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环境 能力提升
一、单项选择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我国自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全国少生4亿多人,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全面二孩定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以下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我国人口政策反映了人类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不同于其他生物种群的一面
B.人口增长率比人口的年龄结构更加适合于对短期人口变化进行精确的计算
C.医疗水平的改善而导致的寿命延长,是我国实行控制生育政策同时人口仍然保持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D.当一对夫妻平均生育两个孩子时,我国人口总量就会保持稳定
2.现阶段我国出现了大量“421型”家庭(4个老人+ 1对夫妇+ 1个孩子),政府出台了“二孩政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性别比率的失衡一定会降低出生率
B.平均生理年龄的提高使人口的存活曲线由“凸型”向 “对角线形”趋近
C.随着“421型”家庭增多,人口年龄金字塔底部面积所 占的比例减小
D.“二孩政策”的出台旨在提高出生率和降低死亡率,从 而提高自然增长率
3.如图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请分析下列对“环境容纳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
A.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由好到坏的顺序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Ⅰ、Ⅱ、Ⅲ
B. 曲线图中的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前提下,生态系统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C.现在的人口问题造成环境恶化,环境容纳量有下降的趋势
D.据图可知人类能改造环境,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纳量并维持稳定
4.下图是梅托斯提出的“人口膨胀——自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的模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毁林造田可能是a~b年粮食水平增长的原因之一
B.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引起粮食匮乏、自然资源枯竭等问题
C.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枯竭不是造成人口下降的原因
D.该模型未考虑人类的创造力和控制自身发展的能力
5.“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强调要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把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按照大自然的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下列词句所描述的生物学现象,不能体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的是( )
A.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B.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杨昌浚《恭送左公西行甘棠》)
C.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D.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6.人口剧增带来了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降低、可耕地减少等众多世界性难题,为了解决粮食生产和环境保护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下列措施可行的有( )
①控制人口增长,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②合理开发海洋,寻找新的粮食资源
③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④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作物产量
⑤开荒辟地,围湖造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⑥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高产作物品种
A. 两项 B. 三项 C. 四项 D. 五项
7.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正确处理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唯一正确的选择。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下列措施或提议最合理的是( )
A.禁止开发和利用森林,以保护生物多样性,避免土地荒漠化
B.为应对粮食危机,应大力开垦湿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C.提倡乘坐公交车、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D.为实现野生动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应将它们都迁入动物园或者野生动物繁育中心
8.生态环境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我国人民深受雾霾天气的影响。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人口众多对于我国的生态环境虽还未产生沉重的 压力,但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造成了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
B.可持续发展观念是针对全球性生态环境等问题形成的新思维,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C.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D.森林具有的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要求合理 地开发和利用各种生物资源
9.《巴黎协定》强调要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幅控制在2 ℃ 以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 ℃ 之内而努力。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才能降低气候变化给地球带来的生态风险以及给人类带来的生存危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大力植树造林既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也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温室效应问题
B.温室效应是生物圈碳循环的平衡状态被破坏导致的,这是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C.岛国受温室效应的影响相对较大,因为岛国的CO2排放量更大
D.为了尽快降低温室效应对气候的影响,应立即实现CO2的净零排放
10.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活动中突出了“绿色理念”,环保细节处处可见,如用于编织红地毯的再生涤纶,是由40余万个废旧矿泉水瓶加工而成的;礼炮炮弹进行环保技术改造,鸣放近乎零污染;七棵烟花树的焰火药剂无重金属物质且低硫,是高科技环保焰火产品;飞机喷射的彩烟为可食用级别;气球可生物降解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废旧矿泉水瓶加工成再生涤纶用于制作红毯,有利于减轻塑料制品对环境的污染
B.环保礼炮近乎零污染,既不会导致雾霾,也不会导致酸雨
C.焰火药剂鸣放产生的含碳气体可以参与碳循环
