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2.2地表形态的变化同步测试(达标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2.2地表形态的变化同步测试(达标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9-11 18:45:0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2.2地表形态的变化 同步测试(A)(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广西百色市乐业县被誉为“世界天坑之都”、“世界天坑博物馆”。2022年5月8日,中国地质调查局科考探险队在乐业县又确认发现了1个标准天坑,乐业县的天坑增至30个。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天坑”所属地貌类型是( )
A.冰川地貌 B.河流地貌 C.海岸地貌 D.喀斯特地貌
2.与“天坑”形成发育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
A.岩石、光照 B.岩石、水文 C.土壤、地形 D.气候、土壤
【答案】1.D 2.B
【解析】1.“天坑”所出现的位置在我国广西,“天坑”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D正确,典型的冰川地貌有冰斗、角峰、刃脊、U形谷等,河流地貌有V形谷、三角洲、冲积平原等,海岸地貌有海蚀柱、海蚀崖等,A、B、C错误;故正确答案选择D。
2.“天坑”属于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因此与天坑形成发育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岩石和水文,B正确,A、C、D错误;故正确答案选择B。
【点睛】天坑的形成过程:地下河阶段,河水侵蚀岩层;地下崩塌,岩层中出现巨大空洞;岩层剥落地,表塌陷,形成天坑。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图为世界海陆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关于图中各大洲位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大洲与⑤大洲以马六甲海峡为界 B.③大洲与④大洲以巴拿马运河为界
C.②大洲以西为世界最大的大洋 D.⑥大洲四周为四大洋所包围
4.②大洲西侧分布着纵贯南北的山脉,其形成的原因是( )
A.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挤压形成 B.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的消亡边界,挤压形成
C.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挤压形成 D.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多火山活动
5.图中被称为高原大陆的大洲是( )
A.① B.② C.③ D.⑥
【答案】3.C 4.A 5.C
【解析】3.从图中可知,①②③④⑤⑥对应的大洲名称分别是亚洲、北美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因此①大洲与⑤大洲的分界线,即亚洲与大洋洲的分界线为新几内亚岛与巽他群岛之间的海峡,A错。③大洲与④大洲,即非洲与南美洲之间隔着大西洋,B错。②为北美洲,其西侧为太平洋,是世界最大的海洋,C对。⑥为南极洲,周围是三大洋,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D错。故选C。
4.由题意,根据上题分析,②大洲为北美洲,隶属美洲板块,西侧为太平洋板块,因此北美洲西岸的山脉为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挤压消亡边界,A对,B、C 、D错。故选A。
5.高原大陆为非洲,③为非洲,C对,A、B、D错。故选C。
【点睛】识记七大洲与四大洋,要从经纬度范围、相对位置、形状、板块位置以及地理环境特征等方面进行强化记忆。
6.(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有一种形状特殊的地貌,裸露在外的岩石千疮百孔,类似于“蜂巢”。据此完成下列各题。该地区可能位于( )
A.河西走廊
B.青藏高原
C.三江平原
D.江南丘陵
【答案】A
【详解】由材料可知该区域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河西走廊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为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作用显著,A正确;青藏高原为高寒气候,风力作用较西北地区弱,B错误;三江平原、江南丘陵为湿润区,CD错误。故选A。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图为全球板块分布的局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甲、乙两陆地分别属于( )
A.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B.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C.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D.美洲板块、亚欧板块
8.M板块边界类型图示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7.A 8.B
【解析】7.读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地是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乙地位于非洲大陆,属于非洲板块,B对,A、C、D错。故选B。
8.根据所学知识M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板块的生长边界,两板块向相反方向移动,对应图示②,B对;①所示情况为碰撞板块,A错;③④向同方向移动,不符合M出情况,C、D错。故选B。
【点睛】板块边界与地貌:
板块生长边界:(1)大洋板块张裂——海洋、洋脊、中脊、海岭;(2)大陆板块张裂——裂谷。
