
秦朝
汉朝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
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早期国家
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铁器时代
生产力水平
社会形态
生产力水平
社会形态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1
标志:文字、金属、城市、国家……
一、石器时代——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二、从满天星斗到多元一体:从部落到国家
三、早期国家的发展:商、西周
当地时间7月6日10点43分(北京时间7月6日14点43分),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随着大会主席的落锤,中国提交的“良渚古城遗址”项目经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增至55处。
良渚申遗成功后,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曾两次主持良渚博物院策展的当事人高蒙河对澎湃新闻表示,“国际学术界曾长期认为中华文明只始于距今3500年前后的殷商时期,良渚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这意味着中国文明起源和国家形成于距今五千年前,终于得到了国际承认。”
——陈若茜:《恭喜!良渚申遗成功》,《澎湃新闻》2019-07-06
同学们,对于材料说反映的问题,你有什么体会?
一、石器时代——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元谋人
北京人
黄河流域: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
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
辽河上游:红山文化
长江下游:良渚文化
原始人群
父系氏族社会
母系氏族社会
(一)旧石器时代
元谋人
(距今170万年)
北京人
(距今70—20万年)
山顶洞人
(距今18000年)
从事渔猎和采集
会使用火
打制石器
试分析我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
①分布广(遍布全国各地)
②集中在黄河、长江流域
元谋人门齿化石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红陶
彩绘陶器,种植粟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红山文化
龙山文化
河姆渡文化
良渚文化
(二)新石器时代
种植水稻,
掌握养蚕缫丝技术
黑陶(蛋壳陶)
精美玉器,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新石器时代早期
距今约7000-5000年
新石器时代晚期
距今约5000年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打磨结合方法制造石器。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修建村落等。分布广泛,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所谓“多元”,是在中华民族“统一体”内部各族体单元不同文化和习俗的“多元”;
所谓“一体”,则是结成一个有机的复合民族共同体的整体。
玉石文化
祭祀文化
阶级分化
城市系统
公共权力
{5DA37D80-6434-44D0-A028-1B22A696006F}
旧石器时代
元谋人、北京人
(使用打制方法制造石器,从事渔猎采集,
过群居生活,学会用火)
原始人群
晚期:母系氏族社会
(生产力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新石器时代
(打磨结合方法制造石器,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修建村落等;分布广泛,朝多元一体的方向发展)
早期
黄河流域
仰韶文化
彩绘陶器,
种植粟
大汶口文化
长江流域
河姆渡文化
种植水稻,
养蚕缫丝技术
晚期
黄河流域
龙山文化
黑陶—蛋壳陶
晚期:父系氏族社会
(出现社会贫富分化和不平等,氏族间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长江下游
良渚文化
精美玉器,出现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辽河上游
红山文化
二、从满天星斗到多元一体:从部落到国家
国 家
“國,邦也,从口从或”
“或,邦也,从口,戈以守其一地也”
——许慎《说文解字》
“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国家形成的标志为:
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国家
氏族公社
上层:掌握公共权力
下层:被统治
部落、部落联盟
生产力进步
剩余产品出现
私有制产生
贫富分化
阶级出现
思考::国家是如何产生的?
政府、军队(内部阶级分化与外部战争)、祭坛(神权)
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统治的工具。——列宁
家族、聚落
部落向国家的转变,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9D7B26C5-4107-4FEC-AEDC-1716B250A1EF}三皇
神话色彩浓重(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五帝
黄帝
颛顼
帝喾
尧
舜
特点
炎黄部落联盟
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万邦”时代(陶寺遗址)
华夏始祖
(华夏认同)
都城、宫殿、天文建筑;礼器;阶级阶层分化明显
——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制度
禅让制
(一)部落时代
从目前来看,夏朝的历史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传世文献记载出现于西周,《逸周书·度邑》云:“自雒汭延于伊汭,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竹书纪年》与《史记·夏本纪》等历史文献亦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夏朝的纪年与世系。
夏朝到底是否存在?
(二)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夏朝
论证一个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主要从两个纬度去验证,一个是文字记载,另外一个是文物。
(二)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夏朝
1.建立:
约前2070年,禹建立
2.王位传承:
材料一 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
——《史记·夏本纪》
材料二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战国策· 燕策一》
(1)根据材料一,指出夏朝最高权利继承制度的变化。
(2)关于启的继位,材料一、二为什么有的不同说法?
