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一2.1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同步测试(C)(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示意一等高面。M、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为PM、P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若此图表示北半球等高面,PM>PN,则O点风向为( )
A.⑥或⑦ B.②或⑥ C.④或⑧ D.③或④
2.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M<PN,则O点风向为( )
A.③或④ B.②或⑧ C.③或⑦ D.⑥或⑦
3.近地面,空气做水平运动时,所受摩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合力方向( )
A.与空气运动方向成180°角 B.与空气运动方向成90°角
C.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成90°角 D.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成180°角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表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序号分别表示各种辐射作用。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4.①与④的粗细变化,是由于( )
A.大气逆辐射 B.地面反射 C.大气削弱作用 D.大气保温作用
5.关于①②③④的含义,描述正确的是( )
A.①是长波辐射 B.②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C.③削弱了太阳辐射 D.④表示大气逆辐射
6.出现雾霾天气,会使( )
A.①减弱 B.②增强 C.③增强 D.④增强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地球大气又称“氮氧大气”,结合地球大气圈25km以下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表,完成下面小题。
气体成分 体积分数(%) 质量分数(%)
氢(N2) 78.08 75.52
氧(O2) 20.94 23.15
氢(Ar) 0.93 1.28
二氧化碳(CO2) 0.03(变动) 0.05
7.地球大气称为“氮氧大气”是因为两者( )A.占干洁空气成分的99% B.占大气成分的99%
C.是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 D.在其他天体上不存在
8.目前,导致二氧化碳变动的主要因素是( )
①植树造林②大量燃烧矿物化石燃料③新能源公交车的逐渐普及④森林、草原开垦成农田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下图“北半球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9.关于图示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气温:甲>乙>丁>丙 B.气压:甲>乙>丙>丁
C.密度:乙>甲>丁>丙 D.海拔:丙>丁>甲>乙
10.此时,图中M地高空的风向是(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风 D.西南风
11.(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在沙漠和绿洲之间的过渡地带,因地表水热差异形成局地环流,出现了“绿洲风”。结合下图实验的结论,判断下图中正确表示该环流近地面风向的箭头是( )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浙江省山地丘陵广布,适宜茶树的生长,但春季易受霜冻天气影响。为此,当地茶园引进了“防霜冻风扇”(如图甲)。当夜晚温度降到4℃时,风扇会自动打开,从而减轻霜冻对茶树的伤害。图乙示意茶园春季夜晚某时气温垂直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防霜冻风扇”最适宜的安装高度为( )
A.9~10m B.7~8m C.6~7m D.4m以下
13.关于风扇的作用原理,正确的是( )
①风扇可以把高处的暖空气往下吹到茶树上
②风扇吹出的热风可以使茶树免受霜冻影响
③风扇的转动可以增强近地面空气对流运动程度
④风扇转动可带动空气流动,阻止上层冷空气向下流动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新疆的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湖区内湖陆风(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较显著。图1为博斯腾湖区域图,图2为博斯腾湖区风速月变化统计图及湖陆风出现时间随月份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关于博斯腾湖湖陆风强弱及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A.4月最强,春季气温回升,湖陆温差最小
B.4月最弱,夏季风最强劲,掩盖了湖陆风
C.12月最强,冬季湖面冰层厚,湖陆温差最小
D.12月最弱,冬季湖水量少,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小
15.关于湖陆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湖风在夏季出现的时刻最早 B.夏季湖风持续时间比陆风长
C.陆风在冬季出现的时刻最晚 D.湖风的持续时间冬季最长
二、综合题
16.(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德克塔火洞是由美洲原住民发明的一种燃烧效率高、热量集中、隐蔽性好的火灶,洞口朝向来风的方向,深受户外生存者和野外单兵的喜爱。下图示意德克塔火洞剖面。
(1)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德克塔火洞燃烧效率高的原因。
(2)分析德克塔火洞隐蔽性好的原因。
17.(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7月8日18时卫星监测显示,鄱阳湖主体及附近水域面积达到4206平方千米,为近10年来最大。2020年8月,江西省某中学地理研学实践小组到鄱阳市地区鄱阳湖畔进行观察“湖陆风”的研学,此时当地正值伏旱。研学地点如下图所示。