板块消亡边界:(1)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板块碰撞的地区——海沟、岛弧、海岸山脉;(2)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的地区——巨大山脉、褶皱山脉。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约塞米蒂国家公园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内华达山脉西麓,其标志性的U形峡谷(下图)形成于距今1万年前的冰河时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该公园与我国黄山风景名胜区结为友好公园,两地的岩石类型都主要是( )
A.石灰岩 B.砂岩 C.花岗岩 D.变质岩
10.形成该公园“U”形峡谷的主导因素是( )
A.冰川侵蚀 B.流水下切 C.风力侵蚀 D.海水侵蚀
【答案】9.C 10.A
【解析】9.由所学知识可知,我国黄山风景名胜区以花岗岩地貌为主。题中提到约塞米蒂国家公园和黄山两地的岩石类型一致,因此两地的岩石类型都主要是花岗岩,C正确,ABD错。故选C。
10.题中提到其标志性的U形峡谷形成于距今1万年前的冰河时期,属于冰川运动刨蚀地表形成,A正确;流水下切、风力侵蚀、海水侵蚀无法形成U形谷景观,B、C、D错。故选A。
【点睛】关于各种外力作用形成的谷地形态:V形谷——流水下切;U形谷——冰川侵蚀;槽形谷——河流侧蚀;背斜谷——背斜顶部受张力侵蚀形成。
11.(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如图所示的地质构造或地貌景观中,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D
【详解】风蚀蘑菇是风力侵蚀形成分,三角洲是流水堆积形成的,都属于外力作用导致的,②③错误;褶皱是板块的挤压形成的,断层是地壳垂直运动形成的,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①④正确。综上,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2.(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在一片叫作“鲸之谷”的埃及沙漠中,散落着鲨鱼牙齿、海胆刺、巨型鲶鱼的化石。结合“鲸之谷”图片,“鲸之谷”沙漠中海洋生物化石的存在说明该地区( )
A.海面曾相对上升 B.海水沉积作用加强 C.地壳曾相对上升 D.海浪侵蚀作用加强
【答案】C
【详解】海洋生物生活在海洋中,因而海洋生物化石也形成于海洋环境。现在海洋生物化石出现在“鲸之谷”沙漠中,说明地壳曾出现过上升运动,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3.(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图为“某地地貌景观图”,图示地貌类型是( )
A.风沙地貌 B.河流地貌 C.海浪地貌 D.冰川地貌
【答案】A
【详解】根据图示判断,该地地貌为新月形沙丘,为风力堆积形成的风沙地貌,A正确。读图可知,该地没有河流、海浪、冰川分布,因此不是河流地貌、海浪地貌或者冰川地貌。并且根据所学可知,常见的河流地貌有三角洲、峡谷等,海浪地貌主要有海蚀崖、海蚀柱等,冰川地貌主要有冰斗、刃脊等,与图片不符,BCD错误。故选A。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2022年1月15日12时前后,南太平洋岛国汤加发生剧烈的火山喷发现象,火山灰遮天蔽日,甚至穿透对流层。火山喷发后,汤加附近海域表面出现了大量浮石。下图示意汤加位置及火山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汤加历史上曾有过多次火山活动,是因为汤加地处( )
A.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张裂边界
B.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消亡边界
C.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D.印度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张裂边界
15.推测形成这些浮石的基岩主要是( )
A.花岗岩 B.片麻岩
C.大理岩 D.玄武岩
【答案】14.C 15.D
【解析】14.根据图示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汤加位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两大板块碰撞挤压,为消亡边界,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5.材料中指出“火山喷发后,汤加附近海域表面出现了大量浮石”,说明这些浮石是由岩浆喷发后冷却凝固形成的,为喷出岩,且密度低,有气孔,才能在海面上浮。花岗岩是侵入岩,片麻岩和大理岩是变质岩,玄武岩是喷出岩,AB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浆冷却凝固为岩浆岩,岩浆岩和变质岩可以在外力作用的影响下转化为沉积岩,沉积岩和岩浆岩可以在变质作用的影响下转化为变质岩,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可以在高温高压下重熔为岩浆。
二、综合题
16.(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左图为某一河流的部分河段示意图,右图为某地层示意图。据此回答问题
(1)在河流上游峡谷地区以____蚀为主,形成____ 形谷;河流中下游地区以____蚀为主。
(2)图中a、b、c、d四处堆积作用最明显的是____。
(3)若①②岩层有大量三叶虫化石,则①②岩层所处地质年代为____。晚古生代,脊椎动物得到发展,先后出现了____、____、爬行类等脊椎动物;陆地上____植物繁盛,是重要的成煤期。
【答案】(1) 下 V 侧
(2)b
(3) 古生代 鱼类 两栖类 蕨类
【分析】本题以部分河段和地层示意图为材料,涉及河流地貌和地球历史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运用能力,体现学生的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
(1)
在河流上游峡谷地区落差大,水流急,侵蚀作用强,以向下侵蚀作用为主,峡谷变深,横截面呈“V”形,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落差小,流速慢,同时存在侵蚀和堆积的状况,侵蚀以侧蚀作用为主。
(2)
