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考点聚焦】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轮复习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高频考点聚焦】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轮复习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09 17:14: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时空坐标】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高考导向分析】
1、结合考古学成就和历史文献,考查原始社会后期和商周时期的文化内涵以及空间分布规律,理解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特征。
2、结合先秦时期政治文明的内涵,创设学习情境,考查先秦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及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表现。
3、联系夏商周时期的考古遗存,创设学术情境,从时空观念和历史价值观角度考查早期国家的特征。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元谋人
北京人
黄河流域:
仰韶 文 化
大汶口文化
长江流域:
河姆渡文化
原始
人群
母系氏
族公社
父系氏
族公社
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
新石器时代(打磨结合制作石器)
距今约170万年
距今约70—20万年
距今约1万年
距今约7千—5千年
距今约5000年
生产力
生产关系
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
辽 河 上游:红山文化
长 江 下游:良渚文化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文化遗址分布图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依据两则图片并结合所学,分析归纳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①多元一体;②源远流长;星罗棋布,多姿多彩;本土化;中原影响各地,各地也影响中原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马金口遗址
平民居住区
钟家村遗址
平民居住区
花园里遗址
平民居住区
莫角山遗址
贵族宫殿
反山遗址
贵族陵墓区
——刘斌《2006~2013年良渚古城考古的主要收获》
良渚古城墙,已经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城墙并非无故,它们的壕沟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经耸入文明时代了。
——恩格斯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2021年辽宁卷)如图为浙江杭州严家桥良渚文化
遗址出土的距今约4000年的双钱结藤编残件图。它
体现了( )
A、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 B、社会组织的复杂
C、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 D、等级秩序的确立
【解析】双钱结藤编残件一方面体现了劳动过程中结绳技能,另一方面作为艺术品,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C项正确;历史传承在双钱结藤编残件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通过双钱结藤编残件无法证实当时社会组织情况,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提及双钱结藤编的使用群体,无法得出社会等级秩序确立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C
【高考真题演练】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生产发展--贫富分化、---私有制、阶级分化、不断争夺
①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
②考古证明的龙山文化“万邦”时代;
1、背景:
2、早期国家:
禅让制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二重证据法”就是将“地下发现之新材料”与“纸上之材料”二者互相释证,以达到考证古史的目的。
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
——《史记 夏本纪》
3、夏朝: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夏朝建立后,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
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
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家天下”代替“公天下”。宗族关系成为最基本政治关系。
如何评价夏朝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这是私有制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和阶级对立的产物,其根源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古代政治文明的进步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礼记》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高考真题演练】
(2021福建卷)关于夏朝,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这反映了( )
A、先秦文献的可靠性 B、出土古文字材料的关键性
C、考古发掘的重要性 D、文献与实物互补的必要性
【解析】材料“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体现了文献和实物相互补充以研究历史的的特点,说明研究历史需要文献与实物互相补充,故D项正确;A项只提及文献,较片面,而且“先秦文献的可靠性”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和材料,排除;BC两项只涉及出土实物和考古发掘,说法片面,排除。故选D项。
D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商朝建立(BC1600-BC1046):盘庚迁殷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
1、商朝政治特点:
(1)族权与政治结合。
以血缘为纽带
(2)神权与王权结合。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2、商代的政治形式
商朝为什么推行内外服制
①受部落联盟传统的影响
②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③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1.西周分封制:
材料一: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材料二:(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
材料三: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微子被指令继承商的祖宗祭祀体系,封于宋地。
(2)分封制的内容:
①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有先代贵族、功臣、姻亲、殷商降族
②分封的同时获得土地、物资、武装和人口
③各诸侯要承认周王权威并承担相应义务
④各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对下属进行再分封
(1)目的:巩固政权,稳定秩序
(二)西周建立(BC1046-BC771):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材料1: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2: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根据材料概括出诸侯有何权利义务?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3)分封制对周王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
积极:
消极:
(1)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周王朝统治
(2)有利于稳定当时政治秩序,西周成为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3)扩大了疆域,开发了边远地区
(4)传播了周文化,形成了统一多民族文化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分封制开始于周武王,
破坏于西周后期,
崩溃于春秋战国。
(4)为什么分封制会走向崩溃?
(1)经济上: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的广泛使用),井田制瓦解
(2)政治上:诸侯国势力日益强大,演变为割据势力
崩溃表现:
田氏伐齐、周郑交质、楚王问鼎、孔子的“是可忍,孰不可忍”、“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3)依靠血缘关系维持的政治联系难以持久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2.宗法制: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维护政治联系。宗法制产生于夏代,经商代的发展,到西周时期已经相当完备。
妻妾 一般称谓
妻 A、三哥(20岁)
B、四哥(14岁)
妾一 C、大哥(25岁)
妾二 D、二哥(22岁)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3)宗法制的作用
积极方面:
①形成森严的等级体系,保证各级贵族享受特权,有利于统治阶级集团内部的稳定
②传承了宗法观念,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
消极方面:
①特权思想、等级观念对此后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阻碍了近现代中国的转型
②不利于选拔有才能和德行的人才。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探究】时至今日,宗法制已经消亡,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思想影响仍然存在。你能结合当今现实分析一下它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吗?
