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课内阅读
第六单元
一、课文理解。
望天门山
[唐]李白
, 。
, 。
1.把这首诗补充完整。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朝诗人_____,描绘了____波澜壮阔的秀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_________的喜爱之情。
3.使人联想到佳木葱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使人联想到清江如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诗中的哪两句被誉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
2.“潋滟”、“空蒙”这两个词在古代汉语当中都是属于连绵词当中的叠韵词,诗中“潋滟”形容______的样子,“空蒙”形容______的样子。
3.请你结合诗的题目分析本首古诗描写的什么内容?
4.苏轼为什么偏偏要选西施来比西湖呢?
三、阅读理解。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
2.诗中“和”的意思是( )。
A.平和 B.和谐
3.用自己的话把“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写成比喻句。
4.《望洞庭》是一首描写秋天的诗.你能再默写两句描写秋天的诗吗?
四、课内阅读。
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1.语段中表示鱼的数量多的词是:________,表示鱼的种类多的词是:_____________。
2.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请抄写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提示用语段中的加点词写句子。
天上的云千姿百态,有的_________,有的_________,有的________,有的_________,真是美丽极了!
4.对“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句子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西沙群岛的海里鱼多的特点。
B.西沙群岛的海里,鱼和水各占一半。
五、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小城的公园更美。这里栽着许许多多榕树。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树叶密不透风,可以遮太阳,挡风雨。树下摆着石凳,每逢休息的日子,石凳上总是坐满了人。
小城的街道也美。除了沥青的大路,都是用细砂铺成的,踩上去咯吱咯吱地响,好像踩在沙滩上一样。人们把街道打扫得十分干净,甚至连一片落叶都没有。
这座海滨小城真是又美丽又整洁。
——节选自林遐《海滨小城》
1.仔细阅读第一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一棵棵榕树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这句话,再回答问题。
撑开的绿绒大伞”写出了榕树特点,下面哪一项不是这个短语描述的榕树的特点?( )
A.数量多 B.颜色绿 C.树冠大 D.形状像一把伞
2.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1.【答案】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背诵默写,注意对诗歌的积累和背诵默写。全诗的内容是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答案】唐 李白 长江 祖国大好山河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这首诗的相关文学常识 ,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3.【答案】天门中断楚江开 两岸青山相对出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在本诗中,使人联想到佳木葱茏的诗句是天门中断楚江开,使人联想到清江如练的诗句是两岸青山相对出。
二、1.【答案】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理解。“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
2.【答案】波光荡漾 烟雨迷蒙
【解析】本题考查字词解释。《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歌大意: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3.【答案】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
【解析】本题考查诗题的理解。饮:饮酒。湖:即杭州西湖。初晴后雨,先放晴后下雨。由此可知是: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
4.【答案】有两个原因:一是西施的家乡在浙江,而且离西湖不远;二是西施和西湖,都有个“西”字,这真是个天作之合。至于称西施为西子,恐怕不仅是为了尊重,还与平仄有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内容和文学常识。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作者畅游西湖,从早到晚,一边欣赏美丽的湖光山色,一边饮酒构思,意笃八极,神游万仞。诗的后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苏轼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西湖之美与西施之美相比,当然无可非议。但,我们知道,历史上还有不少女子,其美与西施相比,恐怕也差不了多少。可苏轼为什么偏偏要选西施来比西湖呢?一般认为是两个原因:一是西施的家乡在浙江,而且离西湖不远;二是西施和西湖,都有个“西”字,这真是个天作之合。至于称西施为西子,恐怕不仅是为了尊重,还与平仄有关系。现在,西湖也叫西子湖,就是源于苏轼这首诗。
三、1.【答案】唐 刘禹锡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于古代文学常识的了解,根据平时的课内学习及课外阅读积累完成,不了解的可查阅相关的资料。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阅读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可知,这句诗的意思是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和”,意思是相安、和谐。
3.【答案】遥望洞庭,山青水绿,林木葱老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遥望洞庭,山青水绿。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比喻。此句把“洞庭湖”比做“白银盘”,把“洞庭山”比做“青螺”,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4.【答案】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课外积累能力。学生结合自己的课下积累回答即可。即: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四、1.【答案】成群结队 各种各样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掌握。月对文章可知,语段中表示鱼的数量多的词是:成群结队。成群结队:多的人或动物结成一群群、一队队。形容人或动物很多,自然地聚集在一起,后来也比喻团结一致。表示鱼的种类多的词是“各种各样”,各种各样:具有各不相同的种类。
2.【答案】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
【解析】本题考查找出语段中的中心句。通过阅读短文,本短文主要写了西沙群岛的海里鱼的种类多,本短文是围绕文中的这句话“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写了西沙群岛的海里鱼多种类也多。因此,这句话就是本文的中心句。
3.【答案】像奔跑的小狗 像可爱的小白兔 像吃草的绵羊 像觅食的小鸡
【解析】本题考查补充句子。本题横线上所填要体现“云的千姿百态”,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把云各种姿态写出来即可。
4.【答案】A
【解析】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文中最后一句话“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意思是说西沙群岛的海里鱼多。在这里作者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可从“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表现出来。所以A选项正确。
五、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句子的理解。从“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可知,把“榕树”比作“绿绒大伞”,绿写榕树的颜色,大伞写榕树的形状像一把伞,树冠大,所以A选项不是榕树的特点。
2.【答案】这座海滨小城真是又美丽又整洁。
【解析】本题考查找中心句。仔细阅读文章,文章第一段主要写小城的公园很美,第二段写小城的街道很美很干净,所以本文的中心句是“这座海滨小城真是又美丽又整洁”。
3.【答案】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主要写这座海滨小城真是又美丽又整洁,表达了作者对小城的喜爱之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