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2.2地表形态的变化 同步测试(B)(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崇明岛位于长江入海口,三面环江,一面临海。下图为崇明岛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推测崇明岛为( )
A.河口冲积岛 B.河漫滩
C.山前冲积平原 D.三角洲平原
2.崇明岛是我国第三大岛,形成该岛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化作用 B.沉积作用
C.侵蚀作用 D.搬运作用
【答案】1.A 2.B
【解析】1.崇明岛位于长江入海口,三面环江,一面临海,从而推断其为河口冲积岛,A项正确;河漫滩形成于河流的中下游地区,B错误;山前冲积平原形成于河流出山口,C错误;崇明岛是一座岛屿,暂未发展为三角洲平原,D错误;故选A。
2.结合所学可知,崇明岛是由于长江挟带了大量来自中上游地区的泥沙,在河口处由于流速下降,搬运能力减弱后沉积形成的,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中国的四大岛屿是: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舟山岛。其中崇明岛是长江三角洲的冲积岛屿,地处长江口,是中国第三大岛,被誉为长江门户、东海瀛洲,是中国最大的河口冲积岛,中国最大的沙岛。面积1200.68平方公里,人口约82.15万,岛上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林木茂盛,物产富饶,是有名的鱼米之乡。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蛇曲是像蛇一样蜿蜒的河流地貌。下图为山西永和黄河蛇曲景观图。读图回答问题。
3.永和黄河蛇曲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地壳运动 B.断裂下陷 C.流水作用 D.风力作用
4.甲、乙两处对应的外力作用为( )
A.甲—侵蚀作用、乙—堆积作用 B.甲—侵蚀作用、乙—侵蚀作用
C.甲—堆积作用、乙—堆积作用 D.甲—堆积作用、乙—侵蚀作用
【答案】3.C 4.A
【解析】3.图中河流呈弯曲形态,主要是由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流水作用,C正确;地壳运动、断裂下陷多形成大的构造地貌,如褶皱山、断陷谷等,AB错误;风力作用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作用明显,D错误。故选C。
4.甲处为凹岸,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CD错误;乙处为凸岸,是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A正确,B错误。故选A。
【点睛】河流堆积地貌不仅存在于河流中下游地区,当河流冲出山口时,由于地势逐渐趋向平缓,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洪(冲)积扇,多个洪(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某同学利用铝盆、海绵、蜡烛、水等材料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如下图)。在实验中,该同学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运动。读图回答问题。
5.该实验模拟的板块运动形式为( )
A.相对静止 B.运动方向相同
C.相向运动 D.相离运动
6.下列地理现象与该模拟实验原理相似的是( )
A.渭河谷地的形成 B.日本福岛地震的发生
C.青藏高原的隆起 D.东非裂谷带的形成
【答案】5.D 6.D
【解析】5.依据图文信息,蜡烛在对两块海绵之间的水域进行加热时,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方向运动,类似于板块之间不断有新的物质从地球内部上升,新生成的物质把板块向两侧推移,故此种板块运动为向不同方向的相离运动,板块边界为生长边界,D对,A、B、C错。故选D。
6. 渭河谷地是地壳断裂下陷而形成的,A错;日本福岛位于板块消亡边界,B错;青藏高原是由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边界相互挤压隆起而形成,属于消亡边界,C错;东非裂谷带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为生长边界,与该模拟实验原理相似,D对。故选D。
【点睛】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如红海、大西洋;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如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如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河流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7.图中a、b对应的主要流水作用分别是( )
A.a—流水侵蚀b—流水侵蚀 B.a—流水堆积b—流水侵蚀
C.a—流水侵蚀b—流水堆积 D.a—流水堆积b—流水堆积
8.与图中流水作用有关的典型地貌是( )
A.牛轭湖 B.峡谷
C.洪积扇 D.冲沟
【答案】7.C 8.A
【解析】7.图中为河流存在侧蚀和堆积地貌的河床横截面,河流表层水流侵蚀a处,底流将泥沙从河底推向b处堆积,因此在a处侵蚀,b处堆积,C对,A、B、D错。故选C。
8.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会使得河床两侧形态发生变化,越来越弯曲,最终截弯取直,形成牛轭湖,A对;峡谷和冲沟是河流单一侵蚀形成,B、D错;洪积扇是河流在出山口处堆积形成的,C错。故选A。
