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劝学》+《师说》
1.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
A.韩愈是中唐散文家、诗人,字退之,以其祖籍,世称韩昌黎;以其官职,世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B.韩愈与同时代的另一散文家白居易一起倡导了著名的古文运动,反对浮夸不实的文风,主张“惟陈言之务去”,倡导先秦古文言之有物的文风。
C.韩愈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又被明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代表作除《师说》外,另有《马说》《祭十二郎文》等。
D.韩愈借《师说》告诫学生李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了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斗争精神。
2.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嗟乎(jiān) 嘉奖(jiā) 阿谀(yú) 师襄(xiāng)
B.跬步(guǐ) 经传(zhuàn) 以贻(yí)之 苌(cháng)弘
C.骐骥(qí) 句读(dòu) 颁白(bān) 老聃(dān)
D.驽马(nú) 郯子(tán) 针砭(biǎn) 无长(zhǎng)无少
3.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郯子(tán) 六艺经传(zuàn) 贻(yí)
B.句读(dòu) 苌弘(cháng) 聃(rán)
C.阿谀(yú) 授之书(sòu) 蟠(fán)
D.或不焉(fǒu) 谄媚(chǎn) 嗟乎(jiē)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对教导自己的老师表达谢意本没有错,只是越来越严重的攀比之风让谢师宴变了味。
B.因为韩愈在潮州只待了几个月,很快就调任他处了,所以当地人一直把他当成圣人来敬畏。
C.韩愈本人毕竟是一个儒家孔孟学派的卫道者,又是一个复古主义的大力提倡者,他的文章不可能不会没有局限性。
D.说到底,不管长春这家餐馆是否存在误导顾客消费的行为以及是否存在宰客现象,商家都应引以为戒,及时改正。
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君子生非异也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对下列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尝跂而望矣 跂:踮起脚
B.而闻者彰 彰:清楚
C.金石可镂 镂:雕刻
D.而绝江河 绝:断绝
7.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于”字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而耻学于师 ②其皆出于此乎 ③于其身也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⑤不拘于时 ⑥学于余
A.全相同 B.各不相同 C.只有①⑥相同 D.只有②③⑤相同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⑤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⑦蟹六跪而二螯 ⑧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A.①③④/②/⑤⑦/⑥⑧ B.①③⑤/②④/⑥/⑦/⑧
C.③/①④/⑧②/⑤⑥/⑦ D.②③/①④/⑤/⑥/⑦⑧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却,竟然
B.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齿:同“耻”
D.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出人:超过一般人
10.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A.其皆出于此乎? B.吾未见其明也
C.其可怪也欤 D.其为惑也
1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则群聚而笑之
B.愚人之所以为愚/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12.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何陋之有 B.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不拘于时,学于余
13.下列对语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段运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劣习气。
B.语段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众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
C.语段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
D.语段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得出了君子智力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结论。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阅读下词,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尝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15.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仆 自 卜 固 无 取 假 令 有 取 亦 不 敢 为 人 师 为 众 人 师 且 不 敢 况 敢 为 吾 子 师 乎 孟 子 称 人 之 患 在 好 为 人 师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仆道不笃
②人益不事师
③因抗颜而为师
④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⑤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
⑥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
17.翻译下列句子。
①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②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8.选出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
A.圣人之所以为圣 B.余嘉其能行古道
C.小学而大遗 D.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19.作者对老师的职责与为什么要从师的道理,作了精辟论述,写出了千古名句。
①作者界定的老师的职责是:____________;从句式特点审视,这是个________句。
②人必须从师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20.作者指出了“从师”的对象,这个对象是___________。在选择从师对象时,为什么不考虑年龄因素,作者揭示的理由是:__________。
2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劝学》)
(二)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学记》)
(三)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身耳。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而惰裁衣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 勉学》)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有槁暴 槁:枯
B.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
C.又从而庸之 庸:归功
D.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节目:项目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寒于水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又从而怨之 不知东方之既白