从图上经纬度可知,该地区为北半球,平直河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岸侵蚀,左岸堆积,故ac处侵蚀,d处堆积,而弯道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b处为堆积岸。相比bd两处,河流弯道对侵蚀堆积作用比地转偏向力明显。因此a、b、c、d四处堆积作用最明显的是b。
(3)
由教材所学知识可知,三叶虫生长在古生代,故①②岩层所处地质年代为古生代。晚古生代脊椎动物的发展顺序,从低级的水生的鱼类,到水陆两栖的两栖类,再到陆地生活的爬行类。古生代陆地植物以蕨类植物为代表,形成了茂密的森林,是重要的成煤期。
17.(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及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岩层的弯曲方向及错动情况看,甲、乙、丙三地中属于背斜的是___,属于向斜的是___,属于断层的是___。
(2)从地表形态看,甲、乙、丙三地中属于山地的是___和___。
(3)写出图中数字代表的水循环各环节名称:①___②___③____④:____
(4)图中①、②、③、④四个环节构成的水循环类型属于___(填”海陆间循环”或“海上内循环”)。
【答案】(1) 丙 甲 乙
(2) 甲 丙
(3) (海水)蒸发 水汽输送 (大气)降水 (地表)径流
(4)海陆间循环
【分析】本题以某地地质剖面及水循环示意图为试题背景,涉及了地质构造判读、水循环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1)
读图可知,甲岩层向下弯曲,属于向斜。乙地岩层断裂并发生位移,属于断层。丙地岩层向上弯曲,属于背斜。
(2)
读图可知,甲地、丙地地势高于两侧,为山地。乙地地势比两侧低,为谷地。
(3)
读图可知,①来自海上,方向为上升,应为(海上)蒸发。②从海洋上空向陆地上空移动,应为水汽输送。③发生在陆地,方向下降,应为(大气)降水。④从地表向海洋流动,应为地表径流。
(4)
结合上题分析,①②③④四个环节构成了海洋和陆地间的水循环,即海陆间循环。
18.(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请仔细观察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中六幅景观的主导作用分别是A海浪沉积B____,C____,D____,E____,F.____。
(2)六幅景观图中的____和_____常见于我国的西北地区,F景观所在地区常吹 ③ 风。
(3)除以上显示的地貌景观外,请列举二例流水堆积地貌。
【答案】(1) 海浪侵蚀 流水堆积 流水侵蚀 风力侵蚀 风力堆积
(2) E F 西北
(3)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分析】本题以地理景观图为材料,涉及内外力作用以及地貌的观察等知识点,考查了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1)
读图B为海蚀柱,形成的主要原因为海浪侵蚀作用;图C为冲积扇为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图D为峡谷,受流水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图E为雅丹地貌,风力侵蚀作用的产物;图F为新月形沙丘,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
(2)
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多风力地貌,图示EF为风力地貌,常见于我国西北地区;新月形沙丘风从缓坡吹向陡坡,根据图示指向标,该地盛行西北风。
(3)
常见流水堆积地貌主要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地区如河口三角洲、冲积平原等。
19.(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西岳华山由花岗岩构成,某侧山体如刀削斧劈般陡立,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下左图为华山和渭河平原地质构造示意图,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1)华山山体属于____岩,华山是____(地质构造)。
(2)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简图,D表示____岩;②表示的地质作用是____。
(3)简述渭河平原形成的地质过程。
【答案】(1) 岩浆(侵入) 地垒
(2) 沉积 变质作用
(3)因地壳断裂,渭河平原地块下陷,形成地堑;渭河等河流流经,泥沙沉积,形成冲积平原。
【分析】本大题以华山和渭河平原地质构造示意图及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岩石圈物质循环、三大岩类、地貌成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基本技能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能力。考查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
(1)
根据材料“西岳华山由花岗岩构成”可知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地壳逐渐冷凝而成的,往往形成高大山体的核心,故华山山体属于岩浆(侵入)岩;华山是一座断层山,是由于地层发生断裂,华山所在的地块相对上升,两侧的地块相对下降,形成地垒,从而形成华山地貌。
(2)
读图可知:沉积物能形成D,说明D为沉积岩;地幔指向A,说明A为岩浆,岩浆喷发形成E,说明E为岩浆岩,E和D都能形成C,说明C为变质岩,因此②表示的地质作用是变质作用。
(3)
地质过程包括内力和外力过程,结合华山和渭河平原地质构造示意图可知:因地壳运动,地壳发生断裂,渭河平原地块下陷,形成地堑;后渭河等河流流经,携带泥沙在此沉积,形成渭河冲积平原。
【点睛】
20.(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某地区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B处地质构造是________。
(2)已知③岩层为石灰岩,图中打斜线的区域,可能形成________岩。
(3)该地区要开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从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及地下水运动等方面考虑,A、B两处的地下,哪一处较合适?理由是什么?
