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3.1《百合花》 课件(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3.1《百合花》 课件(共3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9 20:25: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百 合 花
茹志娟
学习目标
Contents
1
2
3
1、学习小说中所塑造的通讯员以及新媳妇的人物形象特点,并从情节与细节等角度分析其刻画人物形象的方式。
2、体会本文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女性视角。体会小说从小处着眼的以小见大的象征手法。
3、结合写作背景,领略作者在小说中所传达出的纯洁、高尚的军民鱼水情。
茹志鹃,女,1925年参加新四军,1955年转业到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任《文艺月报》编辑。1958年3月,在《延河》上发表了著名作品《百合花》,标志着她艺术风格开始形成。这篇“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曾被茅盾誉为当时最使他满意和感动的一篇作品,赞赏这篇小说具有清新俊逸的艺术风格,是“静夜的箫声”。
作者简介
环节一:知人论世
写作背景
《百合花》是茹志鹃前期的代表作。她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那时的同志关系”。 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 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小说知识积累
小说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1、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3、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
结构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4、自然环境:指故事情节发展所处的自然现象状况,即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景物及人物活动的空间,用以烘托气氛、衬托人物的心情、表现人物感情等。
社会环境: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文学常识
用自己的话概括故事情节的注意点有哪些?
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任务说明:文章的结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文章都是由中心意思、材料、结构三个要素组成的。中心意思是文章的“灵魂”,要明确无误;材料是“血肉”,要丰富,并能集中地反映中心;结构则是文章的“骨架”,是谋篇布局的手段,是运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
环节二:整体把握
1946年中秋,海岸总攻即将爆发“我”被分配到包扎所,结识了一个通讯员,他是“我”的老乡。
我们帮助伤员在借被子时,他找了一个新媳妇借,却没有借到,“我”得知后帮他,并借到了那床新媳妇的嫁妆----红底上缀有百合花的新被子。他为了抱被子还把衣服挂破了
不久“我”找了几个妇女帮忙擦洗伤兵,其中就有那个新媳妇。开始,送来一个通讯员,“我”还紧张了一下,发现不是他后才放心。
后来,又送来一个通讯员,看见那个挂破的衣服,“我”知道是他。从他的战友口中得知他是为了保护担架队才受了伤的,待医生来后,他已经牺牲了。在此时那个新媳妇在专心致志的为他缝衣服。最后,新媳妇把自己的嫁妆盖在他身上。以表对他的敬重。
用自己的话概括故事情节?
思考:概括故事情节,给课文划分层次。
情节 内容
开端(1— )
发展(— )
高潮(— )
结局(— )
情节 内容
开端(1—24) 通讯员带“我”去包扎所途中发生的故事。
发展(24—43) 写通讯员和“我”一起向新媳妇借被子。
高潮(42—57) 总攻开始,小通讯员牺牲,新媳妇给通讯员缝衣。
结局(58-59) 新媳妇执意献出新被。
环节三:深入探究
任务一:探究人物形象
任务说明: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它是指叙事作品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把握住了关键的情节,有利于我们概括人物,总结主旨。而对形象的鉴赏包括鉴赏人物形象与特定物象,其中人物形象又分为主要人物形象与次要人物形象。主要人物形象通常只有一个,是作品刻画的核心对象,往往用来揭示作品的主题;次要人物形象往往用来衬托主要人物形象,一般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见证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思考1:《百合花》中,作者刻画了新媳妇什么样的形象?