积极:(1)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尊宗敬祖、祭祖……
(2)注重家庭,浓厚的亲情观念,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尊宗敬祖、家谱、家族祠堂……
(3)构建和谐社会
消极:(1)特权思想严重 ,等级制度森严
(2)崇尚权威,家长制盛行
(3)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
(4)任人唯亲,裙带关系,不利于民主法制的发展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3.礼乐制:周朝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即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生活准则,目的是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曾侯乙编钟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思考: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的联系
1.共性:都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都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浓厚部族色彩;都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2.联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和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辅之以礼乐制度,形成西周家国一体的政治建构,这是西周政治制度的成熟。在当时,巩固西周政权,扩大统治范围有重要意义。
分封制
礼乐制
宗法制
血缘纽带
政治体现
维护的工具
维护的工具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高考真题演练】
(2021年湖北卷)“爵”通常被认为是饮酒器,也是饮酒礼上尊卑关系的象征,进而被用来代表品位序列。大约从西周到春秋,“五等爵”制渐趋成熟。这反映了( )
A、冶炼技术的提高 B、铸造工艺的完善
C、等级制度的发展 D、宗法体系的崩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饮酒器“爵”是饮酒礼上尊卑关系的象征,被用来代表品位序列,是统治阶级身份地位的象征,是等级制度的一种体现。从西周到春秋,“五等爵”制渐趋成熟,反映了等级制度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冶炼技术,排除A项;材料与铸造工艺无关,排除B项;宗法体系强调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材料无法反映“宗法体系的崩溃”,排除D项。故选C项。
C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01
02
03
04
商周时期的农业生产,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绢帛是商周贵族们普遍的衣着材料。
(三)商周时期经济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正如《诗·小雅·北山》所说:“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工商食(si)官
工商食官是商周政府占有工商业者并进行垄断性经营的制度。《国语·晋语四》:“工商食官。”韦昭注:“工,百工。商,官贾也。食官,靠官府所给的粮食而生活。
即将商人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为他们提供衣食,驱使他们为政府服务,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高考真题演练】
(2021年广东卷)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这说明西周时期( )
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 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
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 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
根据材料河南、陕西出土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结合史实河南、陕西属于黄河流域,属于北方,北方发现南方风格的青铜器,可知南北文化相互交流,故D正确;材料的内容是中原受到南方的影响,故A错误;材料与各诸侯国维护周礼无关,故B错误;材料与宗法制度无关,故C错误。
D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文字:商朝甲骨文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成熟的文字;西周时期铸造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被称为金文。
天文:甲骨文中就有对日食的记载,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
历法:夏朝,《夏小正》;商朝,殷历,干支纪日法  
(四)商周时期的科技文化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堂小结】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总结: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①世袭王权,有职官、军队等国家机器
②奴隶制国家,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③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具有神秘色彩
④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⑤最高政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模拟试题】
据史料记载商周时期国君被放逐的事例很多,著名的如伊尹将太甲放之于桐宫 ,国人暴动使厉王出奔于彘等。对于这些情况时人不以为怪,周王后裔王子朝对周厉王被逐事曾直言不讳地说:“至于厉王,王心戾虐,万民弗忍,君王于彘。”这反映了当时( )
A.政治局面动荡不堪 B.君主专制受到制约
C.带有原始民主传统 D.宗法制的逐渐崩溃
根据材料可知,商周时期的国君因为暴虐无道而被国人放逐,这说明这一时期国君的权力是受到限制的,体现了早期原始民主,所以C正确;国君因为暴虐无道而被国人放逐,这与政治局面动荡不堪无关,所以A错误;商周时期尚未建立起君主专制,所以B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逐渐崩溃,且材料内容与宗法制无关,所以D错误。
C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模拟试题】
如下图,商代晚期的青铜礼器大多数都以细密的云雷纹作为底纹,再在上面刻铸凸出于器物表面的猛兽纹,通常有饕餮纹、虎纹、夔龙纹等主题纹饰;具有象征意义,例如虎被认为强壮、聪明,并能够与天地相沟通。这些纹饰( )
A.反映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
B.表现权力的神圣和威严
C.分辨不同地域的方国诸侯
D.区别出不同的贵族等级
B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材料反映了商代青铜礼器上多刻有猛兽纹饰,具有象征意义;结合所学可知,商代的青铜礼器用于祭祀活动,铜器刻上猛兽纹饰,可以营造神秘庄严、威慑百姓的效果,以此表现权力的神圣和威严,故B符合题意;纹饰带有图腾崇拜的色彩,但是商代晚期不属于原始部落时期,故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出纹饰具有分辨不同地域的方国诸侯的作用,故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出纹饰具有区分不同贵族等级的作用,故排除D。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模拟试题】
中国至春秋时期,在井田制下,“民不肯尽力于公田”,“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实质上反映了井田制( )
A.导致了土地兼并 B.妨碍了生产力发展
C.限制了人身自由 D.促进了社会的转型
根据“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可知井田制下民众不愿意在公田进行劳作,只愿意在本家私田上进行劳作,说明井田制不利于调动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妨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井田制对生产力的阻碍作用,没有说明导致了土地兼并和限制了人身自由,排除AC;井田制实际上已经不利于社会转型,排除D。
B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