(1)在下面两图中添加箭头,帮助研学小组完成湖陆风示意图的绘制。
(2)简析湖陆风的形成原因,并说明观察湖陆风的研学活动时间多选择在7、8月的理由。
(3)简析湖风对鄱阳市大气环境的有利影响。
18.(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城市热岛环流”的课题研究。图1为城市热岛环流局部示意图,图2为不同高度等压面的变化示意图。
(1)在图1中的四条短线上用箭头示意大气的运动方向________。依据热力环流原理,该市的火电厂应布局在①、②两地中的________地(填图中数字序号)。
(2)若图2中A、B两地表示城市和郊区,那么表示城市的是________(填A或B),ABCD四地的气压值由高到低排列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
(3)通常情况下,空气下沉,天气晴朗。图2中A、B两地天气晴朗的是________(填A或B),该地此时与阴雨天时相比昼夜温差偏________(填写大或小)。
(4)若图2所在区域位于北半球,则A、B之间的风向为________,C、D之间的风向为________。
19.(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某同学在研究“小区宜居环境”问题时了解到:门、窗都敞开一般会有“穿堂风”流经房屋内。“穿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图一为我国某地区的传统民居景观图,图二为该民居穿堂风示意图。
(1)说明屋前铺装石质地面对“穿堂风”的影响。
(2)请分析图二中所示地区冬季人们紧闭屋后窗户的主要目的。
(3)与空调冷风相比,大多数人更喜欢“穿堂风”,试分析其原因。
(4)该同学研究发现,白天晴天时“穿堂风”的风力比阴天大得多,简析其原因。
(5)该地区房屋后的山林夏遮荫、冬挡风,试推测该山林的植被类型。
20.(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改编)读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层大气温度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该层天气复杂多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B层气温变化的成因是在22-27km的高度范围内存在____________层(填名称),它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层下部有利于航空飞行的原因是____。
(3)C层80~120km的高空会产生_______________(现象),80~500km高空的________层(填名称)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4)若人类活动导致其成分增加或减少,则分别可能是A层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和B层中的____________。(填大气的组成成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一2.1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同步测试(C)(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示意一等高面。M、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为PM、P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若此图表示北半球等高面,PM>PN,则O点风向为( )
A.⑥或⑦ B.②或⑥ C.④或⑧ D.③或④
2.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M<PN,则O点风向为( )
A.③或④ B.②或⑧ C.③或⑦ D.⑥或⑦
3.近地面,空气做水平运动时,所受摩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合力方向( )
A.与空气运动方向成180°角 B.与空气运动方向成90°角
C.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成90°角 D.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成180°角
【答案】1.A 2.C 3.D
【解析】1.从图文材料中准确获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近地面的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其方向由高压指向低压且垂直于等压线;在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下,北半球风向向右偏转一定的角度,南半球风向向左偏转一定的角度。由于PM>PN,可推知⑤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因是北半球,所以风向相对于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右偏,若是近地面,则偏转为⑥风向。若为高空,不受摩擦力的影响,则偏转为与等压线平行的⑦风向;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从图文材料中准确获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高空的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不受摩擦力的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其方向由高压指向低压且垂于等压线;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风向向右偏转,南半球风向向左偏转与等压线平行。已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M
