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4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4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12 17:59: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选必一
第一单元第一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夏朝
2.商朝
中央官僚制度:
地方行政制度:
世袭制
内服
外服
外服
外服
外服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夏朝的政治制度
政权性质:
公天下 → 家天下
权力传承:
传贤 → 传子
社会形态:
原始公有制 → 奴隶私有制
如何理解禅让制到世袭制的变化?
内外服体制
⑴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⑵外服:王畿四周。商王对外服控制力有限。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史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为小康。
           ——《礼记·礼运》
材料反映了夏商时期政治制度的哪些特点?
3.西周
①含义:
②目的:
③内容:
④影响:
(1)分封制
据教材归纳分封制的含义、目的、内容和影响
1.含义:
2.目的:
3.核心:
4.内容:
根据教材归纳宗法制的含义、目的、核心、内容相关问题?
《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 ── 班固《白虎通义》
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
——《吕氏春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法制对当时有哪些影响?
家国同构:"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洽,是一种借助血缘人伦关系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模式。
(2)宗法制
  是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是周代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人们各种行为的准则。
  礼乐制度对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3)礼乐制度
  《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小结:西周三大政治制度
——权力的分配——政治生活等级化——天下归周(姬)
——权力的继承——家庭生活政治化——天下归宗(嫡)
——权力的认同——等级观念生活化——天下归心(序)









【思考1】:
  阅读P3“史料阅读”,商周时期君主的权力是无限制的吗?商周时期是通过什么限制君主权力的呢?
【思考2】:
  结合材料和所学,说明先秦政治制度的特点?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
——《诗经·大雅》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血缘社会转向了地缘社会,封建诸侯、贵族分权转向了专制独裁、皇帝集权,血缘宗法制度崩溃,地缘郡县政治确立,最后形成中央集权制度。
             ——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中外历史纲要(上)》
  阅读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封建政治制度产生的原因?
4.春秋战国
  例1.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例2.“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例3.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例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⑴制度基础: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瓦解,君主专制加强,郡县制、官僚制开始产生。
⑵政治前提:秦的统一。
⑶理论基础:法家思想
⑷经济基础: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
1.背景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文书行政
特点:以皇权为中心,家国同治,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核心)
2.内容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郡县制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乃今皇帝,壹(一)家天下,兵不复起……黔首(百姓)康定,利则长久。
——《金石萃编·秦绎山刻石》
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郡县制有何作用?
秦朝郡县图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东汉王充《论衡》
根据材料分析秦朝文书制度有哪些影响?
有事请殴(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羁)请。
——《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脣(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律》
文书行政系统
■积极:
①政治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格局。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②经济、文化: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消极:专制制度易导致暴政,激化阶级矛盾。
3.作用与影响
  例5.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例6.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一)中央官制的演变
1、西汉:内外朝
2、隋唐:三省六部制
3、宋:二府三司制
4、元:中书一省制
5、明:废丞相,设内阁
6、清:设军机处
三、两汉至明清行政体制的演变
西汉:中外朝制
皇 帝
中 朝
外 朝
尚书令






御史大夫


九 卿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有事上报
皇 帝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起草诏令
负责执行
封驳审议
凡军国大事、官员任免由中书省起草
门下省审议复奏
总决策
隋唐:三省六部制
作用:分工明确,彼此制约,提高效率,加强皇权。
政事堂
中书门下
  宰相会议召开的地方叫政事堂,唐玄宗改称中书门下。提高了行政效率,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 我们只论汉、唐两代官名之改革,便见中国政治史上政治意识之绝大进步。汉代九卿,就名义论,只是办理皇室内廷事的家务官;唐代始正式有六部尚书,显然成为管理国家政务的机构,不像汉代只似皇帝的侍从。此为中国政治史上一大进步。无论从体制讲,从观念讲,都大大进步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例7.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宋:二府三司制
特点:多设机构,分化事权,相权再度被削弱,皇权再次加强。
台谏
  例8.北宋前期继续设置三省六部,但其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仍与唐代相同的是
  A.三省长官均为宰相
  B.设置“中书门下”为宰相的办公机构
  C.由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议
  D.尚书省统领六部,为全国最高的政务部门
  例9.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 映了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 察官员 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皇帝
枢密院
中书省
御史台






军事
行政
监察






元朝中书省相当于今天的中央人民政府(即国务院),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元:中书一省制
  元初侍御史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
——《元史·高鸣传》
根据材料和所学,分析元朝实行一省制原因何在?有何弊端?
  中书省最高长官为中书令,太子充任。其下有左右丞相各一人,“统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则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
——《元史》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 始设军机房于隆宗门内 后名军机处。”
——赵翼,《檐曝杂记》
清:军机处
养心殿
军机处
原因:处理西北军务,加强皇权。
特点:简、速、密
职能: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影响: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雍正帝时期,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提高行政效率,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思考: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例10.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例11.《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趋势
04
宰相权力不断分化
03
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
02
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01
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
(二)地方官制的演变
秦 郡县制:郡县两级
汉 郡国并行制:郡县两级
魏晋 郡县制:州、郡、县三级
隋 郡县制:州、县两级
唐 郡县制:道、州、县三级
宋 郡县制:路、府、县三级(文官制)
元 行省制:省、路、府、州、县
明清 郡县制:省、府、县
矛盾: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趋势: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郡国并行制】及汉武帝“推恩令”
宋人殿试图
崇文抑武
剥夺军权——罢免宿将兵权
分散
军权
扩大科举规模,提高文官士人地位。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削实权、收精兵、制钱谷。
调兵权:枢密院
统兵权:三衙
更戌法: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思考: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元朝行省制度有何意义?
思考
郡县制
郡国并行制→郡、县二级制→州、郡、县三级制
州、县二级制




道、州、县三级制→节度使




州(府、军、监)和县二级→路、州(府)、县三级制
行省制
省、府、县三级制
省、府、县三级制
■层级变化?说明什么?
从两级制到三级制再到四级制、五级制的演变,其中三级制占主体地位,层级的增加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谁最稳定?谁变化最频繁?
县最稳定,最高一级变化最频繁,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特征。
演变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中央设立的监察机构通常会演变成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州、道、路最初的职能是什么?
阅读材料,指出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区划的基本原则、发展趋势及成因。
思考
  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区划的基本原则是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山川形便就是以天然山川作为行政区划的边界,使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区划相一致。秦代划分郡县的基本原则是山川形便,但为维护中央集权制,又在局部地区辅以犬牙相入(郡界与山川的走向不完全吻合)的原则。
  最能体现犬牙相错原则极端化的实例则是行省的划界。元代的省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一一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使得任何一个行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所有山川之险完全消解。因此,元代行省幅员虽广分权虽大,但缺乏实行割据的地理基础也就不易产生分裂局面。
——以上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例12.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
  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例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12分)