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现代文阅读复习卷(三)(有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升初现代文阅读复习卷(三)(有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10 09:57: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升初现代文阅读复习卷(三)(试题)-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一、现代文阅读
课外阅读。
贝多芬
①乡下一家简陋的旅店里,躺着一位客人。他正闭目(观赏 玩赏 欣赏)楼上(优良 优美 优秀)的钢琴声。琴声一会儿低沉,一会儿高亢;低的时候,他仿佛看见珠子在滚动,高的时候他仿佛听到雷鸣振撼着大地。
②“这是谁弹的呢?”旅客想。忽然,“滴”的声,一滴水滴在他的脸上。他睁开眼往天花板瞧去,又滴下一滴水,正好滴进他的眼里。他跳了起来,放开喉咙喊:“来人呀!来人呀!”
③“什么事,先生?”服务员慌慌张张跑进来。
④“楼上是谁,怎么往天花板上倒水?”旅客生气地问。
⑤服务员看着漏下的水,答道:“上面住的是当代大音乐家贝多芬先生!”
⑥“哦!是贝多芬!难怪弹得这样好!”旅客一听这句字,怒气立刻消了大半。
⑦“要不要我去关照他不要让水漏下来呢?”
⑧“不,不!你不要(搅扰 打扰 干扰)他,我自己看看吧。”
⑨旅客轻步走上楼去,透过门缝见贝多芬正全神贯注地弹着。琴边放着一盆水。他正在纳闷,突然,看见满身大汗的贝多芬把手指往盆里一浸,又继续弹下去。啊!原来贝多芬苦练得连手指都发烫了,需要随时用冷水冷却一下。因为太紧张匆忙,水溅了一地。顺着板缝滴到楼下去了。
⑩这位旅客站了很久才离开,当他下楼时,不禁暗暗(赞叹 赞美 赞颂)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用“√”在文中的括号里选择最恰当的词语。
2.填空回答问题。
第一自然段中的“他”是指__________;第八自然段的“他”是指__________。
3.默读第一自然段中的最后一句,用“——”线画出实在事物;用“~~~~~”画出由此产生的联想。
4.联系全文,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
(1)旅客生气的原因是板缝滴水滴进他的眼里。( )
(2)旅客怒气消了大半的原因是服务员答应关照楼上客人不要让水漏下来。( )
(3)板缝滴水是贝多芬用冷水冷却发烫的手指,太紧张匆忙,水溅了一地,顺着板缝滴到楼下。( )
(4)客人赞叹贝多芬的原因是贝多芬的琴声像珠子在盘中滚动,像雷鸣振撼着大地。( )
5.把下面的中心思想补充完整。
文章通过一位旅客在旅店里的所见所闻,赞美了贝多芬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6.结尾处顾客会说写什么?请发挥想象在空线上补写出人物的语言。
阅读课外片段,完成练习。
董存瑞看看四周。这座桥有一人多高,两边是光滑的斜坡。炸药包放在哪儿呢 他想把炸药包放到河沿上,试了两次,都滑了下来。要是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毁碉堡。就在这时候,嘹亮的冲锋号响了,惊天动地的喊杀声由远而近。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 )在桥底中央,左手( )起炸药包,( )住桥底,右手猛地( )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
7.选段括号里分别填入动词,最恰当的一是( )
A.立 举 抵 拉 B.站 拖 顶 扯 C.站 托 顶 拉
8.用“ ”画出描写董存瑞神态的句子,这表现了董存瑞 的精神。
9.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
阅读练习
爱读书的孙中山
孙中山酷爱读书,一生手不释卷。他曾经说:“除了革命以外我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
孙中山在英国留学的时候,有一天,几个中国留学生一起去看他,发现他的生活很艰苦,几乎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了。离开前,这几个留学生凑了40英镑,让孙中山当作生活费用。三天以后,这几个留学生又一起去看孙中山。他们走进孙中山的宿舍,看见桌子上摆满了新书,堆得像小山似的。孙中山捧着一本书,正看得入迷呢!大家一算,买这些书大概需要30英镑。
他们觉得很________,问孙中山:“你连吃饭的钱都不够,怎么还有钱买书呢?”“这是用你们送给我的钱买的,我还剩下10英镑呢!”“你应该多买一些好吃的,不要把身体搞坏了。”孙中山笑着说:“我觉得买书比买吃的还重要呢!”
