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内阅读(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内阅读(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30 14:06: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课内阅读
第五单元
一、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太阳〈节选〉
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地面寸草不生。人们热得受不了,就找一个箭法很好的人射掉九个,只留下一个,地面上才不那么热了。其实,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我们看到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因为太阳离地球太远了,所以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五千多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
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有了太阳,地球上的庄稼和树木才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鸟、兽、虫、鱼才能生存,繁殖。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就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我们吃的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穿的棉、麻、毛、丝,都和太阳有密切的关系。埋在地下的煤炭,看起来好像跟太阳没有关系,其实离开太阳也不能形成,因为煤炭是由远古时代的植物埋在地层底下变成的。
1.本文开头引用传说的好处不包括( )。
A.引出说明的对象 B.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引出说明的中心
2.选文的第一~三自然段分别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太阳的什么特点?
3.文中画直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
4.第二自然段加点的“约”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5.读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这句话在文中起_________的作用,“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 驯良 乖巧 很讨人喜欢 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身子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鸟类似的住在树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它们在树上做窝,摘果实,喝露水,只有树被风刮得太厉害了,才到地上来。在田野里,在平原地区,是找不到松鼠的。它们从来不接近人的住宅,也不呆在小树丛里,只喜欢大的树林,住在高大的树上。在晴明的夏夜,可以听到松鼠在树上跳着叫着,互相追逐的声音。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
1.给短文中画曲线的句子加上标点。
2.第1段中那句话说明“松鼠最不像四足兽”?
3.“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运用了______的说明方法。
4.第2段划线句中的加点词“好像”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5.第2段中从哪写地方可以看出松鼠驯良的特点?
三、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①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松鼠轻快极了,总是小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跑。②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会儿就爬上去了……
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叉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足够宽敞、足够坚实。这样,它们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窝口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下雨时雨水向四周流去,不会落在窝里。
1.选文中标有序号的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分别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请你任选一句分析这样说明的好处。_________
2.①概括松鼠搭窝的过程:搬木片→错杂放置→________ →________。这表现出了松鼠的________。
②用加点词语写一写做某事或某种手工的过程:________。
3.下面是《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松鼠搭窝的描写,对比选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松鼠在树上筑巢或利用树洞栖居,巢以树的干枝条及杂物构成,直径约50厘米。
A.《中国大百科全书》所给资料语言简洁,严谨,数字的运用准确说明了窝的大小
B.《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语言简洁,平实,但描述缺少条理性;课文的语言活泼,有趣,但不够准确
C.课文对搭窝的过程描述得细致生动,富有趣味,表现出了松鼠的聪明能干。
四、阅读。
太阳(节选)
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地面寸草不生。人们热得受不了,就找一个箭法很好的入射掉九个,只留下一个,地面上才不那么热了。其实,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我们看到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因为太阳离地球太远了,所以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五千多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
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1.选文开头讲的那个传说就是“羿射九日”,在我国这样的神话故事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画横线的句了采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3.读画波浪线的句子,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从中明白的道理。
4.节选的这几段文字主要介绍了和太阳相关的哪些知识?
5.请你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说“它(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表现在哪些方面。举两个例子即可。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内容的赏析。开头引用有关太阳的传说,能够很好地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太阳,并且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但是本文说明的中心是太阳,重点突出其远、大、热的特点,而该传说并没有涉及到对太阳具体特征的阐释,因此C项错误。
2.【答案】第一自然段从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方面介绍了太阳“远”的特点;第二自然段从体积方面介绍了太阳“大”的特点;第三自然段从温度方面介绍了太阳“热”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了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从“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我们看到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可知,这几段话写了太阳的三个特点:远、大、热。
