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湖心亭看雪
张岱
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积累文言词语,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重点)
掌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学习本文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的写作特色。(难点)
领略雪后西湖之美,感悟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重点)
新课导入
西湖美——
春季,白居易“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夏季,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秋季,杨万里“只言山色秋萧索,绣出西湖三四峰”;
在这个冬季,张岱带领我们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中间,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边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在湖心亭极目远眺,湖光尽收眼底,群山如列翠屏,有“湖心平眺”之称。清乾隆帝在亭上题有匾额“静观万类”和楹联“波涌湖光远,山催水色深”。
张岱(1597—1689)
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寓居杭州。他在文学、音乐、戏剧方面有很深的修养,明亡后不仕,隐居山中著书,著有散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百科书《夜航船》,史书《石匮书》《石匮书后集》等。
作者简介
创作背景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收录在回忆录《陶庵梦忆》中的一篇,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张岱在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即写于他避居剡溪山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课前预习读音
更(gēng)定 拥毳(cuì)衣 崇祯(zhēn)
雾凇(sōng) 沆砀(hàng)(dàng)
余舟一芥(jiè) 铺毡(zhān)对坐
余拏(ráo)一小舟
节奏与拼音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挐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炉/酒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节奏与拼音
崇祯五年 十二月, 余住西湖。大 雪 三 日,
湖中 人鸟声 俱 绝。
①杭州西湖的湖心亭,在外湖中央一个小小的绿洲上,与三潭印月、阮公墩鼎足相对,成一个品字形。从前叫湖心寺,明弘治间被毁,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重建,后又再修。
疏通文意
无
我
都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大雪接连下了好几天,湖中行人,各种飞鸟的声音都消散了。
湖心亭①看雪
公元1632年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一天
疏通文意
寒夜雾气
穿着皮衣拥着炉火
[译文]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扁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观赏雪景。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倒影,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米粒般的两三个人罢了。
划动,撑。
白茫茫一片。
全或都
小草。
谷粒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 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毛毯。
疏通文意
烫酒,温酒
[译文]我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那两个人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他们)邀请我一同喝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后告辞。(我)问他们的姓氏,原来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邀请
烫酒的器具
这样的人,指作者
三大杯
旅居在此。
及下船,舟子 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 有 痴 似 相公 者!”
小声自语,嘀咕。
疏通文意
原指宰相,后为尊称
[译文]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情(于山水),还有像您一样(甚至比您更)痴情(于山水)的人呢!”
超过,胜过
船夫
还
古今异义
、是日更定矣
判断词,与“非”相对。
通假字
是
古义:
今义:
挐:通“桡”,撑、划
这
一
上下一白
长堤一痕
更
是日更定
更有痴似相公者
绝
湖中人鸟声俱绝
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全都
一条
古代计时单位
还
消失
是
是日更定
是金陵人
这
判断动词
与世隔绝
2、这句话中最能体现出张岱性格的是哪个字?
什么意思?
3、请从前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张岱“傻”(“痴迷”)的?
整体感知
1、齐读全文,找出文中舟子对张岱评价的一句话。
痴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找出文中体现张岱“痴行”的具体语句,并分析张岱的性格特性。
大雪独行见“痴行”
十二月
大雪三日
人鸟声俱绝
更定
一小舟
独往
不寻常的天气,
不寻常的时间,
不寻常的行踪。
与众不同、
特立独行、
不随流俗
合作探究之 一、咬文嚼字品“痴行”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这些景物描写是否运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加以修饰?有什么特点?使用了什么手法?
自然质朴、不事雕琢
(白描)
合作探究之 二、咬文嚼字品“痴景”
1、张岱雪夜游湖心亭,看到了怎样令他痴迷的雪景?在文中找到描写雪景的句子。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 作为一种描写方法,它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本文运用了白描手法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烘托渲染。 少用形容词和修辞,只抓住描写对象与众不同的地方,作如实的交代。
知识链接——写作手法介绍
白描与渲染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一句仅用了四组数量词,就将湖上景物生动逼真地勾画出来。视点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一痕”到“一点”到“一芥”再到“两三粒”将长堤、湖心亭、作者身处之舟、包括作者在内的舟中之人依次勾勒了出来,如同一幅水墨画,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同时也突出大雪漫漫中人与物之渺小,令人产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感。
张岱痴,还有谁更痴?
议痴情 三悟痴心
张岱 金陵客
相似之处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
材料一:
张岱: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人,寓居杭州四十年。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明亡后不仕。
材料二:
“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建都在南京。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
材料三:
1632——“ 湖心亭看雪”事件发生于崇祯五年;
1644——崇祯十七年明朝火亡,顺治帝登基,清朝建立;
1644顺治元年,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著书;
1647年左右,张岱写《湖心亭看雪》。
思恋故国
“金陵”“崇祯”饱含了作者对_______的__________之情。
作者的这份“痴心”,其实是对故国的一种_____、_____、______。
了悟痴心
白描的雪景
孤独的身影
孤舟一寒士,独品满湖冰。
思辨论痴
结合你了解的历史、
故事来谈一谈
你对张岱的“痴”有何见解?
抒发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同时天涯遇知音的喜悦又化解了作者心中淡淡的愁绪。
文章主旨
比较阅读: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手法,景人相映;而《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在表达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愁绪; 《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当堂训练
1.下列对第一段文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先交代了作者游西湖的时间和环境,为下文写西湖雪景和游人的“痴”张本(做铺垫)。
B.作者用白描的手法表现了下雪后西湖景色的优美,文字优美华丽,用词丰富,准确传神。
C.作者写雪景,由堤到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图,情趣盎然。
D. “痕、点、芥、粒”四个量词既写出了作者视觉的移动,也从侧面烘托出天地的一片苍茫以及人在天地间的渺小,从而含蓄地寄寓了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感慨。
B
2.下列关于本文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为下文写作者的“痴”作伏笔,并突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B.本文写西湖雪景时,采用了由上到下,由远及近,从点到面的写景顺序。
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崇祯五年),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而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则起到了画龙点睛,深化意境的效果。
D.作者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目的是从侧面烘托出西湖迷人的雪景,更加深化了“痴”的境界。
B
由面到点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B.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
C.“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D.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并直抒胸臆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
D
含蓄地表达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强饮三大白而别”,“强”表现作者被迫勉强喝酒的心态。
B “拉余同饮”,“拉”表现客人的热情和喜悦,写出了“天涯遇知己”之乐。
C 本文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D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使用白描手法,寥寥数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
A
表达了作者为了酬谢知音的豪迈之情。
5.下列句子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D(侧面烘托)
材料一: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明亡入山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材料二:
他在《陶庵梦忆·序》中说:“……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推荐阅读: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湖心亭看雪
雪天奇遇
痴迷山水
赏雪
雾凇沆砀
天云山水
湖上影子
奇
奇遇
两人对坐
三人同饮
痴
光读书不思考也许能使平庸之辈知识丰富,但它决不能使他们头脑清醒。
—— 约·诺里斯
教师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