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内阅读(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内阅读(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5 18:11: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课内阅读
第七单元
一、西安是唐诗的故乡。请你回忆《山居秋暝》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山居秋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缺少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是唐代诗人________在今西安蓝田的辋川隐居时所作,“暝”字告诉我们诗人写的是初秋________时分的山中图景。最后一联流露出诗人________(选填序号:①孤寂忧愁的心情;②挽留友人的真情;③长久隐居此地的心愿)。
3.发挥适当的想象,把“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画面写具体。
二、阅读古诗,按要求答题。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
,夜半钟声到客船。
1.请把古诗补充完整。
2.这首诗描写的是_______季夜晚的景色。我们是从“__________”这个词语中体会出来的。这首诗采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前两句诗中,第_______句是静态描写,第_______句是动态描写,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请你再写出一句含有“月”字的诗句:______________。
三、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长相思
山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
风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把这首词补充完整。
2.这是一首词,“长相思”是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朝的__________。词的上阕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下阕写的是词人________________。
3.“故园无此声”中的“故园”指________,“此声”是指词中的_________,表达了词人___________的感情。
四、课内阅读
四季之美
春天最美是黎明。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夏天最美是夜晚。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秋天最美是黄昏。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成群结队的大雁儿,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夕阳西沉,夜幕降临,那风声、虫鸣,听起来也愈发叫人心旷神怡。
冬天最美是早晨。落雪的早晨当然美,就是在遍地铺满白霜的早展,或是在无雪无霜的凛冽的清晨,也要生起熊熊的炭火。手捧着暖和的火盆穿过走廊时,那闲逸的心情和这寒冷的气候多么和谐啊!只是到了中午,寒气渐退,火盆里的火炭,大多变成了一堆白灰,这末免令人有点扫兴。
1.这篇短文是按____________顺序写的。
2.夏天的夜晚有哪些美丽的景色?
3.秋天的黄昏又有哪些动人之处呢?
4.短文中描绘了很多迷人的情景,请你选择其中一个情景,用自己的话,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写下来。
五、阅读课文片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鸟的天堂》(节选)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响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划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我感到一点儿留恋。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1.联系上下文,理解“应接不暇”的意思:___________
2.请你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作者在描写群鸟或飞或鸣的热闹情景时,用“到处……到处……”写出了_____________;“大的,小的”写出了___________;“花的,黑的”写出了_____________;“有的……有的……有的……”写出了___________。
a.鸟姿态万千 b.鸟多而热闹 c.鸟大小不一 d.鸟颜色各异
3.朗读“鸟的天堂”从静到动的变化时,我们的语速可以________,语调可以____________。
4.请你仿照文中描写画眉的方法,把下面句子写具体。
小猫在草地上玩毛线球。
5.巴金先生在《筑渝道上》中这样写:“生命,无处不是生命。”结合这句话,谈谈你从《鸟的天堂》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六、阅读《月迹》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奶奶,那月上是什么呢?”我问。“是树,孩子。”奶奶说。
“什么树呢?”
“桂树。”
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奶奶瞧着我们,就笑了:
“傻孩子,那里边已经有人了呢。”
“谁?”我们都吃惊了。
“嫦娥。”奶奶说。
“嫦娥是谁?”
“一个女子。”
哦,一个女子。我想: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那么好个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
“有三妹漂亮吗?”
“和三妹一样漂亮的。”
三妹就乐了:
“啊,啊!月亮是属于我的了!”
三妹是我们中最漂亮的,我们都羡慕起来;看着她的狂样儿,心里却有了一股嫉妒。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每人倒了一小杯儿,说:“孩子们,你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
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
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磁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发现了。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
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了:“月亮在这儿!”
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道:“月亮在这儿!”