3.【答案】举例子 用具体的事例让我们清楚地感受到太阳表面的温度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辨析。画直线的句子,用钢铁碰到太阳变成气体的具体例子,突出太阳温度高的特点,因此这句话运用来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不同的说明方法具有不同的好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比较生动形象,让读者鲜明深刻地感受到太阳表面温度之高,使文章更有感染力。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说明了太阳表面的温度准,便于读者理解,增加说明文语言的精确性。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用具体的事例让我们清楚地感受到太阳表面的温度高。
4.【答案】不能去掉。“约”表示大概、大约,体现了说明文的严谨,去掉后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了。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语言,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以及去掉之后的意思变化,最后点明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约”属于猜测,去掉后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属于事实,不符合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
5.【答案】承上启下 动植物的生长繁殖靠太阳,人类的吃穿、用也离不开太阳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根据在文中的位置,判断句子的结构作用,根据上下文判断句子的内容作用。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位置,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总结上文太阳很远的特点,引起下文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的特点。提取信息的能力。找到“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联系下文“地球上的庄稼和树木才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鸟、兽、虫、鱼才能生存,繁殖。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就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我们吃的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穿的棉、麻、毛、丝,都和太阳有密切的关系。埋在地下的煤炭,看起来好像跟太阳没有关系,其实离开太阳也不能形成,因为煤炭是由远古时代的植物埋在地层底下变成的”总结后:动植物的生长繁殖靠太阳,人类的吃穿、用也离不开太阳。
二、1.【答案】, , , 。
【解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乖巧”后面均用逗号,表示句中停顿;“很讨人喜欢”后面用句号,表示一句话结束。
2.【答案】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仔细阅读文章可知,第一自然段中“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这句话说明了“松鼠最不像四足兽”。
3.【答案】打比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判断。阅读“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这句话,从“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可以看出,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句子中把松鼠的尾巴比作帽缨。
4.【答案】不能,“好像”是似乎的意思,表明松鼠很怕强烈的日光只是作者的猜测,去掉后则表明松鼠怕日光是事实,过于肯定,不符合原意,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中用词的赏析。说明文的语言具有准确、科学、严谨的特点。作答本题时,要先要回答“好像”一词能否删去, 再结合文段内容及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分析原因即可。“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这句话中“好像”一词不能删去。“好像”是似乎的意思,表明松鼠很怕强烈的日光只是作者的猜测,去掉后则表明松鼠怕日光是事实,过于肯定,不符合原意,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5.【答案】它们从来不接近人的住宅,也不呆在小树丛里,只喜欢大的树林,住在高大的树上。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仔细阅读文章,从第二自然段中“它们从来不接近人的住宅,也不呆在小树丛里,只喜欢大的树林,住在高大的树上。”这句话可以看出松鼠驯良的特点。
三、1.【答案】作比较 举例子 ①本句将松鼠与山鼠作比较,具体地说明了松鼠即使到了冬天也是活泼的,不会蛰伏不动。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运用。第①句话使用的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松鼠与山鼠作比较,具体地说明了松鼠即使到了冬天也是活泼的,不会蛰伏不动。第②句话使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例举了一棵很光滑的高树,松树一会儿就爬上去了,突出松树爪子锐利、动作敏捷的特点。 任选一句分析即可。
2.【答案】编扎干苔藓 挤紧、踏平苔藓 聪明能干 做剪纸非常容易,先准备剪刀、红纸、笔等物品,再在一张红纸上画出要剪的事物,然后用剪刀沿着画好的线剪,把剪完的纸展开,一幅剪纸就做好了。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①由“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足够宽敞、足够坚实。”可知,松鼠搭窝的过程为:搬木片→错杂放置→编扎干苔藓→挤紧、踏平苔藓。这表现出了松鼠的聪明能干。②文中使用“先……再……然后……”的句式,将松树搭窝的过程描写了出来。使用“先……再……然后……”的句式,将做某事或某种手工的过程写出来即可。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与分析。B项说法错误。《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语言简洁,严谨,数字的运用准确说明了窝的大小,描述并没有缺少条理性;课文的语言活泼,有趣,对搭窝的过程描述得细致生动,足够准确。
四、1.【答案】精卫填海 女娲补天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神话故事还有: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等。
2.【答案】列数字 作比较 更加突出太阳离地球距离远。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辨析。从“三千五百年、二十几”可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从“如果步行、就是坐飞机”可知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运用作比较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直观地说明了太阳距离我们很遥远。
3.【答案】物体离我们越远,在我们眼前所呈现的影像越小。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蕴含的深刻道理。太阳明明那么大,因为太阳离地球太远了,所以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这说明了物体离我们越远,看起来就越大。
4.【答案】太阳离我们很远:太阳的体积很大;太阳的温度很高。
【解析】本题考查了内容的概括。抓住关键性的句子概括,熟读可知,分别从太阳离我们很远、太阳的体积很大、太阳的温度很高三个方面介绍了太阳。
5.【答案】有了太阳,地球上的庄稼和树木才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有了太阳,我们可以利用太阳能发电。
【解析】本题考查了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从“有了太阳,地球上的庄稼和树木才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鸟、兽、虫、鱼才能生存、繁殖。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就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我们吃的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穿的棉、麻、毛、丝,都和太阳有密切关系。埋在地下的煤炭,看起来好像跟太阳没有关系,其实离开太阳也不能形成。因为煤炭是由远古时代的植物埋在地层下变成的。”可知,说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是因为地球上植物和动物的生存和繁殖、人类所需的事物和生活用品,以及煤炭的形成都离不开太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