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5《对韵歌》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识字5《对韵歌》教案(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11 08:5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 对韵歌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听读、看图想象等方法,认识“对、云”等7个生字。
2.会写“虫、云、山”3个生字和提、撇折、竖折3个基本笔画。
3.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听读、看图想象等方法,识记“对、云”等7个生字。读准“风、虫”的字音。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简笔画;制作课件。
2.拷贝相声《对对子》视频片段。
3.拷贝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的视频片段。
学生准备:1.在家长的帮助下搜集简单的对子。
2.搜集生活中的对子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听读、看图想象等方法,认识“对、云、雨、风、花、鸟、虫”7个生字。
2.能按笔顺正确书写“虫、云”2个字和提、撇折2个笔画。
3.正确朗读课文,初步感受韵文的音韵美,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对子导入,激发兴趣
活动1 观看视频,激发兴趣
1.播放相声《对对子》视频片段。
2.自古有学问的人都喜欢吟诗作对,同学们认真听他们都对了什么对子?你听懂了吗?
3.你能学说一句吗?
4.你们发现他们对的对子和我们平时说的话有什么不一样吗?
预设:(1)两句话字数一样多。
(2)听着好听。
活动2 交流资料,揭示课题
1.课前你们搜集到了哪些对子?我们共同分享一下吧。
2.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对子,并试着读给大家听。
3.导入:咱们班的小朋友搜集到的对子真不错!今天,我们来学习语文书上的《对韵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操作指导:播放的对对子的视频要选择简单易懂的内容,再配上字幕,让学生更容易看明白,课前让学生动手搜集生活中的对子资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为新课做铺垫,有着一举两得的作用。
板块二 初读韵文,识记生字
活动1 听读、朗读韵文,认识生字
1.试读《对韵歌》,并交流在试读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2.学生再次自由读韵文,边读边圈画本课的生字,再读一读,读不准的字请教同桌或老师。
3.指生读韵文,纠正朗读不正确的字音。
4.指导学生学习“对”字。
(1)屏显第一句,指生朗读。
(2)出示“对”字。个别读、齐读。
(3)启发学生说一说“对”的反义词。
活动2 借助图片识字义、记字形
1.课件出示一组简笔画(云、雨、风、花、鸟、虫、雪、树),引导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对应文中的哪一句,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读读课文。
2.学生汇报对应哪一句,并齐读。
3.交流画中画了哪几个生字,在相应图片下贴出对应的生字卡片。
4.指生领读这几个生字。
5.小组内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6.汇报交流。
(1)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学习“云”“虫”。
课件展示
云  虫
导学:古文字“云”的下半部分就像一朵云;“虫”就像一条扭动的小虫,和现代汉字“虫”外形很像。
(2)引导学生归类识字。教师出示“自然现象”“动物”“植物”三个选项,鼓励学生到黑板上把相应的生字卡片贴到对应的类别下边。
(3)在这几个生字中挑一个喜欢的字组词。
7.把生字放回句子中指生个别读、齐读。
操作指导:可以出示简笔画的图片,也可以教师直接画简笔画,通过图画帮助学生识字,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字义。
板块三 观察示范,写好生字
活动1 认真观察,学写“虫、云”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虫、云”两个字,思考:怎样才可以把这两个字写得更漂亮?
2.交流写这两个字的小窍门。
3.交流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4.动画演示“虫、云”的笔顺。
教师相机强调:
“云”字的第三笔是撇折,教师示范“”:起笔稍重,收笔快而轻,略向上。
“虫”字的第五笔是“”,教师示范“”:下笔从左下到右上,从重到轻。
5.教师范写,学生观察。
6.学生书空仿写。
活动2 指导书写,评价反馈
1.学生练写,交流反馈。
2.教师巡视,适时指导,共性问题板书到黑板上进行指导,集体订正。
3.展示书写成果,请书写好的学生与大家分享书写经验,鼓励其他学生学习。
4.把自己不满意的作品修改后多写几个。
操作指导:引导学生对教师示范书写进行认真观察,掌握生字书写的要领,学习书写生字的同时,学习汉字的基本笔画。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板块四 巩固积累,拓展延伸
1.教师说出各个对子的前半句,学生对后半句。(课件出示)
2.小组间比赛对对子。
3.齐背《对韵歌》。
操作指导:本环节要有节奏地组织学生以各种方式读文,可以加肢体动作,变换姿势,让学生在比赛对对子中,再一次巩固识字,既高效地完成识字任务,又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使学生体会到《对韵歌》的韵律美,体验到事物之间相互对应的奇妙感觉,促进积累。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按笔顺正确书写“山”字和笔画竖折。
2.通过多种方式朗读对子,初步感受韵文的韵律美,产生学习对韵歌的兴趣。
3.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回顾韵文,复习导入
1.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对韵歌》,你们会读、会背了吗?