C.叩之以小者则小鸣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D.是犹求饱而懒营馔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3)与例句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此皆进学之道也。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月出于东山之上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蚓无爪牙之利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
A.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B.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C.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D.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5)对以上三段文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文字中,作者首先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继而论述了学习在提高人的素质等方面有重大意义。
B.第二段文字中,作者提倡在求学时,要做“善学者”和“善问者”,这样就能更有效地解决学习问题。
C.第三段文字中,作者强调容易学会而又值得推崇的技艺就是读书。广泛涉猎书籍可以助世人安身立命。
D.这三段文字,围绕“学习”的话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发。只有第一段文字使用了比喻和对比论证。
阅读《劝学》《师说》节选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节选)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节选)
2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彰:清楚,明白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从师求学的风尚
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羞:感到羞耻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疑惑
2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或师焉,或不焉
B.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士大夫之族
C.其皆出于此乎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吾尝跂而望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
2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阐说,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无法容忍的批判态度。
2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一)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二)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三)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有删改)
2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B.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C.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D.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其特点是“铺采摘文,体物写志”。如苏轼的《赤壁赋》。
B.先达,对前辈的尊称。“先达”中的“先”字与“先哲”“先贤”中的“先”字意思一样。
C.字,古代对一个人的称呼,可与名的意义一致,也可相关,甚至相反。如韩愈,字退之,名与字意义相反。
D.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分三等,称三甲。考中一甲者称“进士及第”,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
2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不畏时俗,敢为人师。他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宣扬从师之道。
B.柳宗元痛恨流俗,心存顾虑。他对为人师者遭受谩骂而深感不满,又担心自己和韦中立被人诟骂而生病。
C.宋濂现身说法,勉励后学。他在给马生的文章中,用自己早年勤苦学习和虚心求教的经历勉励他潜心向学。
D.杨时求学心诚,尊师重道。他曾特意到颖昌向程颖学习,四十岁拜见程颐时,久立雪中,以免打扰他休息。
2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2)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30.柳宗元用“蜀犬吹日”“越犬吠雪”揭露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与李翱书①
韩愈
使至,辱足下书,欢愧来并,不容于心。嗟乎!子之言意皆是也。仆虽巧说,何能逃其责耶?然皆子之爱我多,重我厚,不酌时人待我之情,而以子之待我之意,使我望于时人也。
仆之家本穷空,重遇攻劫,衣服无所得,养生之具无所有,家累仅三十口,携此将安所归托乎?舍之入京,不可也,挈之而行,不可也,足下将安以为我谋哉?此一事耳,足下谓我入京城,有所益乎?仆之有子,犹有不知者,时人能知我哉?持仆所守,驱而使奔走伺候公卿间,开口论议,其安能有以合乎?仆在京城八九年,无所取资,日求于人以度时月,当时行之不觉也,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不知何能自处也。今年加长矣,复驱之使就其故地,是亦难矣。所贵乎京师者,不以明天子在上,贤公卿在下,布衣韦带之士谈道义者多乎?以仆遑遑于其中,能上闻而下达乎?其知我者固少,知而相爱不相忌者又加少。内无所资,外无所从,终安所为乎?
嗟乎!子之责我诚是也,爱我诚多也,今天下之人,有如子者乎?自尧舜以来,士有不遇者乎?无也?子独安能使我洁清不洿,而处其所可乐哉?非不愿为子之所云者,力不足,势不便故也。仆于此岂以为大相知乎?累累随行,役役逐队,饥而食,饱而嬉者也。其所以止而不去者,以其心诚有爱于仆也。然所爱于我者少,不知我者犹多,吾岂乐于此乎哉?将亦有所病而求息于此也。
嗟乎!子诚爱我矣,子之所责于我者诚是矣,然恐子有时不暇责我而悲我,不暇悲我而自责且自悲也。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难耳。孔子称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彼人者,有圣者为之依归,而又有箪食瓢饮足以不死,其不忧而乐也,岂不易哉!若仆无所依归,无箪食,无瓢饮,无所取资,则饿而死,其不亦难乎?子之闻我言亦悲矣。
嗟乎,子亦慎其所之哉!离违久,乍还侍左右,当日欢喜,故专使驰此,候足下意,并以自解。愈再拜。
注:①与李翱书:本文写于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时李翱在长安,韩愈在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府任节度推官。李翱,中唐著名的古文家、哲学家。从韩愈学古文,实则处师友之间。
3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之言意皆是也 是:这样
B.不酌时人待我之情 酌:考虑
C.所贵乎京师者 贵:崇尚
D.离违久,乍还侍左右 违:离开
3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家本来就穷困,最近又遭劫难,面对一家三十口的生计问题,韩愈陷入极其艰难尴尬的处境之中。
B.韩愈在京城度过的八九年里,生活没有来源,只能每天靠求人打发日子,这些过往,如今想来令他痛定思痛。
C.韩愈感叹自从尧舜以来,读书人就存在怀才不遇的现象,而唯独自己能不受玷污,找到快乐之所。
D.韩愈认为颜回因为有孔圣人做他的靠山,而又有饭吃有水喝可以不死,不忧食而乐道是很容易做到的。
3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舍之入京,不可也,挈之而行,不可也,足下将安以为我谋哉?