【点睛】河流在中游地区弯道处,地形表现为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实际水流并非水平方向将泥沙从凹岸搬运堆积到凸岸,而是在凹岸侵蚀,从河底由底流搬运到凸岸,形成如本题图中一样的搬运-堆积状况。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某地地貌图,完成下面小题。
9.图中地貌名称为( )
A.三角洲 B.冲积扇 C.沙丘 D.冲积平原
10.图中地貌一般位于( )
A.河流入海口 B.河流转弯处 C.河流出山口 D.河流源头
【答案】9.B 10.C
【解析】9.图中地貌发育在河流流出山口地区,由于河道变宽,流速减慢,沉积形成冲积扇地貌,B正确;三角洲一般在河流入海口或者入湖口地区,A错误;沙丘为风力沉积地貌,C错误;冲积平原一般分布在河流中下游,D错误。故选B。
10.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所以说图中地貌一般位于山口。河流入海口形成三角洲,河流转弯处 形成河曲,河流源头形成沟谷地貌。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流水地貌主要发生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流水沉积地貌主要有三角洲、冲积扇、冲积平原等。外力作用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在干旱地区外力以风力为主,湿润地区,流水作用表现明显。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所示景观中,主要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2.形成图②所示的千沟万壑地貌景观最主要的外力作用是( )
A.流水溶蚀 B.风力侵蚀 C.流水侵蚀 D.流水堆积
【答案】11.D 12.C
【解析】11.①所示景观为桂林山水,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A错误;②所示景观为黄土高原,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B错误;③所示景观为沙丘地貌,受风力堆积作用形成,C错误;④所示景观为风蚀蘑菇,受风力侵蚀作用形成,D正确。故选D。
12.根据上题分析,形成图②所示的千沟万壑地貌景观最主要的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作用,C正确,故选C。
【点睛】在干旱地区,风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非常明显。风力扬起沙石,吹蚀地表,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洼地等风蚀地貌。风在搬运沙尘的过程中,当风力减小或气流受阻时,风沙就会沉积,形成沙丘、沙垄等风积地貌。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图(线为等高线,单位:m)表示一种由风力堆积形成的地表形态。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该沙丘两翼的延伸方向指向( )
A.正东部 B.正西部 C.背风向 D.迎风向
14.该类地貌在我国可能广泛分布的地区是(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塔里木盆地 C.东北平原 D.华北平原
【答案】13.C 14.B
【解析】13.图中等高线闭合呈新月形,可知为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新月形沙丘,根据形态可判断出风向。对于风积地貌,迎风坡为缓坡、背风坡为陡坡;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密集处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处坡度较缓。由此判断,图示地区的风应从左侧向右吹,结合图中的指向标可判断风向为西北风,沙丘两翼的延伸方向一侧指向东南,即指向背风坡,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4.图中地貌为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新月形沙丘,该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我国塔里木盆地深居大陆内部,各大洋水汽均很难到达,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B正确;长江中下游平原属于湿润地区,A错误;东北平原大部分属于半湿润地区,一小部分属干湿润地区,C错误;华北平原属于半湿润区,D错误。故选B。
【点睛】新月形沙丘是风积地貌的一种,是平面如新月的沙丘,其纵剖面的两坡不对称,迎风坡凸而平缓,坡度在5°-20之间;背风坡凹而陡,一般为28°-34°。新月形沙丘背风坡的两侧形成近似对称的两个尖角,称为沙丘的两翼,此两翼顺着风向延伸。新月形沙丘是在单一方向的风或两种相反方向的风的作用下形成的。大部分出现在沙漠的边缘地带。
15.(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全球地壳运动速度矢量图,由图中信息可以判断( )
A.板块边界的运动速度大于板块内部
B.同一板块内部运动速度相同
C.箭头线越长表示地壳越稳定
D.太平洋板块最不稳定
【答案】D
【详解】题意表明,图中箭头表示地壳运动速度矢量,图中显示,太平洋板块运动速度矢量最大,表明太平洋板块运动速度最快,非常活跃,最不稳定,D符合题意,排除C;根据图中地壳运动速度矢量大小判断,板块边界的运动速度不一定大于板块内部,同一板块内部运动速度不一定相同,排除AB。故选D。
二、综合题
16.(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图,完成问题。
(1)从地质构造的角度描述宁夏平原的成因。
(2)说明图中AB所在地区与CD所在地区等高线弯曲的特点及原因。