性格特征 相关情节
思考2:《百合花》中的小通讯员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分析。
性格特征 相关情节
分析人物形象的形象——新媳妇
概括文中写新媳妇的三段情节,并由情节分析新媳妇的思想性格特点。
文中写新媳妇的三段情节是:
借被子
缝衣服
献被子
新媳妇
第30段:“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
美丽、淳朴、腼腆
外貌描写
神态、动作描写
第44段:笑眯眯地抿着嘴,···时不时地东张西望,···“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整整齐齐地分铺在门板上···。
对同志的牵挂
善良、淳朴
神态、语言、动作
第57、58段:“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
表达内心的悲痛和对解放军的真挚情感。
新媳妇的形象
小说主要写了她 在两件事情上态度的前后对比 。
第一件事:开头出于舍不得而不愿借给伤员盖,后来却主动用它来给烈士收殓遗体。
第二件事:在包扎所护理伤员时,开始又羞又怕,放不开手,后来却庄严、虔诚地给重伤员解衣拭身子。
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开始作者让我们着眼的是新媳妇的娴静、美丽、忸怩、羞涩、善良、纯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了解了她的内心,她对解放军的热爱崇敬,无私的品质。人物性格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而越来越鲜明。
新媳妇思想性格特点
开始我们眼中新媳妇的美丽、羞涩,善良的,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了解了她的内心,了解了她的坚定与果断,她对解放军的热爱。
分析人物形象——通讯员
肖像描写
P12—7:……只看到他是高挑挑的个子,块头不大,但从他那副厚实实的肩膀看来,是个挺棒的小伙,他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
年轻、高壮
热爱生活
P13—2:我看见他那张十分年轻稚嫩的圆脸。
分析人物形象——通讯员
动作描写
P12—5:通讯员撒开大步,一直走在我前面。一开始他就把我撩下几丈远。
不擅长与女同志打交道
羞涩腼腆
善良而有责任心
P12—6:他背后好像长了眼睛似的,倒自动在路边站下了。但脸还是朝着前面。没看我一眼。等我紧走慢赶地快要走近他时,他又蹬蹬蹬地自个向前走了,一下又把我甩下几丈远。……不过这一次还好,他没让我撂得太远,……我走快,他在前面大踏步向前;我走慢,他在前面就摇摇摆摆。
分析人物形象——通讯员
神态描写
P13—8:他见我挨他坐下,立即张皇起来……局促不安……他没回答,脸涨得像个关公,讷讷半晌……
憨厚朴实
拘谨局促不善言辞
P13—21:……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半晌他才低下头,憨憨地笑了一下……
别人介绍或点评
第54段:“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
说道,“···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勇敢 舍人为己
概括人物形象的形象——小通讯员
他是一位身体健壮,热爱生活,羞涩腼腆,善良而有舍己为人高尚品德的小战士形象
欣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1、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外貌和心理描写来分析人物。
2、从作者或其他人对这个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来把握人物。
3、从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来理解人物。从文中所出现的自然环境,考虑烘托或渲染的作用
思考3:“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思考4:以“百合花”为题有何含义及作用?
含义 作用
表层含义:
深层含义:
小说作用类习题五点:人物、环境、情节、主旨思想、读者
含义 作用
表层含义:指代的是被子上的花纹图案,是一种客观物象。 ①点出文章中的重要内容和相关情节线索;(情节上)
②以“百合花”象征人民战士、人民群众的高尚情操;(任务上)
③以“百合花”作结,有利于揭示文章主旨,有利于表现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传达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思想主旨)
深层含义:百合花,是人物纯真、高洁的优美心灵和品格的象征。
“我”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不可缺少的穿针引线的人物,是故事的叙述人和情节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作品不仅通过“我”带有女性特征的细微观察,使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跃然纸上,而且通过富于浪漫气息的想象,使作品充满抒情的色彩。比如,“我”想象的小通讯员在家乡天目山拖毛竹时的情景语言不多,却充满诗情画意。
总结
小说撷取了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斗争生活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刻画了有着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心灵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表现了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传达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任务活动二 披文入情,沿波讨源