(2)其所以止而不去者,以其心诚有爱于仆也。
(3)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难耳。
34.李翱在来信中希望韩愈做什么?韩愈为什么感到“欢愧来并”?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却,竟然
B.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不齿:不与同列,不屑一提
D.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出人:超过其他的人
36.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A.其皆出于此乎? B.吾未见其明
C.其可怪也欤 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37.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圣人无常师
C.作《师说》以贻之 贻笑大方
D.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38.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B.大王来何操?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不拘于时,学于余
39.下列对语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段运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劣习气。
B.语段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众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
C.语段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
D.语段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得出了君子智力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结论。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丙】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日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 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鸣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40.下面文句中加点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无从致书以观 而致千里
B.益慕圣贤之道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不敢出一言以复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41.下面文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俟其欣悦 其皆出于此乎
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而闻者彰 而耻学于师
D.善假于物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2.下列各文句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余立侍左右 B.古之学者必有师
C.吾从而师之 D.小学而大遗
43.下列文句与“弗之怠”句式相同的项是 ( )
A.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4.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非能水也 ②吾从而师之 ③圣益圣
④则耻师焉 ⑤或师焉 ⑥小学而大遗
A.①②/③⑥/④⑤
B.①⑤/②④/③⑥
C.①⑥/③④/②/⑤
D.①/②⑤/④/③⑥
4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各题。
劝学(节选)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4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直中绳 中:合于。 B.虽有槁暴暴:晒干。
C.假舆马者 假:借助。 D.君子生非异也 生:出生。
47.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A.吾尝终日而思矣 B.登高而招
C.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D.蟹六跪而二螯
48.下列句中的加点词,和现代汉语的意义相近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圣心备焉
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4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种生活现象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实现超越。
B.第一段用“木为轮”来推导出通过学习和“参省乎己”才能达到理想境界的结论。
C.第二段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种生活体验阐明“善假于物”的重要性。
D.第三段通过正反对比论述了只有积累、持之以恒和专心致志地学习,才能有所成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5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
B.驽马十驾 驾:指马行走十天的路程
C.吾尝跂而望矣 跂:提起脚后跟
D.参省乎己 参:验、检查
5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申之以孝悌之义
5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B.古之学者必有师
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53.下列各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水为之而寒于水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不拘于时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54.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C.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D.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5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省:省察。
B.吾尝跂而望矣 跂:提起脚后跟。
C.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刻。
D.用心躁也 躁:急躁。