回国后,有一次孙中山在上海福州路的旧书店选购了一大堆书,因为书太重了搬不动,便雇了一辆马车,但是他想买的书太多,口袋里的钱都花光了,最后他只好向随行的人借钱付了车费。
孙中山爱读书,他认为世界上有很多的事情、很多的道理都是人类不知道的,有了知识才能进步。孙中山说过:“人生就是战斗,战斗必须有枪,人好比是一支枪。但光有枪还不行,还要有充足的子弹,广博的知识就是子弹。”孙中山博览群书,有了知识的武装,他最终成为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10.填在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生气 B.奇怪 C.高兴 D.难过
11.对词语“手不释卷”中的“释”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说明,解说 B.消除 C.放下 D.释放
12.以下内容和文中的描述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B.孙中山认为买书比买吃的更重要。
C.孙中山认为要多看书,有了知识才能进步。
D.孙中山曾在福州的旧书店为了买书花光了身上的钱。
13.下列句子中,意思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你连吃饭的钱都不够,怎么还有钱买书呢?
B.你连吃饭的钱都不够,没有钱买书呀!
C.你连吃饭的钱都不够,难道还有钱买书吗?
D.你连吃饭的钱都不够,只有一点儿钱买书。
14.读了这篇短文,我想到了一句话:(  )
A.人心齐,泰山移。 B.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C.爱人若爱其身。 D.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15.你觉得孙中山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如果你有机会到江西的南昌、九江等地游览,你一定会见到当地的一种特产名吃——茶饼。且不说那茶饼味道怡人,连那茶饼的外包装也可以让你品味一番呢。
梁山好汉宋江浔阳楼题反诗,使浔阳楼名扬天下。其实,早在唐代浔阳楼就已是誉满江南的一座著名的茶酒楼了。因浔阳楼坐落于九江长江之滨,往来商贾墨客多聚于此,至宋朝浔阳楼更是盛极一时。绵延的茶酒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培植了名扬天下的浔阳楼四宝——一酒、一菜、一茶、一点,酒为蓝桥风月酒,菜为东坡肉,茶为云雾茶,点为浔阳楼茶饼。
浔阳楼茶饼起源于唐代,发展于宋朝,绵延至今千余年,有“香不见花、甜不顶口、皮脆馅酥”的特点,为江西四大传统糕点之一,伟大的北宋诗人苏东坡曾赋诗赞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16.这是“浔阳楼茶饼”这种食品的__________。
17.从说明词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浔阳楼的四大特产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我们可以推断出古代著名的大诗人______曾到过此地,并赋诗赞誉;我们可以联想到我国古典小说名著《水浒传》中________的故事。
18.这段话中的“商贾墨客”指的分别是_____和_____和,这里的“贾”读音应是__________。
快乐阅读吧。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旅行家与流浪汉
一个旅行家风尘仆仆赶着路。到了一棵树下,他坐下取出水杯,畅快地饮水。
“请给我一口水喝,我快渴死了。”一个沙哑的声音传来,在大树根的低洼处,探出了一个头发蓬(péng)松、满脸污垢(gòu)的脑袋。
旅行家将水杯递了过去。那汉子“ ① ”将水喝光,叹了口气,说:“昨晚在这鬼地方过夜,嘿,蚊子可凶了。今天上午才痛痛快快地睡了一阵。”
旅行家看出,眼前这个潦(liáo)倒不堪(kān)的人是个流浪汉。他忍不住问:“你干吗不找份活儿做呢?”