(3)分析图中从出山麓口往湖沼方向沉积物变化的一般特点及成因(成因可从AB、CD两地段各自对应的不同流水作用来说明)。
【答案】(1)从地质构造上来说,两侧地块相对抬升,宁夏平原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构造;再经黄河带来的泥沙沉积而成。
(2)AB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上游方向(高处)凸出。原因:上游段主要受侵蚀作用影响。CD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下游方向(低处)凸出。原因:下游段主要以河流堆积作用为主。
(3)沉积物颗粒依次变小。原因:当流水携带大量泥沙流动时,由于流速的降低,泥沙逐渐沉积。一般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分析】本大题以宁夏平原为背景,涉及宁夏平原的成因、等高线判读、沉积物特征等相关内容(知识点),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掌握能力,考查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的地理学科素养。
(1)
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由“宁夏平原及周边地区地质剖面图”可知,从内力作用来看,宁夏平原两侧地块相对抬升,宁夏平原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构造;从外力作用来看,地堑构造经黄河带来的泥沙沉积,最终形成现在的宁夏平原。
(2)
由等高线示意图可以看出,AB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上游方向(高处)凸出。原因:上游段主要受侵蚀作用影响,侵蚀为河谷,地势比两侧低,所以等高线向河流的上游方向(高处)凸出;CD处等高线向冲积扇延伸方向凸出,也就是向河流的下游方向(低处)凸出。原因:下游段主要以河流堆积作用为主,所以CD处等高线向冲积扇延伸方向凸出。
(3)
由P地区等高线示意图上可以看出,从出山麓口往湖沼方向沉积物颗粒依次变小。原因:AB段等高线密集,地势落差大,水流流速快,侵蚀搬运能力强;当流水携带大量泥沙流动时,到CD段,等高线稀疏,地势缓,流速慢,由于流速的降低,泥沙逐渐沉积。一般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17.(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图示为地质构造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丁处地质构造名称是____,地形名称是____。
(2)乙处地形为____,分析乙处地形形成的原因____。
(3)若该地富含石油、天然气,应在甲、乙、丙处中的____开采合适。
(4)若建设地下隧道,从地下水运动状况、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考虑,应选址在甲、乙、丙处的____处为好,其中____处最不适合建设大型工程。
【答案】(1) 向斜 山地
(2) 谷地 背斜顶部受张力,岩性疏松,易被侵蚀成谷地。
(3)乙
(4) 乙 丙
【分析】本题以地质构造图为试题情境,考查地质构造的判读,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
(1)
丁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地面地形从图中可以看出为山地。
(2)
乙处地形相对两侧为较低的谷地,但是岩层是向上拱起的,所以是一个背斜谷,是由于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破碎容易受侵蚀,所以会发生地形倒置,形成背斜谷。
(3)
石油、天然气和水有密度的差异,在弯曲的褶皱岩层当中,水由于密度大,会在岩层的最底部,也就是向斜槽部,石油天然气由于密度小,会在上部,也就是背斜顶部,所以要开采天然气、石油就应该在背斜上部开采,所以最适合的是乙地。丙处是断层,油气不易储存。
(4)
地下隧道的建设需要综合考虑安全性和成本,地下水在岩层当中也遵循从高处往低处流所以会在向斜槽部汇聚,所以向斜槽部不适宜开挖隧道,加上隧道的形态是穹型,和背斜形态相似,在背斜处开挖可以减少对岩层的破坏,有利于隧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甲乙丙三处乙处最为适合,丙处为断层,最不适宜工程建设。
18.(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某中学学生利用暑假到我国各地进行研学旅行,考察各地地貌景观的差异是研学的重点之一。下图是①②③④四位同学拍摄的照片。
(1)小明同学考察归来呈现的地貌景观是图③,该照片最可能是在图中____地(填图中代码)拍摄的,该地貌的成因是____,从景观图中可以判断该地的主导风向是____风。
(2)小红同学考察回来说道:“我去的地方气候湿润,风景独特,地表水缺乏但地下水丰富。”由此可以判断小红拍摄的图片是_____(填数字),此类景观的主要岩石类型是______;再列举两例与该地貌成因相同的地貌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答案】(1) 甲 风力沉积 西北
(2) ① 石灰岩(沉积岩) 峰丛、溶沟落水洞 溶蚀洼地、喀斯特漏斗
【分析】本题以某中学研学为材料,涉及主要地貌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图③是新月形沙丘,是典型的风力堆积(沉积)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对应图中的甲;根据图示指向标可知,新月形沙丘较缓的坡朝向西北,迎风坡缓,所以迎风坡朝向西北,该地主导风向为西北风。
(2)
气候湿润,风景独特,地表水缺乏但地下水丰富,描述的是喀斯特地貌,对应图片①,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广布的地区;主要的喀斯特地貌有:峰丛、孤峰、残丘、落水洞、溶蚀洼地、溶洞等。
