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 2.3 喀斯特地貌、海岸和冰川地貌 同步测试(A)( 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广西·南宁市第五十六中学高一阶段练习)马耳他是地中海中部岛国,岛上多石灰岩低丘,最高处海拔253m,植被稀少,气候特点为夏季火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该国旅游业发达,著名景点“蓝窗”就分布在戈佐岛西北角,但该景观已于2017年3月8日上午坍塌。读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蓝窗”景观属于( )
A.流水地貌 B.风成地貌 C.海岸地貌 D.山岳地貌
2.一年中,“蓝窗”被破坏最强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1.C 2.D
【解析】1.读图可知,“蓝窗”位于岛屿的沿海地区,深受海水作用的影响,形成了海蚀拱桥景观,为海岸地貌,C正确;“蓝窗”主要为海水侵蚀形成,不属于风成地貌和山岳地貌,C、D错误;流水地貌,主要是由陆上的流水侵蚀和堆积而形成,“蓝窗”主要为海水侵蚀形成,不属于流水地貌,A错误。故选C。
2.“蓝窗”主要是由海水侵蚀而成,“蓝窗”位于地中海的岛屿边缘。冬季,地中海受北半球西风带影响,风浪较大,对“蓝窗”景观的破坏性最强。故选D。
【点睛】海岸地貌,是海岸附近受海水侵蚀或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海洋侵蚀地貌包括海蚀崖、海蚀柱、海蚀拱桥等类型,海洋堆积地貌包括沙滩等地貌类型。
(2021·河南·郑州市第四十七高级中学高一阶段练习)观察地貌时,需要判断地貌的组合关系,明确地貌层次和地貌类型。根据地貌的规模可划分为宏观地貌(高原、平原、山地等)、次级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等)和微观地貌(沙丘、石笋等)。下图为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题。
3.关于该省级行政区地貌组合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高原、山地相间分布 B.盆地和山地为主
C.平原、山地相间分布 D.“三山夹两盆”
4.该省级行政区分布最广的次级地貌为( )
A.风沙地貌 B.海岸地貌 C.喀斯特地貌 D.河流地貌
【答案】3.D 4.A
【分析】3.该省级行政区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其地形自北向南依次为: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昆仑山,呈现盆地、山地相间分布,“三山夹两盆”的格局,D正确。新疆并没有比较大型的平原和高原,A、C错误;地形类型以盆地和山地为主,这是地形特征,不属于地貌组合,B错误。故选D。
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候干旱,风力强劲,风沙地貌显著,A正确;新疆并不临海,缺少海岸地貌,B错误;新疆气候干旱,降水少,流水溶蚀作用弱,缺少喀斯特地貌,C错误;该地河流稀少,流水作用弱,河流地貌分布偏少,D错误。故选A。
【点睛】本组题目第1题容易错选B,因为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该地的地形以盆地和山地为主,但是题干要求描述地貌组合,地貌组合主要是强调地貌的空间分布格局,与主要的地形类型两者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异。
(2021·河北·辛集市第一中学高一阶段练习)固态降水率是指固态降水(雪、雹等)量占全年降水量总量的百分比。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位于欧洲大陆的西北部,半岛上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是一个古老的山脉。下图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及其周边地区等固态降水率线分布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5.影响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固态降水率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森林、洋流 B.地形、土壤、纬度
C.地形、洋流、纬度 D.森林、洋流、纬度
6.斯堪的纳维亚山脉( )
①东坡陡,西坡缓
②西坡陡,东坡缓
③地势高峻,地形崎岖
④海拔较低,地势和缓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海岸线十分曲折的主要成因是( )
A.冰川侵蚀 B.流水侵蚀 C.海浪侵蚀 D.风力侵蚀
【答案】5.C 6.D 7.A
【解析】5.读图分析可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固态降水率的分布表现为,北部地区高于南部地区,中部大于东西两侧,总体分布不均;图中等值线数值自南向北增加,说明北部固态降水多于南部,主要是由于北部纬度高,气温低;中部等值线向南弯曲,说明同纬度中部固态降水多于东西两侧,主要是由于中部地势高,气温低;西部等值线密集,东部等值线稀疏,说明西部沿海固态降水空间变化大,而东部沿海空间变化小。主要是因为沿岸寒流对气候起到降温作用,据此判断,该题答案选C。