3.近地面的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其方向由高压指向低压且垂直于等压线;在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下,北半球风向向右偏转一定的角度,南半球风向向左偏转一定的角度。近地面风向受三个力的作用,当摩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合力与气压梯度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成180°角)时,则三力合力为零(或三力达到平衡状态),此时风向不再偏转,而风向与等压线斜交,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风是由空气流动引起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太阳辐射热引起的。太阳光照射在地球表面上,使地表温度升高,地表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而往上升。热空气上升后,低温的冷空气横向流入,上升的空气因逐渐冷却变重而降落,由于地表温度较高又会加热空气使之上升,这种空气的流动就产生了风。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表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序号分别表示各种辐射作用。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4.①与④的粗细变化,是由于( )
A.大气逆辐射 B.地面反射 C.大气削弱作用 D.大气保温作用
5.关于①②③④的含义,描述正确的是( )
A.①是长波辐射 B.②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C.③削弱了太阳辐射 D.④表示大气逆辐射
6.出现雾霾天气,会使( )
A.①减弱 B.②增强 C.③增强 D.④增强
【答案】4.C 5.B 6.C
【解析】4.据图中各箭头的特征可以判断,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地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 ④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由①到④箭头变细,是因为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之前要经过大气层,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从而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C正确,排除ABD,故选C。
5.据上题的分析可知,①为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A错误;②为地面辐射,地面辐射的能量大部分大气吸收,所以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B正确;③为大气逆辐射,并不是削弱了太阳辐射,C错。④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D错。故选B。
6.出现雾霾天气,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④减弱,同时,大气逆辐射增强,③增强,C正确,D错。①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雾霾对其无影响,A错。②为地面辐射,其强弱与地温直接相关,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小,地温下降,地面辐射减弱,②减弱,B错。故选C。
【点睛】注意:大气也会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如臭氧吸收紫外线,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也会吸收红外线,但是根据太阳辐射的电磁光谱,紫外区和红外区所占的能量较小,可见光的能量占据太阳辐射的主要部分。同时,近地面大气主要通过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和直接热源,而太阳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地球大气又称“氮氧大气”,结合地球大气圈25km以下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表,完成下面小题。
气体成分 体积分数(%) 质量分数(%)
氢(N2) 78.08 75.52
氧(O2) 20.94 23.15
氢(Ar) 0.93 1.28
二氧化碳(CO2) 0.03(变动) 0.05
7.地球大气称为“氮氧大气”是因为两者( )A.占干洁空气成分的99% B.占大气成分的99%
C.是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 D.在其他天体上不存在
8.目前,导致二氧化碳变动的主要因素是( )
①植树造林②大量燃烧矿物化石燃料③新能源公交车的逐渐普及④森林、草原开垦成农田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答案】7.A 8.B
【解析】7.氮和氧是大气的主要成分,在干洁空气成分中,氮和氧两者约占99%,故又称地球大气为"“氮氧大气”",A正确。大气主要成分除了干洁空气外还有水汽和固体杂质,氮和氧在干洁空气成分中约占99%,而不是在大气成分中占99%,B错误。氧气是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C错误。氮和氧也存在于其他天体,例如火星,D错误。故选A。
8.植物呼吸作用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植树造林可以减小二氧化碳浓度,①错。大量燃烧矿物化石燃料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升高,②对。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相比,二氧化碳排放量少,新能源公交车普及会替换大量传统能源公交车,会使二氧化碳浓度降低,③错。森林、草原的植被数量大于农田,森林、草原吸收二氧化碳多,农田吸收的少,大量开垦成农田,会使二氧化碳浓度升高,④对。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大气的组成成分主要是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干洁空气主要包括氮、氧、二氧化碳和臭氧等。水汽和固体杂质是成云致雨的重要条件。
(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下图“北半球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9.关于图示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气温:甲>乙>丁>丙 B.气压:甲>乙>丙>丁
C.密度:乙>甲>丁>丙 D.海拔:丙>丁>甲>乙
10.此时,图中M地高空的风向是(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风 D.西南风