D.通过研究土壤微生物的特性来研发可降解的气球,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11.我国生态环境复杂,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政策体系,我国野生动植物物种濒危程度不断加剧,尤其是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减少更明显,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面临巨大的压力与挑战。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的多样性是经历了漫长协同进化的结果
B.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C.引入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外来物种,可能会影响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D.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物种繁育中心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12.朱鹮是一种稀有的美丽鸟类,为了拯救野生朱鹮,我国各级政府和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我国野生朱鹮的种群数量有所恢复。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导致野生朱鹮大量减少的原因有环境污染、食物短缺和栖息地的缩小等
B.对野生朱鹮可进行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其中迁地保护是最有效的保护方式
C.之所以要保护野生朱鹮,是因为其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D.朱鹮数量的大量减少,使得生物多样性中的遗传多样性也遭到破坏
13.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地球上所有生物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 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B.从分子水平看,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的多样性
C.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D.生物多样性关系到生态平衡和生物资源的持续利用
14.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建立濒危物种繁育中心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B.食用和药用价值属于直接价值,观赏价值属于间接价值
C.新发现的物种具有潜在价值,人们所熟知的生物不具有潜在价值
D.在没有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破坏的情况下,生物多样性也可能改变
15.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加强立法,禁止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
B.湿地具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生物多样性降低的重要原因
D.遗传多样性是指某一物种后代个体数目多且性状不同
二、多项选择题:共5题,每题5分,共25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5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16.下列关于人口数量与环境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口增多后我们应该开垦出更多的农田,使耕地不断增加
B.人口的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人口众多给我国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C.人口死亡率不仅受社会因素的影响,也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D.随着人口增长和科技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越来越小
17.“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类”,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我国海域发生赤潮的次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下列关于“赤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赤潮发生时水体表现为红色,进而会导致鱼、虾、贝类的死亡
B.生活中减少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赤潮发生的概率
C.赤潮发生时水中的溶解氧量升高
D.化肥的使用、生活污水的排放不会引起赤潮
18.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生物物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据调查,从100万年前到现在,平均每50年就有一种鸟类绝灭;最近的300年中,平均每2年就有1种鸟类绝灭;最近的100年中,每年就要绝灭1种鸟类。哺乳动物的绝灭速度更快,在热带森林,平均每天至少绝灭1个物种。据估计,现在每年有数千种动植物绝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某些物种的绝灭对人类社会是有利的,如蟒蛇
B.我们要从各个方面来保护生物多样性,尤其要杜绝对一切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利用
C.乱捕滥伐是物种绝灭的直接原因之一,所以要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
D.自然灾害是物种濒危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地震等对当地的野生动植物的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19.(多选)朱鹮是一种稀有的美丽鸟类,为了拯救野生朱鹮,我国各级政府和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我国野生朱鹮的种群数量有所恢复。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导致野生朱鹮大量减少的原因有环境污染、食物短缺和栖息地的缩小等
B.对野生朱鹮可进行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其中易地保护是最有效的方式
C.之所以要保护野生朱鹮,是因为其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D.朱鹮数量的大量减少,使得生物多样性中的基因多样性也遭到破坏
20.[不定项选择]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及其子孙后代共有的宝贵财富。下面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B.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要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C.一些生物具有药用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不可能有间接价值
D.人为因素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
三、非选择题:共3题,共30分。
21.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为“世界人口日”,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下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表现为图中a曲线,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___________。如果这种现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人口增长趋势终将表现为图中_____________曲线。
2.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_______曲线,该曲线与a曲线产生差别的原因是___________。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值)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_____。