5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在本文中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B.“跬步”,古时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故半步叫“跬”。
C.“驽马十驾”的“驾”是一天的行程,“十驾”是拉车走十天。
D.“江河”,古代既指一般的河流,也指长江和黄河。文中就是指一般的河流。
57.下列语句分别编成四组,全都是正面鼓励学习的一项是( )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④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⑤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A.①③④⑤ B.②③⑤⑥
C.①②③⑥ D.②③④⑤
58.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用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说明了“学不可以已”的道理。
B.“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几个不同的比喻连用,使读者加深对同一道理的理解。
C.《劝学》虽然以论述思想品德的学习修养为主,但作者也着力论述了学习文化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学习方法。
D.荀子提出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观点,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它启发和鼓励人们利用外物来增强人的能力。
59.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过秦论》节选
(乙)
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ニ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
6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B.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C.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D.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6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八荒、六合,都是天下的意思,八荒,原指八方最边远的地方。六合,天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B.“崤函”此处指崤山和函谷关。
C.“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砺”指磨刀石。
D.荀子,名况,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6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秦孝公重用即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对外,秦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B.乙文“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自身内部的努力。
C.乙文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的观点。
D.乙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和谐,又变化流畅,反应了荀子文章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6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二)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②,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潃③,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荀子·劝学》)
【注】①蒙鸠:即鹪鹩,一种善于筑巢的小鸟。②苇苕(tiáo):芦苇的穗。③潃(xiǔ):臭泔水。
64.下列语句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疾:快速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横渡
C.巢非不完也 ,所系者然也 完:完美。
D.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渐:浸渍。
65.下列句子中加线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其渐之滫,君子不近 以为轮,其曲中规
C.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而临百仞之渊 吾尝终日而思矣
6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提高思想品德修养。
B.荀子认为,人的先天条件是“学”的决定性因素,但同样也需要后天努力。
C.文章用“蒙鸠”系巢于芦苇之上,风至苇折卵破子死的比喻,说明人应该注意立身的方式。
D.“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组比喻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环境的重要。
67.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文一】
师 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文二】
师友箴并序
柳宗元
今之世,为人师者众笑之。举世不师,故道益离;为人友善,不以道而利,举世无友,故道益弃。呜呼!生于是病矣,歌以为箴。既以儆己,又以诫人。
不师如之何?吾何以成!不友如之何?吾何以增!吾欲从师,可从者谁?借有可从,举世笑之;吾欲取友,谁可取者?借有可取,中道或舍。仲尼不生,牙也久死。二人可作,惧吾不似。中焉可师,耻焉可友,谨是二物,用惕尔后。道苟在焉,佣丐为偶;道之反是,公侯以走。内秀诸古,外考诸物,师乎友乎,敬尔无忽!
68.某同学整理“师”的用法与意义,还不够全面,请就上述文章和你的学习积累,帮助该同学补充完善。
师 ①老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②用作动词,从师。 不师如之何 ③意动用法,以……为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④学习,效法。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9.用上述文章中的原句,将下面两段文字补充完整。
(1)韩愈作《师说》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这社会现实正是柳宗元在《〈师友箴〉并序》中所言,“________”。
(2)韩愈谈“师”,柳宗元谈“师友”,两人都以“道”为重点,韩愈认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柳宗元也认为“中焉可师,耻焉可友”,并且强调“____,____,____,____”,与韩愈所言极为一致。
70.阅读论述类文章,要把握作者的观点与论述思路,感受文章的逻辑思辨力。请以《师说》第二段为例,谈谈作者如何有逻辑地展开论证?