【答案】(1)背斜
(2)变质(大理)
(3)B处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
【分析】本题以地质构造图为背景,考查地质构造图的判读,考查地质构造的地理意义,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详解】(1)图中B是背斜,岩层受水平挤压向上弯曲,形成岩层年龄中间老,两翼新,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而形成谷。
(2)图中斜线区域位于岩浆岩顶部,岩浆活动放出大量的热量,使石灰岩变质成大理岩。
(3)A处为向斜构造,易储水,开挖地下隧道容易积水;B处为背斜构造,拱形构造稳定,不易积水,适宜开凿隧道。
【点睛】背斜向斜如何区分一般的是"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当岩层弯曲方向相反时,要用以下方法判断 :向斜指的是岩层向下弯曲,主要的判断方法是内新外老,在一水平面上,中间是新岩层,而两边是老岩层。背斜:指的是岩层向上弯曲,主要的判断方法是内老外新,在同一水平面上,中间是老岩层,而两边是新岩层。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2.2地表形态的变化 同步测试(A)(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广西百色市乐业县被誉为“世界天坑之都”、“世界天坑博物馆”。2022年5月8日,中国地质调查局科考探险队在乐业县又确认发现了1个标准天坑,乐业县的天坑增至30个。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天坑”所属地貌类型是( )
A.冰川地貌 B.河流地貌 C.海岸地貌 D.喀斯特地貌
2.与“天坑”形成发育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
A.岩石、光照 B.岩石、水文 C.土壤、地形 D.气候、土壤
【答案】1.D 2.B
【解析】1.“天坑”所出现的位置在我国广西,“天坑”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D正确,典型的冰川地貌有冰斗、角峰、刃脊、U形谷等,河流地貌有V形谷、三角洲、冲积平原等,海岸地貌有海蚀柱、海蚀崖等,A、B、C错误;故正确答案选择D。
2.“天坑”属于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因此与天坑形成发育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岩石和水文,B正确,A、C、D错误;故正确答案选择B。
【点睛】天坑的形成过程:地下河阶段,河水侵蚀岩层;地下崩塌,岩层中出现巨大空洞;岩层剥落地,表塌陷,形成天坑。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图为世界海陆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关于图中各大洲位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大洲与⑤大洲以马六甲海峡为界 B.③大洲与④大洲以巴拿马运河为界
C.②大洲以西为世界最大的大洋 D.⑥大洲四周为四大洋所包围
4.②大洲西侧分布着纵贯南北的山脉,其形成的原因是( )
A.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挤压形成 B.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的消亡边界,挤压形成
C.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挤压形成 D.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多火山活动
5.图中被称为高原大陆的大洲是( )
A.① B.② C.③ D.⑥
【答案】3.C 4.A 5.C
【解析】3.从图中可知,①②③④⑤⑥对应的大洲名称分别是亚洲、北美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因此①大洲与⑤大洲的分界线,即亚洲与大洋洲的分界线为新几内亚岛与巽他群岛之间的海峡,A错。③大洲与④大洲,即非洲与南美洲之间隔着大西洋,B错。②为北美洲,其西侧为太平洋,是世界最大的海洋,C对。⑥为南极洲,周围是三大洋,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D错。故选C。
4.由题意,根据上题分析,②大洲为北美洲,隶属美洲板块,西侧为太平洋板块,因此北美洲西岸的山脉为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挤压消亡边界,A对,B、C 、D错。故选A。
5.高原大陆为非洲,③为非洲,C对,A、B、D错。故选C。
【点睛】识记七大洲与四大洋,要从经纬度范围、相对位置、形状、板块位置以及地理环境特征等方面进行强化记忆。
6.(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有一种形状特殊的地貌,裸露在外的岩石千疮百孔,类似于“蜂巢”。据此完成下列各题。该地区可能位于( )
A.河西走廊
B.青藏高原
C.三江平原
D.江南丘陵
【答案】A