“干活儿?没意思,我懒散(sǎn)惯了,还是现在这样自由自在好。唉,我也曾经有过辉煌,可惜时不再来……咦,你打扮得整整齐齐,是去串门吗?”
“我是一个徒步旅行者,我在进行环球旅行。”
“什么?”流浪汉 ② 地说,“你在开玩笑?”
“是真的,”旅行家说,“我已经走了两年六个多月,还有七天就走到目的地。”
“好呀,”流浪汉喃喃地说,“同样异乡漂泊,我们之间为什么如此不同呢?”
我在一步一步地不断追求 旅行家离开时这么说道 而你 恕(shù)我直言 却在失落中打发岁月啊
19.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闲散——( )  痛快——( )
20.给最后一自然段加上标点。
21.在横线①处填上最合适的象声词;在②处填上描写流浪汉神态的语句。
22.流浪汉也曾有过辉煌,请你想象一下,他的辉煌可能是什么?流浪汉潦倒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同样在异乡漂泊,旅行家和流浪汉之间有什么差别?如果你遇上流浪汉,你会怎么劝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大师的学生
一位音乐系的学生走进练习室。在钢琴上,摆着一份全新的乐谱。
“超高难度……”他翻动着乐谱,喃喃自语。已经3个月了!自从跟了这位新的教授之后,他不知道为什么教授要以这种方式整人。勉强打起精神,他开始用十指奋战、奋战、奋战……琴音盖住了练习室外教授走来的脚步声。
教授是个极有名的钢琴大师。授课第一天,他给自己的新学生一份乐谱。“试试看吧!”他说。乐谱难度颇高,学生弹得生涩僵滞、错误百出。“还不熟,回去好好练习!”教授在下课时,如此叮嘱学生,使得学生对弹钢琴逐渐失去信心。‖
学生练习了一个星期,第二周上课时正准备让教授验收,没想到教授又给了他一份难度更高的乐谱,“试试看吧!”上星期的课,教授提也没提。学生再次挣扎于更高难度的技巧挑战。
第三周,更难的乐谱又出现了。同样的情形持续着,学生每次在课堂上都被一份新的乐谱所困扰,然后把它带回去练习,接着再回到课堂上,重新面临难度加倍的乐谱,却怎么样都追不上进度,一点也没有因为上周的练习而有驾轻就熟的感觉,学生感到沮丧气馁。‖
教授走进练习室。学生再也忍不住了,他必须向钢琴大师提出这3个月来何以不断折磨自己的质疑。教授没开口,他抽出了最早的那份乐谱,交给学生。“弹奏吧!”他以坚定的目光望着学生。
不可思议的结果发生了,连学生自己都惊讶万分,他居然可以将这首曲子弹奏得如此美妙,如此精湛!教授又让学生试了第二堂课的乐谱,学生依然呈现超高水准的表现……演奏结束,学生呆呆地看着教授,说不出话来。‖
“如果我任由你表现最擅长的部分,可能你还在练习最早的那份乐谱,就不会有现在这样的程度……”教授缓缓地说。
人,往往习惯于表现自己所熟悉、所擅长的领域。( )我们愿意回首,细细检视,( )会恍然大悟:看似紧锣密鼓的工作挑战,永无休止、难度渐升的工作压力,持续提升自我,不也就在不知不觉间锤炼了今日的诸般能力吗?
