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分层作业】(苏教版2017秋)二年级上册4.11透明与不透明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基础训练】
一.填空题(共5小题)
1. 把通过瞳孔进入眼内的光折射到眼球后面的 上,形成周围景物的像。
2.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眼睛后,在 上形成影像,并产生视觉信号。视觉信号通过 传给大脑,我们就看到了物体。
3.课本上的字 的光进入眼睛,我们就能看清书上的字了。
4.眼睛是接受 的感觉器官。 将落在视网膜上的信号及时传递给 。经分析弄清信息后,人就产生了视觉。
5.连接晶状体的肌肉舒张,晶状体凸度变 ,眼睛可以看清 处的物体。
【能力培养】
二.选择题(共5小题)
6.人的视觉与光的( )有关。
A.强弱 B.多少 C.颜色
7.眼睛结构中,( )失去调节能力便形成近视。
A.瞳孔 B.晶状体 C.视网膜
8.我们能看到五颜六色的花朵,是因为( )
A.花朵把不同颜色的光线反射到了我们的眼睛里
B.我们的眼睛把光反射到了花朵上
C.花朵的颜色都比较鲜艳,发出的光比较强
9.崔护在《题都城南庄》中写道:“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夭夭其艳,灼灼其华”是因为( )
A.桃花吸收了红光 B.桃花反射了红光
C.桃花本身会发出红光
10.在黑暗中看白色的乒乓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能看到乒乓球的轮廓 B.能看到乒乓球的影子
C.不能看到乒乓球
三.判断题(共5小题)
11.人的视觉与光的强弱没有任何关系。( )
12.人眼能看到物体,是因为来自物体上的光线进入人们的眼睛。( )
13.猫、狗等动物,其视觉的形成与人的视觉的形成非常相似。 ( )
14.我们能看到书本上的字,是因为眼睛发出的光射到了书本上。 ( )
15.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眼睛能发出一种看不见的触手触摸到物体。 ( )
【拓展提高】
四.连线题(共1小题)
16.请你把科学家的姓名与他们各自对“人眼是如何看到东西”的解释用线连起来。
毕达哥拉斯 通过发光物体发出的光来看见东西
柏拉图 看见物体前,阳光与眼睛内部发出的光先混合
亚里士多德 光由太阳、其他照明物等发出,照射到物体上反射到眼睛
托勒密 眼睛发出不可见的光接触物体
阿尔哈曾 物体像镜子那样反射射向它的光
五.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17.实验内容:眼睛近视成因的模拟实验,请据图完成。
【实验材料】两个凸度不同的凸透镜、纸屏、蜡烛、火柴。
【实验步骤】
(1)将点燃的蜡烛、凸度大的凸透镜、纸屏依次摆放在桌面上,使它们在一条直线上,调整距离,在纸屏上形成清晰的像。
(2)把蜡烛挪到较 的位置,纸屏上的像变得模糊。
(3)换用凸度较小的凸透镜后,在纸屏上又形成清晰的像。
【实验现象】凸度 ,眼睛就能看清近处的物体;凸度 ,眼睛就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
【实验结论】说明近视的晶状体凸度变 ,才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形成了近视。
六.解答题(共2小题)
18.我们是在什么情况下看见物体的?说一下自己的观点。
19.想象“伸手不见五指”的情景,你能从科学的角度解释这种情景吗?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填空题(共5小题)
1.【分析】来自物体的光通过瞳孔、晶状体进入眼睛后,会在视网膜上形成这些物体的像,连接视网膜的视神经立即把这些光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看到这些物体了。
【解答】我们的眼由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等组成。晶状体能把通过瞳孔进入眼内的光,折射到眼球后面的视网膜上,形成周围景物的像。若将人眼的晶状体当作凸透镜,视网膜当作光屏,那么在人观察物体时,物距往往要远大于2倍焦距,因此成的像应该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答案为:晶状体;视网膜。
2.【分析】眼睛是接受光线的感觉器官。视神经将落在视网膜上的信号及时送给大脑,大脑分析后弄清楚信息的含义,人就产生了视觉。
【解答】我们能看到物体,必须有光进入我们的眼睛。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眼中,在视网膜上形成影像,并产生视觉信号。视觉信号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我们就看到了物体。
故答案为:视网膜;视神经。