6.读图分析可知,半岛上西侧河流流程较短,东侧河流流程较长,说明该岛西侧坡度陡,东侧坡度较缓,海拔并不是特别高,地势和缓,故②④正确,故答案选D。
7.本题主要考查地质作用与地貌。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的峡湾海岸主要受第四纪冰期的影响,冰川侵蚀严重。故选A。
(2021·黑龙江·哈师大青冈实验中学高一期中)读甲、乙两幅地貌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8.形成图示地貌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
A.海浪侵蚀、冰川侵蚀 B.流水溶蚀、海浪堆积
C.风力堆积、冰川侵蚀 D.风力侵蚀、流水侵蚀
9.关于甲、乙两幅地貌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地貌类型主要是风蚀柱 B.在甲地貌附近可能观测到海蚀崖
C.乙地貌广泛分布在赤道地区 D.乙地貌景观主要是溶沟、石芽
【答案】8.A 9.B
【解析】8.读图可知,图甲为海蚀地貌,图乙为冰川侵蚀地貌,形成图示地貌的外力作用分别是海浪侵蚀、冰川侵蚀。A正确,BCD错误。故选A。
9.甲地貌分布在海滨地区,为海蚀柱,不是风蚀柱,A错误;甲地貌为海蚀柱,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在甲地貌附近可能观测到海蚀崖,B正确;乙地貌为冰川地貌,主要分布在两极地区和中低纬度的高山地区,不是广泛分布在赤道地区,C错误;乙地貌为冰川地貌,主要景观有角峰刃脊、U形谷等,溶沟、石芽属于喀斯特地貌,是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的,D错误。故选B。
【点睛】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021·广东·廉江市第二中学高一期中)马耳他是地中海中部岛国,著名景点“蓝窗”就分布在马耳他的戈佐岛的西北角,该景观已于2017年3月8日上午坍塌。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蓝窗”景观为( )
A.海蚀穴 B.海蚀拱桥 C.海蚀平台 D.海蚀柱
11.“蓝窗”的形成过程中( )
A.海水沉积起主导作用 B.风力侵蚀起主导作用
C.海水侵蚀起主导作用 D.流水侵蚀起主导作用
【答案】10.B 11.C
【解析】10.图中地貌伸入大海,呈“桥”形,应为海蚀拱桥,B正确;海蚀穴指海岸基岩被波浪长期侵蚀形成的凹穴或洞道,A错误;海事平台指海蚀崖前形成的基岩平坦台地,C错误;海蚀柱海岸受海浪侵蚀 、崩坍而形成的与岸分离的岩柱,D错误。故选B。
11.“蓝窗”景观是一个突出的岩石景观,因此海水沉积不可能起主导作用,A错误;“蓝窗”景观位于海边,风力较大,风力侵蚀起到一定作用,但与海浪相比,风力不是主导作用,B错误;材料信息表明,“蓝窗”是地中海中马耳他戈佐岛一个海边悬崖(海蚀崖)的尽头的景点,图中显示,“蓝窗”景观中石柱临近海面的地方细小,由此推断蓝窗的形成过程中海水侵蚀起主导作用,C正确。“蓝窗”景观不在河流之中,因此流水侵蚀对该景观没有影响,D错误。故选C。
【点睛】“蓝窗”位于马耳他第二大岛戈佐岛西北角,两边有直径约100米的天然石墩,支撑着一个石盖,形成一个高约100米、宽约20米的“窗子”,从中可以看到对面蓝色的波涛,因而得名“蓝窗”。“蓝窗”实际为海蚀拱桥,受海水侵蚀所形成。2017年,由于连日的大风引起巨浪冲刷,马耳他著名景点“蓝窗”坍塌,这一景点将永远消失。
(2021·广东·金山中学高一期中)某河谷中有一块高约二百米的巨大石灰岩崖壁,上面分布着许多直径小于一米的洞穴,河谷所在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下图为“崖壁洞穴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示意图”,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2.洞穴成因最有可能是()
A.流水溶蚀 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 D.海水侵蚀
13.该地貌在我国的典型分布区是( )
A.东北平原 B.黄土高原
C.云贵高原 D.华北平原
【答案】12.A 13.C
【解析】12.由材料分析可知,该岩壁主要为石灰岩,崖壁高约二百米,河谷所在流域一直为亚热带湿润气候环境,流水侵蚀(溶蚀)作用比较强烈,A正确;该地气候湿润,风力侵蚀作用并不显著,B错误;不会有冰川作用和海水侵蚀作用,C D 错误。故答案选A。
13.石灰岩在流水的溶蚀和侵蚀作用下会形成岩溶地貌,我国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故答案选C项。
(2021·湖南·邵阳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一期中)埃特雷塔是法国的一个小镇,以其海岸著称于世,常被称为“象鼻海岸”。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形成“象鼻海岸”主要是因为( )
A.风力侵蚀作用 B.流水沉积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 D.海浪侵蚀作用