【详解】由材料可知该区域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河西走廊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为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作用显著,A正确;青藏高原为高寒气候,风力作用较西北地区弱,B错误;三江平原、江南丘陵为湿润区,CD错误。故选A。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图为全球板块分布的局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甲、乙两陆地分别属于( )
A.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B.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C.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D.美洲板块、亚欧板块
8.M板块边界类型图示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7.A 8.B
【解析】7.读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地是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乙地位于非洲大陆,属于非洲板块,B对,A、C、D错。故选B。
8.根据所学知识M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板块的生长边界,两板块向相反方向移动,对应图示②,B对;①所示情况为碰撞板块,A错;③④向同方向移动,不符合M出情况,C、D错。故选B。
【点睛】板块边界与地貌:
板块生长边界:(1)大洋板块张裂——海洋、洋脊、中脊、海岭;(2)大陆板块张裂——裂谷。
板块消亡边界:(1)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板块碰撞的地区——海沟、岛弧、海岸山脉;(2)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的地区——巨大山脉、褶皱山脉。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约塞米蒂国家公园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内华达山脉西麓,其标志性的U形峡谷(下图)形成于距今1万年前的冰河时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该公园与我国黄山风景名胜区结为友好公园,两地的岩石类型都主要是( )
A.石灰岩 B.砂岩 C.花岗岩 D.变质岩
10.形成该公园“U”形峡谷的主导因素是( )
A.冰川侵蚀 B.流水下切 C.风力侵蚀 D.海水侵蚀
【答案】9.C 10.A
【解析】9.由所学知识可知,我国黄山风景名胜区以花岗岩地貌为主。题中提到约塞米蒂国家公园和黄山两地的岩石类型一致,因此两地的岩石类型都主要是花岗岩,C正确,ABD错。故选C。
10.题中提到其标志性的U形峡谷形成于距今1万年前的冰河时期,属于冰川运动刨蚀地表形成,A正确;流水下切、风力侵蚀、海水侵蚀无法形成U形谷景观,B、C、D错。故选A。
【点睛】关于各种外力作用形成的谷地形态:V形谷——流水下切;U形谷——冰川侵蚀;槽形谷——河流侧蚀;背斜谷——背斜顶部受张力侵蚀形成。
11.(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如图所示的地质构造或地貌景观中,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D
【详解】风蚀蘑菇是风力侵蚀形成分,三角洲是流水堆积形成的,都属于外力作用导致的,②③错误;褶皱是板块的挤压形成的,断层是地壳垂直运动形成的,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①④正确。综上,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2.(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在一片叫作“鲸之谷”的埃及沙漠中,散落着鲨鱼牙齿、海胆刺、巨型鲶鱼的化石。结合“鲸之谷”图片,“鲸之谷”沙漠中海洋生物化石的存在说明该地区( )
A.海面曾相对上升 B.海水沉积作用加强 C.地壳曾相对上升 D.海浪侵蚀作用加强
【答案】C
【详解】海洋生物生活在海洋中,因而海洋生物化石也形成于海洋环境。现在海洋生物化石出现在“鲸之谷”沙漠中,说明地壳曾出现过上升运动,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3.(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图为“某地地貌景观图”,图示地貌类型是( )
A.风沙地貌 B.河流地貌 C.海浪地貌 D.冰川地貌
【答案】A
【详解】根据图示判断,该地地貌为新月形沙丘,为风力堆积形成的风沙地貌,A正确。读图可知,该地没有河流、海浪、冰川分布,因此不是河流地貌、海浪地貌或者冰川地貌。并且根据所学可知,常见的河流地貌有三角洲、峡谷等,海浪地貌主要有海蚀崖、海蚀柱等,冰川地貌主要有冰斗、刃脊等,与图片不符,BCD错误。故选A。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2022年1月15日12时前后,南太平洋岛国汤加发生剧烈的火山喷发现象,火山灰遮天蔽日,甚至穿透对流层。火山喷发后,汤加附近海域表面出现了大量浮石。下图示意汤加位置及火山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汤加历史上曾有过多次火山活动,是因为汤加地处( )