3.【分析】我们能够看到物体是因为光照射到物体上,发生了漫反射。
【解答】解:书本只是反射光,外界的光照到书本上,发生漫反射就进入眼睛里了,书本是白色的反射7种色光,而字是黑色的吸收所有色光,所以就看到字了。
故答案为:反射。
4.【分析】视神经将落在视网膜上的信号及时传递给大脑,大脑分析后弄清楚信息的含义,人就产生了视觉。
【解答】解:眼睛是视觉器官,人类从外界获得的信息约90%来自眼睛。眼睛是接受光线的感觉器官。视神经将将落在视网膜上的信号及时传送给大脑,大脑分析后弄清楚信息的含义,人就产生了视觉。
故答案为:光线;视神经;大脑。
5.【分析】晶状体的凸度是靠牵引晶状体的肌肉调节的。肌肉收缩,晶状体的凸度变大,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肌肉舒张,晶状体的凸度变小,眼睛就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
【解答】眼睛晶状体调节能力强,远近物体都能看得清。晶状体的凸度是靠牵引晶状体的肌肉调节的。肌肉收缩,晶状体的凸度变大,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肌肉舒张,晶状体的凸度变小,眼睛就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
故答案为:小、远。
二.选择题(共5小题)
6.【分析】人的视觉与光的强弱有关系,光线越强,则物体越清晰,光线越弱,则物体越模糊,无光的时候就看不见东西了。
【解答】根据人眼看到物体的条件可知,人在视觉距离范围内,与光强成正比关系,与光弱成反比关系。这是因为,光强对视觉周围的物体反射越强,肉眼所接收到的光图象就越多。而光弱,反射的物体图像信息就越少,肉眼所接收到的光图像信息就越少,所以,弱光线就看不清物体。人的视觉与光的强弱有关系。
故选:A。
7.【分析】长期看近处的物体,晶状体的凸度变大,牵引晶状体的肌肉总是处在紧张状态,失去调节能力,看远处的物体就会模糊,这就是近视。
【解答】看近处物体:晶状体肌肉收缩,凸度变大;看远处物体:晶状体肌肉舒张,凸度变小;近视是由于眼睛长期看近处的物体,晶状体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失去调节能力。
故选:B。
8.【分析】人们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是因为不同颜色的物体对不同色光的吸收和反射不同造成的。
【解答】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物体只反射和它相同的色光,其他色光都被不透明物体吸收。我们能看到五颜六色的花朵,是因为这些不同颜色的花朵只反射了和自己相同的色光,其他色光都被不透明物体吸收。如桃花把太阳光的红光反射到人的眼睛里,人们感觉桃花是红色的,其他的色光被桃花吸收。可见A符合题意。
故选:A。
9.【分析】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所决定的。
【解答】解: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所决定的,所以“人面桃花相映红”是因为桃花反射了红光,吸收了其他颜色的光。可见B符合题意。
故选:B。
10.【分析】眼睛之所以能看到周围的物体,一是在眼球内有能成像的构造,二是必须有光。
【解答】解: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光源的光进入了眼睛。在黑暗中没有光源,白色的乒乓球不能反射光,所以不能看到乒乓球。可见C符合题意。
故选:C。
三.判断题(共5小题)
11.【分析】人的视觉与光的强弱有关系,光线越强,则物体越清晰,光线越弱,则物体越模糊,无光的时候就看不见东西了。
【解答】根据人眼看到物体的条件可知,人在视觉距离范围内,与光强成正比关系,与光弱成反比关系。这是因为,光强对视觉周围的物体反射越强,肉眼所接收到的光图象就越多。而光弱,反射的物体图像信息就越少,肉眼所接收到的光图像信息就越少,所以,弱光线就看不清物体。人的视觉与光的强弱有关系。故题干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12.【分析】根据人眼看到物体的条件,我们能看到物体,必须有光进入我们的眼睛。光遇到周围的物体再反射到人的眼睛里,人才看到了这个物体。
【解答】我们能看到物体,必须有光进入我们的眼睛。我们能够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看到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发出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
13.【分析】视网膜上分布有感光细胞,能够感受外界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物像形成在视网膜。