【答案】9.B 10.C
【解析】9.据图可知,甲地等压面上凸,应为高压;乙地等压面下凹,应为低压;与甲对应的高空丁为低压,与乙对应的高空丙为高压。由此可知,气温:乙>甲>丙>丁,A错误。气压:甲>乙>丙>丁,B正确。密度:甲>乙>丙>丁,C错。海拔:丙=丁>甲=乙,D错误。故选B。
10.据上题分析可知,M地高空的气流由丙流向丁,由于所处为北半球,高空的风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及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结合指向标,风向最终变为西风。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地表受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产生了气压差异,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做气压梯度,水平面上存在的气压梯度,产生了水平气压梯度力,它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从而形成了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11.(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在沙漠和绿洲之间的过渡地带,因地表水热差异形成局地环流,出现了“绿洲风”。结合下图实验的结论,判断下图中正确表示该环流近地面风向的箭头是( )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B
【详解】阅读题意,结合图中信息和所学知识,白天:沙漠比热容小,升温快,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绿洲比热容较大,升温慢,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压流向低压,风从绿洲吹向沙漠,故②正确,①错误;夜晚:沙漠降温快,气温较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绿洲降温慢,气温较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压流向低压,因此气流从沙漠吹向绿洲,故③正确,④错误。正确的是②和③,故答案选择B。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浙江省山地丘陵广布,适宜茶树的生长,但春季易受霜冻天气影响。为此,当地茶园引进了“防霜冻风扇”(如图甲)。当夜晚温度降到4℃时,风扇会自动打开,从而减轻霜冻对茶树的伤害。图乙示意茶园春季夜晚某时气温垂直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防霜冻风扇”最适宜的安装高度为( )
A.9~10m B.7~8m C.6~7m D.4m以下
13.关于风扇的作用原理,正确的是( )
①风扇可以把高处的暖空气往下吹到茶树上
②风扇吹出的热风可以使茶树免受霜冻影响
③风扇的转动可以增强近地面空气对流运动程度
④风扇转动可带动空气流动,阻止上层冷空气向下流动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12.B 13.D
【分析】12.读右图,在8米高度附近,气温最高,“防霜冻风扇” 安装高度为7—8米时,风扇启动后,可把该处暖空气吹到茶树上,从而减轻霜冻对茶树的伤害,B正确;9~10m、6~7m、4m以下气温较低,ACD错误。所以选B。
13.结合前面分析,风扇启动后,可把高处的暖空气吹到茶树上,①对;风扇吹出的并不是热风,②错;近地面存在空气对流运动,但风扇吹下来的暖空气会削弱近地面的对流运动,③错;风扇的转动使下层空气的循环阻止了上层冷空气下压,④对。所以选D。
【点睛】风扇安装目的是防霜冻,所以要分析材料中怎样运用风扇来防冻。将气温最高的空气层吹向茶树,可以提高茶树附近的气温。同时风扇吹动形成的小的循环气流,既阻挡上层冷空气下沉。也减小了茶树与地面的温差,近地面对流运动程度减弱,有利于提高保温效应,减少地面辐射的热量损失,减少冻害。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新疆的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湖区内湖陆风(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较显著。图1为博斯腾湖区域图,图2为博斯腾湖区风速月变化统计图及湖陆风出现时间随月份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关于博斯腾湖湖陆风强弱及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A.4月最强,春季气温回升,湖陆温差最小
B.4月最弱,夏季风最强劲,掩盖了湖陆风
C.12月最强,冬季湖面冰层厚,湖陆温差最小
D.12月最弱,冬季湖水量少,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小
15.关于湖陆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湖风在夏季出现的时刻最早 B.夏季湖风持续时间比陆风长
C.陆风在冬季出现的时刻最晚 D.湖风的持续时间冬季最长
【答案】14.D 15.A
【分析】14.湖陆风主要是由于湖与陆间的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由图示可以看出,博斯腾湖湖陆风风速差异最大是在4-5月是春季,春季气温回升,湖陆温差较大,所以湖陆风风力大,A、B错误;据图可看出,博斯腾湖湖陆风12月最弱,原因是冬季博斯腾湖水量最小,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小,冬季湖面结冰,湖陆温差小,C错误,D正确。故选D。
15.根据博斯腾湖区湖陆风出现时间随月份变化示意图,图中横坐标代表月份,纵坐标代表地方时,根据湖风出现的时间曲线的变化可以判断,湖风在夏季出现的时刻最早,A正确;据图可看出,夏季时湖风持续的时间小于12小时,说明夏季湖风持续时间比陆风短,B错误;陆风在春季和秋季出现的时间较晚,冬季出现时间早,C错误;湖风持续的时间为陆风出现的时间减去湖风出现的时间,据图可看出,湖风的持续时间冬季最短,D错误。故选A。
【点睛】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先有空气垂直运动,再有水平运动 ;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水平方向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热力环流的实质是同一水平面的两个区域冷热不均引起气压差异和空气运动,所以只要是冷热不均或存在热力差异的两地,就可以形成热力环流。常见的热力环流有: 海陆风、城市风和山谷风。