A.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张裂边界
B.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消亡边界
C.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D.印度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张裂边界
15.推测形成这些浮石的基岩主要是( )
A.花岗岩 B.片麻岩
C.大理岩 D.玄武岩
【答案】14.C 15.D
【解析】14.根据图示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汤加位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两大板块碰撞挤压,为消亡边界,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5.材料中指出“火山喷发后,汤加附近海域表面出现了大量浮石”,说明这些浮石是由岩浆喷发后冷却凝固形成的,为喷出岩,且密度低,有气孔,才能在海面上浮。花岗岩是侵入岩,片麻岩和大理岩是变质岩,玄武岩是喷出岩,AB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浆冷却凝固为岩浆岩,岩浆岩和变质岩可以在外力作用的影响下转化为沉积岩,沉积岩和岩浆岩可以在变质作用的影响下转化为变质岩,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可以在高温高压下重熔为岩浆。
二、综合题
16.(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左图为某一河流的部分河段示意图,右图为某地层示意图。据此回答问题
(1)在河流上游峡谷地区以____蚀为主,形成____ 形谷;河流中下游地区以____蚀为主。
(2)图中a、b、c、d四处堆积作用最明显的是____。
(3)若①②岩层有大量三叶虫化石,则①②岩层所处地质年代为____。晚古生代,脊椎动物得到发展,先后出现了____、____、爬行类等脊椎动物;陆地上____植物繁盛,是重要的成煤期。
【答案】(1) 下 V 侧
(2)b
(3) 古生代 鱼类 两栖类 蕨类
【分析】本题以部分河段和地层示意图为材料,涉及河流地貌和地球历史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运用能力,体现学生的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
(1)
在河流上游峡谷地区落差大,水流急,侵蚀作用强,以向下侵蚀作用为主,峡谷变深,横截面呈“V”形,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落差小,流速慢,同时存在侵蚀和堆积的状况,侵蚀以侧蚀作用为主。
(2)
从图上经纬度可知,该地区为北半球,平直河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岸侵蚀,左岸堆积,故ac处侵蚀,d处堆积,而弯道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b处为堆积岸。相比bd两处,河流弯道对侵蚀堆积作用比地转偏向力明显。因此a、b、c、d四处堆积作用最明显的是b。
(3)
由教材所学知识可知,三叶虫生长在古生代,故①②岩层所处地质年代为古生代。晚古生代脊椎动物的发展顺序,从低级的水生的鱼类,到水陆两栖的两栖类,再到陆地生活的爬行类。古生代陆地植物以蕨类植物为代表,形成了茂密的森林,是重要的成煤期。
17.(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及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岩层的弯曲方向及错动情况看,甲、乙、丙三地中属于背斜的是___,属于向斜的是___,属于断层的是___。
(2)从地表形态看,甲、乙、丙三地中属于山地的是___和___。
(3)写出图中数字代表的水循环各环节名称:①___②___③____④:____
(4)图中①、②、③、④四个环节构成的水循环类型属于___(填”海陆间循环”或“海上内循环”)。
【答案】(1) 丙 甲 乙
(2) 甲 丙
(3) (海水)蒸发 水汽输送 (大气)降水 (地表)径流
(4)海陆间循环
【分析】本题以某地地质剖面及水循环示意图为试题背景,涉及了地质构造判读、水循环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1)
读图可知,甲岩层向下弯曲,属于向斜。乙地岩层断裂并发生位移,属于断层。丙地岩层向上弯曲,属于背斜。
(2)
读图可知,甲地、丙地地势高于两侧,为山地。乙地地势比两侧低,为谷地。
(3)
读图可知,①来自海上,方向为上升,应为(海上)蒸发。②从海洋上空向陆地上空移动,应为水汽输送。③发生在陆地,方向下降,应为(大气)降水。④从地表向海洋流动,应为地表径流。
(4)
结合上题分析,①②③④四个环节构成了海洋和陆地间的水循环,即海陆间循环。
18.(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请仔细观察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中六幅景观的主导作用分别是A海浪沉积B____,C____,D____,E____,F.____。
(2)六幅景观图中的____和_____常见于我国的西北地区,F景观所在地区常吹 ③ 风。