因为,人,确实有无限的潜力。有了这层体悟和认识,会让我们更欣然乐意地面对未来更多的难题!‖
24.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居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可思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恍然大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在( )中填上正确的关联词语。
26.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大师对自己的教学方法的解释。
27.文中画“_____”的语句,揭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大师之所以能成为大师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锁匠的徒弟
老锁匠一生修锁无数,他技艺高超,收费合理,深受人们敬重。老锁匠老了,为了不让他的技艺失传,他挑中了两个年轻人,准备将一身技艺传给他们。
一段时间以后,两个年轻人都学会了不少本领,但两个人中只有一个能得到真传,老锁匠决定对他们进行一次考试。
老锁匠准备了两个保险柜,让两个徒弟去打开。结果大徒弟只用了不到10分钟就打开了保险柜,而二徒弟却用了半个小时,众人认为大徒弟必胜无疑。
老锁匠问大徒弟:“保险柜里有什么?”大徒弟眼中放光:“师傅,里面有很多钱,全是百元大钞。”老锁匠问二徒弟同样的问题。二徒弟支支吾吾了半天说:“师傅,我没看见里面有什么。”
老锁匠十分高兴,郑重宣布二徒弟为他的正式接班人,大徒弟不服,众人不解。老锁匠微微一笑说:“不管干什么行业都要讲一个‘信’字,尤其是我们这一行,要有更高的职业道德。我收徒弟是要把他培养成一个技艺高超的锁匠,他必须做到心中只有锁而无其他,要对钱财视而不见。否则,心有私念,稍有贪念,登门入室或打开保险柜取钱易如反掌,最终只能害人害己。我们修锁的人,每个人心上都要有一把不能打开的锁。”
29.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必胜无疑:___________________
(2)易如反掌:___________________
30.读了短文,你明白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荔枝(14分)
①我第一次吃荔枝,是28岁的时候。那是十几年前,北京很少见到这种南国水果,时令一过,不消几日,再想买就买不到了。想想活到28岁,居然没有尝过荔枝的滋味,再想想母亲快70岁的人了,也从来没有吃过荔枝呢!虽然一斤要好几元,挺贵的,咬咬牙,还是掏钱买了一斤。我想让母亲尝尝鲜,她一定会高兴的。//
②回到家,还没容我从包里掏出荔枝,母亲先端出一盘沙果。这是一种比海棠大不了多少的小果子,居然每个都长着疤,有的还烂了皮,只是让母亲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净净。每个沙果都沾着晶莹的水珠,果皮上红的纹络显得格外清晰。不知老人家洗了几遍才洗成这般模样。我知道这一定是母亲买的处理水果,每斤顶多5分或1角。居家过日子,老人就是这样一辈子过来的。
③我拿了一个沙果塞进嘴里,连声说真好吃,又明知故问多少钱一斤,然后不住口说真便宜——其实,母亲知道我是在安慰她而已。但这样的把戏每次依然让他高兴。趁着她高兴的劲儿,我掏出荔枝:“妈!今儿我给您买了好东西。”母亲一见荔枝,脸立刻沉了下来:“你财主了怎么着?这么贵的东西,你……”我打断母亲的话:“这么贵的东西,不兴咱们尝尝鲜!”母亲扑哧一声笑了,筋络突兀的手不停地( )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 )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 )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 )着荔枝,那样怜爱地望着,望着如刚啄破蛋壳的小鸡似的荔枝,舍不得吞下,嘴里不住地对我说:“你说它是怎么长的?怎么红皮里就长着这么白的肉?”毕竟是第一次吃,毕竟是好吃!母亲竟像孩子一样高兴。//