71.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对此,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请你访谈中学生,拟写访谈问题(至少拟写3个)。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7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7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主要以祝祷、占卜为业,也为人治病。
B.师襄,名叫襄的老师。古代习惯在人的字前加一个表其职业的词。
C.六艺,在文中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D.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师说,就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7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很有积极意义。
B.第二段以对比的方法针砭时弊,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
C.第三段以孔子从师为例,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D.第四段作者借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补充交代本文的写作缘由。
7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二)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①,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②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注】①滫(xiǔ):已酸臭的淘米水。②醯(xī):醋。
(节选自荀子《劝学》)
76.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神明:非凡的智慧
B.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渐:浸泡
C.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怠慢:淡漠,不恭敬
D.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 质的:靶子
7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B.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C.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D.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7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一)(二)除少数地方直接说明道理外,几乎都是比喻,作者通过比喻阐明道理,证明论点,这是荀子的《劝学》在写作上的一大特色。
B.选文(一)的最后一段谈论学习的意义和作用,荀子通过几组比喻从正反两面强调学习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进一步深化了对“学不可以已”这一观点的认识。
C.选文(二)第一段连用五个生活中的事实来设喻,阐明不好的环境会对学习主体造成不良的影响。劝勉人们要重视外部环境的重要作用而去选择对的地方和对的人。
D.选文(二)告诉我们,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起因的,君子立身处世一定要保持谨慎,否则就容易遭受一些祸害和耻辱。
7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劝学(节选)
《荀子》
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⑤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滑,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⑥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8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B.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C.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D.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8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教材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在古代有的指用金属制成的刀剑,有的泛指金属,此处指前者。
B.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步,属于古今异义。
C.“乾隆三十九年”是帝王年号纪年,“是月丁未”中“丁未”为干支纪日。
D.《师说》中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
8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论述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素质,使人智慧明达、言行无过。
B.第③段运用对比和引用论证,阐明受教育和受道德熏陶的重要性。
C.文章针对现实,强调“学不可以已”,从学习的意义,态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D.《劝学》是两千多年前荀子对学习问题的朴素认识,多以比喻阐发道理,生动形象。
8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84.请根据第⑥段内容,简要概括学习应持有的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师说》)
(二)
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故家五亩宅百亩田务其业而勿夺其时所以富之也立太学,设庠序,修六礼,明十教,所以导之也。《诗》曰:“饮之食之,教之诲之。”王事具矣。
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
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
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
言而不称师,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倍畔之人,明君不内,朝士大夫遇诸途不与言。
(选自《荀子》)
8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糊涂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传:传记
C.礼者,所以正身也 所以:用来……的
D.教而不称师,谓之倍 倍:通“背”,背离
8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家五亩宅/百亩田/务其业而勿夺其时/所以富之也/立太学
B.故家五亩/宅百亩田/务其业而勿夺/其时所以富之也/立太学
C.故家五亩/宅百亩田务其业/而勿夺其时/所以富之也/立太学
D.故家五亩宅/百亩田/务其业而勿夺/其时所以富之也/立太学
8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和韩愈都提倡尊师重教。韩愈认为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荀子认为老师在道德教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B.《师说》运用了对比论证。如将圣人“从师而问”与众人“耻学于师”进行对比,指出当时士大夫在从师问题上的自相矛盾。
C.李蟠得到韩愈的称赞。韩愈肯定李蟠不受时俗的限制,能遵行古人的从师之道,从正面树立了榜样,并借此说明写作缘由。
D.荀子强调老师的地位崇高,他把能否尊重老师提升到关乎国家兴亡的高度,认为老师和君主一样,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举足轻重。
8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劝 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率,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为 学
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8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声非加疾也 疾:劲疾 B.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天性
C.卒于鲁也传之 卒:死亡 D.越明年 明年:第二年
9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青,取之于蓝 蜀之鄙,有二僧
B. 以为轮 以告富者
C.水为之,而寒于水 贫者语于富者曰
D.吾尝终日而思矣 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9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B.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C.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D.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9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劝学》一文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用来比喻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胜过老师,后辈可以超过前辈。
B.《为学》一文以四川两个和尚去南海的故事为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难与易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事在人为”的道理。
C.《劝学》与《为学》都谈学习之道,前者强调了积累、坚持、专一的学习方法和态度之重要,后者也认为主观努力才是关键。
D.《劝学》与《为学》两文的论证方法有异同,《劝学》以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为主,《为学》以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为主。