(3)除以上显示的地貌景观外,请列举二例流水堆积地貌。
【答案】(1) 海浪侵蚀 流水堆积 流水侵蚀 风力侵蚀 风力堆积
(2) E F 西北
(3)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分析】本题以地理景观图为材料,涉及内外力作用以及地貌的观察等知识点,考查了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1)
读图B为海蚀柱,形成的主要原因为海浪侵蚀作用;图C为冲积扇为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图D为峡谷,受流水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图E为雅丹地貌,风力侵蚀作用的产物;图F为新月形沙丘,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
(2)
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多风力地貌,图示EF为风力地貌,常见于我国西北地区;新月形沙丘风从缓坡吹向陡坡,根据图示指向标,该地盛行西北风。
(3)
常见流水堆积地貌主要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地区如河口三角洲、冲积平原等。
19.(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西岳华山由花岗岩构成,某侧山体如刀削斧劈般陡立,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下左图为华山和渭河平原地质构造示意图,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1)华山山体属于____岩,华山是____(地质构造)。
(2)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简图,D表示____岩;②表示的地质作用是____。
(3)简述渭河平原形成的地质过程。
【答案】(1) 岩浆(侵入) 地垒
(2) 沉积 变质作用
(3)因地壳断裂,渭河平原地块下陷,形成地堑;渭河等河流流经,泥沙沉积,形成冲积平原。
【分析】本大题以华山和渭河平原地质构造示意图及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岩石圈物质循环、三大岩类、地貌成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基本技能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能力。考查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
(1)
根据材料“西岳华山由花岗岩构成”可知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地壳逐渐冷凝而成的,往往形成高大山体的核心,故华山山体属于岩浆(侵入)岩;华山是一座断层山,是由于地层发生断裂,华山所在的地块相对上升,两侧的地块相对下降,形成地垒,从而形成华山地貌。
(2)
读图可知:沉积物能形成D,说明D为沉积岩;地幔指向A,说明A为岩浆,岩浆喷发形成E,说明E为岩浆岩,E和D都能形成C,说明C为变质岩,因此②表示的地质作用是变质作用。
(3)
地质过程包括内力和外力过程,结合华山和渭河平原地质构造示意图可知:因地壳运动,地壳发生断裂,渭河平原地块下陷,形成地堑;后渭河等河流流经,携带泥沙在此沉积,形成渭河冲积平原。
【点睛】
20.(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某地区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B处地质构造是________。
(2)已知③岩层为石灰岩,图中打斜线的区域,可能形成________岩。
(3)该地区要开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从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及地下水运动等方面考虑,A、B两处的地下,哪一处较合适?理由是什么?
【答案】(1)背斜
(2)变质(大理)
(3)B处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
【分析】本题以地质构造图为背景,考查地质构造图的判读,考查地质构造的地理意义,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详解】(1)图中B是背斜,岩层受水平挤压向上弯曲,形成岩层年龄中间老,两翼新,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而形成谷。
(2)图中斜线区域位于岩浆岩顶部,岩浆活动放出大量的热量,使石灰岩变质成大理岩。
(3)A处为向斜构造,易储水,开挖地下隧道容易积水;B处为背斜构造,拱形构造稳定,不易积水,适宜开凿隧道。
【点睛】背斜向斜如何区分一般的是"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当岩层弯曲方向相反时,要用以下方法判断 :向斜指的是岩层向下弯曲,主要的判断方法是内新外老,在一水平面上,中间是新岩层,而两边是老岩层。背斜:指的是岩层向上弯曲,主要的判断方法是内老外新,在同一水平面上,中间是老岩层,而两边是新岩层。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