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沿跑,而且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们都看着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我们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我说:
“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
“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就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
1.假如你就是文中的一个孩子,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告诉大家你们做了什么。
2.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请你跟孩子们一起找,写出你们在哪些地方找到了“月亮”,并分别指出这些地方的“月亮”具体指什么。
3.从选段最后有关“月亮是个什么”的对话中,你认为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月亮还只是天上的那轮明月吗?请结合选段的相关内容作简要说明。
4.你喜欢文中的奶奶还是喜欢孩子们?结合文章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1.【答案】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识记能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出自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全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译文: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2.【答案】王维 日落 ③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山居秋暝》是唐代王维所作。暝:日落;天黑。“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意思是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指诗人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表现了长久隐居此地的心愿。
3.【答案】竹林深处,传来一阵欢声笑语,打破了宁静,原来是洗衣服的姑娘们回来了;田田的莲叶,忽然向两边分开,原来捕鱼的小船正顺流而下,这是渔夫要乘着今晚的月光去捕鱼。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及语言表达能力。首先正确理解、翻译诗句意思,再根据诗意合理组织语言,言之有理即可、“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
二、1.【答案】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诗词识记及鉴赏理解能力。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
2.【答案】秋 霜满天 二 一 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举头望明月
【解析】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这首七绝以一“愁”字统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诗人旅途寂寞的郁结愁思寄托于景物而抒发出来。带“月”的诗句还有很多,如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
三、1.【答案】水一程 夜深千帐灯 雪一更
【解析】此题考查对古诗词的背诵与默写。书写时,要注意“千帐灯”中的“帐”不能写成“账”。本词为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2.【答案】词牌名 清 纳兰性德 山水重重,行军艰难 思念故乡,难以入眠
【解析】此题既考查关于词的常识,又考查词的内容。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可以配上乐曲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因此又叫长短句。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长相思”是词牌名。出自清代词人纳兰性德。词的上下阕一般用空格隔开。反复朗读词的上下阕,理解每一句的意思,再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上下阕的主要内容。词的上阕点明了战士出征时路途的遥远、艰险及行军的方向。下阕描写了环境的恶劣和将士被风雪声吵醒、辗转反侧、思念家乡的情景。
3.【答案】故乡 风雪交加的声音 对故乡的深深依恋和怀念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理解诗句要结合上下文。“故园”指“故宅、故舍、故居”,也就是作者的故乡。前几句描绘了风雪交加的夜晚,所以“此声”指的就是把诗人吵醒的风雪声。作者由眼前的风雪想到故乡不会这样寒冷,可以看出他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
译文:翻过一座座山,越过一倒倒水,我随同护驾的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地向山海关进发。天黑了,营帐中燃起了盏盏灯火,壮丽辉煌。夜深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营帐外忽然风雪交加,阵阵风雪声搅得人无法入眠。同样的寒夜风雪之声,却觉得和家乡截然不同。
四、1.【答案】时间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顺序。根据文中每段开头“春天最美是黎明。”“夏天最美是夜晚。”“秋天最美是黄昏。”“冬天最美是早晨。”可知,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作的。
2.【答案】夏天的夜晚的美丽景色有:月亮、萤火虫、蒙蒙细雨。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提取能力。要认真审题,在原文中找到大致的答题范围,再细读范围内的内容,提取作答所需的关键信息即可。根据第二自然段中“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可知,夏天的夜晚有月亮、萤火虫、蒙蒙细雨这些美景。
3.【答案】秋天的动人之处是:夕阳西下,归鸦回窠,大雁比翼联飞。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提取能力。要认真审题,在原文中找到大致的答题范围,再细读范围内的内容,提取作答所需的关键信息即可。根据第三自然段中“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成群结队的大雁儿,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夕阳西沉,夜幕降临,那风声、虫鸣,听起来也愈发叫人心旷神怡。”可知,秋天的动人之处是夕阳西下,归鸦回窠,大雁比翼联飞。
4.【答案】春风轻轻地吹拂着,早起的鸟儿欢快地叫着、跳着,那风的低吟,那鸟的乐音,听起来着实让人心旷神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作答时要认真审题,题中要求选择文章中其中一个迷人的情景用自己的话,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写下来。可以选择任意一个季节的情景,加入想象进行自E座。如:(选择“春天”)春风轻轻地吹拂着,早起的鸟儿欢快地叫着、跳着,那风的低吟,那鸟的乐音,听起来着实让人心旷神怡。