2.指导学生齐读,读准字音。
3.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其间适时正音。
操作指导:第二课时的课堂引入要遵循“自然、实用”的原则。这样的直接引入毫不拖泥带水,又能复习上节课所学。
板块二 品读韵文,体会特点
活动1 学习单字对,感受对应关系
1.学生学习第一、二两句韵文。
(1)课件出示“云、雨”“雪、风”“花、树”“鸟、虫”四幅图片及对应的韵文。
(2)教师一边出示图片,一边引导学生诵读理解。
(3)指导学生朗读。
(4)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句是几个字相对应?(一个字对一个字)
2.看图画,背诵第一、二句韵文。
活动2 学习双字对,图文对照想象理解
1.课件出示“山清水秀”“柳绿桃红”的图片及对应的韵文。
2.诵读“山清对水秀,柳绿对桃红”。
3.全班对韵。请一名同学在这一句中选择一个字,其他同学来对对子。例如:山——水、清——秀、柳——桃、绿——红。
4.去掉“对”字,再指生朗读。(相机学习成语:山清水秀、柳绿桃红)
(1)理解“山清水秀”。(播放春季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的视频片段)
①学生交流欣赏感受。教师启发:当你看到类似这样的美景时就可以说“山清水秀”。
②介绍家乡山清水秀的地方。
(2)理解“柳绿桃红”。(播放春天里柳绿桃红的自然风光的视频片段)
①引导学生说一说:(   )的柳树,(   )的桃花。
②齐读最后一句。去掉“对”字再读。
③个别读、齐读。
活动3 多形式读韵文,熟读成诵
1.男女生轮读韵文。
2.小组间对读韵文。
3.师生对读韵文。
4.学生齐读韵文。
操作指导:教师要借助图片,联系生活实际,营造轻松氛围。要巧妙地引导学生识记生字词,加深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避免枯燥的学习。
板块三 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活动1 借助字卡,巩固本课生字
1.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读儿歌,遇到字音错误及时纠正。
2.开火车读会认字的生字卡片。(教师出示生字卡片,随机抽取,学生依次认读)
3.读成语:山清水秀、柳绿桃红。
活动2 指导书写生字“山”
1.教师出示“山”的字卡,结合上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复习“山”字。
2.指导写字。动画演示“山”字的笔顺。
(1)认识笔画“竖折”。
(2)指导书写“山”。“山”的第二笔是“竖折”,写“山”时,要注意“先中间后两边”的笔顺规则。
(3)教师范写,学生观察。
(4)学生练写,交流反馈。
(5)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6)展示书写成果,鼓励其他学生学习。
操作指导:每课时安排写字练习,做到天天练,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板块四 巩固积累,拓展延伸
活动1 巩固识字,背诵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对韵歌》。
2.男女生对读。
3.师生对读。
4.共同拍手读,能背下来的同学可以不看书。
5.背诵《对韵歌》。
活动2 拓展延伸,体会韵律之美
1.教师出示一些简单的对子,学生试着一起拍手读一读。
2.汇报、朗读学生自己积累的对子。
操作指导: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体验汉字的奇妙、汉语的神奇,丰富语言文字的积淀。还要通过拓展课外的对子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
教学反思
1.充分利用多样灵活的识字载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到汉字表义的丰富,提高了识字效率,扎实有效地完成了识字任务。
2.多种形式扎实有效地读,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落实到具体的语言文字上,使学生既学习了语文知识,又发展了语文能力。
3.去“对”字,把“山清对水秀”“柳绿对桃红”变成“山清水秀”“柳绿桃红”的形式,不但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词义,更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生积累成语、诵读成语的兴趣,可谓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