15.“象鼻海岸”在我国最可能出现在( )
A.长江三角洲 B.福建沿海(多岩石)
C.海河入海口 D.江苏沿海(多滩涂)
【答案】14.D 15.B
【解析】14.结合图可知,”象鼻海岸“深入海洋,其形成主要是由于海浪的侵蚀作用,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5.本题考查特定地貌的分布地区。长江三角洲、海河入海口主要受流水沉积作用影响,AC错误;福建沿海多岩石,受海浪侵蚀作用,可能会出现类似“象鼻海岸”的地貌,B正确;江苏沿海多为淤泥质海岸,滩涂广布,以沉积作用为主,D错误。故选B。
【点睛】海蚀地貌,是指海水运动对沿岸陆地侵蚀破坏所形成的地貌。主要的海蚀地貌有海蚀崖、海蚀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
二、综合题
16.(2021·河南·高三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卡龙沟地处四川北部,径流时而潜流,时而出露地表,流域内石灰岩广布,发育串珠状湖泊群。其中,海拔3600m的仙女池因色彩斑斓而得名。仙女池多碳酸钙沉积的钙华地貌,水中藻类众多,形成了高寒生物钙华景观。仙女池水体清澈透明,有人建议将仙女池作为天然优质饮用水源地。下图示意卡龙沟流域水系。
(1)简述卡龙沟串珠状湖泊群发育的条件。
(2)有人建议将仙女池作为天然优质饮用水水源地,但遭到了专家反对。试简述专家反对的理由。
【答案】(1)可溶性岩石广布,易被流水溶蚀形成洼地;地下水运移顺畅(地下多潜流),溶蚀岩体进而引起部分岩层塌陷;降水较丰沛,蒸发较弱,水量盈余。
(2)水中矿物离子(钙离子)含量过高,对人体健康不利;导致仙女池水量减少,钙华景观因缺水而退化;仙女池位于卡龙沟上游,作为饮用水水源地会威胁下游水环境及生态系统。
【分析】本大题以四川省卡龙沟串珠状湖泊群及仙女湖、碳酸钙沉积的钙华地貌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湖泊发育的条件和考虑湖泊水量水质,设置水源地考虑的因素等知识,主要考查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和设立水源地条件等知识点,突出了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
(1)
结合图文信息可知卡龙沟串珠状湖泊群地区石灰岩广布,卡龙沟流域,径流时而潜流,时而出露地表,地下水运移顺畅(地下多潜流),流水在溶蚀岩体进而引起部分岩层塌陷;四川北部海拔较高,降水较为丰富,蒸发较弱,水量盈余,该地区的石灰岩被流水溶蚀形成洼地后积水形成湖泊,进而形成串珠状的湖泊。
(2)
仙女池位于四川北部的四川北部,石灰岩广布,如果将仙女池作为天然优质饮用水水源地,水中矿物离子(钙离子)含量过高,对人体健康不利;作为水源地后,仙女池的水量必定减少,水中的藻类生存环境恶化,钙华地貌景观就有可能因此而退化;由图示可知仙女池位于卡龙沟上游,当水量减少必定对下游的水量补给减少,会威胁下游水环境及生态环境。
【点睛】
17.(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淤泥质潮津处于海陆交界地带,波浪、潮流、植被和泥沙供给等均影响潮滩形态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当波浪主导滩面泥沙运输时,潮滩坡面呈蚀退型;当潮流主导时,剖面呈进积型。植被在潮滩演变中同样发挥着巨大作用,一研究潮滩演变规律的小组2012年在江苏中部某潮滩设置了S1~S9观测站点,对滩面高程进行了7年的观测。下面三困分别示意研究区初始剖面、米草(能在盐沼区大量生长的主要植物)前缘位置变化和潮滩制面变化。
(1)判断研究期间该潮滩泥沙冲淤平衡的位置,并说明依据。
(2)指出2012~2018年该潮滩盐沼区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3)说明米草对海水泥沙的影响。
【答案】(1)观测点S5、S6之间,依据:能被海水淹没,且剖面高程无变化(变化较小)。
(2)不断淤高(滩面高程变高)并向海推进,2012一2016年向海推进较快,2016一2018年基本稳定。原因:滩面泥沙运输受潮流主导,泥沙淤积;米草等植被促进泥沙淤积作用明显。
(3)茎叶吸附泥沙,根系固定泥沙,提高泥沙抗侵蚀能力;消减水流速度,利于泥沙沉降。
【分析】本大题以研究区初始剖面、米草前缘位置变化和潮滩制面变化图片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泥沙冲淤平衡的位置、潮滩盐沼区的变化、米草对海水泥沙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1)
当波浪主导滩面泥沙运输时,潮滩坡面呈蚀退型;当潮流主导时,剖面呈进积型。由潮滩制面变化图可知,2012和2018年剖面线中,S5、S6之间的交点是该潮滩泥沙冲淤平衡的位置,剖面高程无变化或者变化较小。
(2)
由图片可知,2012年潮滩剖面中,S1~S5之间是盐沼区,2018年的剖面中,滩面高程变高,说明盐沼不断向海推进;由米草(能在盐沼区大量生长的主要植物)前缘位置变化图可知,米草等植被促进泥沙淤积作用明显;2012一2016年米草前缘距离不断增大,说明泥沙淤积不断淤积,盐沼向海推进较快;2016一2018年米草前缘距离变化不大,说明泥沙淤积与冲刷达到平衡,盐沼区基本稳定。
(3)
米草是一种耐盐碱的海滩植物,种子可随波浪传播,其茎干密集粗壮,可吸附泥沙;地下根茎发达,能够固定泥沙,提高泥沙抗侵蚀能力;耐盐耐淹、抗风浪,能够促进泥沙沉降和淤积,减弱海水交换能力。