可靠的史料不足;记录者的立场、能力和时代环境等
最高权力继承:禅让制(传贤)——王位世袭制(传子)
社会组织形式:氏族部落(公天下)——早期奴隶制国家(家天下)
(二)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夏朝
考古学家在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1.建立:
约前2070年,禹建立
3.统治
方式
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②中央:夏王是最高统治者,称为“后”;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出现公共权力)
③地方:夏朝仍聚族而居,除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外,对其他地区间接统治(管理松散)
4.文化遗存:
5.灭亡:
约前1600年,商汤灭夏
2.王位传承:
三、早期国家的发展:商、西周
商朝:中国信史的开端
《史记·殷本纪》
甲骨文
1937年殷墟考古发掘情形
地下之新材料
纸上之材料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
殷墟出土的文物
甲骨文 材料:龟甲、兽骨
内容:占卜记录(主要)
意义:成熟的文字
青铜器 造型雄奇,纹饰华丽
甲骨文已经是成系统的成熟文字,字形结构复杂、语法完备,目前所见甲骨文有5000字左右,已经确认的不到三分之一。
1.建立与迁都:
4.制度:
3.史料:
公元前1600年,汤建商,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
经济:井田制
政治:商朝国家机构更加完善
①商王是最高统治者,王位世袭制有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两种形式。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②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
①文献:《尚书》《诗经》和《史记·殷本纪》等
②考古:殷墟甲骨文、铭文、青铜器
(一)商朝
2.势力范围:
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汉江,北至燕山
从甲骨文的记载与使用来看,商朝的统治具有什么特点?
具有神秘色彩/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商王凡事(如征战、祭祀)都要用龟甲或兽骨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
1.建立:
2.政治制度:
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周,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
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度
(二)西周
(1)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①目的:
②对象:
④诸侯国的权力与义务:
王族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
③特点: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权利:实行再分封;可在封地内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积极影响:一定程度巩固周朝的统治、开发边疆地区,传播周朝文化
消极影响:贵族政治,诸侯相对独立,为后期分裂割据埋下隐患
2.西周的政治制度
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周天子年老了,打算立下继承人。周天子有四个儿女:
大儿子——二夫人所生,
二儿子——大夫人所生,
三女儿——大夫人所生,
四儿子——大夫人所生。
王位之争
王位应该由谁来继承呢?你的依据是什么呢?
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嫡长子
(王畿)
诸 侯
(封国)
大宗
卿大夫
周天子
周天子
诸 侯
诸 侯
周天子
周天子
卿大夫
士
(采邑)
(食田)
余诸子
小宗
大宗
小宗
小宗
余诸子
余诸子
嫡长子
嫡长子
大宗
家族等级关系
+
政治隶属关系
家国一体
②目的:
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即解决宗族内部权力和财产的继承问题的制度。
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③特点:
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巩固统治
①含义:
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小宗服从大宗;
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2)宗法制(立嫡以长不以贤)
2.西周的政治制度
保证各级贵族享受特权,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导致封建社会形成“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
④影响:
礼是维护宗法、分封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是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包括吉礼(祭祀天神和祖先)、嘉礼(个人礼节,如冠礼、婚礼、谢礼和饮酒礼)、凶礼(死丧之礼)、宾礼(天子、诸候交住之礼)、军礼(行军训练之礼),各有等级和不同的规定。
乐是与礼相应的乐舞,舞乐的规模,必须同享受的级别保持一致,乐配合礼的进行。
礼和乐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完整有序的社会政治文化制度。
(3)礼乐制度——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
西周时规定了贵族饮宴列鼎的数量和鼎内的肉食种类:王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
礼乐制度规范贵族的行为,确立等级尊卑、稳定统治秩序
上述材料反映了西周确立礼乐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如何称呼“死”?
天子死曰崩,
诸侯死曰薨,
大夫死曰卒,
士曰不禄,
庶人曰死
1.建立:
2.政治制度:
3.衰亡:
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周,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
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度
(1)衰落
(2)结束:
标志: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
原因: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
结果:周厉王出逃,诸侯推举周公、召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西周从此走向衰落
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知识链接:东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姬宜臼)迁都洛邑(河南洛阳),东周从此开始。
(二)西周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农业
主要生产部门,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土地制度
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手工业
青铜铸造是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
商代石铲
商代青铜铲
(三)商和西周的经济
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点?
①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甲骨文、祭祀)
②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家国一体(分封制、宗法制)
③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从内外服到分封)
政治
①土地国有,集体劳作(井田制)
②青铜铸造发达(大量青铜器)
经济
①系统文字(甲骨文,金文)
②青铜文化
③开始形成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华夏文化,炎黄子孙)
文化
课堂小结
距今约170万年 约70-20万年 约1万年 约7000-5000年 距今约5000年 神话传说 约前2070年 约前1600年 前1046年 前771年
元谋人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红山文化
龙山文化
良渚文化
商朝建立
文明产生
早期国家
北京人
三皇五帝
夏朝建立
西周建立
西周灭亡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奴隶制社会
世袭制
宗法制
分封制
礼乐制度
内外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