3.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若将(草食)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1调整为1︰4,地球可供养的人口数量是原来的_______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4.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这一政策能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2021年3月1日起,《长江保护法》正式实施。长江江豚已被列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由于过度捕捞、水上航运以及水体污染等原因,使之成为濒危物种。因此我国非常重视长江江豚的保护工作。
(1)长江江豚数量的减少与水体污染有关。下图是长江某流域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过程示意图。
在该河流的AB段上,溶解氧大量减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C段藻类大量繁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对于海洋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_______________稳定性。
(2)能否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_________。环境DNA技术是一种新型生物资源调查手段,是指从环境中提取DNA片段,结合PCR和DNA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来定性或定量检测目标生物,从而确定其分布状况等。研究者用环境DNA技术检测水域中长江江豚相对生物量,可进一步根据营养级之间的 ______________估算出鱼类等生物量,进而评价该流域的生态环境。
(3)为保护鱼类资源,国家规定渔民捕鱼时,渔网网目不能过小,否则会影响来年鱼的产量,请从种群特征的角度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更好的保护长江流域的鱼类资源,国家规定对长江实施“十年禁渔”计划。
(4)水上航运对长江江豚的影响主要是大型船舶的噪音对江豚的声学定位系统产生干扰,从而影响其探测环境等活动,这体现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江豚共有三个物种:印度洋江豚、长江江豚和东亚江豚。不同的三个江豚物种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_______________,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是 _____________。
23.群落交错区是指两个不同群落交界的区域。该区域往往自然环境复杂,生物多样性较高。现对长白山森林北坡群落交错区进行调查.植物和动物的分布如表,清回答下列问题:
上层 中层 下层
植物 乔木 灌木 草木
动物 雀鸟、戴胜 煤山雀、黄腰柳莺 靴雉、昆虫
(1)表格反映了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生物有明显的 ______ 现象,该群落具有这种空间结构的意义是 ______ 。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该区域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 ______ 。
(2)有些鸟类会利用鼠兔的洞穴来躲避恶劣天气,作为回报,小鸟们若发现附近有鹰,雕等猛禽时,会通过鸣叫为鼠兔示警,传递这种信息的种类为 ______ ,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 ______ 的作用。在某一时刻,若有一群田鼠迁入该生态系统,迁入时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而且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比原来增加n倍,在此条件下繁殖m代,则田鼠的种群数量为 ______ 。
(3)近年来长白山地区受到新型松毛虫的危害,引起松林成片死亡,向松林引入灰喜鹊以控制新型松毛虫的方法属于 ______ 。森林的植被不仅能净化空气,保持水土,还能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给人美的享受,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______ 价值。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当一对夫妻平均生育两个孩子时,我国人口总量会增长,D错误。
2.答案:C
解析:人类作为一个具有高智商的群体,在各方面都有较高的保护意识和自我价值取向,而政府推出“二孩政策”是为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出台的政策,所以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不能因为某项政策的出台或者规定提高或者降低,也不会因此导致人口平均年龄的提高和人口存活曲线的明显改变,所以A、B、D是错误的,C是正确的。
3.答案:D
解析:Ⅰ人口数量在K值处徘徊,是最佳模式,Ⅲ—开始人口增长过快,超过K值后同时破坏环境,导致K值下降,为最差模式,故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是Ⅰ、Ⅱ、Ⅲ,A正确;环境容纳量是环境条件不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的空间所能维持的最大种群数量,B正确;如今环境被破坏,导致环境容纳量下降,C确;人口数量不能超越环境容纳量,D错误。
4.答案:C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a~b年间,人口持续增长,而粮食水平增加,原因之一可能是毁林造田,使粮食种植面积增大,A正确;由图可知,随着人口数量的继续增长,粮食水平降低甚至匮乏,自然资源逐渐枯竭,B正确;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枯竭会造成人口下降,C错误;该模型未考虑人类的创造力和控制自身发展的能量,D正确。
5.答案:C
解析:A项诗文含义为向远方伸展的野草,长满了古老的道路,在晴朗的天气里,一片青翠一直连接到荒城,这是在人类活动参与下进行了次生演替的过程,能体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B项诗文中新栽杨柳表示人类新种植的过程,能体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B不符合题意;C项诗文含义为,不知那丝丝柳叶是谁裁出,原来二月的春风像巧匠手中的剪刀,体现了无机环境对柳树生长的影响,没有体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C符合题意;D项诗文含义为,细密的渔网不到深的池沼里,鱼鳖就吃不光,而砍伐树木要按一定的季节,木材就会用不尽,捕鱼和砍树均为人类活动,所以能体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6.答案:C
解析:人口的过度增长,带来了粮食短缺、环境污染、资源能源危机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适当地控制人口增长,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了解决粮食生产和环保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合理地开发海洋,寻找新的粮食资源;同时还可以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高产作物品种,如袁隆平的高产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①②③⑥正确。开荒辟地,围湖造田会破坏生态环境,多用农药、化肥等会污染环境,影响生态平衡,不利于长期发展,④⑤错误。因此,可行的措施有四项,C正确。
7.答案:C
解析: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而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A错误;为应对粮食危机,我们可以从改善光能利用率等方面入手,湿地是“地球之肾”,不能大力开垦,B错误;改变出行方式,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C正确;一般就地保护是对野生动植物资源最好的保护,D错误。
8.答案:A
解析:人口众多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已经产生了沉重的压力,A错误;可持续发展观念是针对全球性生态环境等问题形成的新思维,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B正确;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C正确;森林具有的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功能体现了生物 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各种生物资源,D正确,
9.答案:B