18.(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喀斯特地貌是世界上一种非常独特的地貌类型。读图回答问题。
(1)左图所示的是地表喀斯特地貌类型中的________,该地貌主要分布于右图中地貌类型界线以_________(填方位)区域,该区域可能出现的地下喀斯特地貌有________。
(2)我国西南地区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十分发育的地区之一,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分布有大量的___岩,并且气温___,降水总量___,具备了适宜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岩石和气候条件。
(3)分析喀斯特地貌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答案】(1)峰林;东;地下河(溶洞) (2)石灰;较高;大 (3)易导致水土流失,土层薄;土壤较为贫瘠;地形崎岖不平,可耕地少;可耕地面积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任答两点即可)
【详解】(1)左图中群峰竞秀,因此为喀斯特地貌类型中的峰林景观。山峰等高线地形图表现为等高线闭合,中心海拔高于周围,因此为界线以东区域,喀斯特地貌地下部分主要为溶洞和地下暗河。
(2)喀斯特地貌发育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因此气温高,降水总量大,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3)喀斯特地貌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层薄;土壤较为贫瘠;地形崎岖不平,可耕地少;可耕地面积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
19.(2021·江苏·东台市富腾学校高一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这是出自唐代诗人韩愈《送桂州严大夫》一诗中的名句。漓江发源于南岭,在桂林至阳朔河段,蜿蜒南流,河床由砂、卵石组成,两岸多为石灰岩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是桂林山水的核心。下图示意桂林的位置和漓江景观。
(1)“桂林山水”位于____(省区),它是____地貌的典型景观,这里广泛分布____岩,且岩石的____、透水性都很好。
(2)说明漓江两岸形成“山如碧玉簪”景观与当地气候的关系。
当地气候为____气候,夏季____,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育,对石灰岩的____作用强,加快石灰岩地区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冬季温暖,植物也能生长。土壤、流水中____含量高。
【答案】(1) 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 喀斯特 石灰 可溶性
(2) 亚热带季风 高温多雨 溶蚀 有机酸
【分析】本题考查了广西自然地理特征及该地气候和岩性对于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影响,难度一般,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也称为岩溶地貌。根据材料和“岩溶地貌”的名称可知,这里广泛分布石灰岩,石灰岩的可溶性好。
(2)
考查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当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非常利于植被的生长,在生物的作用下,土壤和流水中的有机酸含量很高,进一步加速了流水对石灰岩的溶蚀作用,促进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20.(2022·湖南·长沙一中高一阶段练习)湖南省龙山县境内万山耸立,山中有多处洞穴。其中的一处山洞洞内气温终年恒定,即使在洞外几乎无风的情况下,洞口的风依然强劲,被当地人称为“风洞”。下左图为“风洞”剖面结构示意图,下右图为龙山县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该处洞穴的地貌类型并简述判断依据。
(2)运用水循环原理,解释该洞穴中地下暗河水量丰富的原因。
(3)洞口A处终年风力强劲,且风向随季节转换而改变。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判断夏季洞口A处空气的水平运动状况是(填“向左”“向右”).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答案】(1)喀斯特地貌。山体广泛分布着石灰岩;洞内发育石钟乳、石笋等。
(2)该区域降水丰富;石灰岩地区利于下渗;下渗水流汇集成地下径流。
(3)向右。溶洞内气温终年恒定,夏季溶洞的气温比洞外低,洞内出现下沉气流,气压较高,洞外气温较高,盛行上升气流,气压较低,风从洞内吹向洞外。
【分析】本题考查喀斯特地貌、水循环的环节、热力环流的应用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结合材料信息以及所学知识分析作答即可。
(1)
