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内阅读(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内阅读(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3 16:1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内阅读
第六单元
一、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浪淘沙(其一)
_____________,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_____________。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A.浪淘沙是词牌名。( )
B.诗的第一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
C.簸的意思是颠簸。( )
D.这首诗的作者刘禹锡是宋代人。( )
3.这首诗的前两句不仅写出来黄河___________的雄伟气势,也突出了黄河____________的特点。
4.这首诗的后两句诗人引用了民间传说_______________的故事,同时展开想象,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二、阅读。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
2.用“/”划分朗读停顿。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3.解释下词语的意思。
莺啼:___________
四百八十:__________
楼台:__________
4.下列选项中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句,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的江南花红柳绿,鸟语花香的特点。
B.“多少楼台烟雨中”一句,概括地写出了千里江南楼台掩映,春雨朦胧的特点。
C.有诗人认为《江南春》中“千里”的“千”字实为 “十”字之误用,因为“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这是很有见地的。
D.这首诗以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江南细雨朦胧,春意盎然的特征,写得十分传神。
5.为了突出江南春色,诗人选取了哪些有江南特色的风光、景物?
6.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两山排闼送青来。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从诗的前两句看出湖阴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3.诗的后两句在结构上有两两相对的特点,写出你积累的类似的诗句。
四、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练习。
①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产资源来说,它(    ) 谁的恩赐,(    )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    ),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②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    )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    )使它们不能再生,(    )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1.在选段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2.读选段②,填空。
(1)文中列举的可再生资源有: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人们保护利用可再生资源,就可以__________;如果人们随意破坏,就可能__________。
(3)可再生资源不能再生,一是因为___________,二是因为__________。
3.根据课内外知识的了解,请列举出四种你所知道的生态灾难。
4.请根据这两段的内容,设计一条有关节约资源的广告语。
五、课文理解。
三黑
从来没有睡过这么好的床,
今天准备好了,
叫麦籽儿睡上。
这么好的床,
麦籽儿躺下去挺舒服,
就想发芽,
赶紧钻出来吸些雨露。
三黑耙过地,
坐下来歇一歇。
看见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
白霎霎的像一片雪。
荞麦地里
还有两个蝈蝈儿在叫唤,
吱吱吱……
叫得人心里抓痒痒的好喜欢。
1.在诗中用“ ”画出比喻句,用“﹏﹏﹏”画出拟人句。
2.作者在诗中说三黑“没有睡过的好床”指的是
3.诗人听到蝈蝈叫,心里就好喜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床”一句,有哪些含义?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1.【答案】九曲黄河万里沙 同到牵牛织女家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默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出自《浪淘沙》其一,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
2.【答案】× √ √ ×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的理解。A.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B.题目叙述正确。C.题目叙述正确。D.刘禹锡是唐代诗人。
3.【答案】源远流长、波涛汹涌 多泥沙、气势磅礴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理解。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见唐·刘禹锡《浪淘沙》。淘:用水冲洗。簸:摇动。自:来自。这两句大意是:九曲黄河之中有无数的砂砾,它们随同黄河流经万里,经受了浪涛的冲洗和狂风的簸荡,从天涯一直来到这里。诗人歌咏九曲黄河中的万里黄沙,赞扬它们冲风破浪,一往无前的顽强性格。我们引用时可取其象征意义,歌颂与它们有着共同特点的事物或人们。
4.【答案】牛郎织女 黄河之水仿佛往天上奔流而去
【解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采用了张骞为武帝寻找河源和牛郎织女相隔银河的典故,驰骋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直到牵牛织女家,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
二、1.【答案】唐 杜牧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需要平时做好识记、积累,这样才能正确答题。根据文学常识积累可知,《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2.【答案】南朝 /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 烟雨中。
【解析】本题考查了诗句朗读停顿能力。首先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再正确划分朗读节奏。本题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意思是: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亭台楼阁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3.【答案】黄莺在鸣唱。 虚指,指寺庙之多。 亭台楼阁,这里指佛寺的建筑。