④那一晚,正巧有位老师带着几位学生突然到我家做客,望着桌上这两盘水果有些奇怪。也是,一盘沙果伤痕累累,一盘荔枝玲珑剔透,对比过于鲜明。说实话,自尊心与虚荣心齐头并进,我觉得自己仿佛是那盘丑小鸭般的沙果,真恨不得变戏法一样把它一下子变走。母亲端上茶来,笑吟吟地顺手把沙果端走,那般不经意,然后回过头对客人说:“快尝尝荔枝吧!”说的那般自然、妥帖。//
⑤母亲很喜欢吃荔枝,但她舍不得吃,每次都把大个的荔枝给我吃。以后每年的夏天,不管荔枝多贵,我总要买上一两斤,让母亲尝尝鲜。吃荔枝成了我家一年一度的保留节目,一直延续到三年前母亲去世。
⑥母亲去世前是夏天,正赶上荔枝上市。我买了好多新鲜的荔枝,皮薄核小。荔枝鲜红的皮一剥掉,白中泛青的肉蒙着一层细细的水珠,仿佛跑了很远的路,累得张着汗津津的小脸。是啊,它们整整跑了一年的长跑,才又和我们重逢。我感到慰藉的是,母亲临终前一天还吃到了水灵灵的荔枝。我一直相信是天命,是母亲善良忠厚一生的报偿。如果荔枝晚几天上市,我迟几天才买,那该是何等的遗憾,会让我产生多少无法弥补的痛楚。其实,我错了。自从家里添了小孙子,母亲便把原来给儿子的爱分给小孙子一部分,母亲去世很久,我才知道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她心爱的太馋嘴的小孙子吃了。//
⑦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选自肖复兴作品)
31.(本题3分)请你根据划分的段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二、三、四段的主要内容。
“我”为母亲买荔枝母亲______母亲______母亲_____荔枝依旧年年红
32.(本题2分)请你在第③自然段括号中依次填写适当的动词,正确选项是 。
A.捧 扯 剥 托 B.摸 戳 扯 放 C.摸 划 剥 托 D.捧 扯 戳 放
33.(本题1分)朗读第③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你觉得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正确选项是 。
A.惊讶 B.疑惑 C.惊喜
34.(本题4分)品读细节,感悟母亲形象。
(1)阅读第②自然段中描写沙果样子的句子,从中可以看出母亲生活________。
(2)你从第④自然段“母亲端上茶来,笑吟吟地顺手把沙果端走,那般不经意,然后回过头……说得那般自然、妥帖”这段话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母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本题2分)你从第⑥自然段画线部分对荔枝的描写,读出了“我”怎样的心情?最恰当的表述是 。
A.母亲能在临终前吃上她爱吃的新鲜荔枝,“我”感到很欣慰。
B.看到那么新鲜水灵的荔枝,“我”很喜欢。
C.“我”想马上吃到荔枝,心情很迫切。
36.(本题2分)结尾处,“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这句话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是 。
A.荔枝依旧年年红,母亲再也吃不到“我”买的荔枝了,“我”感到十分遗憾。
B.每年荔枝上市时,我们全家都会买来吃,很开心。
C.每当“我”看到荔枝就会想起母亲,想到她对生活的态度和对家人的关爱,更加怀念和感激母亲。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2页,共2页
参考答案:
1.欣赏 优美 打搅 赞叹 2. 住旅店的客人 贝多芬 3.琴声一会儿低沉,一会儿高亢;低的时候,他仿佛看见珠子在滚动,高的时候他仿佛听到雷鸣振撼着大地。 4. √ × √ × 5.刻苦勤奋 6.真努力啊!怪不得能成为伟大的音乐家呢!
