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复习课
我们用转换法把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间接表现出来。
思考:
1.发声的音叉是否在振动?
2.放到水里如何?
乒乓球和水起什么作用?
小组讨论
再思考:敲响音叉,听……声音持续很长时间;有什么方法让它立刻停止发声呢?找位同学上来试一试。
用手按住音叉的两臂,音叉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了。
综上结论:(请齐读)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固体能否传播声音?
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课堂导学
声音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传声的介质既可以是气体、固体,也可以是液体;真空不能传声。(27页做笔记默写第一段,请齐读一遍。)
分析与论证二:
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效果不相同,请找出来。
(3)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
影响声速大小的因素有:
1、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2、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的速度不相同,它们的大小关系是:v固>v液>v气
3、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固体
液体
气体
约 200 m/ s
至 350 m/ s
约 1500 m/ s
至 3000 m /s
约 5000 m/ s
至 6000 m /s
小组讨论
频率f的单位:赫兹(HZ)
频率:声源每秒振动的次数。
例1:蝴蝶翅膀每秒钟振动约5次,则蝴蝶发声的频率是 。
5 Hz
例2:老师的手两秒振动10次,则频率是 。
5 Hz
考点2:区分音调、响度和音色
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
声源振动的频率 ,音调 ;反之,声源振动的频率 ,音调 。
越高
越高
越低
越低
3、设计实验:
保证粗细、松紧相同,改变长短;
保证长短、松紧相同改变粗细;
保证粗细长短相同,改变松紧程度。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科学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5、分析论证:
实验
序号 粗细
㎜2 长短
(m) 松紧 音调
1 0.5 0.6 紧
0.8 0.6 紧
2 0.8 0.6 松
0.8 0.4 松
3 0.5 0.4 松
0.5 0.4 紧
高
低
低
高
低
高
5、分析论证:
课堂导学
声音不但有高低,还有强有弱。
物理学中把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响度俗称音量
活动1 探究决定声音响度的因素
声音的强弱——响度
通过上面的活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声源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_____。
越大
小组讨论
声音的品质——音色
我们再来听几段乐曲
活动2:辨别不同物体的声音
声音的品质——音色
原来,不同物体所发出的声音,音色是不同的。它是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以及发声方式等因素决定的。
尽管发声体音调相同,响度也相同,但人耳仍能分辨出来,就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
为什么我们一听到声音就知道声源是什么了呢?
1. 据报道,世界“吼王”杰米·温德拉曾“吼”出超过100分贝的声音,如图Z2-2是他“吼”出声音将玻璃杯震碎的情景. 下列有关他“吼”出的声音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 声音传递了能量
B. 声音可以在玻璃杯中传播
C. 声音不是玻璃杯振动产生的
D. 声音的分贝数越高其频率越大
D
2. 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而在旷野中要“高声”呼喊才能让远处的人听见. 这里的“轻声”和“高声”是指声音的 ( )
A. 音调 B. 音色
C. 频率 D. 响度
3. 《歌手》节目中,最大的“黑马”是来自哈萨克斯坦的迪玛希. 他把《歌剧2》的“海豚音”依次提高3个八度进行演绎,震惊全场. 这主要是指声音的 ( )
A. 音调高 B. 响度大
C. 振幅大 D. 音色美
D
A
4. 琴弦H比琴弦L每秒内振动次数多,推断此时H比L发出的声音 ( )
A. 音调高 B. 音调低
C. 响度大 D. 响度小
5. 在音乐课上,小强拨动琴弦发出了“1,2,3,4,5,6,7”的声音来,这些声音的主要不同点是 ( )
A. 响度 B. 音调
C. 音色 D. 声速
A
B
6. 二胡是中国的民族乐器,有粗(内弦)、细(外弦)两根弦,拉弓时马尾和弦摩擦发出声音,下列做法不能改变二胡音调的是 ( )
A. 加大摩擦弦的力量
B. 用手指按压同一根弦的不同位置
C. 旋转弦轴,增加弦的紧张度
D. 手指按压在弦的相同位置,从摩擦内弦换到摩擦外弦
A
7.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我们能区分蛙声是根据声音的 ( )
A. 音调不同 B. 响度不同
C. 音色不同 D. 频率不同
8. 夏商时期,已有铜制的铃和皮质的鼓. 人耳能分辨出铃声和鼓声是根据声音的 ( )
A. 音调 B. 响度
C. 音色 D. 频率
C
C
9. 仔细观察图Z2-3中所示两个波形图,__________的音调高,__________的响度大.