19.(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某大学地理系的同学,利用假期时间到全国各地进行考察活动,以下是他们绘制的地貌景观素描图(下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学生甲的考察活动是在他的老家海南的三亚进行的,你认为最有可能是学生甲所绘制的是____图,该地貌形成的主要作用是____。
(2)学生乙自豪地说:“我是全班考察中到达最高海拔的一个。”属于学生乙绘制的图是____图。
(3)学生丙说道:“我这次冒着高达40多摄氏度的高温绘制了该图,应该数我最艰苦。”属于学生丙绘制的图是____图,它对应的地貌名称是____。
(4)学生丁绘制的是河流入海口的景观,你认为是____图,其地貌名称是____。
【答案】(1) B 海水侵蚀
(2)C
(3) A 风蚀蘑菇
(4) D 三角洲
【分析】本大题以某大学地理系的同学,利用假期时间到全国各地进行考察活动,绘制的地貌景观素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典型地貌成因及分布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基本技能能力。考查学生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
(1)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南三亚地区,因位于沿海地区,海浪作用显著,据此判断B图符合题意,B图为海蚀陡崖,因于海岸地带,受海水侵蚀而成。
(2)
根据题干“我是全班考察中到达最高海拔的一个”,说明该区域位于高海拔地区,冰川作用显著,据此判断C图符合题意,C图为冰川侵蚀形成的冰斗和角峰。
(3)
根据题干中的“40多摄氏度的高温”可知,该同学画的地方是干燥的沙漠地区,风力作用显著,据此判断A图符合题意,A图是风蚀蘑菇,发生在干旱的沙漠地区主要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
(4)
根据题干分析河流入海口地区由于地势平坦,河流的堆积作用显著,形成三角洲,据此判断D图符合题意,D图为三角洲地貌,发生在河流入海口,因地势低平,流速减慢,泥沙堆积作用形成。
20.(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在外力作用下,地表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地貌景观。读“我国某地区地貌景观照片”(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示景观为____地貌,主要分布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____地区。造就该地貌的主要外力是____作用。
(2)图示景观所在区域的主要气候特征有____、____等,该环境下的土壤黏粒比重较____(高或低)。
(3)强风携带大量沙粒运行过程中,当风速____或遇到阻碍时,____能力减弱,沙粒逐渐____形成该地貌景观。图示地区盛行风向为____风。
【答案】(1) 风沙(风积、沙丘) 西北 风力(风力沉积)
(2) 气候干旱(降水少) 昼夜温差大 低
(3) 减小 搬运 堆积(沉积) 西北(偏北)
【分析】本题以我国某地区地貌景观照片为材料,涉及风力地貌、外力作用、气候特征、中国地理分区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1)
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图上呈现出大量的新月型沙丘地貌。沙丘地貌,亦可被称为风沙或风积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较为干旱的西北内陆地区。该地貌形成的主要作用为风力沉积作用。
(2)
沙丘地貌所在的区域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其特征有全年降水少,气候较为干燥,冬冷夏热,昼夜温差大等。因水资源较少,在干旱环境之下,土壤的黏粒比重较低。
(3)
本题主要考查风力沉积作用。在强风携带大量沙粒运行过程中,当风速减小或遇到阻碍时,风力的搬运能力减弱,风力沉积作用增强,沙粒逐渐沉积形成沙丘地貌。从图中沙丘形态可以看出,沙丘缓坡处于西北或偏北方,沙丘陡坡处于东南或偏南方,沙丘的风向从缓坡方向来,故图示地区盛行风向为西北风或偏北风。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2.2地表形态的变化 同步测试(B)(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崇明岛位于长江入海口,三面环江,一面临海。下图为崇明岛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推测崇明岛为( )
A.河口冲积岛 B.河漫滩
C.山前冲积平原 D.三角洲平原
2.崇明岛是我国第三大岛,形成该岛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化作用 B.沉积作用
C.侵蚀作用 D.搬运作用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蛇曲是像蛇一样蜿蜒的河流地貌。下图为山西永和黄河蛇曲景观图。读图回答问题。
3.永和黄河蛇曲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地壳运动 B.断裂下陷 C.流水作用 D.风力作用
4.甲、乙两处对应的外力作用为( )
A.甲—侵蚀作用、乙—堆积作用 B.甲—侵蚀作用、乙—侵蚀作用
C.甲—堆积作用、乙—堆积作用 D.甲—堆积作用、乙—侵蚀作用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某同学利用铝盆、海绵、蜡烛、水等材料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如下图)。在实验中,该同学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运动。读图回答问题。