解析:解决温室效应的根本措施是减少CO2的排放,A错误;温室效应是CO2大量排放导致的,由于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点,所以温室效应是一个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B正确;岛国受温室效应影响更大的原因是岛国被海洋所环抱,温室效应最终会导致海平面升高,而不是因为岛国的CO2排放量更大,C错误;由于要考虑到生产和生活的现状,实现CO2的净零排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D错误。
10.答案:D
解析:废旧矿泉水瓶属于难降解制品,对难降解制品进行二次利用,可以减轻该类制品对环境的污染,A正确;环保礼炮近乎零污染,既不会导致雾霾,也不会导致酸雨,B正确;焰火药剂鸣放产生的含碳气体(如CO2)可以参与碳循环,C正确;科学研究方面的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错误。
11.答案:D
解析:生物的多样性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作用中协同进化的结果,经历了漫长的过程,A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正确;引入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外来物种,可能会因为没有天敌等因素,而导致其大量繁殖,从而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C正确;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物种繁育中心是易地保护,而就地保护才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D错误。
12.答案:B
解析:环境污染、食物短缺和柄息地的缩小等都能导致环境容纳量,即K值减小,因此都是导致野生朱鹮大量减少的原因,A正确;对野生朱鹮最有效的保护方式是就地保护,B错误; 保护野生朱鹮的目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C正确;朱鹮数量的大量减少会使部分基因丢失,从而使遗传多样性也遭到破坏,D正确。
13.答案:A
解析:地球上所有生物,它们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A错误。
1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相关知识。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而建立濒危物种繁育中心属于易地保护,A错误;食用、药用、科研、观赏等方面的价值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是指其生态功能,如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B错误;潜在价值是指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人们所熟知的物种也具有潜在价值,C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没有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破坏的情况下,基因多样性也可能改变,D正确。
15.答案:C
解析: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加强立法,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而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A错误;湿地具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错误;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生物多样性降低的重要原因,C正确;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D错误。
16.答案:BC
解析:人口增多后,过度开垦土地容易使植被破坏,耕地退化,A项错误;人口增长和科技进步对环境的影响不一定减小,D项错误。
17.答案:CD
解析:
18.答案:CD
解析:
对于野生动植物资源要进行合理的利用,对濒危的物种则杜绝利用。
19.答案:ACD
解析:环境污染、食物短缺和栖息地的缩小等都能导致环境容纳量(K值)减小,因此都是导致野生朱鹮大量减少的原因,A正确;对野生朱鹮最有效的保护方式是就地保护, B错误;保护野生朱鹮的目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C正确;朱鹮数量的大量减少会使部分基因丢失,从而使基因多样性也遭到破坏,D正确。
20.答案:BC
解析: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可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A项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而是反对盲目的、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B项错误;药用价值、美学价值、科研价值等都属于直接价值,有药用价值的生物,也可能有间接价值,C项错误;人类活动给生物多样性带来的威胁最大,D项正确。
21.答案:1.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降低、可耕地减少);c
2.b;环境阻力(资源或空间有限);55亿
3.1.96
4.延长世代长度(延长繁衍一代的时间),减少新生儿个体数,降低人口出生率
解析:人口剧增如得不到改善,最终会导致粮食短缺,耕地、煤炭等资源锐减,同时会产生环境污染、生态环境被破坏等严重后果,从而使人的生存阻力增大,生存斗争加剧,使人口增长呈现C曲线所示的情况。根据生态学原理,种群数量在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时,会保持数量相对稳定,种群数量达到K/2 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即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55亿;人类 处于食物链的末端,其能量最终来自绿色植物,第3小题中,可设定人所需能量为100单位,膳食结构调整前,所需生产者提供的能量为50÷10%÷50÷10%÷10%,膳食结构调整后,所需生产者提供的能量为20÷10%÷10%+80÷10%,下降为调整前的28/55,因此,地球的承载能力可变为原来的55/28≈1.96(倍)。计划生育可通过降低出生率、延长世代长度来有效控制人口的增长。
22.答案:(1)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其进行有氧呼吸分解有机物大量消耗溶解氧有机物分解后形成的等无机盐离子有利于藻类大量繁殖 恢复力
(2)否 能量传递效率
(3)渔网网目过小,许多幼鱼也会被捕捞上来,影响鱼种群的年龄结构,进而影响鱼种群的出生率,造成来年鱼产量降低。
(4)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就地保护
解析:(1)AB段由于需氧型细菌的繁殖,溶氧量被细菌大量消耗而下降;BC段由于有机物的分解,无机盐增多,有利于藻类繁殖,所以藻类数量培加;河流轻度污染后还能恢复,说明恢复力稳定性强。
(2)江豚是国家一级濒危物种,故不能用标志重捕法;可以根据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推算其他生物的数量。
(3)渔网网孔过小,会捕捞许多未成熟鱼,使出生率下降,所以来年产量下降。
(4)江豚受噪音干扰不正常探测环境,体现信息传递使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作用。不同种江豚主要体现了物种多样性。最有效保护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23.答案:(1)分层 (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负反馈调节
(2)物理信息 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 a×(1+n)m
(3)生物防治 直接价值和间接
解析:(1)表格反映了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生物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该群落具有这种空间结构的意义是(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该区域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2)小鸟们若发现附近有鹰,雕等猛禽时,会通过鸣叫为鼠兔示警,传递这种信息的种类为物理信息,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作用。若有一群田鼠迁入该生态系统,迁入时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而且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比原来增加n倍,繁殖一代后,原来的个体还存在,个体的总数为a×(1+n),繁殖m代后,种群数量为a×(1+n)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