结合图示信息可知,该处岩石属于石灰岩,存在石钟乳、石笋、地下暗河等,所以洞穴是石灰岩在流水溶蚀下形成的喀斯特溶洞,属于喀斯特地貌。
(2)
运用水循环原理,注意从水循环的环节的角度进行分析。该地区位于湖南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降水丰富;该地区石灰岩广泛存在,石灰岩地区有利于水分的下渗,下渗水流在地下汇集,形成地下径流。故洞穴中地下暗河水量丰富。
(3)
洞穴内部受太阳辐射影响小,且洞穴内外热量交换较弱,所以溶洞内气温终年较稳定。夏季溶洞内气温相对凉爽,而洞外受太阳辐射影响较强,气温高。所以夏季洞内气温比洞外低,洞内盛行下沉气流,气压相对较高,洞外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气压相对较低,风从洞内吹向洞外,绘制即可,如下图: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 2.3 喀斯特地貌、海岸和冰川地貌 同步测试(A)( 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广西·南宁市第五十六中学高一阶段练习)马耳他是地中海中部岛国,岛上多石灰岩低丘,最高处海拔253m,植被稀少,气候特点为夏季火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该国旅游业发达,著名景点“蓝窗”就分布在戈佐岛西北角,但该景观已于2017年3月8日上午坍塌。读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蓝窗”景观属于( )
A.流水地貌 B.风成地貌 C.海岸地貌 D.山岳地貌
2.一年中,“蓝窗”被破坏最强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021·河南·郑州市第四十七高级中学高一阶段练习)观察地貌时,需要判断地貌的组合关系,明确地貌层次和地貌类型。根据地貌的规模可划分为宏观地貌(高原、平原、山地等)、次级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等)和微观地貌(沙丘、石笋等)。下图为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题。
3.关于该省级行政区地貌组合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高原、山地相间分布 B.盆地和山地为主
C.平原、山地相间分布 D.“三山夹两盆”
4.该省级行政区分布最广的次级地貌为( )
A.风沙地貌 B.海岸地貌 C.喀斯特地貌 D.河流地貌
(2021·河北·辛集市第一中学高一阶段练习)固态降水率是指固态降水(雪、雹等)量占全年降水量总量的百分比。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位于欧洲大陆的西北部,半岛上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是一个古老的山脉。下图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及其周边地区等固态降水率线分布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5.影响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固态降水率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森林、洋流 B.地形、土壤、纬度
C.地形、洋流、纬度 D.森林、洋流、纬度
6.斯堪的纳维亚山脉( )
①东坡陡,西坡缓
②西坡陡,东坡缓
③地势高峻,地形崎岖
④海拔较低,地势和缓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海岸线十分曲折的主要成因是( )
A.冰川侵蚀 B.流水侵蚀 C.海浪侵蚀 D.风力侵蚀
(2021·黑龙江·哈师大青冈实验中学高一期中)读甲、乙两幅地貌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8.形成图示地貌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
A.海浪侵蚀、冰川侵蚀 B.流水溶蚀、海浪堆积
C.风力堆积、冰川侵蚀 D.风力侵蚀、流水侵蚀
9.关于甲、乙两幅地貌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地貌类型主要是风蚀柱 B.在甲地貌附近可能观测到海蚀崖
C.乙地貌广泛分布在赤道地区 D.乙地貌景观主要是溶沟、石芽
(2021·广东·廉江市第二中学高一期中)马耳他是地中海中部岛国,著名景点“蓝窗”就分布在马耳他的戈佐岛的西北角,该景观已于2017年3月8日上午坍塌。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蓝窗”景观为( )
A.海蚀穴 B.海蚀拱桥 C.海蚀平台 D.海蚀柱
11.“蓝窗”的形成过程中( )
A.海水沉积起主导作用 B.风力侵蚀起主导作用
C.海水侵蚀起主导作用 D.流水侵蚀起主导作用
(2021·广东·金山中学高一期中)某河谷中有一块高约二百米的巨大石灰岩崖壁,上面分布着许多直径小于一米的洞穴,河谷所在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下图为“崖壁洞穴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示意图”,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2.洞穴成因最有可能是()