二、综合题
16.(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德克塔火洞是由美洲原住民发明的一种燃烧效率高、热量集中、隐蔽性好的火灶,洞口朝向来风的方向,深受户外生存者和野外单兵的喜爱。下图示意德克塔火洞剖面。
(1)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德克塔火洞燃烧效率高的原因。
(2)分析德克塔火洞隐蔽性好的原因。
【答案】(1)乙处为燃烧室,空气遇热上升,气压下降,形成低压;甲处气温相对较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气流从甲处流向乙处,空气循环流动,外部新鲜空气补充及时,燃烧充分,效率高。
(2)德克塔火洞洞口朝向来风的方向,有利于外部新鲜空气进入洞穴,燃烧充分,燃烧时烟少,不易被发现,隐蔽性好;燃烧室位于地下,能较好地隐藏火光不被发现;控火、灭火方便,不易留下燃烧痕迹。
【分析】本题以“德克塔火洞”为材料,涉及热流环流原理及应用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地理实践能力的学科素养。
(1)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近地面空气受热后膨胀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受冷后收缩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在高空和近地面空气分别由高气压水平运动到低气压,出现热力环流。根据图片,燃烧室所在地区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地下形成低压,地下气流由甲处流到乙处,补充火洞燃烧过程中消耗的氧气,使得柴火燃烧充分,燃烧效率高。
(2)
火洞隐蔽性好的原因主要从火光、烟尘及燃烧后的痕迹等方面考虑。由图可知,乙处为燃烧室,空气遇热上升,乙处气压下降,内部甲处空气下沉,从甲处流向乙处,空气循环流动,新鲜空气补充及时,燃烧充分、燃烧时烟少、不易被发理,隐蔽性好。燃烧室位于地下,燃烧时火光隐蔽,不易被发现;在地下燃烧,火势容易控制,同时灭火方便,不易留下燃烧痕迹。
17.(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7月8日18时卫星监测显示,鄱阳湖主体及附近水域面积达到4206平方千米,为近10年来最大。2020年8月,江西省某中学地理研学实践小组到鄱阳市地区鄱阳湖畔进行观察“湖陆风”的研学,此时当地正值伏旱。研学地点如下图所示。
(1)在下面两图中添加箭头,帮助研学小组完成湖陆风示意图的绘制。
(2)简析湖陆风的形成原因,并说明观察湖陆风的研学活动时间多选择在7、8月的理由。
(3)简析湖风对鄱阳市大气环境的有利影响。
【答案】(1)如下图:
(2)7-8月鄱阳湖湖面宽广,湖泊和陆地热力性质差异显著;7-8月鄱阳湖地区为“伏旱”,晴天多,观察效果明显。
(3)湖风从湖上吹来,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分析】本题考查热力环流的应用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作答即可。
(1)
由于湖陆热力性质差异,夜间陆地降温快,温度低,空气下沉,近地面气压高。湖泊降温慢,温度高,空气上升,近地面气压低。近地面大气从陆地吹向湖面,形成陆风。在左图中,时间是夜晚,结合前面分析可知,箭头方向是逆时针方向(如下左图)。同理,湖风如下右图(呈顺时针):
(2)
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对“湖陆风”一是要求湖陆风显著的季节,二是要在天气状况好的季节方便观察和记录,鄱阳湖位于亚热带季风区气候区,夏季降水多,7-8月鄱阳湖湖面宽广,湖泊和陆地热力性质差异显著;7-8月鄱阳湖地区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为“伏旱”天气,晴天多,观察效果明显。
(3)
考查湖风的效益,湖风从湖上吹来,为城市带来部分水汽,可以增加空气湿度,城区温度高,白天风从湖泊吹来,还可以降低城市气温,减缓热岛效应;湖风从湖面吹来,有利于城污染物的扩散,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18.(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城市热岛环流”的课题研究。图1为城市热岛环流局部示意图,图2为不同高度等压面的变化示意图。
(1)在图1中的四条短线上用箭头示意大气的运动方向________。依据热力环流原理,该市的火电厂应布局在①、②两地中的________地(填图中数字序号)。
(2)若图2中A、B两地表示城市和郊区,那么表示城市的是________(填A或B),ABCD四地的气压值由高到低排列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
(3)通常情况下,空气下沉,天气晴朗。图2中A、B两地天气晴朗的是________(填A或B),该地此时与阴雨天时相比昼夜温差偏________(填写大或小)。
(4)若图2所在区域位于北半球,则A、B之间的风向为________,C、D之间的风向为________。
【答案】(1) 如下图所示:
②
(2) A B>A>C>D
(3) B 大
(4) 东北风 西风
【分析】本题以城市热岛环流局部示意图和不同高度等压面的变化示意图为材料,涉及热力环流及其应用,大气的受热过程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
城区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郊区气温低,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城市,高空气流由城市流向郊区,绘制即可,如下图:
火电厂对大气有一定污染,应布局在城郊热力环流之外,所以应布局在图中的②地。
(2)
图2中,根据等压面的弯曲可知,高空中的C、D两地相比而言,C为高压,D为低压。近地面气压分布与高空气压分布相反,所以近地面A为低压,B为高压。 A地盛行上升气流,B地盛行下沉气流,A地气温更高,B地气温更低,所以表示城市的是A地。近地面气压高于高空气压,所以气压A>C,B>D。高空水平方向上气压C>D,近地面水平方向上气压 B>A,所以四地的气压从高到低的排序是B>A>C>D。
(3)
结合前面分析可知,图2中AB两地,B地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天气晴朗,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较少,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保温作用较弱,所以昼夜温差更大。
(4)