茹志娟的《百合花》是一部非战争化的战争小说,是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百合花》中人物的情感世界有着“去战争化”“写实化”和“柔化”的审美倾向。《百合花》在现代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中有着别具一格的魅力。里面所包含的几种不同类别的情感值得我们细细分析品味。
思考:试分析文章中有哪几类情感
任务活动三 品鉴细节,走近人物
思考:文章有哪些细节描写?找到并分析其作用。
细节一:“伪装”
情节 作用
第一次是在去包扎所的路上,“我”看见他“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是装饰点缀。”第二次是“我”目送他走远了,“看见他的枪筒里不知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把小通讯员那纯朴、自然的情趣表现了出来。还显出这个小战士的天真、孩子气或是涉世不深,体现了小通讯员的青春活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
细节二:“馒头”
情节 作用
第一次是在小通讯员离开包扎所返回团部时,“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的挎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二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的石头上,对我说:‘给你开饭啦。’” 塑造他体贴、关心他人的好品德。同时,也激起了读者对这个小通讯员的喜爱之情,从而为下文失去这么好的战友而悲痛蓄势。
第二次当小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还一针一线的为缝补衣肩上的破洞,“我”实在忍受不了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的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二个干硬的馒头……” “我”睹物思人,勾起“我”对小通讯员的深切思念。通过这“饱含着战友之情”的二个馒头,深切表达了“我”痛失战友的内心悲痛之情,“立片言而居要”,产生了“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细节三:“衣肩上的破洞”
情节 作用
第一次是在借被时,由于羞涩、慌张,小通讯员在接过新媳妇递过来的新被转身走时,不小心,衣肩上挂破了个洞,而且高低不肯让新媳妇缝补。 这既照应了前文写的小通讯员的腼腆、憨厚,又表现了他的执拗,当然还带有一点对新媳妇的愠意。
第二次是小通讯员离开包扎所返回团部时,“我”看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就让他走,现在至少要裸露一个晚上肩膀了。” 呼应前文,说明这个破洞确实不小,也写了“我”后悔的心情,细腻地渲染了“我”对小通讯员的惦念、关怀,为下文写小通讯员负伤牺牲埋下伏笔。
第三次,小通讯员躺在门板上,新媳妇看见衣肩上的破洞,发出惊叹。 这不仅进一步证实担架队抬回来的这个重伤员确实就小通讯员,而且还说明他从包扎所回到团部后,一直都无暇顾及这个破洞,使小通讯员的形象在读者的心目中愈加高大起来。
第四次,新媳妇“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可新媳妇好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见,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劝她不要缝了”,她却异样地瞟了“我”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着”。 这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感情:有对当初小通讯员“受气”的懊悔和内疚,更饱含着对烈士的敬佩和痛悼。文字跌岩起伏,并唤起了读者的种种回忆:借被子,门钩挂破衣服,高低不肯让人缝补……
任务活动四 锤炼语言,曲径探幽
任务说明:一千多年来的中国诗坛尽管新旧更替,但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却是不同时代的诗人都企盼达到的艺术高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主要内涵即是“炼字与炼意”。“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诗赋以一字见工拙”,品鉴诗词的语言,是鉴赏诗歌之美,品鉴诗人之情的重要方法。
阅读下列句子,体会加点词语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思考1:他见我挨他坐下,立即张皇起来,好像他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皮腰带上的扣眼。半晌他才低下了头,憨憨地笑了一下,摇了摇头。
思考2:她(新媳妇)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
思考1:明确 “张皇”的意思是惊慌失措,但在这里却非贬义,这一神态描写,是在写“我”刚刚结识的小通讯员的那种腼腆、羞涩、局促,表现他质朴、纯洁的心灵。“数摸”这一动词更突出了小通讯员那种忸怩的神态、拘谨局促的心理。
思考2:明确 新媳妇“异样地瞟”和“劈手”几个字一改过去的羞涩忸怩,表达了对我们冷漠的不满;低着头为战士缝补肩上的破洞,并把自己的新被子铺在棺材里,表达极为深沉的哀悼和崇敬之情。