【解析】略
7.C 8.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 英勇献身 9.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与分析,阅读文章,抓住关键信息,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通过阅读可知,应该是“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拉导火索。”
8.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一句中的“坚毅”表现了董存瑞当时英勇无畏、敢于牺牲的精神。
9.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通过阅读文章可知,本段主要描述了董存瑞炸毁碉堡时的情景。
10.B 11.C 12.D 13.D 14.B 15.示例:我觉得孙中山是一个爱读书的人。他一生手不释卷,即使生活穷困,也要挤出钱来买书读,甚至为了买书把口袋里的钱都花光了。他的成功和爱读书、爱学习是密不可分的。
【分析】10.本题考查了学生词语的搭配能力,完成本题要注意认真分析所在词语的语境,看看适合填上哪个词语。
本题根据句子语境“他们觉得很 ,问孙中山:‘你连吃饭的钱都不够,怎么还有钱买书呢?’”可知,这是一句疑问句,“他们”对孙中山连吃饭的钱都不够怎么还有钱买书感到疑惑,故结合各选项词语可知“奇怪”适合用在此处语境,选B。
11.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词语中加点字的理解。
要想理解字义,就要先理解整个词语的意义,结合平时的学习积累,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理解辨析即可。
“手不释卷”意思是“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释”是“放下”的意思,故本题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要想准确的理解文章的内容,需要对全文有个整体的把握,然后再抓住重点的段落、句子、词语进行分析,最后再回归整体的感知,如此文章的内容就能很好的理解。
A 通过文中语句“孙中山博览群书,有了知识的武装,他最终成为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可知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故本题描述与文中内容相符。
B 通过文中语句“孙中山笑着说:‘我觉得买书比买吃的还重要呢!’”可知,孙中山认为买书比买吃的更重要,故本题描述与文中内容相符。
C 通过文中语句“孙中山爱读书,他认为世界上有很多的事情、很多的道理都是人类不知道的,有了知识才能进步。”可知,孙中山认为要多看书,有了知识才能进步,故本题描述与文中内容相符。
D 通过文中语句“回国后,有一次孙中山在上海福州路的旧书店选购了一大堆书,因为书太重了搬不动,便雇了一辆马车,但是他想买的书太多,口袋里的钱都花光了,最后他只好向随行的人借钱付了车费。”可知,孙中山曾在上海福州路的旧书店为了买书花光了身上的钱,不是在“福州的旧书店”,故本题描述与文中内容不相符。
综上,内容和文中的描述不相符的一项是:D。
13.本题考查了学生句子的理解能力。
需要透过句子的表面义,深刻体味其内涵。还需要平时生活中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体会,并且多积累,多总结。
A 本题句子“你连吃饭的钱都不够,怎么还有钱买书呢?”意思是:你连吃饭的钱都不够,哪里还有钱买书,也就是说没有钱买书。
B 本题句子“你连吃饭的钱都不够,没有钱买书呀!”意思是:你连吃饭的钱都不够,没有钱买书。
C 本题句子“你连吃饭的钱都不够,难道还有钱买书吗?”意思是:你连吃饭的钱都不够,没有钱买书。
D 本题句子“你连吃饭的钱都不够,只有一点儿钱买书。”意思是:你连吃饭的钱都不够,但还是有一点儿钱买书的。
综上可知,只有D项句子与其他三项句子的意思不一样,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言名句与谚语的理解能力。
完成此类题目,需要理解短文主旨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作答。
A“人心齐,泰山移。”出自《增广贤文》,意思是:只要大家一心,就能发挥出极大的力量
B“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高尔基的一句名言,这句话强调了书籍的重要性,书籍作为知识的载体,有利于人类的进步,这句话经常被用来鼓励人多读书、多看书。
C“爱人若爱其身。”出自于战国墨子的《墨子·兼爱上》,意思是:关心别人就像关心自己一样。