五、1.【答案】各种各样的鸟太多了,看不过来。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解释。“应接不暇”的意思是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在文中形容各种各样的鸟太多了,看不过来。
2.【答案】B C D A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与分析。作者在描写群鸟或飞或鸣的热闹情景时,“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写出了鸟多而热闹;“大的,小的”写出了鸟大小不一;“花的,黑的”写出了鸟颜色各异;“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写出了鸟姿态万千。
3.【答案】稍快 欢快
【解析】本题考查朗读句子。文段写了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是在阳光照耀下的早晨,他见到了鸟飞鸟鸣的热闹情景。写了鸟声、鸟影,让人应接不暇;写了鸟的形态:大、小、花、黑;还写了鸟的各种姿态:叫、飞、扑。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不仅知道了这里的鸟儿数量众多、种类繁多,而且分明感受到了它们生活的自由和快乐。所以朗读“鸟的天堂”从静到动的变化时,我们的语速可以稍快,语调可以欢快。
4.【答案】小猫看见草地上有个毛线球,觉得很新奇。于是,它伸出爪子轻拨毛线球,毛线球就滚了起来。小猫追了过去,又拨了一下,毛线球又滚了回来。小猫越玩越起劲,干脆和毛线球跳起了舞,最后,毛线球累坏了,散成了一堆线。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文章描写画眉鸟时,使用动作描写,写出了画眉鸟被“我们”吓到后的动作。动作描写:通过描写事物特有的动作行为,以表现事物的性格、品质等。本题使用动作描写将小猫在草地上玩毛线球的具体行为描写出来即可。
5.【答案】《鸟的天堂》中,大榕树上的每一片绿叶都是有生命的,它把全部的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有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从中,我体会到了巴金先生对大自然,对生命的无限热爱与赞美。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思考作者的心写作目的,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生命,无处不是生命”意思指周围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鸟的天堂》中,大榕树上的每一片绿叶都是有生命的,它把全部的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有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从中,可以体会到了巴金先生对大自然,对生命的无限热爱与赞美。
六、1.【答案】我们在院中望月、饮月、寻月,在河边、在沙滩上追月寻月议月。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主要内容,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1. 段意归并法。
把每段的段意连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先把全文读一遍,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再一段一段认真的读,读懂每个段,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段落大意,只要把每个段落大意合理地连接起来,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2.题目拓展法。
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从审题入手,弄懂题目的含义,然后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综合归纳法,如写事的文章。
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找出文中的四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
4.抓重点词句(中心句、中心段或过渡段)。
有些文章结构上的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或内容上的中心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
5.取主舍次法即重点归纳法。
有时一篇文章,其重点部分十分突出,而全文的主要内容就在其中。因此,只要抓住这个重点部分的段落大意,再加上一些必要的补充交代,全文的主要内
容就归纳出来了。
2.【答案】葡萄叶上、磁花盆儿上、爷爷锨刃儿上、沙滩上,指月光;河水里,指月的倒影;眼睛里,指月影。
【解析】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1.联系上下文,审读语境。对文章中具体句子含义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义。2.抓关键词,揣摩句意。关键词就是在句子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句子中的关键词往往是些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等,或是定、状、补等修饰成分,它们常常是揭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重要信息。3.辨析手法,思考意图。结合修辞手法或艺术表现手法来理解有言外之意的句子。常会运用反语、双关、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常表现为象征句、暗示句、影射句、委婉句等,要抓住修辞手法或艺术表现手法的特点,结合上下文来理解。理解这些句子时,必须注意结合它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分析句子所包含的深层意思。4.句式不同,效果迥异。句式不同,其特点往往有别,表达效果也往往不同:①疑问句,制造悬念,吸引读者。②反问句,加重语气。③感叹句,加强感情的抒发。④整句和散句结合,使句子有参差之美、音韵之美。
3.【答案】不是。这里的月亮已经升华为每个人的理想、美好愿望,丰富的想象力了。文中的句子有: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或“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解析】感想答题方法:1.抓住文段的中心,理解文段的含义,联系中心作答。2.联系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引发感悟。3.遣词造句,讲究三美: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对比比喻排比等修辞;运用成语。4.偷梁换柱法:把作者在该文章中的体验、观点用自己的话重新演绎一遍。
4.【答案】喜欢孩子。理由:充满好奇心,有丰富想象力,有大胸怀,对美好的事物充满向往。
喜欢奶奶。理由可从“充满热情”、“童心未泯”、“教育有方”等方面说。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题型,答题时注意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根据自己的生活实践,写明理由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