9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乙
江阴葛延之,元符间,自乡县不远万里省苏公①于儋耳②,公留之一月。葛请作文之法,诲之曰:“儋州虽数百家之聚而州人之所须取之市而足然不可徒得也,必有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钱是也。作文亦然。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意是也。不得钱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葛拜其言,而书诸绅③。
注:①苏公,苏轼。②儋耳,今海南儋州。③绅,古人士大夫束在腰间的大带子。
9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
B.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
C.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
D.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
9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读,俗称“断句”,在文言文语句中,句中停顿叫句,句后停顿叫读。
B.老聃,又称李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C.经传,经是指儒家经典,传是解释儒家经典的著作,如《春秋左氏传》。
D.江阴,古人把水之南称为阴,水之北称为阳,故“江阴”应在长江之南。
9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师学习的标准是看谁有“道”。若弟子闻道在先,那弟子也可以教授老师。
B.李蟠学习很用心。他不受时俗的限制,向韩愈求教,韩愈就教授了他六艺经传。
C.苏轼待人不热情。葛延之不远万里来求教苏东坡,他迟疑了一个月教给他。
D.苏轼讲解欠明晰。葛延之向他求教作文之法,苏轼设喻取,始终不点明要义。
9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98.李蟠、葛延之拜师学习的经历中,我们可领悟到哪些关于学习的道理或经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99.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B.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C.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D.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10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艺,《师说》“六艺经传皆道习之”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另外,在古代“六艺”还指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B.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说明记叙事物,但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师说”,就是谈谈从师求学的道理。
C.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古人谦称自己一方的亲属,多在称谓前加上“家”“舍” 等字,如家父、舍兄、舍侄。
D.蛮夷,古代泛指中原华夏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周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民族自称华夏,把周围四方的人,分别称为西戎、东夷、北狄、南蛮。
10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师说》选文第一段连用三个类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B.《师说》选文第二段仅用引用名言的论证方法就充分阐明了师道、师生的关系。作者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师道、师生关系的。
C.《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举韩愈之例,内里隐含无比的悲凄和沉痛,也隐含了对韩愈的同情理解以及对当时世风的愤懑。
D.《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的作者柳宗元有自知之明。韦中立不辞劳苦,专程从京城来到永州拜他为师,他深知自身学识浅薄,没有资格当老师,拒绝了韦中立。
10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103.名句默写。
(1)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劝学》中和名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意思接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荀子在《劝学》中论述“品德高尚的人每天反省自己,就会智慧通达、行为无错”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劝学》中用蚯蚓“爪牙”不利、“筋骨”不强来证明用心专一的好处,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相反的事例来揭示用心不专的坏处。
(6)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4.(1)《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慨叹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师说》中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当时的人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_____________;对自身:_____________。
(4)《师说》中概述教师的职能和任务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师说》中阐述从师必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师说》中论述择师标准要不论地位高低,年龄长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师说》中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是可以教学相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师说》中论述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
105.理解性默写。
(1)《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_______”。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3)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与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表达的思想一致。
(4)荀子在《劝学》中,用“青出于蓝”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点相同。
(6)荀子在《劝学》中,用“冰寒于水”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荀子在《劝学》中,用“以木为轮”的比喻,说明学习对于人的巨大改造作用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荀子《劝学》中说将直木烤成符合圆规的曲度,“__________”,也不能够再使其恢复原状的原因是“_________”,告诫我们只有经过学习才能增长知识。
(9)荀子在《劝学》中,用树木为喻,从反面说明学习可以使人产生本质变化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荀子在《劝学》中,用“金”“木”作比,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发生根本变化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12)荀子的《劝学》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印证君子只要广泛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会智慧通达,行为没有过错的道理。
(13)《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14)荀子在《劝学》中以“木、金”为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强调学习能够改变人的秉性。
(15)荀子的《劝学》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16)《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以金属变化来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改变和提升,而“_________________”一句,则说明了君子智慧明理、行为无过的原因。
(17)《荀子·劝学》篇中作者由“木直中绳、輮以为轮、金就砺则利”等现象而想到的能提高君子学养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
(18)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和反省自我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19)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_______________”的君子,就要“_________________”,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20)荀子在《劝学》中指出,“_________________”,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无过错。
(21)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学习与省察自己的必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2)荀子《劝学》中指出君子应广泛学习,且不断反省自己才能没有过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3)荀子的《劝学》中,作者通过举木材经过墨绳量过并加工能取直和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会变锋利这两个事例来打比方,目的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做人的道理。