5.该实验模拟的板块运动形式为( )
A.相对静止 B.运动方向相同
C.相向运动 D.相离运动
6.下列地理现象与该模拟实验原理相似的是( )
A.渭河谷地的形成 B.日本福岛地震的发生
C.青藏高原的隆起 D.东非裂谷带的形成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河流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7.图中a、b对应的主要流水作用分别是( )
A.a—流水侵蚀b—流水侵蚀 B.a—流水堆积b—流水侵蚀
C.a—流水侵蚀b—流水堆积 D.a—流水堆积b—流水堆积
8.与图中流水作用有关的典型地貌是( )
A.牛轭湖 B.峡谷
C.洪积扇 D.冲沟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某地地貌图,完成下面小题。
9.图中地貌名称为( )
A.三角洲 B.冲积扇 C.沙丘 D.冲积平原
10.图中地貌一般位于( )
A.河流入海口 B.河流转弯处 C.河流出山口 D.河流源头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所示景观中,主要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2.形成图②所示的千沟万壑地貌景观最主要的外力作用是( )
A.流水溶蚀 B.风力侵蚀 C.流水侵蚀 D.流水堆积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图(线为等高线,单位:m)表示一种由风力堆积形成的地表形态。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该沙丘两翼的延伸方向指向( )
A.正东部 B.正西部 C.背风向 D.迎风向
14.该类地貌在我国可能广泛分布的地区是(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塔里木盆地 C.东北平原 D.华北平原
15.(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全球地壳运动速度矢量图,由图中信息可以判断( )
A.板块边界的运动速度大于板块内部
B.同一板块内部运动速度相同
C.箭头线越长表示地壳越稳定
D.太平洋板块最不稳定
二、综合题
16.(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图,完成问题。
(1)从地质构造的角度描述宁夏平原的成因。
(2)说明图中AB所在地区与CD所在地区等高线弯曲的特点及原因。
(3)分析图中从出山麓口往湖沼方向沉积物变化的一般特点及成因(成因可从AB、CD两地段各自对应的不同流水作用来说明)。
17.(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图示为地质构造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丁处地质构造名称是____,地形名称是____。
(2)乙处地形为____,分析乙处地形形成的原因____。
(3)若该地富含石油、天然气,应在甲、乙、丙处中的____开采合适。
(4)若建设地下隧道,从地下水运动状况、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考虑,应选址在甲、乙、丙处的____处为好,其中____处最不适合建设大型工程。
18.(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某中学学生利用暑假到我国各地进行研学旅行,考察各地地貌景观的差异是研学的重点之一。下图是①②③④四位同学拍摄的照片。
(1)小明同学考察归来呈现的地貌景观是图③,该照片最可能是在图中____地(填图中代码)拍摄的,该地貌的成因是____,从景观图中可以判断该地的主导风向是____风。
(2)小红同学考察回来说道:“我去的地方气候湿润,风景独特,地表水缺乏但地下水丰富。”由此可以判断小红拍摄的图片是_____(填数字),此类景观的主要岩石类型是______;再列举两例与该地貌成因相同的地貌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19.(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某大学地理系的同学,利用假期时间到全国各地进行考察活动,以下是他们绘制的地貌景观素描图(下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学生甲的考察活动是在他的老家海南的三亚进行的,你认为最有可能是学生甲所绘制的是____图,该地貌形成的主要作用是____。
(2)学生乙自豪地说:“我是全班考察中到达最高海拔的一个。”属于学生乙绘制的图是____图。
(3)学生丙说道:“我这次冒着高达40多摄氏度的高温绘制了该图,应该数我最艰苦。”属于学生丙绘制的图是____图,它对应的地貌名称是____。
(4)学生丁绘制的是河流入海口的景观,你认为是____图,其地貌名称是____。
20.(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在外力作用下,地表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地貌景观。读“我国某地区地貌景观照片”(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示景观为____地貌,主要分布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____地区。造就该地貌的主要外力是____作用。
(2)图示景观所在区域的主要气候特征有____、____等,该环境下的土壤黏粒比重较____(高或低)。
(3)强风携带大量沙粒运行过程中,当风速____或遇到阻碍时,____能力减弱,沙粒逐渐____形成该地貌景观。图示地区盛行风向为____风。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