【解答】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通过瞳孔、晶状体等,会在视网膜上成像,连接视网膜的视神经把信号传给脑,我们就看到了物体。猫、狗等动物,其视觉的形成与人的视觉的形成非常相似。故题干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14.【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途中遇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会发生反射现象。
【解答】我们能看到书本上写的字是因为书本和字能反射光,反射的光进入了人的眼睛,产生视觉。故题干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15.【分析】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界面时,会产生反射现象,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产生折射的现象。
【解答】解: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界面时,会产生反射现象,人能看到物体,主要是因为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进入人的眼睛,才能产生视觉。故题干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四.连线题(共1小题)
16.【分析】我们能看到物体,必须有光进入我们的眼睛。我们能够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看到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发出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关于人眼如何看到东西的,经历一个漫长的认识、验证过程。
【解答】根据对科学家对于“人眼是如何看到东西”的解释,毕达哥拉斯﹣﹣眼睛发出不可见的光接触物体;柏拉图﹣﹣看见物体前,阳光与眼睛内部发出的光先混合;亚里士多德﹣﹣通过发光物
体发出的光来看见东西;托勒密﹣﹣物体像镜子那样反射射向它的光;阿尔哈曾﹣﹣光由物体发出,照射到物体上反射到眼睛。
故答案为:
五.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
17.【分析】人眼看到物体,要通过光的反射物体在眼睛视网膜上成像,再通过神经传递到大脑,由大脑反应出图象。
【解答】本题考查了实验:眼睛近视成因的模拟实验。实验材料包括两个凸度不同的凸透镜、纸屏、蜡烛、火柴。首先将蜡烛、凸透镜、纸屏依次摆放在桌面上,在纸屏上形成清晰的像;然后把蜡烛挪到较远的位置,纸屏上的像变得模糊;最后换用凸度较小的凸透镜后,在纸屏上又形成清晰的像。实验现象:凸度大,能“看清”近处的物体;凸度小,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实验结论:人的眼睛是靠自动调节晶状体的凸度看清远近不同物体的,晶状体的凸度是靠牵引晶状体的肌肉调节的。肌肉收缩,晶状体凸度变大,眼睛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肌肉舒张,晶状体凸度变小,眼睛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说明近视的晶状体凸度变大,才看不清远处物体。
故答案为:远;变大;变小;大。
六.解答题(共2小题)
18.【分析】根据人眼看到物体的条件,我们能看到物体,必须有光进入我们的眼睛。光遇到周围的物体再反射到人的眼睛里,人才看到了这个物体。
【解答】我们能看到物体,必须有光进入我们的眼睛。来自物体的光通过瞳孔、晶状体进入眼睛后,会在视网膜上形成这些物体的像,连接视网膜的视神经立即把这些光的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看到这些物体了。
故答案为:来自物体的光通过瞳孔、晶状体进入眼睛后,会在视网膜上形成这些物体的像,连接视网膜的视神经立即把这些光的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看到这些物体了。
19.【分析】眼睛看见物体是因为物体发出的光,或者反射的光线进入眼里。
【解答】解:眼睛看见物体是因为物体发出的光,或者反射的光线进入眼里。我们能够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伸手不见五指”是因为“五指”本身不发光,不属于光源,且在黑暗的环境中,不能反射光。
故答案为:“伸手不见五指”是因为“五指”本身不发光,不属于光源,且在黑暗的环境中,不能反射光。
( http: / / 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