(24)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拿“思”与“学”进行对比,强调了“学”的重要意义。
(25)强调整天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论语》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表述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同殆”。荀子在《劝学》中,也有两句论述了学与思的关系,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7)荀子的《劝学》中,表明作者对“思”与“学”看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荀子的《劝学》中,作者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比,从其亲身体验中揭示这样一个道理:空想不如学习。
(29)荀子在《劝学》中用“_________________”,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的比喻,强调了人们不能仅靠自身,还必须学会借助工具。
(30)荀子的《劝学》中,作者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比,亲身验证了“站得高,见得远”的道理。
(31)荀子在《劝学》中用登高望远的比喻,说明学习的效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2)荀子在《劝学》中,用登高招手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荀子在《劝学》中,用顺风呼喊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荀子在《劝学》中,用车马助行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荀子在《劝学》中用行千里路作比喻,表达成事需善于借助外力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用借助船只能够横渡江河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荀子《劝学》连用多个比喻,论证君子如能广泛地学习且每天省察自己,就能做到“_________________”;通过登高而招、顺风而呼等四组比喻,说明“_________________”,只是善于利用外物而已。
(38)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君子本性并非与众不同,而能成为君子,是因为立于善于借助学习以获得各种知识的道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9)“__________”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_________”。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40)荀子的《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结论,说的是君子之所以会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外物来好好学习。
(41)荀子善于运用大量比喻进行论述,他在《劝学》中用“假舆马”“假舟楫”等有力地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42)《荀子·劝学》强调君子与常人本性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
(43)《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原因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
(44)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荀子在《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45)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________,_________”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用积土成山的比喻说明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46)古人在举例论证的时候往往比较喜欢把“山”与“水”并列使用,荀子的《劝学》一文也不例外,作者为了论证积累对学习的重要性,在举完“山”的例子后,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例作了补充。
(47)荀子在《劝学》中,用积水成渊的比喻说明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48)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且认为后天学习可以改造人,因此他的《劝学》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劝勉人们学习文化知识,而是劝人为“善”,文中“________,_________,圣心备焉”可见。
(49)荀子在《劝学》中指出,如果“________,_________”,那么就能达到“圣心一备焉”的境界。
(50)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积累善行能够成就美德,使人达到极高的思想境界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
(52)荀子在《劝学》中,用行路反面设喻,论述学习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53)老子《道德经》说“千里之行”要“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以“千里”为目标,从反面强调“积累”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54)荀子的《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从反面说明要想远达千里之外的地方,就必须一步一步地积累。
(55)荀子的《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从反面揭示了江海之大是由涓涓细流汇聚而成的道理,通过此例论证积累的重要性。
(56)荀子在《劝学》中,用细流成海反面设喻,论述学习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57)钱大昕著有《十驾斋养新录》,其书题目出自《荀子·劝学》“________,_________”两句。
(58)荀子在《劝学》写到,“骐骥”是一种很善跑的骏马,但它一次跨越也不够人的十步远,与之相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正反对比说明坚持的重要性。
(59)荀子在《劝学》中,用骏马、劣马正反对比设喻,论述坚持学习的重要性的四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0)荀子的《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从反面论证了做事情要有锲而不舍的坚持精神。
(61)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是一个人不坚持肯定是不会成功的。《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62)荀子《劝学》中的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论述如果学习者能做到持之以恒,即使是再艰深的知识也可以学会。
(63)只要坚持,就会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
(64)荀子《劝学》中写坚持不懈、攻坚克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65)荀子在《劝学》中,用雕刻为喻,正反对比,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四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6)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7)荀子在《劝学》中,用蚯蚓为喻论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五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8)《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_____”,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69)《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0)荀子在《劝学》中,用螃蟹为喻反面论述学习不能浮躁的五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劝学》一文中,作者以蟹为例,指出其“_________________”是态度浮躁不专一所致。
(72)《荀子·劝学》中蚯蚓“_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用心一也”,而螃蟹“_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浮躁、不专心。
(73)荀子在《劝学》中指出,蟹虽然有“六跪”和”二螯”,但是“_________________”,这是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
(74)荀子在《劝学》中以蟹为喻,从反面论证学习用心专一重要性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
(75)《劝学》中,作者将蚓“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和“蟹六跪而二鳌”,然而“________,_________”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76)《劝学》中用“蚓”和“蟹”作比,前者没有锋利的爪牙也无“_________________”,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虽有“六跪而二螯”,却“_________________”,原因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_________________”。
10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