任务活动五 分析特色,学以致用
任务说明:写作特色是指文章在某些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显著的写作技巧、写作特点和效果。写作特色因人而异,写作特色运用得好,能增强文章的表达力,使得文章引人入胜。写作特色内涵丰富,例如结构、修辞、语言、叙事特点、表达方式、风格、句式、情感等等。准确分析并概括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有助于提升阅读者的感悟力,也为表达提供了方法借鉴。
思考1:请分析《百合花》富有诗意的对比手法。
思考1:明确 第一处是小通讯员出场时他的枪筒里插着几根树枝作伪装,在他离开“我”时,枪筒里又插上了一枝野菊花。枪是战争工具,战争中谁也无心赏花,在能射出杀人子弹的枪筒里插着象征自然与和平的树枝与菊花,这本身就是一个鲜明的对比,是一个战地寓言,让我们在无言中感受战争与和平的剧烈冲突。
第二处对比是小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医生与“我”的态度之不同。医生听了听小通讯员的心脏后,默默起身说:“不用打针了。”他是从职业技术的角度来作出这一决定的;对于小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我”劝道:“不要缝了。”这是从理智出发而言;而新媳妇却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此时,她一定想起了小通讯员借被子时的腼腆与局促,临走时的狼狈模样宛在眼前,舍身救人的英勇无畏宛在眼前……也许她又什么也没想,只是这样一针一线地缝着,只求内心一片安宁。这是情感与理智的鲜明对比,是情感对死亡的战胜。
思考2: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思考2:明确 ①选材讲究,以小见大。作品将战火纷飞的战斗场面设为背景,从几件平凡的小事入手,深入挖掘,展开对军民关系的描写,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来揭示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和力量源泉。就人物而言,两个主人公都不是那种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而是普通平凡、有血有肉的战士和老百姓。如小通讯员是年轻而充满稚气的,是又好笑又可爱又有点傻乎乎的,新媳妇也是极普通的农村妇女。作品选取了大时代中的小浪花,浪花虽小,但和大时代相通。
②结构严谨,重视细节。作者善于用前后呼应的手法设置作品的细节描写,其效果是通篇一气贯串,结构严谨。比如,讯员给“我”两个馒头,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新媳妇的百合花新被等。这样的设置不但使文字跌宕有力,而且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的音容笑貌和个性特征也逐渐展现。比如,“我”起初对通讯员生气,接着对他产生了兴趣,到后来从心底里爱上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直到最后怀着崇敬的心情看着百合花被盖上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笔调起伏跌宕,结构严谨,耐人寻味。
③女性视角,诗情画意。作品通过“我”带有女性特征的细微观察,使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跃然纸上,而且,通过“我富于浪漫主义的想象,使作品充满抒情的色彩。比如,“我”想象通讯员在家乡天目山拖毛竹时的情景:“我朝他宽宽的两肩望了一下,立即在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刮打得石级哗哗作响……”着墨不多,却令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任务活动六 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任务说明:同样一个题材,不同作者会选择不同的形式加以表现,不用的语言加以呈现;同一体裁,不同时间会有不同的情感寄寓和志趣表达。文学的“和而不同”的美学观念,从未过时。将相关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可以拓宽品读者的情感体验,加深对主题的认识,鉴赏不同的艺术手法。
活动:阅读《百合花》与下文,并思考。
荷花淀(节选)
孙犁
(几个女人的丈夫参加游击队,她们偷偷去看望,却没遇上。)
几个女人羞红着脸告辞出来,摇开靠在岸边上的小船。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几个女人有点儿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可是青年人永远朝着愉快的事情想,女人们尤其容易忘记那些不痛快。不久,她们就又说笑起来了。……
“哎呀!那边过来一只船。”
“哎呀,日本!你看那衣裳!”
“快摇!”
大船追得很紧。
幸亏是这些青年妇女,白洋淀长大的,她们摇得小船飞快。小船活像离开了水皮的一条打跳的梭鱼。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
假如敌人追上了,就跳到水里去死吧!
后面大船来得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
“往荷花淀里摇!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思考:这两篇小说都是战争故事,却写到了普通劳动妇女,请结合文本分别赏析文中“新媳妇”与“几个女人”的人物形象。
思考:明确 新媳妇形象:新媳妇是普通农村妇女,她羞涩、善良又真诚。
几个女人形象:爱丈夫,口是心非;沉着冷静,有战斗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