甲
乙
10. 下列有关声音的语句中,反映的主要是声音的哪一个特征:
(1)笛声悠扬,嗓音甜润:__________.
(2)“跑调”“唱不上去”:__________.
(3)振聋发聩:__________.
11. 海菲同学是位音乐爱好者,钢琴独奏或手风琴独奏她一听便能分辨,她的区分依据是这两类乐器发出声音的__________不同;她用不同的力弹琴时,琴发出的声音的__________不同. 弹奏电吉她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____,吉他声是通过__________传播到我们耳中的.
音色
音调
响度
音色
响度
音调
空气
可听声
次声波
频率
20Hz
20000Hz
超声波
频率____________的声波叫做超声波
频率__________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2.人耳听觉的频率范围是______________
你还记得吗
1.声音在空气中以_____的形式传播。
声波
20Hz~20000Hz
高于20000Hz
低于20Hz
小组讨论
考点3.声的利用
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这些声波碰到墙壁或昆虫时会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蝙蝠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
蝙蝠采用的这种方法叫做回声定位。
(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超声波诊断仪(B超)
用B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
汽车倒车雷达
核爆炸
导弹发射
火山
地震
低于20Hz为次声
3.次声波的应用(传递信息)
四、控制和减少恼人的噪声
噪声:从环保角度来说,一切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是噪声。
从物理学角度来说,声源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乐音的波形规则,其声音使人觉得好听。
噪声的波形杂乱,其声音使人厌烦。
比较:乐音的波形图和噪声的波形图
所以,一切声音都可能是噪声
考点4:噪声的防治
控制和减弱噪声的途径
控制、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
阻止噪声产生
(加消音器)
在声源处 减弱噪声
阻断噪声传播
(装隔音板或植树)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 戴上耳塞)
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小组讨论
道路两旁植树
树木能够吸收噪声,所以常说”幽静的森林”.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防噪声耳罩、耳塞
噪声的控制措施
消声:在排气管加消音器
隔声:道路两旁装有隔音板
吸声:墙面上装有吸声材料
12. 下列不属于噪声的是 ( )
A. 车辆刹车声
B. 冲击钻发出的声音
C. 优美的小提琴声
D. 音响设备发出的震耳的歌声
C
13. 下图中,表示噪声的波形图的是 ( )
D
14. 如图Z2-4所示,“辽宁号”航母上起飞引导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目的是 ( )
A. 减弱飞机发动机噪声的传播
B. 防止次声波对人耳的伤害
C. 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 减弱飞机发动机噪声的产生
C
15. 如图Z2-5所示是我们经常看到的禁鸣标志,广州市区禁鸣喇叭,在下列方法中,与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相同的是 ( )
A. 开会时把手机关机或调成静音状态
B. 电影院的墙壁表层做得粗糙不平
C. 闹市中关紧门窗
D. 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员戴上耳罩
A
16. 下列做法属于在传播途径中控制噪声的是 ( )
A. 汽车进入市区后禁止鸣喇叭
B. 图书馆里不能大声喧哗
C. 飞机旁的工作人员带上耳罩
D. 高速公路两侧安装透明板墙
D
17. “大妈广场舞,吵得我好辛苦”,说明健身的同时,也产生了噪声,为了共建和谐社会,社区委员会与大妈沟通,跳舞时:(1)调小音量,属于在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2)社区居民关闭门窗,属于在__________中减弱噪声. 为了使双方的利益都得到尊重,和谐相处,你认为还可以采取下列哪种方法 ( )
A. 禁止“广场舞”活动
B. 住宅楼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C. 跳舞的大妈都戴一个播放音乐的耳机
D. 住宅楼的居民都戴一个防噪声的耳罩
声源
传播过程
C
18. 中国最年轻的兵种——特种兵,被称为“陆地猛虎、海底蛟龙、空中雄鹰”,他们装备着黑色特种作战消音靴,最拿手的是穿消音靴上天、入地、下海. 消音靴能够在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这样做主要是防止__________(填“音调”或“响度”)过大而暴露目标.
声源
响度
19. 小明家临街而住,于是在家装了一个噪声监测仪,如图Z2-6所示,在监测仪上看到显示的数字,请你替它补上单位:54.4__________.利用噪声监测仪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 减弱噪声,噪声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dB
不能
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