结合前面分析可知,近地面风向由B地吹向A地,近地面风向向右偏转,最终与等压线斜交,结合图中方向信息可知,AB之间的风向应为东北风。在高空,水平气流由C地吹向D地,高空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最终风向与等压线平行,结合图中方向信息可知,高空CD之间的风向为西风。
19.(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某同学在研究“小区宜居环境”问题时了解到:门、窗都敞开一般会有“穿堂风”流经房屋内。“穿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图一为我国某地区的传统民居景观图,图二为该民居穿堂风示意图。
(1)说明屋前铺装石质地面对“穿堂风”的影响。
(2)请分析图二中所示地区冬季人们紧闭屋后窗户的主要目的。
(3)与空调冷风相比,大多数人更喜欢“穿堂风”,试分析其原因。
(4)该同学研究发现,白天晴天时“穿堂风”的风力比阴天大得多,简析其原因。
(5)该地区房屋后的山林夏遮荫、冬挡风,试推测该山林的植被类型。
【答案】(1)增加房屋前后温差,从而增强了房屋前后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增强了“穿堂风”。
(2)冬季紧闭屋后窗户,可以阻挡北方冷空气,同时切断“穿堂风”。
(3)空调风不是自然风,长期吹空调风很容易导致人体出现不适,而穿堂风是自然风,因此人们更喜欢穿堂风。
(4)屋前石质地面晴天比阴天增温更快,气温更高,和屋后山林的温差更大,水平气压梯度力也更大,故风力更大(或者屋前石质地面阴天比晴天增温慢,气温较晴天偏低,和屋后山林的温差较小,水平气压梯度力也较小,故风力较小)。
(5)“夏遮阴、冬挡风”,说明植被枝叶常年茂密,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分析】本题考查了热力环流的原理及其应用,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渗透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由图二可知,穿堂风由屋后的山林吹向屋前的石质路面,我国的房屋大都朝南,可知穿堂风的风向为由北向南。穿堂风的形成利用了热力环流的原理,屋前石质路面增强了与屋后山林的温差,从而增强了房屋前后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增强了穿堂风的风力。
(2)该地冬季盛行偏北风,低温干燥,后窗朝北,冬季紧闭屋后窗户,有助于阻挡冬季冷空气,切断穿堂风,从而起到防寒的作用。
(3)空调风不是自然风,夏季长时间吹空调不利于人体健康;穿堂风是自然风,对人体危害小,体感舒适。
(4)穿堂风的形成利用了热力环流的原理,屋前石质路面白天晴天时比阴天时增温更快,和屋后的山林温差更大,因此水平气压梯度力更大,穿堂风风力更大;阴天时石质路面增温慢,和屋后山林温差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穿堂风风力小。
(5)由题干“夏遮荫、冬挡风”可知,该地植被枝叶常年茂密,因此地带性植被应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枝叶常年茂密,夏季可以遮阴消暑,冬季可以挡风防寒。
20.(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改编)读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层大气温度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该层天气复杂多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B层气温变化的成因是在22-27km的高度范围内存在____________层(填名称),它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层下部有利于航空飞行的原因是____。
(3)C层80~120km的高空会产生_______________(现象),80~500km高空的________层(填名称)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4)若人类活动导致其成分增加或减少,则分别可能是A层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和B层中的____________。(填大气的组成成分)
【答案】 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对流运动显著(且集中了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 臭氧 臭氧层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命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 空气上热下冷)以平流运动为主,水汽、杂质少,多晴朗天气(无云雨现象),能见度好。 流星(现象) 电离(层) 杂质(尘埃)二氧化碳(CO2) 臭氧(O3/臭氧层)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垂直分层等相关知识。
【详解】(1)读图可知,A层是大气层的最底层对流层,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对流层水汽、杂质多,而且空气上冷下热,对流运动显著,所以,天气复杂多变。
(2)读图可知,B层为平流层,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成因是在22-27km的高度范围内存在臭氧层,臭氧层能够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而增温。因为臭氧层能够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命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所以,臭氧层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臭氧层的下部空气上热下冷,不利于垂直对流,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气流平稳;而且水汽、杂质少,多晴朗天气,能见度好,利于航空飞行。
(3)读图可知,C层为高层大气,高层大气中80~120km的高空会产生流星现象,80~500km高空的电离层能够接收和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4)受人类活动影响可能会导致其成分增加的是对流层中的杂质(尘埃)和二氧化碳,受人类活动影响可能会导致其成分减少的是平流层中的臭氧。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