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课件(共29张PPT)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课件(共29张PPT)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12 15:45: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社会主义从一国扩展到多国,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包括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8个东欧国家和中国、蒙古等4个亚洲国家在内的社会主义阵营,成为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伟大力量。
目前世界上有5个社会主义国家,分别是中国、越南、朝鲜、古巴、老挝。
(1949年10月1日) (1945年9月2日) (1948年9月9日) (1959年1月1日) (1975年12月2日)
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一览
同学们知道目前世界上有多少个社会主义国家吗?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重点
难点
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了解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历程,通过分析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理解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世界意义。
理解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世界历史意义。
1.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理解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世界历史意义。
新课导入
1917年,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形成了临时政府和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罕见局面。为了引导革命胜利前进,1917年4月,流亡国外的列宁回到彼得格勒。这幅画表现了工兵代表热烈欢迎列宁的场景。
列宁主义形成


十月革命的胜利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学习聚焦: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学习聚焦: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
学习聚焦: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


列 宁
(1870——1924)
二、列宁主义的形成
背景:
(1)经济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2)政治上: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尖锐;
(3)阶级上: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
(4)组织上: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
(5)思想上:1900年流亡国外的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作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生,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
01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的前夜”
02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03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04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在20世纪俄国和世界革命进程中发挥了巨大而深远的指导作用。
列宁主义的内容
二月革命倒沙皇
时间:
1917年3月
结果:
推翻了沙皇专制
形成两个政权并存
工人士兵
代表苏维埃
资产阶级
临时政府
(掌权)
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23日)首都爆发起义。
3月12日,起义获得胜利,当晚工兵代表苏维埃成立。
3月15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组成。沙皇专制统治被推翻。
临时政府……从一开始就拒绝考虑绝大多数俄国人所需要的两样东西——和平和土地,同样,政府也不愿结束战争。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国内形势严峻
人民
资产阶级
临时政府
苏维埃
不要战争!要面包!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但惨败
???
1917年4月,列宁回到彼得格勒,发表《四月提纲》
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和平
转移
四月提纲指方向
1917年7月17日,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
1917年7月,俄军在前线惨败,引发国内50万工人士兵示威游行。临时政府出动军队血腥镇压。
武装起义不可避免
七月流血抛幻想
十月革命现曙光
时间:
领导者:
政党:
地点:
结果: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
列宁
布尔什维克党
彼得格勒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府
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意义
材料一:十月革命使经济文化不发达的俄国,在短时间内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岳麓书社第20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
材料二:1937年,苏联工业产量超过德、英、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过程,开创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开辟出一条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大国崛起》
对俄国
结束
建立
开启
了剥削阶级在俄国的统治。
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了俄国的现代化强国进程。
意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中国的也帮助了全世界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了帝国主义的统治,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和竞争的局面,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对世界
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部分书刊
推动
打击
材料一: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
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
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
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
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
国外武装干涉
国内反革命叛乱
材料二:
苏维埃政权管辖的地区燃料、原料和粮食供应极其困难,40%的工厂停产,红军战士和城市居民也面临着断粮的危险。苏维埃政权经受着严峻考验。
——《大国崛起》
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他们通过武装干涉,使苏俄陷入内战当中。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
1918—1921国内战争
2
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物力人力保证战争胜利)
3
内容
背景
⑴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⑵工业:中小企业国有化
⑶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4)分配:国家集中分配生活必须品和食品
苏联建设的社会主义实践
影响: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针对这种形势,列宁做出了怎样的探索?
1921年春,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列宁亲切与农民交谈
三四年来我们稍稍学会了急剧的转变……学习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
苏联建设的社会主义实践
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1918-1921) 新经济政策(1921-1925)
农业方面
工业方面
商业方面
分配方式
实行余粮征集制
中小型企业国有化
由国家集中分配一切生活必须品和食品
取消自由贸易
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以租让形式引入外国资本
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稳定了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新经济政策的实验,使苏俄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拄着拐杖走动了!”
材料中列宁的言论,反映了什么?
思考
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新经济政策巩固了政权。
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苏联的成立与发展
苏联地图(1940年)
1924年列宁逝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接力棒交到了斯大林手中。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
——《世界历史》
(1)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
斯大林认为:个体农民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机倒把的问题,因此,必须实行农业集体化,改变农村所有制形式。
——《世界历史》
(2)农业:农业集体化(集体农庄)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公就越优越。
——《世界历史》
(3)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斯大林模式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业集体化+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评价
【一个令人惊叹的传奇】
积极作用:
1:在较短时间里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工业化,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大危机形成鲜明对比;        
人类社会自此有了两种现代化途径,即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途径和以斯大林模式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途径。前者走的是轻工业先行,通过市场调节经济生活的道路,……后者走的是重工业先行的道路,中央政府通过强有力的计划手段对包括经济活动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进行全面干预。
——沈宗武所著《斯大林模式的现代省思 》
2:开创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
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评价
时 间 粮食人均产量(公斤) 肉类人均产量(公斤)
1928—1929 470 35
1930—1932 460 20--25
1933—1937 440 -- 450 15--20
1938—1940 420 -- 430 25
消极作用
1: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发展不平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
——徐天新《平等、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 》
2: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在列宁格勒生产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企业缺乏自主性和积极性,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体制日益僵化。
坡脚的巨人
1898年
1900年
1924年
1922年
1921年
1918年
1917年
1903年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布成立
《火星报》
布尔什维克党建立 列宁主义的形成
二月革命 四月提纲 七月流血事件 十月革命
三年卫国战争时期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维埃社会主共和国联盟成立
列宁去世 斯大林上台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课堂小结
课后思考
肩负的
责任
苏联的探索之路,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哪些启示?大道行思,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终极目的到底为了什么?
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最高水平……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七卷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下列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苏俄政府 ②沙皇政府 ③苏联政府 ④临时政府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①③②④  D.②①④③
2、1933年1月,斯大林在报告中指出:1932年苏联工业总产值与1928年相比,其水平增加到219%。对此分析错误的是
A.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B.计划经济体制发挥积极作用
C.政府重点发展重工业
D.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
小试牛刀
4、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春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主要依据是
A. 1922年苏俄农民无偿获得了永久属于自己的土地
B. 农民能够自由支配缴纳国民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
C. 苏维埃政权免去了农民的赋税
D. 农民享有优先支配农产品的权利
3、2008年度中国“十大流行语”排行榜上,排在前两位的是“北京奥运会”、“金融危机”,如果1917年的俄国也有一个“年度十大流行语”排行榜,你认为排在前两位的应是
A.十月革命、人民委员会
B.苏联成立、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新宪法
D.一五计划、赫鲁晓夫改革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