A.流水溶蚀 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 D.海水侵蚀
13.该地貌在我国的典型分布区是( )
A.东北平原 B.黄土高原
C.云贵高原 D.华北平原
(2021·湖南·邵阳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一期中)埃特雷塔是法国的一个小镇,以其海岸著称于世,常被称为“象鼻海岸”。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形成“象鼻海岸”主要是因为( )
A.风力侵蚀作用 B.流水沉积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 D.海浪侵蚀作用
15.“象鼻海岸”在我国最可能出现在( )
A.长江三角洲 B.福建沿海(多岩石)
C.海河入海口 D.江苏沿海(多滩涂)
二、综合题
16.(2021·河南·高三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卡龙沟地处四川北部,径流时而潜流,时而出露地表,流域内石灰岩广布,发育串珠状湖泊群。其中,海拔3600m的仙女池因色彩斑斓而得名。仙女池多碳酸钙沉积的钙华地貌,水中藻类众多,形成了高寒生物钙华景观。仙女池水体清澈透明,有人建议将仙女池作为天然优质饮用水源地。下图示意卡龙沟流域水系。
(1)简述卡龙沟串珠状湖泊群发育的条件。
(2)有人建议将仙女池作为天然优质饮用水水源地,但遭到了专家反对。试简述专家反对的理由。
17.(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淤泥质潮津处于海陆交界地带,波浪、潮流、植被和泥沙供给等均影响潮滩形态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当波浪主导滩面泥沙运输时,潮滩坡面呈蚀退型;当潮流主导时,剖面呈进积型。植被在潮滩演变中同样发挥着巨大作用,一研究潮滩演变规律的小组2012年在江苏中部某潮滩设置了S1~S9观测站点,对滩面高程进行了7年的观测。下面三困分别示意研究区初始剖面、米草(能在盐沼区大量生长的主要植物)前缘位置变化和潮滩制面变化。
(1)判断研究期间该潮滩泥沙冲淤平衡的位置,并说明依据。
(2)指出2012~2018年该潮滩盐沼区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3)说明米草对海水泥沙的影响。
18.(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喀斯特地貌是世界上一种非常独特的地貌类型。读图回答问题。
(1)左图所示的是地表喀斯特地貌类型中的________,该地貌主要分布于右图中地貌类型界线以_________(填方位)区域,该区域可能出现的地下喀斯特地貌有________。
(2)我国西南地区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十分发育的地区之一,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分布有大量的___岩,并且气温___,降水总量___,具备了适宜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岩石和气候条件。
(3)分析喀斯特地貌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19.(2021·江苏·东台市富腾学校高一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这是出自唐代诗人韩愈《送桂州严大夫》一诗中的名句。漓江发源于南岭,在桂林至阳朔河段,蜿蜒南流,河床由砂、卵石组成,两岸多为石灰岩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是桂林山水的核心。下图示意桂林的位置和漓江景观。
(1)“桂林山水”位于____(省区),它是____地貌的典型景观,这里广泛分布____岩,且岩石的____、透水性都很好。
(2)说明漓江两岸形成“山如碧玉簪”景观与当地气候的关系。
当地气候为____气候,夏季____,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育,对石灰岩的____作用强,加快石灰岩地区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冬季温暖,植物也能生长。土壤、流水中____含量高。
20.(2022·湖南·长沙一中高一阶段练习)湖南省龙山县境内万山耸立,山中有多处洞穴。其中的一处山洞洞内气温终年恒定,即使在洞外几乎无风的情况下,洞口的风依然强劲,被当地人称为“风洞”。下左图为“风洞”剖面结构示意图,下右图为龙山县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该处洞穴的地貌类型并简述判断依据。
(2)运用水循环原理,解释该洞穴中地下暗河水量丰富的原因。
(3)洞口A处终年风力强劲,且风向随季节转换而改变。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判断夏季洞口A处空气的水平运动状况是(填“向左”“向右”).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