【解析】本题考查了诗句中的字词解释。注意结合诗句意思,再理解其中重要的字。注意理解与区分古今义。诗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意思是: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树红花相映。“莺啼”,指黄莺在鸣唱。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意思是: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四百八十”在古诗中是虚指,意思是指寺庙之多。诗句“多少楼台烟雨中”意思是:无数的亭台楼阁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楼台”指亭台楼阁,这里指佛寺的建筑。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学生要在理解整首古诗的内容基础上,再进行理解与辨析。《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有众多意象和景物,有植物有动物,有声有色,景物也有远近之分,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各具特色。全诗以轻快的文字,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呈现出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一缕缕含蓄深蕴的情思,千百年来素负盛誉。由此可知,A项中“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句,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的江南花红柳绿,鸟语花香的特点。根据内容可知理解正确。B项中“多少楼台烟雨中”一句,概括地写出了千里江南楼台掩映,春雨朦胧的特点。根据内容可知理解正确。C项中,《江南春》中“千里”的“千”字是数字,数字在古文中一般虚指,不指代具体数字,这里用“千里”极言江南花红柳绿,鸟语花香之美不胜收,是对广阔的江南的概括,不能改成“十”。故本题错误,选C。D项中,这首诗以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江南细雨朦胧,春意盎然的特征,写得十分传神。根据内容可知理解正确。
5.【答案】选取了莺、绿树、红花、水村、山郭、酒旗、春风、寺院、楼台、烟雨。
【解析】本题考查了提取关键信息能力。注意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含义来理解。整首诗意思为: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树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故根据诗句意思可知,本诗为了突出江南春色,诗人选取了莺、绿树、红花、水村、山郭、酒旗、春风、寺院、楼台、烟雨来描写江南的特色。
6.【答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物是人非的感慨。
【解析】考查了对诗歌主旨的理解能力,注意结合全诗内容进行理解与分析。结合《江南春》内容可知,诗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
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对物是人非的感慨之情。
三、1.【答案】一水护田将绿绕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识记。《书湖阴先生壁》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诗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全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
2.【答案】清静脱俗,朴实勤劳,整洁有品位。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诗中湖阴先生所居仅为“茅檐”,他不仅“扫”,而且“长扫”(即常扫),以至于“静无苔”;“花木成畦”,非赖他人,而是亲“手自栽”。可见他清静脱俗,朴实勤劳。
3.【答案】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积累和识记。类似的古诗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
四、1.【答案】不是 而是 但是 因为 不但 还
【解析】本题考查关联词的运用。首先判断前后两个句子的关系,确定关系后,再从对应的关系中选择合适的关联词。最后将连起来的句子读一读,检查是否通顺。“谁的恩赐”和“经过漫长的地质变化才形成”两者是并列存在的两种不同的方向,从课文内容来看,明确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选用并列关系下的关联词“不是……而是……”。上一句是“无私、慷慨”,顺着意思应该是自由地取用,可后一句的意思是不加节制地开采会导致资源枯竭,意思发生转折,可以用“但是”连接。“人类毁坏自然资源”是导致“它们不能再生和造成生态灾难”的原因,所以应该用“因为”。“生态灾难”比“资源不能再生”的程度更进一步,使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比如“不但……还……”。
2.【答案】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 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 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一系列生态灾难 人们随意毁坏 滥用化学品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信息提炼能力。根据题干给出的关键词,回到文中相应位置,找到相关信息填入即可,注意填完后检查一遍,看前后内容是否连贯,语句是否通顺。
3.【答案】泥石流、沙尘暴、雾霾、土地沙漠化。
【解析】本题考查课外搜集和积累。生态灾难是指生态系统平衡被破坏而给社会、给人类所带来的灾难。比如:臭氧层破洞将会有更多的宇宙辐射抵达地表,森林面积减少将会导致土壤流失、水灾频繁、全球变暖,废物质污染等。
4.【答案】保护地球,珍惜资源。
【解析】本题考查设计广告语。学生能写出一条与节约资源有关的广告语,语句通顺,合情合理,即可得分。
五、1.【答案】看见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
白霎霎的像一片雪。
麦籽儿躺下去挺舒服,
就想发芽,
赶紧钻出来吸些雨露。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通俗易懂;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仔细阅读文章可知,诗中的比喻句为“看见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白霎霎的像一片雪。”,拟人句为“麦籽儿躺下去挺舒服,就想发芽,赶紧钻出来吸些雨露。”
2.【答案】耙的松散的土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中关键词的理解,学生可联系前后文分析。根据“今天准备好了,叫麦籽儿睡上。”可知,此处的“床”并非真正的床,而是指土地,是给麦籽儿准备的,所以此处的“好床”就是指耙的松散的土地,有利于麦籽儿生长。
3.【答案】蝈蝈抓危害荞麦地里的害虫,让荞麦健康生长。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诗中三黑耙地种荞麦,听到蝈蝈在叫,知道蝈蝈能捕食麦田里的害虫,让荞麦健康成长,所以这里面蝈蝈的叫声就是丰收的声音,因此心里就好喜欢。
4.【答案】一是暗示了作者生活的艰苦,二是表现了作者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学生可以结合诗歌主旨分析,也可以抓关键词分析。由“从没”一词可知,这句话中暗示了作者生活的艰苦,没有土地可耕种,无生活的依靠。另外,这里面的“床”实质上是指耙的松散的土地,所以这句话也表现了作者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