D“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是民间谚语,意思是:灯油不经过木棒拨一下,是不会明亮的;道理不经过辩论,是不会被人所明悟的。体现了因果联系的道理。
通过阅读本文可知,文中主要描写了孙中山先生一生喜欢读书,在英国的时候,在生活非常窘迫的情况下,将买食物的钱买书的故事,赞扬了孙中山爱读书、重读书的好习惯。由此可知句子“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符合本文主旨,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
在解答时可以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等分析人物形象,注意表达清楚,正确分析人物形象。
通过本文可知文中主要描述了孙中山在英国生活非常窘迫的情况下还能将买食物的钱买书的故事,赞扬了孙中山爱读书、重读书的好习惯。从中可看出孙中山是一个爱读书的人,他的成功和爱读书、爱学习是密不可分的。据此回答即可。
16.外包装说明 17. 蓝桥风月酒 东坡肉 云雾茶 浔阳楼茶饼 苏东坡 宋江浔阳楼题反诗 18. 商人 文人 gǔ
【分析】16.该题考查了对文章的理解。即“浔阳楼茶饼”这种食品的外包装说明。
17.该题考查了对文章的总结。浔阳楼四宝——一酒、一菜、一茶、一点,酒为蓝桥风月酒,菜为东坡肉,茶为云雾茶,点为浔阳楼茶饼。并有最后一段:伟大的北宋诗人苏东坡。在《水浒传》有宋江浔阳楼题反诗的故事。
18.商贾墨客:商贾:古代称行走贩卖货物为商,住着出售货物为贾。二字连用,泛指做买卖的人。 墨客,指诗人、作家等风雅的文人。
贾有两个读音:
[jiǎ]:1.姓。2.古又同“价(jià)”。
[gǔ]:1.旧指商人。 2.做买卖。又单指买或卖、付出。 3.招引。
此题中“商贾墨客”的“贾”读“gǔ”
19. 懒散 畅快 20.“,”,“,,!” 21.咕咚咕咚 目瞪口呆 22.流浪汉有可能以前也是一个旅行家,但是他走着走着,觉得好累好渴,怎么也走不到终点,就放弃了。 23.旅行家一身轻松,有着坚定的目标,流浪汉穷困潦倒,只想混日子。
我会对流浪汉说:你要有坚定的目标,不能这么浑浑噩噩过一生。
【解析】19.略
20.略
21.略
22.略
23.略
24. 表示出乎意料,竟然。 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形容忽然醒悟。 25.如果……就…… 26.如果我任由你表现最擅长的部分,可能你还在练习最早的那份乐谱,就不会有现在这样的程度…… 27.人的各种能力,都是在永不停歇的繁重的工作压力下逐渐形成的。 28.大师认为:只有难度渐升的压力,才能把人的潜力挖掘出来。
【解析】24.略
25.略
26.略
27.略
28.略
29. 一定有会取得胜利,毫无疑问。 比喻事情很容易办成,不必费很大力气。 30.读了短文,我明白了:诚信很重要,每个人都要有很高的职业道德
【解析】略
31. 第一次吃荔枝 请客人吃荔枝 把荔枝让给儿孙吃 32.C 33.B 34. 很节俭 心细、对儿子充满体谅和质朴的爱的母亲。 35.A 36.C
【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中关键信息的提炼和概括能力,首先确定主要人物,再看看她做了什么,再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炼字的能力,可以将这些字化成动作放在文中体会。“捧”与“摸”两者都有珍惜爱惜之义,区别在于:“捧”为双手托,而“摸”指“轻轻移动”,从“不停地”一词与“摸”搭配才合适;“扯”有“撕”和“拉”的意思,动作幅度大,但与“小拇指甲”及后文的“小心翼翼”不符,用“划”更合理;“剥”和“戳”对比,荔枝皮用“剥”更准确,“戳”一般需要借用工具;“托”和“放”意思相近,但“托”字更能表现出珍爱之义,与后文的“怜爱”相对应。
3.本题考查通过联系上下文判断人物语言蕴藏的情感,通过准确的语气来朗读表达。理解内容与朗读表达相结合。
4.本题考查通过对关键句的赏析体会人物形象,如第②自然段中描写沙果样子的句子,从“小果子”“结了疤”“剥了皮”都可以看出母亲买的是处理水果,从而看出母亲很节俭;第④自然段“母亲端上茶来,笑吟吟地顺手把沙果端走,那般不经意,然后回过头……说得那般自然、妥帖”这段话中的“自然、妥帖”等词都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体谅和质朴的爱。
通过对关键句的赏析体会人物心情
通过对关键句的赏析体会文章主旨
5.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关键句的赏析体会人物心情的写法,即借物抒情这一写法的理解和把握。
6. 本题考查的是通过对关键句的赏析体会文章主旨的能力。本文以“荔枝”为线索,每当“我”看到荔枝就会想起母亲,想到她对生活的态度和对家人的关爱。作者借物抒情,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和感激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